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腹瀉?別著急,你可能患了炎症性腸病 與新冠肺炎這樣區分

2020-12-21 新華網客戶端

疫情期間,有些人出現了發熱、腹瀉的症狀,很擔心感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實上,炎症性腸病(IBD)也會出現發熱和腹瀉的情況。

炎症性腸病是一類慢性特發性腸道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紊亂,正在應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處於免疫力低下狀態,對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對目前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是易感人群。而高齡以及活動期炎症性腸病患者常常合併營養不良也是易感的高危因素。

專家表示,炎症性腸病活動期患者可能出現發熱症狀,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也是發熱,兩者症狀相似、容易混淆。因此,需要慎重對待炎症性腸病患者的發熱症狀,進行科學評估,避免盲目就醫導致交叉感染。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若僅為低熱37℃~37.5℃,沒有明顯的咳嗽、咳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等情況,建議居家隔離,密切觀察症狀變化;如感覺症狀嚴重,可去附近醫院就診。

2.若體溫超過38℃,建議前往發熱門診就診,並與自己的IBD主治醫生保持密切溝通,讓醫生判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若出現發熱伴隨胸悶不適,應保持高度警惕,儘早就醫。

4.若接觸過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但目前無任何不適,建議居家隔離14天,主要監測體溫變化。

5.發熱患者若不能明確原因,又無法排除新冠肺炎時,建議暫停使用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並去醫院進行發熱原因排查。

另外,炎症性腸病活動期患者與新冠肺炎患者都會出現腹瀉症狀。那麼應該如何判斷呢?監測體溫是最好的辦法。若體溫正常,可繼續隨訪,按IBD活動期治療方案用藥;若體溫超過38℃,建議前往發熱門診就診,並與自己的IBD主治醫生保持密切溝通。

飲食和情緒是IBD復發的高危因素,由於交通受阻及易被感染等原因,IBD患者不宜到醫院頻繁隨診,以免出現不安、焦慮等情況,因此注意及時利用各種渠道與醫務人員保持聯繫,獲取指導,避免急躁,保持心情舒暢,減少疾病復發,對於規避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風險也非常重要。IBD患者飲食管理注意事項如下:

1. 若腹痛、腹瀉症狀明顯,飲食宜為半流質或流質飲食,以減輕腸道負擔。

2. 儘量選擇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或限制攝入非水溶性纖維。

3. 避免進食酒類、糖果、咖啡、冰飲料,這些可能增加活動期臨床症狀。

4. 可少量多餐,以減輕腸道負擔。

5. 若症狀較重,食慾下降,可配合口服腸內營養製劑,如安素、瑞素、百普力、愛倫多等。

6. 緩解期飲食以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脂肪、適量膳食纖維為宜。

相關焦點

  • 普通腸炎和炎症性腸病分不清楚?8招教你快速識別,別耽擱治療了
    炎症性腸病包括各種的腸道炎症疾病,可累及身體多個器官如眼睛、口腔和心臟等。但炎症性腸病往往和普通腸炎混淆在一起,難以判斷,從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間,該如何識別這兩種不同的疾病呢。如何識別炎症性腸病和普通腸炎?
  • 28歲姑娘腹瀉4年爛穿腸 吃得太乾淨易得克羅恩病
    邵逸夫醫院炎症性腸病中心主任曹倩,是國內最早專注於這個疾病診治的知名專家,她告訴錢報記者,早些年她在英國、美國多個國際一流炎症性腸病中心進修,當時中國聽說這種毛病的人並不多,一方面是國內醫生不認識這個疾病,漏診比較多,一方面這種病的確是西方人患得多。
  • 專家:炎症性腸炎發病率快速增長 不明腹痛腹瀉應儘早就醫
    為規範炎症性腸炎內鏡診療與營養診療,全國百餘位專家共同制定《中國炎症性腸病營養診療共識》和《中國炎症性腸病消化內鏡共識》,並在此次大會中首次發布,為內地炎症性腸病消化內鏡診療和營養診療提供原則性和方向性的指導。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編者按:炎症性腸病(IBD)發病率自 1990 年以來,在亞洲、非洲、南美和中東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持續升高。然而,目前針對炎症性腸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的一些免疫抑制劑療法可能存在治療失敗的情況,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造成不良反應。
  • 吳開春教授:細化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主要累及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其中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目前IBD已成為全球性疾病,我國現有的流行病學資料統計數據顯示,IBD患病率、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IBD在我國已經不屬於罕見病了,而且有可能成為本世紀的一個大病,許多省份均將IBD納入門診慢性疾病管理。
  • 北京京都兒童醫院炎症性腸病多學科團隊成立
    北京京都兒童醫院炎症性腸病多學科團隊成立炎症性腸病基因檢測多中心在年終歲末寒梅花開之際,北京京都兒童醫院炎症性腸病多學科團隊在徐樨巍教授的發起下正式成立炎症性腸病基因檢測多中心,當天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北大第三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等全國數十家醫療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
  • 專家論壇|劉玉蘭:炎症性腸病合併膽系疾病的診治策略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類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近年來我國IBD發病率呈上升趨勢,IBD患者臨床表現除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消化道症狀外,腸外表現(EIMs)並不少見。既往文獻[1-3]顯示6%~47%的IBD患者可出現EIMs。
  • 經常腹瀉怎麼回事?千萬別大意!或可能是這種大病,很嚴重
    急性腹瀉僅僅持續幾天,而慢性腹瀉可能會持續數周甚至數月,導致嚴重的需要治療的健康併發症。腹瀉的常見原因是什麼?1、胃腸道感染腸胃炎或消化道的炎症和刺激會導致嘔吐和腹瀉,這通常是由感染引起的。若回程後仍有腹瀉,則應進行糞便寄生蟲檢測,也應檢查是否有如炎性腸病等潛在感染。傳染性腹瀉發作後,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因為腸道菌群活動量發生了變化,即感染後腹瀉或感染後腸易激症候群。
  • 咳嗽、發熱,我是普通感冒,還是新冠肺炎?
    咳嗽、發熱,我是普通感冒,還是新冠肺炎?符合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標準的 擴展小內容:新冠肺炎是比較急性、具有傳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它主要在社區人和人之間傳播出現感染,所以新冠肺炎也屬於CAP,針對社區獲得性肺CAP,特別要強調鑑別診斷尤為重要。
  • 經常腹瀉要小心!有腸梗阻、瘻管、癌變風險
    你表情瞬間僵化,從座位上一躍而起,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向廁所,隨著「閘門」的拉開,你的表情和肛門括約肌一起逐漸舒展……這已經是你這個月第四次急性腹瀉了,耽誤了很多事情,晚上約好的火鍋也吃不成了,你不禁擔心自己的肚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腹瀉?
  • 有一種病叫「旅行者腹瀉」
    不排除有2個因素,一是旅行造成的疲勞引起你免疫功能的降低,二是你的腸道菌群可能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旅行地區的飲食結構,它可能和你原有的習慣差太多啦~原住民們長期居住在這個地方,對這裡的飲食形成了機體免疫,所以就不會像你一樣腹瀉啦。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旅行者腹瀉也是一種「水土不服」~根據旅行的類型和地點,旅行者腹瀉的發作通常在頭2周內發生。
  • 可能是得了腸易激症候群
    你是否有一出門、一緊張就要跑廁所,一吃完飯就要上廁所,肚子總是不舒服、肚子脹、放屁多,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情況?雖然去醫院檢查,也沒有發現什麼問題,這究竟是怎麼了?很多人有這樣的情況,都會覺得是自己天生腸胃不好,但其實很可能是患上了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一種無器質性病變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主要特點為腹痛伴隨排便、排便習慣改變的特徵。一般病人就算去醫院做很多的檢查,也不會有任何問題,還會被說成無病呻吟。
  • 炎症性腸病——處於臨床前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展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 UC)和克羅恩病 (Crohn’s disease, CD),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當前研究普遍認為與遺傳基因、環境和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基因和環境因素誘導激活腸道免疫系統後,引發過度的炎症反應並持續進展
  • 經常肚子疼,有人說是胃痛,有人說是腸病:如何區別腸痛和胃痛?
    3 腸痛的特點腸痛,基本上可以出現在腹部的任何一個部位,因為腸有大腸、小腸,它們分布在整個腹部,因為個人胖瘦,或者其他的結構方面的差異,有時同樣的疾病,出現疼痛的部位可能完全不一樣。比如說,胃炎或者胃潰瘍的疼痛,往往表現為飯後疼痛加劇,而十二指腸潰瘍或炎症時的疼痛,則通常表現為飢餓時疼痛,吃飯後疼痛可能會有所減輕。
  • 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 自限性疾病什麼意思
    10日,湖北省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定宇介紹,新冠肺炎實際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目前在醫院的治癒率還是很高的。金銀潭醫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的患者累計超過1500餘例。絕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均可順利出院,市民不必過分恐慌。
  • 別亂猜,告訴你真實答案
    其實,反覆的腹瀉很有可能是其他較為嚴重的疾病所致。一、糖尿病、甲亢糖尿病和甲亢都屬於是內分泌疾病,糖尿病導致腹瀉主要是由於血糖控制不佳,影響到植物神經,導致神經功能紊亂,並且某些藥物諸如阿卡波糖、二甲雙胍等都可能導致腹瀉發生。
  • 17歲女生天天腹瀉體重驟降15斤 一查腸子都爛穿了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炎症性腸病中心曹倩主任說,她得的這種病叫做克羅恩病,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2010年炎症性腸病患者住院人次是94人次,而這兩年超過了1500人次,每星期都會碰到好幾個新發病人。」曹倩說,尤其是克羅恩病增長勢頭很猛,10年來患者數量增長超過15倍,而最容易中招的就是15~35歲年輕人。今天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讓我們來認識下這個只喜歡年輕人的毛病。
  • 這病年輕人高發,癌變機率高,有這...
    這個病在十多年前比較少見,但這幾年發病率明顯攀升。「這種疾病最喜歡找年輕人,高發年齡是15-35歲,而安倍在初三就患上此病,病程已經非常長。」 郅敏主任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另一種叫克羅恩病。
  • 健康闢謠|寶寶腹痛腹瀉 不是肚裡有蟲就是吃錯東西?
    一般來說,腹痛可以根據病史區分不同原因:1、年齡不同年齡小兒的腹痛,病因通常有所區別。如3個月以下的幼嬰常常發生腸痙攣,這是由於吞咽空氣過多或餵養不當所致;兩歲內小兒常見的是嵌頓性疝以及腸道感染;年長兒多見於過敏性紫癜、胃腸道感染、腸寄生蟲病、膽道蛔蟲病、大葉性肺炎、腹型癲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