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鄉:搬出窮窩窩 奔上幸福路

2020-12-10 豫見你我他

2020年11月3日,早飯後,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的肖雙葉與孩子們一起下樓,在殷切的目光中,兩個「紅領巾」蹦蹦跳跳進了學堂,而她又開始了一天的製衣時光。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有著48棟樓房、安置4761人的輝縣市佳怡社區,是目前河南省單體規模較大、基礎設施配套標準最高的安置區。51歲的肖雙葉,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兩年多。

她在老家輝縣市南寨鎮要街村生活了20多年,也吃了20多年的苦。家中5間檁條房,地裡幾畝薄田,站在大街上一天見不到10個人,更關鍵的是,孩子教育成了大難題。「老二上學幾乎是半年一轉,一共轉了5個學校,你說難不難?」肖雙葉回憶,輪到兒子上幼兒園也不得不跑到幾裡外的鄰村去。

鎮、村兩級幹部到村裡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肖雙葉家率先報了名,2018年秋天高高興興搬進了新社區。入住新家後,肖雙葉的二女兒、兒子就近上了學,再也不用為上學而四處奔波了。

穩得住,更要能致富。2019年「五一」前,有實力、有名氣、更有社會責任的服裝生產企業——春燕製衣,在小區新建了扶貧車間,吸納60多人就業,建檔立卡貧困戶佔了一半。

春燕製衣扶貧車間裡建檔立卡貧困戶佔了一半 劉軍旗 攝

搬進新樓房後,不出小區門就能上班,肖雙葉一家過得越來越好。

「俺在這裡熨燙衣服,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太陽曬不著,一季輕輕鬆鬆掙四五千元!」她自豪地說,「沒有黨和政府的搬遷好政策,俺一輩子也住不上樓房,更甭提能有份穩定的工作啦!」

馮軟香至少有七八年的時光是在愁苦、淚水中度過的。

她嫁到輝縣市西平羅鄉西沙崗村時,丈夫兄弟們多,生活過得苦一些尚能接受,但自從有了二女兒,平淡的時光增加了許多哀愁。女兒一歲多的時候,街坊鄰居家的孩子都能正常牙牙學語,但自己的孩子卻不能說話,到醫院一檢查,原來是先天性耳聾。夫妻倆帶著孩子天南海北地求醫,還是未能如願,一人得病,拖垮全家。馮軟香家被識別為貧困戶。

守著村裡那一塊地,家裡那3間「不中了」的石頭房,什麼時候是個頭兒?搬,勝過苦熬。2018年秋天,駐村工作隊又一次家訪,一遍遍地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馮軟香和丈夫付中東商量了幾個夜晚,決定報名。

按照搬遷政策,一口人25平方米的房子,他們家有4口人,也就是能分到100平方米的樓房,而且不用掏一分錢。兒子在部隊保家衛國,女兒在佳怡小學上了五年級,丈夫在離家不遠的工廠打工,每月能掙四五千元,而馮軟香除了料理家務之外,還被社區管委會「聘」上了13號樓的樓長,一個月又能多收入950元。

住上了夢裡都不敢想的新樓,夫妻倆都有了份工作,馮軟香逢人就說「黨的政策好」。

最優的搬遷政策、最全的保障政策、最好的就業保障,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脫貧問題。5年來,新鄉市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投資近3億元,資金撥付到位率100%,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合規率100%,共建成4個集中安置區55棟6層安置樓,共有1707戶5711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搬出了昔日的「窮窩窩」,走上幸福小康路,實現了由「貧困戶」到「新市民」的歷史蛻變。

新鄉市易地扶貧搬遷做法,走在了全省前列,從2017年到2019年連續3年進入全省前5名,2020年5月再次受到河南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的通報表彰。8月中下旬,新鄉市順利通過河南省搬遷辦「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評估核查專項驗收,並受到河南省發改委領導好評。(新鄉日報記者 劉軍旗)

(原載於2020年11月5日《新鄉日報》1版)

相關焦點

  • 山南市加查縣共康村: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當記者走進雅魯藏布江畔的共康村,「感謝共產黨,同步奔小康」紅色巨幅標語格外引人注目。2017年建村以來,共康村以建強基層戰鬥堡壘為抓手,加強群眾自治體系建設,堅持扶志和扶智相結合,帶領群眾發展高原特色農牧業,拓寬增收渠道。2019年,共康村被認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年人均收入達11039元。
  • 南陽市鎮平縣:貧困戶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鎮平縣高丘鎮史崗村易地搬遷安置點 攝影 李功朋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俺做夢都沒有想到能住上這樣的房子,這都是黨的好政策給帶來的。」近日,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老莊鎮涼水泉村村民黨英才老人逢人便說,搬出窮窩窩,住上新房子,圓了自己半輩子的夢想。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行走在老莊鎮境內的盤道嶺、徜徉在太公湖畔,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建築風格別致、花草叢鬱的新式民居小區。這些居民小區是該鎮實施脫貧攻堅以來啟動建設的易地搬遷工程。
  • 陝西彬州|北極鎮新景村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
    之前的北極鎮新景村九組、十組80餘戶群眾居住在山坡底,溝深坡陡,生產生活極不方便,經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群眾的話說,埋下了「窮根」,小夥子想娶媳婦都難,收麥只能靠扁擔或者人背。近年來,北極鎮積極爭取移民搬遷幫扶政策,在塬面規劃建設新農村,國家補貼加上貧困戶自籌,他們順利搬出了困擾幾輩人的「窮窩窩」,拔掉了「窮根」,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大道。2016年,貧困戶惠俊魁搬到新農村,住上了「四合院」,去鎮上方便了很多。
  • 搬出窮窩窩,摘掉窮帽子!保康這位「先富」典型有故事
    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思路,從2016年開始,我縣大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3.4萬「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群眾,搬出窮窩窩,摘掉了窮帽子。馬良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民 馮祖成:我現在跟宋師傅搞這個茶苗,一個月搞個兩三千塊錢,一年下來有兩三萬塊錢,與以前比強多了 。
  •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2020-12-11 16:24:31   來源:阜陽日報
  • 搬出窮窩窩 點亮家園夢
    新春之際,本報記者走進安置點,與各族搬遷群眾分享脫貧的喜悅——搬出窮窩窩 點亮家園夢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臨近春節,雲嶺大地生機勃勃,從滇西北雪山聳立的迪慶高原到波濤洶湧的怒江大峽谷,從滇東北的烏蒙山北麓到南坡,處處可見嶄新的移民村寨和新城,處處洋溢著搬新村、住新家、迎新春的喜慶氣氛。
  • 平橋這個「窮窩窩」咋變成了如今「幸福灣」?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李筱晗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子耀近段時間,家住平橋區龍井鄉南雷村的村民金德俊幹起活來是越來越有勁頭。這不9月1日一大清早,金德俊又帶著他的老虎鉗等傢伙什兒,急匆匆地趕到村裡的信陽農林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 平橋這個「窮窩窩」咋變成了如今「幸福灣」?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李筱晗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子耀近段時間,家住平橋區龍井鄉南雷村的村民金德俊幹起活來是越來越有勁頭。這不9月1日一大清早,金德俊又帶著他的老虎鉗等傢伙什兒,急匆匆地趕到村裡的信陽農林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不過,孩子們往返上學的路還是太遠、太難走。終於,在10年後,吳明桂一家和村裡的鄉親們從「送飯村」搬到了交通便利的侗安家園,住進了78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大隊中的一員。「孩子們上學再不用天天翻山渡河了。」多年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不只是吳明桂所在的村子。貴州黔南州惠水縣鬥底鄉鬥底村山環水繞,距離縣城79公裡,那裡的孩子們同樣經歷著「上學難」。
  • 河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  □河南日報報記者欒姍歸欣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咋辦?搬,搬出窮山窩。  全省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河南將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著力解決「要搬誰」「搬哪去」「咋脫貧」等突出難點,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落實國家政策、結合河南實際、實現群眾滿意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子。
  • 安徽阜陽「窮窩窩」蛻變記
    視頻來源:「阜陽發布」微信公眾號(00:27)阜南縣南部的苗集鎮張店村,因地處偏遠,曾經這裡是有名的「窮窩窩在脫貧攻堅的大潮中,張店村的黨員幹部群眾不等不靠,用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小小村莊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故事還要從一個小女孩說起……一個小女孩的夢想
  • 搬出窮山窩 走上幸福路?宕昌縣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搬出窮山窩 走上幸福路——宕昌縣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見聞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陳飛9月3日,全省新聞戰線夜班編輯培訓採訪團深入宕昌縣兩河口鎮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和騰達實業宕昌扶貧車間進行實地採訪。
  • 搬出窮山窩 舊日班彥換新顏
    幾年來,搬出窮山窩的班彥村依託民族特色發展產業經濟,實現舊貌換新顏,一步一步踏上了脫貧奔小康的幸福路。在海拔2500多米的青海互助班彥新村,今年56歲的呂有金正在和老伴兒擴建酒坊,搬下大山四年來,呂有金的酩餾酒名聲在外,生意也越做越好。幾年前,呂有金還和祖祖輩輩一樣,居住在新村對面海拔2700多米的大山裡。
  • 西藏山南市易地扶貧搬遷:搬離「窮窩窩」 圓了「脫貧夢」
    「多虧了精準扶貧政策,我們才能搬出『窮窩窩』,住上新房子,過上幸福生活。」說起易地扶貧搬遷,今年61歲的曲松縣曲松鎮東嘎村群眾格桑頓珠滿是感激。截至目前,山南市共有335戶1034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脫貧摘帽。
  • 西藏日喀則市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窮窩窩 邁上小康路
    與精準脫貧相適應 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  拉孜縣查務鄉明瑪村易地扶貧搬遷點是日喀則市率先建設完成的第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  日喀則藏曆新年前夕,村民旺堆興高採烈地用新買來的藏式門帘將新居裝扮得漂漂亮亮。  「今年是我們搬到新家的第三個新年,去年我在縣城考了駕照,有了新車,搬遷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新聞中心-北方網
    不過,孩子們往返上學的路還是太遠、太難走。  終於,在10年後,吳明桂一家和村裡的鄉親們從「送飯村」搬到了交通便利的侗安家園,住進了78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大隊中的一員。「孩子們上學再不用天天翻山渡河了。」  多年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不只是吳明桂所在的村子。貴州黔南州惠水縣鬥底鄉鬥底村山環水繞,距離縣城79公裡,那裡的孩子們同樣經歷著「上學難」。
  • 河北融媒頭條|「搬」出窮窩窩 「遷」來好生活
    河北日報記者張晶 王木者攝製「搬」出窮窩窩易地扶貧搬遷的河北答卷,寫滿了搬遷群眾的幸福笑臉。30.2萬人為什麼要搬離故土?——搬出窮窩窩才能拔掉窮根子,不讓一名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都說窮家難捨、故土難離,30.2萬人為什麼要搬離故土?答案就在搬遷群眾的真實故事裡。「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 福貢縣木加甲村:告別「窮窩窩」過上好生活
    群眾幸福搬新居 供圖葉付堆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馬吉鄉木加甲村的一名傈僳族群眾,2019年春節前夕,他帶著兩個兒子搬到了馬吉鄉普尼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從農村到城鎮,一年來葉付堆的生活在悄然間發生著很大的變化。
  • 肥城柳溝村的蝶變之路:窮窩窩成了香餑餑
    而在幾年前,柳溝這個背靠翦雲山的純山區村還是荒涼的"窮窩窩",村民們還在靠天吃飯。  靠山吃山 開山治水志不移村子地處半山坡,原來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差,走的路是羊腸道,種的是"望天田",一到下雨黃水遍地到處流,群眾日子過得十分清苦,村集體也僅靠一點提留款維持運轉。  柳溝村黨支部書記劉興泉告訴記者,他上任之初和村"兩委"成員考慮最多的就是怎麼才能帶領群眾儘快富起來。
  • 雲南永善2829名貧困群眾搬出「窮窩」 走向幸福
    雲南永善2829名貧困群眾搬出「窮窩」 走向幸福 2020-03-17 1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