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柳溝村的蝶變之路:窮窩窩成了香餑餑

2021-01-10 齊魯網

  齊魯網訊  "等十月份村後山的翦雲山旅遊景區開園,俺也在院子裡建個農家樂,讓遊客們來了吃個農家飯,嘗嘗俺柳溝村正宗的綠色瓜果蔬菜。"在潮泉鎮柳溝村村民張玉蓮家整潔的農家小院裡,這位樸實的農村婦女一臉憧憬的向記者訴說她的"理想"。而在幾年前,柳溝這個背靠翦雲山的純山區村還是荒涼的"窮窩窩",村民們還在靠天吃飯。

  靠山吃山 開山治水志不移

  柳溝村地處潮泉鎮東北部,背靠翦雲山,是個純山區村。村子地處半山坡,原來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差,走的路是羊腸道,種的是"望天田",一到下雨黃水遍地到處流,群眾日子過得十分清苦,村集體也僅靠一點提留款維持運轉。

  柳溝村黨支部書記劉興泉告訴記者,他上任之初和村"兩委"成員考慮最多的就是怎麼才能帶領群眾儘快富起來。通過外出參觀學習、聽建議、想對策,一致認為,山多地多不是包袱,而是得天獨厚的財富,柳溝村的希望在"山",關鍵在"水",只有做好靠山吃山的大文章,狠抓治山治水,大搞山區開發,加快發展林果業才是實現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現實選擇。

  經過全村的不懈努力,先後建成了10萬方水庫1座,千方蓄水天池6座,塘壩15座,小型水利設施100餘處,大小橋涵30座。實現了水源"200毫米不下山,300毫米不出田,500毫米不出村",全村總蓄水量達到200萬立方,95%的果農有了自己的"當家水"。

  有了水,群眾種莊稼不愁了,可當時靠賣糧食還是賺不了幾個錢。2000年正月十五剛過,村"兩委"又帶領300多村民到泰安、萊蕪參觀學習,讓他們看發展、開眼界、增幹勁,請專家教授來村裡講課10多次。劉興泉率先在自己的責任田裡種上了3畝板慄、3畝蘋果,全村掀起了"果樹熱"。

  到目前,全村已栽植各類經濟林6000多畝,山林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僅果品一項全村一年就收入186萬元,人均增收1400多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安徽阜陽「窮窩窩」蛻變記
    視頻來源:「阜陽發布」微信公眾號(00:27)阜南縣南部的苗集鎮張店村,因地處偏遠,曾經這裡是有名的「窮窩窩阜南縣苗集鎮張店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李皓說:「習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指示,幹群齊奮鬥,讓我們張店村走上幸福的小康之路。」
  • 搬出窮窩窩,摘掉窮帽子!保康這位「先富」典型有故事
    搬到安置點後,他很快成了茶廠的香餑餑。馬良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民 宋先富:這個大棚管理有六七個人,從山上搬下來的,都在感恩小區這兒住,一起學習技術,增加收入 。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思路,從2016年開始,我縣大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3.4萬「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群眾,搬出窮窩窩,摘掉了窮帽子。馬良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民 馮祖成:我現在跟宋師傅搞這個茶苗,一個月搞個兩三千塊錢,一年下來有兩三萬塊錢,與以前比強多了 。
  • 山南市加查縣共康村: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搬出過去「窮窩窩」幼兒園、衛生院、藏式民居、商業中心、垃圾中轉站……共康村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共康村於2016年9月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1億元,房屋佔地面積708畝,總建築面積36342.8平方米。
  • 【我的脫貧故事】馬興梅:挪出窮窩窩 過上好日子
    【我的脫貧故事】馬興梅:挪出窮窩窩 過上好日子 2020-12-21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慶陽市西峰區394戶貧困戶挪出「窮窩窩」
    西峰 394戶貧困戶挪出「窮窩窩」隴東報記者 盤小美 通訊員 趙方瑜硬化路通到農戶家門口,院子寬敞平坦,房間亮堂整潔,牛棚裡肉牛肥壯……這是近日記者在西峰區顯勝鄉毛寺村村民王治龍家看到的景象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西峰區按照「一年建設、兩年搬遷、三年穩定」的總體思路,對居住在塬邊咀梢等立地條件較差的困難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共新建集中安置區10處252套農宅,插花安置142戶,讓394戶貧困戶挪出「窮窩」,住上新房。同時投入資金,改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結合實際幫助貧困戶制定「一戶一策」,扶持發展後續產業,努力提高搬遷群眾生活質量,確保貧困戶挪窮窩、改窮業、拔窮根、換窮貌。
  • 平橋這個「窮窩窩」咋變成了如今「幸福灣」?
    「加上種地,打零工,一年整個四萬不成問題,現在收入穩定了,生活也好了,想吃啥就吃啥。」談起現在的生活,金德俊笑得很開心。因為身體原因不能來農場打工的村民,公司還免費提供草繩機,沒有一技之長的留守婦女也能免費進行技能培訓,讓她們在家裡也能幹活掙錢。
  • 告別「窮窩窩」,阿勒泰市搬遷群眾過上新生活
    讓49戶異地搬遷群眾徹底告別「窮窩窩」,住上新房子,擁抱新生活。「現在家裡開起了商店、通過扶貧小額貸款養殖牛羊,一年的收入達到了三、四萬。」吐門巴依爾·多爾吉一邊交談,一邊忙著給前來買東西的村民準備清油、麵粉等日常用品。除此以外,在今年,他還承包了100畝土地,種上了青貯等飼料作物。
  • 閩西「窮山坳」蝶變記
    新華社記者張華迎攝 新華社福州11月19日電(記者張華迎)清澈溪水潺潺流淌,房前屋後綠樹成蔭,寬敞村道乾淨整潔;文化休閒廣場上,孩童們正盡情嬉笑玩鬧,村民們三三兩兩坐在一旁聊天……金秋時節,走進福建省連城縣塘前鄉水源村,一幅幅美好愜意的鄉村圖景映入眼帘。 地處閩西山區的水源村歷史悠久,因位於四條河流的匯合點而得名。
  • 河北融媒頭條|「搬」出窮窩窩 「遷」來好生活
    河北日報記者張晶 王木者攝製「搬」出窮窩窩——搬出窮窩窩才能拔掉窮根子,不讓一名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都說窮家難捨、故土難離,30.2萬人為什麼要搬離故土?答案就在搬遷群眾的真實故事裡。「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保定市阜平縣地處太行深山區,這裡有我國北方山區最貧瘠的自然條件:九山半水半分田。
  • 西藏山南市易地扶貧搬遷:搬離「窮窩窩」 圓了「脫貧夢」
    「多虧了精準扶貧政策,我們才能搬出『窮窩窩』,住上新房子,過上幸福生活。」說起易地扶貧搬遷,今年61歲的曲松縣曲松鎮東嘎村群眾格桑頓珠滿是感激。截至目前,山南市共有335戶1034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脫貧摘帽。
  • 小康路上·齊魯紀事丨淄博一窮山溝裡,石頭房壘出十萬客流
    話音剛落,已有幾輛車從下柳溝村村口駛入。申士富站起身抖落身上的菜葉,跟身旁的婦女們招呼了聲:「你們先弄著,我招呼客人去!」從2017年10月淄博市沂源縣下柳溝村對外開放旅遊後,這已經成為申士富的日常。那時候的村民也都沒想到,窮山溝溝裡的下柳溝村,竟然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村裡老石頭房改造的餐飲民宿區成了吸引遊客的一大利器。
  • 河南盧氏「蝶變記」:窮山窩變「四美」村
    聶金鋒 攝  中新網鄭州11月27日電題:河南盧氏「蝶變記」:「窮山窩」變「四美村」  作者 趙偉濤 聶金鋒  位於河南省西部的盧氏縣,是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盧氏縣坐落著4037座山峰,密布著2400餘條河流澗溪。「八山一水一分田」上呈現出「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是貧困戶的居住環境。
  • 湄潭縣龍鳳村:「窮溝溝」變身「福窩窩」
    村民楊國琴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多年前,她在珠海打工,照顧不了家裡老人與孩子。2008年,楊國琴回村後,正愁做什麼好時,茶產業讓她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政府有幫扶政策,試一試唄!」楊國琴把家裡的15畝地全部拿來種茶,收益可觀。「我家茶產業就慢慢發展起來了,後來還開起了農家樂!」楊國琴笑著說,現在,依靠種茶與農家樂,年收入可達20萬左右。
  • 通訊:河南盧氏「蝶變記」:窮山窩變「四美」村
    中新網鄭州11月26日電 題:河南盧氏「蝶變記」:「窮山窩」變「四美村」  作者 趙偉濤 聶金鋒  位於河南省西部的盧氏縣,是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盧氏縣坐落著4037座山峰,密布著2400餘條河流澗溪。「八山一水一分田」上呈現出「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是貧困戶的居住環境。
  • 湄潭縣龍鳳村:「窮溝溝」變身「福窩窩」
    村民楊國琴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多年前,她在珠海打工,照顧不了家裡老人與孩子。2008年,楊國琴回村後,正愁做什麼好時,茶產業讓她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政府有幫扶政策,試一試唄!」楊國琴把家裡的15畝地全部拿來種茶,收益可觀。
  • 河南新鄉:搬出窮窩窩 奔上幸福路
    家中5間檁條房,地裡幾畝薄田,站在大街上一天見不到10個人,更關鍵的是,孩子教育成了大難題。「老二上學幾乎是半年一轉,一共轉了5個學校,你說難不難?」肖雙葉回憶,輪到兒子上幼兒園也不得不跑到幾裡外的鄰村去。鎮、村兩級幹部到村裡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肖雙葉家率先報了名,2018年秋天高高興興搬進了新社區。
  • 泰安肥城經濟升級換"色" 新興產業生機勃發
    到2016年底,園區製鹽、制鹼及新材料項目全部達產後,將形成每年百億元產值、10億元稅收的進項,帶動肥城經濟底色由「黑」變「白」。   肥城市委書記張成偉說:「我們的長遠目標是由『白』轉『綠』,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走出一條具有肥城特色的項目、企業、產業、園區『四點支撐』,投入、科技、人才、品牌『四輪驅動』,傳統工業、現代農業、高端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四業同興』的轉型升級之路,提升綠色GDP成色。」
  • 系列訪談:探索「生態文化村」解放村的繼續「蝶變」之路
    《在美麗的田野上》系列訪談之三:探索「生態文化村」解放村的繼續「蝶變」之路昨天下午三點半,德清縣新聞中心融媒體訪談節目《在美麗的田野上》走進雷甸鎮解放村,與解放村黨總支書記沈建平、中共德清縣委黨校副校長姚文榮一起在解放村的銅藝展示館前,探索解放村作為生態文化村繼續「蝶變」的三樣法寶!
  • 「老鴨」變「鳳凰」——大別山區一個「窮山溝」的蝶變
    新華社合肥8月15日電題:「老鴨」變「鳳凰」——大別山區一個「窮山溝」的蝶變  新華社記者王正忠、劉美子、姜剛  雨後的大別山,雲霧繚繞,綠意蔥蘢。沐浴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東風,地處安徽省嶽西縣西北部的老鴨村,立足生態優勢,抓「雙基」建設,興產業發展,增內生動力,激活脫貧「一盤棋」,於2017年成功出列,正向鄉村振興之路奮勇邁進。這個大別山區最偏遠、最貧困的村之一,從昔日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的「窮老鴨」,蝶變為山坳裡飛出的「金鳳凰」。  謀致富  儘管今年的採茶季已過,遠近聞名的茶葉加工大戶金剛卻一天也沒歇著。
  • 故鄉的米窩窩
    在家鄉伊金霍洛旗曾被廣泛種植,從地理位置來看,這裡降水量少,常年乾旱,距離黃河遠,基本是沒有灌溉,種植水稻和麥子是不可能的,糜子就成了當地人們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糜子大約是5月份開始播種,在中秋節前後開始收割。如果遇到風調雨順的年頭,產量很高,即使旱情嚴重年頭,也能收穫幾成。中秋前後,割倒的糜子被拉到場裡讓太陽曬,等到被曬乾的時候,再把顆粒打下來,把殼去掉,就成了金燦燦的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