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931年12月3日,清華校長梅貽琦在就職典禮上講出了這句後世廣為傳頌的教育名言。梅先生治校十七年,被清華學子譽為「永遠的校長」。
就在1907年12月3日,也就是梅貽琦就任清華校長的24年之前,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國會年度諮文裡,首次提出以庚子賠款援助中國教育事業。根據《辛丑條約》,中國應付賠款2444萬778元8角1分美元,提議通過後,美國從1909年1月1日起實行「退款」,將當時尚未付足之款項1078萬5286元1角2分存入花旗銀行帳戶,準許清廷在美方監督之下撥用資金。清廷利用這筆資金籌建了清華學堂,是為清華大學之前身。這筆資金還被用來選拔赴美留學生,梅貽琦正是首批庚款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關於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退款之功,胡適在《美國退還庚子賠款記》一文中寫道:
西曆千九百零七年十二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君諮文議院,中有一節論賠款善後事宜,其言曰:當日政府之初意,本欲俟各種損失清償之後,即以盈餘之數交還中國,以為友誼之證,云云。是為美國退還賠款之議之肇端。羅氏又云:此邦[美國]宜竭力助中國之教育發達,使此地大人眾之帝國,能振拔以適於今日之競爭世界,即如招致中國學生來此邦留學高等教育,亦達此目的之一法也。據此則賠款遣學生,其議實創自羅氏也。
不過,促成退款遠非總統一人之力,有兩位幕後英雄值得一提:傳教士明恩溥與駐美公使梁誠。
提及「明恩溥」,人們可能會有些陌生,但熟讀魯迅著作的人,一定會記得阿瑟·史密斯這個名字。明恩溥就是阿瑟·史密斯,魯迅強烈推薦同胞閱讀他的名著《中國人的氣質》:「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明恩溥在書中直接且犀利地白描了中國人的形象,引發了許多爭議。但也正是他,在1906年面見美國政要的宴會上兩度發表慷慨激昂的餐後演講,力主退回庚子賠款,鞏固兩國友誼。他的熱情打動了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事情隨之發生變化。
作為駐外使節,梁誠針對庚子賠款的交涉更早。20世紀初抵制美貨運動過後,美國高層擔心對華貿易的前景,出身於留美幼童的梁誠1905年藉機勸說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中國財政支絀,貴大臣所深知,現籌賠款已窮羅掘,一概還金,勢須加增租稅,民間艱於負荷,仇洋之念益張,大局或有動搖,禍患何勘設想。」
當時,英法等國都在考慮退回部分賠款,用於推動留學事務,美國因「索取過多,不合道德」而流露出退還之意,梁誠趁熱打鐵,收集了不少文件資料,將其編錄成冊,以此遊說自己結識的美國外交部官員,終於同明恩溥一道促成了退款提議。
對此,1921年《清華周刊》紀念號給予高度評價:「退還賠款一件,既非我國政府的起意,也非美國政府的自動。我們要推求本校第一的功人,還應該感謝促成此事美前外交總長海約翰和當日外務部之中堂尚書,勸令美國減收賠款及主張辦學以興起美人之觀感的駐美梁前公使。」
1909年美國歸還庚子賠款之際,同樣是留美幼童出身的唐國安奉命選拔庚款留學生,名單中不僅包括梅貽琦、胡適、趙元任等大家,也不乏近代各個學科的領路人,譬如數學的胡明復、姜立夫、江澤涵,物理學的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化學的楊石先、侯德榜、莊長恭、孫承愕,生物學的秉志、胡先輔、錢崇澍,建築學的茅以升、梁思成,以及氣象學的竺可楨。辛亥革命爆發後,留學計劃擱淺,清華學堂改為清華學校,唐國安成為第一任校長。
依照章程,清華辦學宗旨為「培植全材,增進國力」,方針為「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由於初期屬於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制也與眾不同,更貼近美國學制,「高等科注重專門教育,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堂為標準,其學程以四年計;中等科為高等科之預備,其學程以四年計」。
不久以後,清華就不再滿足於留美預備學校的角色,因唐國安病逝而接任校長職務的周詒春提出了長遠規劃。他先是興建了並稱「清華早期四大建築」的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大禮堂,又面向全國招收人才,向女學生敞開清華大門,還將高等科取消,轉設大學。
與此同時,清華一改全盤西化的教育方針,吸納文化大師,有「四大導師」盛名的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先後來校任教,奠定了清華的名校根基。1914年,梁啓超以「君子」為題演講,援引《易經》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語,勉勵清華學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遂成清華大學校訓。始於庚子賠款,盛於文化導師,清華大學的中西合璧,堪稱美談。
編輯說明
校對 / 歐皇喵
封面 / 姜博約
排版 / 拳擊漢堡肉 火車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