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移動互聯技術主導的金融生態中,綜合金融機構、民營銀行、持牌消金公司、行動支付商、金融科技公司、網貸平臺等新主體出現,而銀行業金融機構則在尋求轉型以適應新生態。這一過程中,許多有關「銀行」的概念湧現,但都在折射一個主題——尋找業務與科技的契合點。
本文從銀行發展的戰略理念、銀行的新商業模式及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分類三大方面,詳細梳理了20大銀行概念及其釋義。
Bank 1.0/2.0/3.0/4.0
這一組概念來自金融創新研究專家、未來學家布萊特·金(Brett King)出版的Bank X.0系列叢書。自2010年以來,他先後提出Bank 1.0、2.0(2010年),Bank3.0(2012年)和Bank4.0(2018年)。
在布萊特·金看來,Bank1.0時代以依賴實體網絡發展為主要特徵;Bank2.0時代伴隨著自助設備和網際網路的出現,銀行逐漸轉變運營模式;Bank3.0時代是在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Bank4.0時代,金融服務將成為即時、情境式的體驗、無障礙的互動,並由人工智慧主導,不再依賴實體網絡,而是內嵌到客戶生活的世界中。
在Bank4.0時代,銀行傳統的「網點規模經營」和「品牌建立在場景之上」等思維將遭遇重大挑戰。思維轉變是銀行金融科技戰略部署的前提,科技賦能銀行金融服務還需要有與之適應的管理模式、組織結構,而這些都源自決定發展方向的戰略理念。
關於銀行發展的戰略理念
樂高銀行
概念來自對銀行創新業務組件的形象比喻,指將傳統支持銀行服務的單體應用進行微服務化改造,通過對領域模型的拆分、劃分,並以微服務的方式進行迭代與研發,在銀行中臺搭建起模塊化、組件化、共享化的敏捷服務中心,藉助多元化、精細化的業務服務組件,銀行前端業務部門可以像搭積木一樣調用中臺上的業務組件來編排業務模塊,創新業務就可以「樂高式」地搭建起來,進而實現業務敏捷的核心目的。
而從實踐層面看,當前我國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在尋求與技術商合作時,更傾向與技術巨頭合作,引入較為成熟的模塊化技術系統產品,很大程度上就是看重成熟的模塊化產品能迅速上線開展業務,降低銀行運營成本。
數字銀行
從現實來看,這一概念更多指的是「銀行數位化」,而「數位化運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位化基礎的建設是運營的根本,在基建進程中,銀行需要解決數據集中存儲、統一數據標準、提升數據算力、建設數據平臺、建立配套機制等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銀行已經開始部署渠道策略或服務策略,做客戶旅程管理和價值管理,著手構建統一、集中的客戶資料庫,供不同業務條線調用數據,結束「分散經營」的局面,實現服務價值最大化。
從發展潛力看,廣發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關鐵軍表示,商業銀行雖不同程度存有統一數據標準、構建數據系統、培育數據人才、探索數據模型等待解問題,但擁有大量高價值數據的優勢依舊不可小窺。商業銀行在數位化轉型和依託數據進行線上化經營方面的差異化安排,正在令商業銀行加速分化。
敏捷銀行
概念來自《麥肯錫中國銀行業CEO季刊》2019年春季刊《敏捷銀行》。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曲向軍表示,銀行業已全面步入4.0時代,金融服務無處不在,但就是不在銀行網點,客戶脫媒趨勢日益明顯,跨界競爭也愈發激烈。
面對內憂外患,越來越多銀行選擇部署開啟數位化銀行戰略來贏得競爭優勢,而敏捷是數位化轉型最重要的實施手段。
麥肯錫將敏捷型企業分為兩類——生而敏捷的網際網路企業和轉型敏捷的傳統企業,顯然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屬於後者。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韓峰表示,銀行可通過四種連續性路徑實現轉型,從小範圍試點的敏捷創新試驗室切入、建立獨立於傳統組織架構的數位化工廠、選取傳統銀行業務條線推動規模化敏捷轉型到自上而下在整個銀行開展全組織敏捷。至於具體選擇哪條路徑,則取決於銀行自身數位化程度以及資源調動能力。
而對於傳統銀行如何布局,麥肯錫指出,要從戰略目標、組織結構、溝通機制、思維轉變、技術創新五個方面協同進行。
智能銀行
智能銀行理念最先由花旗銀行引入中國。2009年11月,花旗銀行在上海新天地開設了第一家智能銀行。
智能銀行有時也特指智能銀行機,也稱可視化櫃檯,與傳統的ATM機類似,智能銀行機可以提供全天候的遠程人工服務,不但能實現傳統ATM的存取款和轉帳功能,還能自助開戶、自助申領儲蓄卡和信用卡。24小時智能銀行通過科技創新開拓新型服務模式,有機融合了本地客戶自助和遠程座席協助,在遠程終端進行操作、授權等應用,替代普通櫃員在櫃檯的業務操作。
2018年4月,中國建設銀行在上海開設了首家「無人銀行」,刷臉取款、機器人服務、VR體驗等業務辦理模式,實際上便是智能設備的綜合應用。「無人銀行」可以看作是智能銀行的高級實現,不過業務辦理高度智能化在替代櫃員的同時,又產生了對機器操作引導員的需求,尤其對於中老年客戶,顯然無法有效使用這些智能設備。此外,人工服務的情感交流也是機器無法替代的。
智慧銀行
目前,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四家國有大型銀行均提出了建設「智慧銀行」的戰略目標。智慧銀行是傳統銀行、網絡銀行的高級階段,是銀行以智慧化手段和新的思維模式來審視自身需求,並利用創新科技塑造新服務、新產品、新的運營和業務模式,實現規模經濟,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達到有效的客戶管理和高效的營銷績效的目的。
從定義看,智慧銀行不僅包括技術應用落地和場景融合,更包含運營思維的「智化」。
智慧銀行的支撐平臺是智慧門戶。其主要特徵是社會化、智能化和多樣化,目標是增強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信息科技與業務發展的深度融合,推動業務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創新、管理創新,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社會公眾提供豐富、安全和便捷的多樣化金融服務。
挑戰者銀行
指藉助金融科技誕生出的新型銀行機構,對傳統銀行業機構造成強烈衝擊和挑戰,故將這部分新型銀行稱為「挑戰者銀行」。相較於傳統銀行機構,挑戰者銀行在基礎建設階段就融入科技基因,呈現出數位化經營、輕資產、開放平臺等特點。
由此來看,新生的虛擬銀行、直銷銀行、網際網路銀行,以及我國的民營銀行都能包含在內,並不存在明確的範圍邊界。
金融科技的出現並未改變銀行的本質屬性,但挑戰者銀行運用金融科技對銀行的渠道、產品、客群、風控等領域進行了全方位改造和優化,逐漸在許多細分業務如個人信貸、中小微企業融資、支付、理財等領域對傳統銀行發起強有力的挑戰。實際上,任何行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都會走向更加垂直的細分領域。在「長尾效益」的影響下,傳統銀行機構開始積極尋求轉變以應對挑戰。
輕型銀行
招商銀行在其2018年財報中將「輕型銀行」作為四大發展目標之首。「輕型」的意義包含銀行在資本、管理和運營三個層面的革新。「輕資本」指銀行資本結構的優化,零售業務吸收資本的比重增大,同時優化風控,提升資產質量;「輕管理」即指低管理成本和高管理效率,包含事業部管理的扁平化;「輕運營」指摒棄傳統規模經營思維,延伸營業網點功能,拓寬獲客渠道,降低獲客成本,以及轉化存量客戶。
「輕型銀行」是在銀行利差趨緊、低成本資金減少、存量客戶見頂、零售業務轉型等背景下提出的,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系統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