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有些人出現了發熱、腹瀉的症狀,很擔心感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實上,炎症性腸病(IBD)也會出現發熱和腹瀉的情況。
炎症性腸病是一類慢性特發性腸道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紊亂,正在應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處於免疫力低下狀態,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對目前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是易感人群。而高齡以及活動期炎症性腸病患者常常合併營養不良也是易感的高危因素。
專家表示,炎症性腸病活動期患者可能出現發熱症狀,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也是發熱,兩者症狀相似、容易混淆。因此,需要慎重對待炎症性腸病患者的發熱症狀,進行科學評估,避免盲目就醫導致交叉感染。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若僅為低熱37℃~37.5℃,沒有明顯的咳嗽、咳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等情況,建議居家隔離,密切觀察症狀變化;如感覺症狀嚴重,可去附近醫院就診。
2.若體溫超過38℃,建議前往發熱門診就診,並與自己的IBD主治醫生保持密切溝通,讓醫生判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若出現發熱伴隨胸悶不適,應保持高度警惕,儘早就醫。
4.若接觸過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但目前無任何不適,建議居家隔離14天,主要監測體溫變化。
5.發熱患者若不能明確原因,又無法排除新冠肺炎時,建議暫停使用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並去醫院進行發熱原因排查。
另外,炎症性腸病活動期患者與新冠肺炎患者都會出現腹瀉症狀。那麼應該如何判斷呢?監測體溫是最好的辦法。若體溫正常,可繼續隨訪,按IBD活動期治療方案用藥;若體溫超過38℃,建議前往發熱門診就診,並與自己的IBD主治醫生保持密切溝通。
飲食和情緒是IBD復發的高危因素,由於交通受阻及易被感染等原因,IBD患者不宜到醫院頻繁隨診,以免出現不安、焦慮等情況,因此注意及時利用各種渠道與醫務人員保持聯繫,獲取指導,避免急躁,保持心情舒暢,減少疾病復發,對於規避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風險也非常重要。IBD患者飲食管理注意事項如下:
1. 若腹痛、腹瀉症狀明顯,飲食宜為半流質或流質飲食,以減輕腸道負擔。
2. 儘量選擇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或限制攝入非水溶性纖維。
3. 避免進食酒類、糖果、咖啡、冰飲料,這些可能增加活動期臨床症狀。
4. 可少量多餐,以減輕腸道負擔。
5. 若症狀較重,食慾下降,可配合口服腸內營養製劑,如安素、瑞素、百普力、愛倫多等。
6. 緩解期飲食以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脂肪、適量膳食纖維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