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早飯後,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的肖雙葉與孩子們一起下樓,在殷切的目光中,兩個「紅領巾」蹦蹦跳跳進了學堂,而她又開始了一天的製衣時光。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有著48棟樓房、安置4761人的輝縣市佳怡社區,是目前河南省單體規模較大、基礎設施配套標準最高的安置區。51歲的肖雙葉,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兩年多。
她在老家輝縣市南寨鎮要街村生活了20多年,也吃了20多年的苦。家中5間檁條房,地裡幾畝薄田,站在大街上一天見不到10個人,更關鍵的是,孩子教育成了大難題。「老二上學幾乎是半年一轉,一共轉了5個學校,你說難不難?」肖雙葉回憶,輪到兒子上幼兒園也不得不跑到幾裡外的鄰村去。
鎮、村兩級幹部到村裡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肖雙葉家率先報了名,2018年秋天高高興興搬進了新社區。入住新家後,肖雙葉的二女兒、兒子就近上了學,再也不用為上學而四處奔波了。
穩得住,更要能致富。2019年「五一」前,有實力、有名氣、更有社會責任的服裝生產企業——春燕製衣,在小區新建了扶貧車間,吸納60多人就業,建檔立卡貧困戶佔了一半。
春燕製衣扶貧車間裡建檔立卡貧困戶佔了一半 劉軍旗 攝
搬進新樓房後,不出小區門就能上班,肖雙葉一家過得越來越好。
「俺在這裡熨燙衣服,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太陽曬不著,一季輕輕鬆鬆掙四五千元!」她自豪地說,「沒有黨和政府的搬遷好政策,俺一輩子也住不上樓房,更甭提能有份穩定的工作啦!」
馮軟香至少有七八年的時光是在愁苦、淚水中度過的。
她嫁到輝縣市西平羅鄉西沙崗村時,丈夫兄弟們多,生活過得苦一些尚能接受,但自從有了二女兒,平淡的時光增加了許多哀愁。女兒一歲多的時候,街坊鄰居家的孩子都能正常牙牙學語,但自己的孩子卻不能說話,到醫院一檢查,原來是先天性耳聾。夫妻倆帶著孩子天南海北地求醫,還是未能如願,一人得病,拖垮全家。馮軟香家被識別為貧困戶。
守著村裡那一塊地,家裡那3間「不中了」的石頭房,什麼時候是個頭兒?搬,勝過苦熬。2018年秋天,駐村工作隊又一次家訪,一遍遍地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馮軟香和丈夫付中東商量了幾個夜晚,決定報名。
按照搬遷政策,一口人25平方米的房子,他們家有4口人,也就是能分到100平方米的樓房,而且不用掏一分錢。兒子在部隊保家衛國,女兒在佳怡小學上了五年級,丈夫在離家不遠的工廠打工,每月能掙四五千元,而馮軟香除了料理家務之外,還被社區管委會「聘」上了13號樓的樓長,一個月又能多收入950元。
住上了夢裡都不敢想的新樓,夫妻倆都有了份工作,馮軟香逢人就說「黨的政策好」。
最優的搬遷政策、最全的保障政策、最好的就業保障,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脫貧問題。5年來,新鄉市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投資近3億元,資金撥付到位率100%,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合規率100%,共建成4個集中安置區55棟6層安置樓,共有1707戶5711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搬出了昔日的「窮窩窩」,走上幸福小康路,實現了由「貧困戶」到「新市民」的歷史蛻變。
新鄉市易地扶貧搬遷做法,走在了全省前列,從2017年到2019年連續3年進入全省前5名,2020年5月再次受到河南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的通報表彰。8月中下旬,新鄉市順利通過河南省搬遷辦「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評估核查專項驗收,並受到河南省發改委領導好評。(新鄉日報記者 劉軍旗)
(原載於2020年11月5日《新鄉日報》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