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車曾經是中國鐵路客運的象徵,在那個沒有空調車的時代,擁擠而悶熱的綠皮車見證了幾代中國人的旅途奔波,也讓很多人留下了難以忘記的記憶。對於火車迷來說,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綠皮車,別有魅力。
一次火車旅行
8點45分到達北京北站地面候車廳的時候,迎面能看到兩撥正在候車的乘客,左邊是北京北到延慶的S207,9點02分發車,右邊是北京北到承德的4471,9點12分發車,只相差10分鐘,兩邊情形完全不同:S207票上沒有座位號,乘客排著長隊,開始檢票之後,人群組成的長龍像是馬拉松比賽開跑一樣,狂奔向不遠處的白色動車;4471的乘客坐得稀稀拉拉,差不多一個車廂就能塞滿所有人,開始檢票,大家不緊不慢,出了玻璃門,能看到綠皮火車安靜地等著,像是一個沉默的老年人。
約好一起去坐火車的北交大男生東方世平終於在檢票之後的五分鐘出現了,穿著一身藍色迷彩服,別著一個腰包,鼓鼓囊囊地裝了不少東西,相機、電臺、兩部手機、GPS模塊、一罐「紅牛」,拉上拉鏈還能看到露在外面的兩根天線。
「這是輪緣潤滑裝置!」東方兩眼放光,盯著最後一節車廂後方放著的黑色機器,下面有輪子,隔著三排欄杆,延伸出兩個黑色的粗管,向車廂下面的車輪伸去。「那次上車複習考試,在燕落換乘時才第一次看見!」因為4471跑山區線路,坡多彎多,車輪很容易相對於鋼軌橫向移動,導致輪緣擦碰鋼軌,東方向我解釋輪緣潤滑裝置的作用,表情像是在說一個浪漫的故事。
行駛在貴昆鐵路線上的綠皮火車是當地山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攝於2010年)
開車的時間已經不遠,我們不能在輪緣潤滑裝置上花更多時間,東方小跑著帶我去看機車頭。列車是22型、22B型、22C型和25B型四種車廂混編,都是墨綠色車體,上下各一條黃色「腰帶」,內飾也大同小異,但如果只看下沿,有高有低,並不整齊,車廂裡人不多,透過窗戶,能看到對面停著的紅皮車。
「是東風4C!最高運行速度能達到每小時100公裡。」東方指著車頭告訴我,這輛機車是大連機車車輛廠1997年生產的內燃機車,車身尾部下方還有一個紅彤彤的出廠銘牌,寫著廠名和時間。從造型上看,比流線型的動車車頭顯得「土」一些,車身刷成了上土黃下天藍色的組合,司機室前方的兩扇窗戶像是一雙大眼睛,車頂是灰色的,讓人聯想到過度操勞的中年人的發色,正中間有一個頂燈,灰白方底上一個凸出來的黑色圓燈,玄機就在這裡。東方說,從外觀上看,東風4D和東風4C最大的區別就在頂燈有沒有方底。
「東風4D這樣的黃藍塗裝車迷們叫『烏克蘭』,4C能不能叫『烏克蘭』我拿不準……」他還沒有給我關於「烏克蘭」的答案,就被催促著上車了,乘客少,沒有對號入座這一說,我們選擇了離車頭比較近的一節25B型車廂。
撲面而來的是一股老火車的氣味,那是一種直排式洗手間、碗裝泡麵和人的汗味、煙味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並不是很重,但是給人感覺很頑固,好像味道是嵌在車裡每一個縫隙裡的,永遠清除不掉。不過這氣味和車裡的陳舊很匹配,牆面被煙燻得有一層不太均勻的黑漬,車廂號的標示歪歪扭扭地貼在高處,灰色的人造革座椅很陳舊,邊角處幾乎都是起了皮的傷口。我開始好奇,這趟綠皮火車之旅能有什麼驚喜。
火車開動了,東方把電臺打開,傳來司機的聲音:「客車4471三道出站信號好,司機明白!」車速開始加快,朝著下一站清華園行進,窗外的風吹進來,能感覺到一絲涼爽。我們已經滿頭大汗,車頂上的綠色電扇還沒有轉起來,窗外這一點風讓人興奮。東方聯繫了車友陳凌羿同行,此時他剛剛上公交車,準備從清河站上車和我們匯合。
7分鐘之後,火車到達4公裡之外的清華園站,我們的綠皮車要在清華園這個小站停車22分鐘,以普通旅客的心態來看,時間在這種悶熱的環境簡直就是煎熬,但是坐在我對面的東方格外興奮,他走到對面的窗前等著下一輛經過的火車。「是誰呢?」
因為清華園—清河區間是單線軌道,4471得先讓出這個區間唯一的一段鐵路來,在清華園站靠近站臺的側線停車。先讓K1016通過,再等S208進站在另外一個側線停車。東方在車窗前盯著看的,不是來者的車次和型號,這些他早就爛熟於心,他想知道來者是誰:「編號是什麼,這輛車以前見過嗎?最近有什麼新的變化?」
「火車的運行那麼有條不紊,一列車的發車過程、接車過程,待避、越行、會讓,本身就是一場大戲。」東方向我解釋他為什麼鍾愛火車,「不論整個行車組織上,還是每列車、每個部件的運行和工作上,鐵路總是有那麼多可看的東西,引人入勝,這一輩子也不敢說你見過全部的車。」
10分鐘之後,火車到達清河,東方在微信上給陳凌羿發了一段語音:「清河站出發的客車4471次附掛機車HXD10086(陳凌羿的網名),清河1道調車信號開放好,1道掛車,抓緊。」語氣和車站的調度員一模一樣,老北京味兒,又很利落,十足的鐵路範兒。
這一趟火車之旅的重頭戲是聽昌平到昌平北之間的一段有縫軌的聲音。火車從昌平站啟動,東方把手機放在車廂之間風擋處的一塊鐵皮翹起來的角落,算是車廂裡離鐵軌最近、阻隔最小的「寶地」,他要把那一段火車經過有縫軌的聲音錄下來。他提醒我,火車馬上要上有縫軌了,幾秒鐘之後,車輪接觸鐵軌的聲音果然有節奏起來,聲音只持續了20秒鐘,他收起手機,意猶未盡。
「綠皮火車的聲音是特別好聽的,車輪撞擊鐵軌,你能聽到力量和節奏,有縫軌的聲音尤其銷魂,到了道岔處,聲音會變得凌亂起來,這種感覺就像是交響樂到了一個小高潮。」東方向我感慨,這是可以開著窗戶的綠皮車上才能享受的樂趣。
之後的行程顯得有點自虐,從昌平北下車之後,我們先坐公交車到南邵地鐵站,然後在地鐵上換乘4次,途經31站在房山線的籬笆房站下車,兩個多小時的地鐵旅程加上下車之後半小時的徒步行走,我們到達長陽鎮一處高架橋下的時候,已經是下午15點多鐘。這是一處能近距離看火車的地方,護欄之外,不到5米就是鐵軌。地上除了雜草就是垃圾,頭頂看不到天空,大橋幫我們擋住了炙熱的陽光,東方和陳凌羿打開對講機把3個對講機調到不同的頻率,收聽附近的良鄉站和長陽線路都有哪些火車經過。
「準備準備,T1已經二接。」東方從電臺裡聽到消息,從北京開往長沙的T1已經接近我們附近的良鄉站,他要看看「是不是『我』」。東方的網名叫作SS80121,這是北京局的一臺韶山8型機車,也是他第一次上了司機室的機車,當時得到了司機的熱情款待,讓他摸了一下制動手柄,後來他總是想找各種機會看到這輛車,還把它作為自己的網名。
再一次看到這輛韶8機車,車頭的前燈和受電弓已經被換掉了,東方講起這輛車的故事,像是在說自己的經歷。「過了一段時間,它從唐山機務段調給北京機務段跑京廣線,一個車迷在論壇上傳過它的照片,前車窗面積變小了,車頂上安裝了空調,司機室側窗底下的兩個『耳朵』也沒了。」東方一直在關注這輛機車,轉手南昌局、鄭州局之後,他再找機會看到它時,「車身上都能看出補丁來,又噴了漆,『鄭』字下面還能看出『南』字。」這輛韶8現在又歸北京局了,東方希望這趟T1是他關注了很多年的那張面孔,也想看看它有什麼新的變化。
「嗡」的一陣,T1飛馳而過,不是SS80121,是另一輛同型號的機車,編號差了4個數,東方有點遺憾,「HXD3D和HXD1D來了,DF11和SS8機車的主力地位就受到衝擊了,SS80121早晚都要退役的。」
陳凌羿沒有東方那麼情緒化,他一直在用一臺單眼相機拍照,等車的時候也很專注地在聽電臺裡聲音。離開之前,他和我說,這些老火車的故事和細節是迷人的,坐在裡面,你能聽到火車自己的呼吸聲,窗外的風,電臺裡的故事,它為什麼停下,為什麼高速前進,你都了如指掌。「高鐵只適合到達目的地,對於火車迷來說有點單調,密閉性太好了,感覺像是飛機,你聽不到火車的聲音,也拍不到什麼東西。」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