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黃埔古港古村今貌。 資料圖片
廣州是中國著名的華僑之城。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市有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和歸僑、港澳僑眷屬近400萬人。其中,歸僑僑眷、港澳僑眷屬160多萬人,佔廣州市戶籍人口近1/5;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近240萬人,分布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日前,記者一行走進廣州市海珠區黃埔古村,這裡有方塘碧波,荷葉田田;有青石廣場,人流匯聚;有公園綠地,休暇閒適……一代代黃埔人從這裡出發,越過伶仃洋,到港澳、下南洋,闖蕩天下。
名人輩出的黃埔古村
「每年春天滿樹花,把花瓣晾乾了來泡茶,非常清香可口。我爺爺早年有個朋友移居美國後,還保留著喝雞蛋花茶的習慣,每年都讓我爺爺給他寄去。現在,他的後人每年還向我要雞蛋花瓣呢。」遒勁的樹幹直上二層的閣樓,繁盛的樹枝伸展到陽臺,胡啟英指著近旁一棵高大的雞蛋花樹向記者娓娓道來。雖已75歲,但她步伐穩健,聲音洪亮。
「這是我家祖屋,爺爺當年就住這裡。看,這是他的手跡——『茅廬』,這是他的落款——『胡棟朝』。」
「茅廬」的主人胡棟朝是晚清修建川漢鐵路的工程師,畢業於北洋大學堂和康奈爾大學,一生致力於「為國修建鐵路」。胡啟英說,為了加強修繕保護,她與家人一致同意,將胡棟朝故居——棟園移交給所在地政府進行統一管理。
黃埔古村名人輩出,除胡棟朝外,還有兼任中國、俄國和日本三國駐新加坡領事的著名僑領胡璇澤,留美華僑、「清華之父」梁誠,永豐艦艦長馮肇憲,清代十三行天寶行創始人梁經國等。
「黃埔」源頭在這千年古港
造就黃埔村典型僑鄉風貌和傳奇的,是近在咫尺的黃埔古港。
傍晚華燈初上,出黃埔村入古港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港舊址所在地的小港灣,那是一段長約1000米、寬約600米的水域。一棵古榕樹下,安放著「黃埔古港遺址」石碑。站在石碑旁放眼望去,右前方,廣州環城高速立交橋飛架黃埔湧兩岸,珠江水靜靜地從橋下而來,流過眼前,再向左前方匯入寬闊的官州水道。後方古港內,靜靜地停泊著一大一小兩艘船。難以想像,這裡曾是17世紀後期全國四大海關之一,一度是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
「傑閣嵯峨鳳浦中,海帆層出虎門東。朅來喜閱梯航遍,一統車書萬國同。」清道光年間的文人馮翔用這樣的詩句來描繪黃埔古港的貿易勝景。對此,我們只能結合當時的畫作去想像;對瑞典的「哥德堡號」、美國的「中國皇后號」等到訪古港的「明星」,我們只有通過古港遺址岸邊的粵海第一關紀念館的展陳來追訪。
古港開放環境為黃埔人植入了向海而生、闖蕩天下的基因,他們一代代從這裡出發,越過伶仃洋,到港澳、下南洋、下西洋、上東洋、橫渡太平洋,打工、求學或經商……無論到哪裡,他們身上都打著「黃埔」的烙印。天下「黃埔」是一家,它的源頭就在這千年古港與古村。
守護天下黃埔人的精神家園
保護好古港和古村,就是守護天下黃埔人的精神家園。2009年,黃埔古港古村歷史文化景區保護工程啟動。2019年1月,《黃埔古港古村歷史風貌區暨黃埔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徵詢意見》公示,進一步將村港114公頃面積劃入保護範圍……可以預見,隨著規劃通過並實施,古村港將煥發新風採。
從古港出發沿著黃埔湧逆流而上數公裡,就是廣州國際會展中心。蜚聲世界的廣交會就在此舉行。不遠處琶洲塔一如當年一樣,見證著這方寸之地上演的現代商貿傳奇。
「那邊不遠處就是廣交會場館。近處這片就是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起步區,從東向西再向南依次是唯品會、阿里巴巴、騰訊、YY、樹根互聯、小米……2.1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聚集了一批知名網絡巨頭。」站在新港路邦華環球貿易中心45層寬大的落地窗前,琶洲集聚區黨委副書記楊曉輝如數家珍。
舉目遠眺,滾滾的珠江和分流的黃埔湧將琶洲島攬入懷中。從島東南部黃埔古港百舸揚帆,到島中部廣交會萬商匯集,再到島西部廣州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起步區科企薈萃。在不到10平方公裡的小島上,黃埔古村和古港象徵的開放商道穿越了千年時光,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