面對逐步空心化的農村地區,藝術能扮演什麼角色?在服務貿易展區「藝術創生」展臺,一位73歲的日本老人或許最適合回答這一問題,他就是國際知名策展人、被譽為日本「藝術振興鄉村之父」的北川富朗。
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專訪時,他談及「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的成功經驗,也對中國鄉村發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一分投資,十倍回報
伴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國內部分地區的農村空心化並不鮮見。而在上世紀後半頁的日本,同樣面臨著相同的困擾,人口大量流失、老齡化問題加劇,在一些以農業、漁業為產業支柱的地區尤為嚴重,位於日本東北部新潟縣所在的越後妻有地區便是典型。
「創辦大地藝術節,主要就是基於『人是自然一部分』的理念。」北川富朗稱,當下地球所面臨自然環境惡化等,歸根結底仍是人與自然的相處問題,農村地區由於交通等原因被「隔絕」的同時,也擁有比城市更豐富的自然、文化和資源,「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更好地展示農村的美好。過去人們在旅遊時,目的地更多的是名勝古蹟,但在農村普通人的生活中,有比名勝古蹟更精彩的所在。」
在他看來,藝術振興鄉村主要有兩大形式:一是讓藝術家走進鄉村,將農村生活通過藝術展現出來,增強當地人對土地的自豪感;二是在藝術創作上投入資金,最終會通過藝術節的形式獲取到投資10倍以上的經濟回報,以此反哺農村。「此外還包括復校當地已關閉學校,人口出現回流。」他補充道。
自1996年起,北川富朗發起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成功舉辦7屆,已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戶外藝術節之一。2018年數據顯示,藝術節共吸引參觀人數近55萬人,經濟帶動效益超過65億日元。
5年內走過近百中國村落
北川富朗常年往返於中日兩國,稱其為「中國通」並不為過。「我在近五年內,走了15個縣,將近100個村落。」他自豪地說道。
中國農村給他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農村裡的狗真的很多,然後中國的老人們非常願意出門,和鄰居交流互動,甚至和外人主動聊天。這點在日本不可想像,日本老人更願意憋在家裡,歐洲的老人同樣如此。另外,村落非常團結,大量的祠堂提供了祭祀先祖的場所。」不過最令他感觸的是,在中國農村,農民會根據節氣變化來安排自己的勞作,與自然相處得很和諧。
令記者感到意外的是,北川富朗對「建設美麗鄉村」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非常熟悉,「這些政策同樣提倡拉近人與自然的關係,和我們也有相通之處。」
除了中國農村地區,北川富朗也聚焦上海的城市空間。9月底在楊浦濱江開幕的2019空間藝術季便是由他作為總策劃人。據悉,該藝術季將邀請世界各國藝術家,創作約20件公共藝術作品留存在5.5公裡濱江空間中。
五大地區藝術節首度集體亮相
在首屆進博會期間,浙江省桐廬縣與北川富朗的策展機構籤署了「大地藝術節中國項目合作協議」。記者了解到,當前藝術節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預計將於2020年秋季正式開幕。
桐廬能夠複製越後妻有的成功嗎?北川富朗也坦言遭遇頗多挑戰:「在不少中國農村,很多當地人都沒聽過當代藝術,更別提看得懂了。藝術家如何挖掘現有資源,並打造成藝術,便是挑戰所在。」事實上,在大地藝術節創辦之初,北川富朗也曾遭遇當地農民的排斥和否定當代藝術的作用。通過2000多場的宣講說明,最終說服了村莊和村民。這一難題在桐廬是否也會遇到,他表示將在籌備過程中才能知曉。
在第二屆進博會上,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節、奧能登國際藝術節及房總理山國際藝術節五大地域性藝術節首度集體亮相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