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衡水市委宣傳部、市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辦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主題媒體見面會暨現場採訪活動,對衡水市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問題進行了新聞發布。
近年來,衡水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臺了《衡水市「淨土行動」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衡水市淨土保衛戰工作落實方案(2019-2020年)》,對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籤訂了《土壤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壓實各縣(市、區)各部門責任,確保省下達和衡水市確定的土壤汙染防治任務落地見效。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施策、治用結合,圍繞畜禽糞汙、農作物秸稈、廢棄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工作,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綠色農業。著力整治農業面源汙染,繼續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和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85.3%,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套率達100%。2020年,衡水市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820萬畝次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2%,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了40%以上,小麥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小麥病蟲草防控項目區病蟲統防統治達50%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廢棄農膜回收率預計達到82%以上,農田殘膜「白色汙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時,完成衡水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衡水市13個縣(市、區)耕地全部劃分為優先保護類。依託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在優先保護類耕地分區域、按年度、按計劃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著力加強汙染地塊環境監管,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製度,列入名錄的地塊不得作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建立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制定印發《衡水市汙染地塊土壤環境聯動監管程序》,強化汙染地塊準入管理和土地徵收、收回、收購重點環節風險管控,明確各部門相應監督管理職責。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汙染調查報告的專家評審和國土空間規劃的技術審查,嚴格落實「淨地」供應制度,堅決杜絕「毒地」開發利用。
印發了《2020年衡水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專項推進方案》,將年度治理管控任務分配至各縣市區,明確了目標任務、重點工作、保障措施等。堅持抓好典型示範,積極推廣武邑縣「農村廁汙處理一體化模式」、故城縣「廁汙並治、黑灰兼治、分散收集、集中治理、綜合利用」模式和棗強縣「戶收集、村轉運、鄉處理」模式,督促各縣市區在學習其它地區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選擇創新適合的技術路線和治理模式。
衡水市緊緊圍繞構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功能定位,堅守生態、發展和民生三條底線,實施「綠色崛起、生態振興」發展戰略,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原則,以城市綠化、衡水湖綠化、綠美廊道建設、林業園區建設、村莊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截至目前,衡水市共完成造林131.34萬畝,佔省下達任務(77萬畝)的170.6%,佔市下達任務(110萬畝)的119.4%,超額完成省市下達造林任務。
立足京津冀重要節點城市發展定位,衡水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為載體,堅持「量質齊升」發展方式,大力實施「森林進城、森林圍城」戰略;按照衡水湖環湖綠化規劃,依法依規開展環湖林帶建設、生態節點打造和遷村還綠工程,建設生態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按照「立體綠化、彩色綠化、多樹種綠化」的要求,優化廊道綠化樹種結構和空間布局;按照「高效集中、生態集約、興林富民」的原則,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以創建國家和省級森林鄉村為引領,建設森林鄉村示範區,積極推進環村林建設及住宅庭院、道路街巷、溝渠隙地和廣場遊園等綠化;以提升生態防護功能為目標,按照「有路有渠就有樹」的原則,以改造退化防護林為基礎,不斷提高農田防護林建設成效。(記者趙松)
來源:衡水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