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作為耕地主力,古人吃牛肉真的很難嗎?

2020-12-16 天眼新聞

說到吃牛肉,我們先看兩個熟悉的場景。

場景一:陽穀縣郊,景陽岡前。正是晌午時分,武松走得肚中饑渴,望見前方有一家酒店,門前挑著一面旗,上頭寫著五個字:「三碗不過岡。」武松走進店裡坐下,叫道:「主人家,快拿酒來吃。」只見店家拿了三隻碗,一雙筷子,一盤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了一碗酒。武松拿起碗來一飲而盡,叫道:「這酒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拿些來吃。」店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裝了一大盤子,拿來放在武松面前,再篩一碗酒。喝酒吃肉之後,武松不聽店家相勸,偏向虎山行,果然遇險,但令眾人想不到的是,他竟徒手打死景陽岡上的老虎。

場景二:北宋哲宗年間,大理王族段譽遊跡江南,在無錫「松鶴樓」初見喬峰,只見喬峰桌上「放著一盤熟牛肉,一大碗湯,兩大壺酒,此外更無別貨」。段譽見此人容貌不凡,暗自喝彩,並對小二說要為喬峰買單,兩人因此相識後交談甚歡,當天就義結金蘭,傳為一段佳話。

電視劇《天龍八部》截圖中的喬峰

兩個場景的重點都在「熟牛肉」。有很多科普說,我們不僅被《水滸傳》騙了幾百年,還被《天龍八部》騙了幾十年。因為宋代禁止吃牛肉,江湖俠士們下酒館,不可能點得到牛肉。所以,這個說法靠譜嗎?要弄清楚梁山好漢、江湖俠士們到底能不能在館子裡吃到牛肉,還得從歷代王朝對耕牛的政策說起。

先秦:屠牛豈能不吃肉?

我們的祖先對吃牛肉又是什麼態度呢?

雖然春秋以來,牛肉在當時理論上還是一種貴族食物,只有天子和諸侯能吃。但實際上不可能只有天子和諸侯吃得上牛肉。首先,當時耕牛已大量蓄養,而各國均無法令禁止吃牛肉,只是在禮制中提倡「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其次,因為戰爭頻繁,先秦時期必然有大量的耕牛被屠宰,這要從當時士兵的甲冑講起。

列國士兵作戰所穿的甲冑普遍都為皮甲,關於皮甲的材質,首選是犀牛。浙江河姆渡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都曾挖掘出犀牛骸骨。大量的考古證據表明,歷史上犀牛在我國中原分布的北界直抵黃河一帶。犀牛是一種厚皮動物,堅厚的皮成為先秦武士們製作「護身衣」的首選材料,屈原在《國殤》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就是以犀牛皮做成的甲。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長58.1釐米,1963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豆馬村,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動物也不傻,當危險來臨之時,往往會遷徙。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原本分布在中原一帶的犀牛大約以每年半公裡的速度向西南退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列國為了制甲而大規模捕殺。進入戰國時期,犀牛資源日漸匱乏,諸侯國則退而求其次,開始採用牛皮來作為制甲的材料。而在大規模屠宰之後,海量的牛肉只供給天子和諸侯是不現實的,也不能因為禮制而暴殄天物,所以可能也就成了軍糧給大兵們打牙祭了。

北魏釉陶牛,1965年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夫婦墓出土,陶牛體格雄健,神態威猛,似正在耕地

先秦時期對於宰牛、吃牛肉並無禁令,只有針對盜牛者的法律。儘管在禮制中將牛肉看作諸侯及以上貴族才能享用的美食,但結合現實,軍士皮甲的製作必然導致大量屠宰牛,造成牛肉過剩,不吃白不吃。對於平民而言,養牛不易,即使沒有法令禁止,也不會輕易屠宰,但牛正常的生老病死後,拿來食用也是情理之中。秦末戰爭時期,劉邦入鹹陽後約法三章,「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漢書·高帝紀》),可見這個時期吃到牛肉不算什麼難事。

兩漢:牛犢子成保護動物

進入漢代後,中原戰亂平息,國家步入正軌,作為農耕社會生產核心力的牛,地位自然大為提升。另一方面,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成熟,鐵甲逐漸取代皮甲,西漢時期已出現大量鐵札甲,皮甲逐漸淘汰,這就極大減少了像先秦那樣「有故」屠殺耕牛。

那麼,牛肉是不是就吃不到了呢?

當然不是。漢代耕牛的數量非常多,與先秦時期一樣,有官方養殖和個人養殖之分。官家設置有專門的畜牧養殖機構,如太僕苑、畜府等。根據《漢書》的說法,漢代專業養牛戶有「牛千蹄角」(167頭牛)者,可比千戶侯,可以說是真牛人了。儘管漢代蓄養牛數量巨大,但仍然要面臨戰爭、瘟疫、自然災害等因素對牛的養殖造成的破壞,其中以牛疫最為可怕。一旦鬧牛疫,往往造成該地區致「墾田減少,谷價頗貴,人以流亡」的慘況,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漢代養牛業的脆弱。也正因如此,自漢代開始,從法律層面開始對耕牛進行保護,但並未提及禁止宰殺淘汰的耕牛、驛牛、鬥牛等,尤其是老死、病死、意外死的牛,還是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

東漢末年,那些因《三國演義》而家喻戶曉的漢末軍閥吃起牛肉來更是眼都不眨。正史記載漢末大肆屠牛吃肉者首推國賊董卓。根據《後漢書·董卓列傳》載,生長於隴西地區的董卓年輕時常到羌人的地界去混跡,與不少羌人首領結交。董卓回鄉後歸耕於野,而那些羌人首領也時常拜訪他,但凡羌人首領們前來,董卓便索性宰了耕牛,與來者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好不痛快。在當時宰牛以款待實在是相當高的規格,這些首領被其誠意感動得稀裡譁啦,回去後馬上收羅千餘頭牧畜送來,董卓不僅血賺一筆,豪邁俠義之名也在羌地廣為流傳,堪稱漢末吃牛肉第一大佬。另一位是河北公孫瓚,他與諸屬郡縣,每至節會便「屠牛作脯,每酒一觴」,雖不像董卓那樣吃得血賺,但好歹吃進了史籍,也算一位吃牛肉達人。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董卓

漢代雖然是首個頒布法令對耕牛進行保護的王朝,但兩漢期間吃牛肉的現象並不罕見,也正是因為吃牛肉的人多,而當時又沒有防疫意識,結果總是吃出人命。首先是爆發牛疫時,大量病死的牛成為人們盤中餐,這樣一來,人也因吃了病牛而染病。其次是當時養牛人喜歡以蛇肉養牛,因牛食蛇肉後長得快,但蛇毒會殘留在牛的體內,這種牛一旦被人吃了便會導致人出現發熱症狀。這些問題都被東漢醫者張仲景記錄在案,他在《金匱要略》明確地說:「疫死牛,或目赤,或黃,食之大忌。」

大唐:烹羊宰牛且為樂

從184年的黃巾之亂到589年隋朝滅陳,是中國歷史上長達4個世紀之久的大動蕩時期。當中國再度進入大一統治世,已是大唐。那麼生活在唐朝的人們能吃得上牛肉嗎?

唐代法律繼承了漢代對耕牛進行保護的精神,但更為細緻和嚴格。在《唐律疏議》中,關於禁止私宰、盜竊牛馬的有數條法律——如果殺了官養或別人私養的牛馬,無論什麼原因,先處一年半徒刑。如果是偷盜了官牛或是別人養的牛,再宰殺的,兩罪並罰,判處兩年半徒刑。那麼如果是我自己養的牛馬,能不能自己殺來吃呢?唐律也不同意——「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

從律令來看,就是這也不能殺,那也不能殺,這是否意味著唐人吃不上牛肉呢?答案是否定的。唐律中只是規定禁止私宰耕牛,但對於正常老死或是意外身亡的牛則無律令禁止不能食用。那麼問題就來了,哪個土豪嘴饞了想吃牛肉,那就讓牛「意外死」,然後烹而食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也是歷代雖有法律禁止宰殺耕牛,但私宰一直無法斷絕的原因。

就像詩仙李白興致來了,也要「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嘛!

《將進酒》,現代,林凡,工筆國畫

除了狂放不羈的詩仙李白,憂國憂民、茅屋為秋風所破的詩聖杜甫也有吃牛肉的記載。然而正如杜甫詩歌憂鬱的畫風一般,關於他吃牛肉的故事也充滿悲劇色彩——吃牛肉撐死了。關於杜甫之死自唐代以來就有多種說法,飲酒吃肉過量而死只是其中一種。這一說法最早記載於唐人鄭處誨編著的《明皇雜錄》中,鄭處誨距離杜甫生活的時代僅六十年左右,而杜甫也的確在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四月間寫過一首詩記耒陽縣令饋送酒肉事,故而這一說法也得到包括郭沫若在內的研究者之認可。

《五牛圖》,唐,韓滉,黃麻紙本設色畫,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郭沫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測,認為杜甫是牛肉加白酒混吃而導致食物中毒。這樣一來,這牛肉反而是害死詩聖的兇手了。不過早在唐代,就有對此說持反對意見者,還假託韓愈之名寫了一首《題杜子美墳》,全詩為:

當時處處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飲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無飽死?

拋開杜甫之死的爭論,這首詩也信息量十足,且看此句「牛肉如今家家有」,可知唐代雖然比漢代進一步立法保護耕牛,但吃牛肉還談不上犯禁,甚至可能是較普遍的行為。有許多烹飪牛肉的方法就是唐人所發明,例如記錄嶺南風俗的《北戶錄》中,就記載了一種牛犢子的做法,即「取嫩牛頭火上燂過,復以湯(燙)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蔥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調以蘇膏椒橘之類,都內於瓶甕中以泥泥過,煻火重燒,其名曰褒」。唐人烹羊宰牛的功夫真是絲毫不遜色於漢人。

兩宋:廟堂與江湖的牛肉鬥爭

兩宋是很關鍵的時代了,本文開篇的兩個場景,歷史背景都發生在宋朝,而後世說到古代禁吃牛肉問題,宋代又往往首當其衝。所以牛肉是否到了宋代就成為禁臠呢?

宋真宗坐像,宋代,絹本設色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趙匡胤時期對於吃牛肉也沒什麼禁忌。不過畢竟還是農耕社會,牛不僅用途廣泛,需求量也巨大。對於耕牛的保護,宋代繼承了唐代律令,禁止私宰耕牛(並未明確禁止吃牛肉)。

但宋代對於耕牛保護的力度明顯強於唐代,主要原因是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牛疫,導致耕牛數量劇減。就在第一次大牛疫發生的淳化五年(994),宋太宗頒布上諭,大幅度減少對牛筋、牛角的徵繳,原本需要用牛筋為原材料製作的弓弩也一律改用羊筋、馬筋代之,當年就「省牛筋千萬」。《宋會要輯稿》中還強調,之所以作此調整,是擔心地方官急於徵繳牛筋而導致民眾屠殺耕牛,可以說是一道專為保護耕牛而頒布的聖旨。

《風雨牧歸圖》,宋,李迪,絹本淺設色,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既然國家提倡不得擅自宰殺耕牛,那麼買賣牛肉或者吃牛肉是否入罪呢?其實宋代雖然在管控私宰耕牛的問題上較前代嚴格,但也沒有明令禁吃牛肉,相反,皇帝還親自下詔為吃牛肉辯解。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江浙一帶有吃牛肉的習慣,這就導致出現了大量非法宰殺,結果事情鬧大了,抓了很多人,大概有不少吃貨也一起受到連累,於是一位叫孔宗閔的官員向朝廷進言:「浙民以牛肉為上味,不逞之輩,競於屠殺,事發即逮捕滋廣,請釋不問罪。」也就是說江浙之民原本就有吃牛肉的習慣,雖然私宰牛是不法之徒的行為,但不應該擴大化把吃牛肉的人也抓捕。真宗得知此事後,親自下詔曰:「兩浙諸州,有屠牛充膳,自非通議烹宰,其因緣買者,悉不問罪。」意思是為了吃牛肉而購買者,不算犯罪,愛吃就吃吧。

不過由於官府對耕牛的保護,雖然市面上也能賣牛肉,但這些都是需要官府驗證後的清白牛肉,複雜的手續導致牛肉稀少,價格昂貴,宋代菜譜中以牛肉為食材的幾乎不見蹤影。發展至哲宗時期,耕牛數量已大幅度增長,對於耕牛的保護也不像宋初那般嚴苛了。當時司馬光在抨擊王安石新政時,提到遇兇年之時,農民沒有糧食收成,索性殺牛賣肉以過活,不顧來年耕種。這反映出農民有殺牛賣肉的情況。當時直接賣一頭耕牛賺不了幾個錢,但賣牛肉簡直是暴利。據《宋會要·刑法志》載,大觀四年(1110),「蓋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價直須百錢」,照此推算,殺一頭牛賣肉的價錢比直接賣一頭活牛之價高出五倍之多。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景陽岡武松打虎」,戴敦邦繪

牛肉的暴利導致有大量民眾鋌而走險,耕牛大規模被屠殺,而官府又屢禁不止。於是有位官員想了個辦法,既然禁不了宰牛,那就從牛肉上面下功夫,進言道:「伏望特下有司立法,凡倒死牛肉每斤不得過二十文。」也就是通過官府干預,大幅度壓低牛肉的價格,他認為這些無知之民之所以不顧法度而屠牛,是為暴利所驅使,把牛肉調成賤價,濫宰濫殺問題便迎刃而解。這一法子得到採納,在官方幹預下,牛肉價格暴跌,甚至比豬肉還便宜。這招也的確有效,活牛比牛肉值錢,只有傻子才會累死累活宰牛賣肉做虧本生意。

這樣看來,武松到在景陽岡切兩三斤熟牛肉真不算過分。至於喬峰,他在無錫「松鶴樓」點了一盤熟牛肉就更無可厚非了,北宋時江浙一帶本就有以牛肉為上品的飲食習慣,連皇帝都下詔說買牛肉吃不算犯法,又怎麼能污衊咱們喬幫主以武犯禁呢?值得一提的是,宋廷限定牛肉價格之舉非常特殊,政府直接通過法律對某一件貨物價格進行微觀調控的事例,在整個歷史上都不多見。

明清:宮廷民間雙重奏

到了明清兩代,法律上對於耕牛的保護與前代大同小異,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傳說中的吃牛肉猛人。據說朱元璋小時候給地主放牛,某天肚子餓了,狠勁一來宰了一隻牛犢子,和小夥伴烹而食之。吃掉小牛後,朱元璋又編造出牛跑到石縫裡的故事忽悠了地主。當然,這則故事在《明史》等正史中並無記載,最早出現於生活在16世紀的明朝官員王文祿的筆記作品《龍興慈記》中。雖然可信度很低,但明代中晚期的官員能寫出太祖皇帝宰牛吃肉的傳奇故事,也能看出當時牛肉並非什麼禁臠。

實際上到了明朝中期,耕牛數量充足,牛肉也成了市面上常見的肉類之一,而且物美價廉。正德五年(1510)的南京,豬肉每斤值錢7—8文,牛肉每斤值錢4—5文。到了晚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的北京,豬肉每斤值錢20餘文,牛肉每斤值錢15文,羊肉每斤值錢15文。這樣看來,明代牛肉價格總體低於豬肉。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經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這時候大明人民連皇家賜服都敢隨便穿著玩,更別說吃牛肉了。至於明代皇家食譜,明初朱元璋、朱棣的膳單中並未見牛肉,但到了萬曆朝則出現了牛肉,明朝皇帝什麼時候開始吃牛肉無從得知,以牛肉在市場的普及來看,應該也是從明中期開始。

《雍正像耕織圖冊》之一,清代,現藏故宮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小說,其中的菜譜中,牛肉出現的次數也不相同。最著名的《紅樓夢》中出現過大量菜餚,但與牛肉相關的卻是鳳毛麟角。故事背景為宋朝,實則反映明代世相的小說《金瓶梅》中,具體描寫食物種類的共有41處,但其中僅有一處指名為牛肉。而提到牛肉最多的還是《水滸傳》,梁山好漢們動輒就是兩三斤牛肉幾壇好酒,有人統計,全書中牛肉出鏡率高達48次。至於為什麼梁山好漢愛吃牛肉,說法也很多,有人認為《水滸傳》成書於明初,離元代畢竟近,受遊牧民族吃牛羊肉影響之故。也有觀點認為,作為一部正面描寫「反賊」的書,朝廷禁吃牛肉他們就偏要吃,表現出一反到底的精神。這種說法不太靠得住,前文已講過,無論宋朝還是明朝都沒有禁吃牛肉。不過在禁止私宰耕牛的問題上的確是經過數次鬥爭,這就導致牛肉不同於豬肉、雞肉,雖說吃牛肉算不上違禁,但總是能給人帶來一種叛逆感(類似現在未成年人抽菸喝酒),符合草莽英雄的氣質,這可能是梁山好漢、江湖兒女愛吃牛肉的原因。

明清時期,儘管牛肉已是市場上常見的肉類,但清代的皇家確實是不吃牛肉的,這種習慣一直持續到清末。溥儀的親弟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夫人唐怡瑩回憶清宮菜餚時說:「很特別的是,清宮的菜餚禁止吃牛肉,所以沒有任何與牛肉相關的菜,這不是由於宗教信仰或是迷信說法形成的,而是因為滿人認為牛是為人們耕田和拉車的好幫手,像馬、驢、騾一樣不可食用。宮廷的這個習慣甚至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多年間,北京市民吃牛肉雖不被禁止,但是吃牛肉者很少。直到民國之後,牛肉菜餚才在北方逐漸增多。」

無獨有偶,被慈禧詔進紫禁城的女官裕德齡後來以「德齡公主」為筆名寫下回憶紫禁城生活的《清宮二年記》,其中也專門提到說「在宮中是不準吃牛肉的」,至於宮中禁牛肉的原因也與唐怡瑩所說的如出一轍,即「因為牛會耕田,所以吃牛肉是一種很大的罪過」,宮廷菜餚中大部分是豬肉、羊肉、雞、鴨、蔬菜等。總而言之,中國歷代朝廷都很重視對耕牛的保護,並立法禁止宰殺,但並不存在禁吃牛肉之說。如果非要找一個禁吃牛肉之地,恐怕只有大清朝的紫禁城了。

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公眾號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古人真的不能吃牛肉嗎?吃牛肉是犯法的?
    但是在古代,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人們萬萬不可吃牛肉,就算一頭牛是自家從小養到大的,你也不可以把它殺了吃。我們經常從各種小說或者是古裝劇中可以看到,很多的英雄好漢進入一家小酒館都會先要上幾斤牛肉來配酒吃,但這些劇情都是騙人的,可不能相信。在西漢時期,吃牛肉是一件可欲而不可求的事情。
  • 在印度牛被視為聖物不可以吃牛肉,最後牛都是怎麼處理的?
    在印度殺瘤牛或者食用瘤牛都是要坐牢的,在印度殺瘤牛及食用瘤牛與殺人同罪。其實,在以前印度壯年時的瘤牛也是需要幹活的、產奶的,只是當瘤牛年老退休了,它們的待遇才會比其它的牛好。在印度,牛主要是由農民供養的,當農民沒有供養能力時,或者牛老了的時候,農民就會把牛放到街上去吃百家飯,這樣一來印度街上的流浪牛就越來越多了。
  • 花了幾十元買的牛肉是真的嗎?網友:肉可能是真的,但是不是牛
    花了幾十元買的牛肉是真的嗎?網友:肉可能是真的,但是不是牛!我們生活中最經常吃的就是豬肉了,牛肉的價格相比豬肉要高上很多,一斤豬肉的價格大約在13塊錢左右,但是牛肉的價格一斤能達到40塊錢,好一點的牛肉,價格更貴,所以市場上牛肉的銷量一直都是沒有豬肉多的。
  • 印度人不吃牛肉,把牛尊為神,為什麼還是最大的牛肉出口國?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我們國家被稱為「烹飪之國」,食物種類繁多,做法精細,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不少人想著走出國門去嘗嘗外國的美食,今天我們要聊一聊印度這個國家,提起印度,很多人都會想印度飛餅、手抓飯等特色食物,但你知道嗎?
  • 吃了30年方便麵,紅燒牛肉麵裡面真的有牛肉嗎?營業員:你想多了
    吃了30年方便麵,紅燒牛肉麵裡面真的有牛肉嗎?營業員:你想多了對於加班族而言,吃什麼最方便?10個人中9個人肯定都會說:方便麵,只需要熱水就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面,確實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味道還挺美味。下面怪咖姐就給大家真實答案,知道真相的你估計會很難接受,沒辦法,誰讓紅燒牛肉麵這個文字遊戲玩的好呢。康師傅紅燒牛肉麵裡面有牛肉嗎?據康師傅內部的員工表示:「康師傅牛肉麵中的牛肉粒確實是真的牛肉,只不過成分非常的少「,那麼這個所謂的少到底又是多少呢?一克也是少,二克也是少,這個答案無疑太過於草率,讓網友無法信服。
  • 冰凍三個月的牛肉還能吃嗎,放到顯微鏡下後,蘭州拉麵的老闆樂了
    冰凍三個月的牛肉還能吃嗎,放到顯微鏡下後,蘭州拉麵的老闆樂了冰凍了三個月的牛肉還能吃嗎?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呢?通常而言,咱們吃不完的肉,都會將其放入冰箱中冷凍,這樣就能夠延長保質期,凍了三個月,這牛肉會產生質的變化嗎?
  • 日本牛肉時隔18年重返中國,最頂級的和牛,你真的吃懂了嗎?
    世界上那麼多種牛肉,沒有哪一種像和牛一樣成功。作為和牛的代表,神戶牛肉是高級牛肉的代名詞,還曾被評為世界九大最昂貴食品之一。圍繞著神戶牛、松阪牛等高級和牛,還有不少神乎其神的傳說,最經典的就是「喝啤酒」「做按摩」。
  • 你吃的雪花牛肉真的是牛肉嗎?這種沒營養的合成肉可別吃
    時代的多樣化也帶動著我們生活的多樣化,生活在城市裡忙忙碌碌的人們,吃得更多的是包裝食品,殊不知天然健康的食品離我們越來越遠。超市裡擺著形形色色的美味食品,顏色靚麗,包裝精美,昂貴的價格給了似乎就是食品質量的體現。那些被標上「好東西」稱號的食品成了人們的喜愛。比如包裝精美,價格昂貴的雪花牛肉。
  • 「小二,來兩斤牛肉」,古人吃肉真的可以這麼隨意嗎?
    「小二,來兩斤牛肉。」不過是小說家言。穿越「食」空,吃肉不易。古人對肉食的把控遠比現今複雜得多,那麼在古代哪些肉類更食用率更廣,哪些肉類又有食用限制呢? 馬牛羊屬於上三品,馬和牛屬於重要的生產資料,理應受到尊敬,古人崇尚羊的「跪乳之恩」,因此受到重視。 雞狗豬是下三品,同樣是古人馴化的家畜,雞有司晨報曉之功,位列第四。《國語·越語》記載:「生丈夫,二壺酒,—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按照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很明顯,狗的地位高於豬。
  • 為何道士不食牛肉?吃牛肉會下地獄?《牛圖經》圖告訴你真相!
    一直聽說道士不吃牛肉狗肉的傳說,卻不知道為什麼。其實道教有著「四不吃」的戒律,所謂「四不吃」,即不吃牛肉、不吃狗肉、不吃烏魚、不吃鴻雁,這第一位就是不吃牛肉。道教還為此著有一幅圖畫,名為《牛圖經》。「世人聽我說說不食牛肉的原因,這世上最苦的就是耕牛,一年四季不停的勞作耕地,犁耙那麼重都壓在牛的身上,還要被人用鞭子打著,土地太硬了老牛耕不動,肚子裡面沒有草料餓的沒力氣,口渴了就喝一口田邊的雨水,餓了啃一口田中的秧苗就要被打被罵了,我吃的是山上的野草,田裡種出來的糧食都是人類的,供你們吃吃喝喝,等到你們沒有錢了就把老牛賣了換錢,這一輩子都在辛苦勞作,到老了沒有力氣了還要被宰了吃肉
  • 古代宰殺牛是犯法的,為什麼牛肉還是很多飯店主菜?
    提到牛這一種牲畜,對於現代人也許只是肉食的一種,對於古人來講,牛的重要性卻遠遠高於其他牲畜,而且,古人對於耕牛更是愛護有加,除了明代與清代,歷朝歷代都有著不可隨意殺牛的禁令,吃牛肉就更是一件稀罕事了。越來越多的後人發現,古代社會中,宰殺牛的確是犯法的,可很多跡象還表明,古人想要吃上一口牛肉並非是很難的事情,真實的情況更有些讓人瞠目結舌,人們表面上遵守著政府的耕牛「禁殺令」,私下裡吃牛肉的現象居然總是屢禁不止,而且,在古代,很多飯店的主菜居然還是牛肉。
  • 印度是牛肉出口的大國,為何自己基本不吃牛肉,還把牛奉為神明?
    在印度人眼中,有兩樣東西是最神聖的,那就是牛和恆河水。即使馬路中央有牛攔路,也不會有人膽大到鳴笛示威,畢竟在印度,嚇到牛可是件褻瀆神靈的事。正是這種對牛的保護,使得印度的牛的數量佔全球的25%。在以前,巴西阿根廷等國家是全球牛肉出口的大國。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早在2013年,印度就已經成為了全球牛肉出口量比較靠前的國家。
  • 吃了這麼多年牛肉,你真的吃對了嗎?看看牛肉各個部位的正確吃法
    牛肉是世界上第三大消耗肉類,僅次於豬肉和家禽肉。很多人都認為我們中國大多是以吃豬肉為主,但是中國依然是世界牛肉消費前三的國家。牛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胺基酸,而且脂肪含量低,享有「肉中驕子」的美稱。我們會發現,有很多運動員在訓練中都會選擇吃牛肉,因為既能補充營養和能量,而且還不會長胖。
  • 牛肉界的四大名牛有哪些?
    牛肉界的四大名牛有哪些?平常吃的牛排的你知道是來自哪種牛身上嗎?很多人直說,我吃牛排只吃西冷或者是菲力。但是,這只是明確牛排取自牛的哪個部位。不同種類的牛,口感也是不一樣的。牛肉界的四大名牛神戶牛肉。它是世界上最有名氣的牛肉之一。作為日本特產,神戶牛肉常常出現在招待國賓的宴會上。那種香而不膩、入口即化的感覺,讓人愛而不舍。當然,價格也是相當的美麗!奎寧牛。
  • 「小二,來兩斤上好牛肉」,古人吃肉真這麼隨意?別被電視劇騙了
    武松在景陽岡下,也是二斤熟牛肉加十八碗好酒,吃飽喝足就敢往虎穴裡闖。在書中,各種肉類似乎是酒店客棧常備的菜餚,但是在古代吃肉真的這麼隨意嗎?中國飼養家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那時候的人類就開始飼養家禽,並把它們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 快看是不是你家那頭耕地的牛,屠場內懷孕母牛三步一跪求生,反思
    你還吃牛肉嗎?牛肉雖然好吃,但是買牛肉時你最好問問這是公牛還是母牛?當今不僅有人吃牛鞭的,還有燉牛頭的,你吃嗎?這可犯了古時天道。在現代化的今天,耕地牛已經不再是必要了,我們還能否善待這個曾經任勞任怨「養育」了中華兒女的牲畜?泰國人對待大象的態度是我們國人的前車之鑑!是賺錢的工具?還是和諧共處的朋友?請大家各抒己見吧。
  • 古人的肉食也有這樣的等級分類
    而早在先秦時期,這三種肉就被當做祭祀用的「太牢」但是在不同的是在三種肉也有不同的待遇,也可能是三種家畜的關係,所以在古代的肉絲上,每個時代都是有等級劃分的,最著名的就是「富人吃羊,窮人吃豬,壞人吃牛」這樣的諺語,到底是咋回事呢,這也是古人的信仰以及習慣造成的。
  • 既然印度禁止國民吃牛肉,那麼他們那些死去的牛該如何處理呢?
    既然印度禁止國民吃牛肉,那麼他們那些死去的牛該如何處理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物,換來說它也可以是為該國寶在印度,他們信奉的神物就是牛牛在印度的地位還是十分高的,當地人不管怎麼飢餓?也不會去吃牛肉,不過就是好奇了,既然他們都不吃牛肉,然而作為養牛大國,那這些養殖過程中死去的牛該如何處理呢?在印度,什麼東西都會有一個等級之分?他們國家的牛也同樣分有等級,如果是白色的燈,而且背後有牛的話,那麼他將會被視為聖牛,誰都不可以拿它來工作?或者是宰殺。
  • 「天價牛」1頭牛168萬人民幣,網友:牛肉漲價比豬肉還猛嗎
    大家都知道牛肉一般在40元/斤左右,但是日本繼神戶牛肉後,又出現一種「天價牛肉」松阪牛肉,不知你們吃過沒有,不過很多外國人品嘗各式各樣的牛肉,可對日本的松阪牛肉非常喜歡吃,這種頂級的牛肉還真引誘了不少吃貨們。
  • 我們經常吃的牛肉丸真的是牛肉做的嗎
    戴著「牛肉頭」賣「豬肉」的好日子已經成為越來越好的食品規制的過去式。「騾子是馬,只會透露真名,不利用消費者,讓錢白白花掉。」「進入冬季後,涮火鍋的長沙人越來越多,需要各種丸子。此前,有消費者說,火鍋、牛肉丸、吃丸等很難買到。發生了什麼?昨天早上記者訪問了長沙多個超市和農民市場後,得到了這兩種感情。請注意凍丸,吃好。不要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