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牛肉,我們先看兩個熟悉的場景。
場景一:陽穀縣郊,景陽岡前。正是晌午時分,武松走得肚中饑渴,望見前方有一家酒店,門前挑著一面旗,上頭寫著五個字:「三碗不過岡。」武松走進店裡坐下,叫道:「主人家,快拿酒來吃。」只見店家拿了三隻碗,一雙筷子,一盤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了一碗酒。武松拿起碗來一飲而盡,叫道:「這酒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拿些來吃。」店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裝了一大盤子,拿來放在武松面前,再篩一碗酒。喝酒吃肉之後,武松不聽店家相勸,偏向虎山行,果然遇險,但令眾人想不到的是,他竟徒手打死景陽岡上的老虎。
場景二:北宋哲宗年間,大理王族段譽遊跡江南,在無錫「松鶴樓」初見喬峰,只見喬峰桌上「放著一盤熟牛肉,一大碗湯,兩大壺酒,此外更無別貨」。段譽見此人容貌不凡,暗自喝彩,並對小二說要為喬峰買單,兩人因此相識後交談甚歡,當天就義結金蘭,傳為一段佳話。
電視劇《天龍八部》截圖中的喬峰
兩個場景的重點都在「熟牛肉」。有很多科普說,我們不僅被《水滸傳》騙了幾百年,還被《天龍八部》騙了幾十年。因為宋代禁止吃牛肉,江湖俠士們下酒館,不可能點得到牛肉。所以,這個說法靠譜嗎?要弄清楚梁山好漢、江湖俠士們到底能不能在館子裡吃到牛肉,還得從歷代王朝對耕牛的政策說起。
先秦:屠牛豈能不吃肉?
我們的祖先對吃牛肉又是什麼態度呢?
雖然春秋以來,牛肉在當時理論上還是一種貴族食物,只有天子和諸侯能吃。但實際上不可能只有天子和諸侯吃得上牛肉。首先,當時耕牛已大量蓄養,而各國均無法令禁止吃牛肉,只是在禮制中提倡「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其次,因為戰爭頻繁,先秦時期必然有大量的耕牛被屠宰,這要從當時士兵的甲冑講起。
列國士兵作戰所穿的甲冑普遍都為皮甲,關於皮甲的材質,首選是犀牛。浙江河姆渡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都曾挖掘出犀牛骸骨。大量的考古證據表明,歷史上犀牛在我國中原分布的北界直抵黃河一帶。犀牛是一種厚皮動物,堅厚的皮成為先秦武士們製作「護身衣」的首選材料,屈原在《國殤》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就是以犀牛皮做成的甲。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長58.1釐米,1963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豆馬村,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動物也不傻,當危險來臨之時,往往會遷徙。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原本分布在中原一帶的犀牛大約以每年半公裡的速度向西南退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列國為了制甲而大規模捕殺。進入戰國時期,犀牛資源日漸匱乏,諸侯國則退而求其次,開始採用牛皮來作為制甲的材料。而在大規模屠宰之後,海量的牛肉只供給天子和諸侯是不現實的,也不能因為禮制而暴殄天物,所以可能也就成了軍糧給大兵們打牙祭了。
北魏釉陶牛,1965年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夫婦墓出土,陶牛體格雄健,神態威猛,似正在耕地
先秦時期對於宰牛、吃牛肉並無禁令,只有針對盜牛者的法律。儘管在禮制中將牛肉看作諸侯及以上貴族才能享用的美食,但結合現實,軍士皮甲的製作必然導致大量屠宰牛,造成牛肉過剩,不吃白不吃。對於平民而言,養牛不易,即使沒有法令禁止,也不會輕易屠宰,但牛正常的生老病死後,拿來食用也是情理之中。秦末戰爭時期,劉邦入鹹陽後約法三章,「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漢書·高帝紀》),可見這個時期吃到牛肉不算什麼難事。
兩漢:牛犢子成保護動物
進入漢代後,中原戰亂平息,國家步入正軌,作為農耕社會生產核心力的牛,地位自然大為提升。另一方面,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成熟,鐵甲逐漸取代皮甲,西漢時期已出現大量鐵札甲,皮甲逐漸淘汰,這就極大減少了像先秦那樣「有故」屠殺耕牛。
那麼,牛肉是不是就吃不到了呢?
當然不是。漢代耕牛的數量非常多,與先秦時期一樣,有官方養殖和個人養殖之分。官家設置有專門的畜牧養殖機構,如太僕苑、畜府等。根據《漢書》的說法,漢代專業養牛戶有「牛千蹄角」(167頭牛)者,可比千戶侯,可以說是真牛人了。儘管漢代蓄養牛數量巨大,但仍然要面臨戰爭、瘟疫、自然災害等因素對牛的養殖造成的破壞,其中以牛疫最為可怕。一旦鬧牛疫,往往造成該地區致「墾田減少,谷價頗貴,人以流亡」的慘況,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漢代養牛業的脆弱。也正因如此,自漢代開始,從法律層面開始對耕牛進行保護,但並未提及禁止宰殺淘汰的耕牛、驛牛、鬥牛等,尤其是老死、病死、意外死的牛,還是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
東漢末年,那些因《三國演義》而家喻戶曉的漢末軍閥吃起牛肉來更是眼都不眨。正史記載漢末大肆屠牛吃肉者首推國賊董卓。根據《後漢書·董卓列傳》載,生長於隴西地區的董卓年輕時常到羌人的地界去混跡,與不少羌人首領結交。董卓回鄉後歸耕於野,而那些羌人首領也時常拜訪他,但凡羌人首領們前來,董卓便索性宰了耕牛,與來者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好不痛快。在當時宰牛以款待實在是相當高的規格,這些首領被其誠意感動得稀裡譁啦,回去後馬上收羅千餘頭牧畜送來,董卓不僅血賺一筆,豪邁俠義之名也在羌地廣為流傳,堪稱漢末吃牛肉第一大佬。另一位是河北公孫瓚,他與諸屬郡縣,每至節會便「屠牛作脯,每酒一觴」,雖不像董卓那樣吃得血賺,但好歹吃進了史籍,也算一位吃牛肉達人。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董卓
漢代雖然是首個頒布法令對耕牛進行保護的王朝,但兩漢期間吃牛肉的現象並不罕見,也正是因為吃牛肉的人多,而當時又沒有防疫意識,結果總是吃出人命。首先是爆發牛疫時,大量病死的牛成為人們盤中餐,這樣一來,人也因吃了病牛而染病。其次是當時養牛人喜歡以蛇肉養牛,因牛食蛇肉後長得快,但蛇毒會殘留在牛的體內,這種牛一旦被人吃了便會導致人出現發熱症狀。這些問題都被東漢醫者張仲景記錄在案,他在《金匱要略》明確地說:「疫死牛,或目赤,或黃,食之大忌。」
大唐:烹羊宰牛且為樂
從184年的黃巾之亂到589年隋朝滅陳,是中國歷史上長達4個世紀之久的大動蕩時期。當中國再度進入大一統治世,已是大唐。那麼生活在唐朝的人們能吃得上牛肉嗎?
唐代法律繼承了漢代對耕牛進行保護的精神,但更為細緻和嚴格。在《唐律疏議》中,關於禁止私宰、盜竊牛馬的有數條法律——如果殺了官養或別人私養的牛馬,無論什麼原因,先處一年半徒刑。如果是偷盜了官牛或是別人養的牛,再宰殺的,兩罪並罰,判處兩年半徒刑。那麼如果是我自己養的牛馬,能不能自己殺來吃呢?唐律也不同意——「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
從律令來看,就是這也不能殺,那也不能殺,這是否意味著唐人吃不上牛肉呢?答案是否定的。唐律中只是規定禁止私宰耕牛,但對於正常老死或是意外身亡的牛則無律令禁止不能食用。那麼問題就來了,哪個土豪嘴饞了想吃牛肉,那就讓牛「意外死」,然後烹而食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也是歷代雖有法律禁止宰殺耕牛,但私宰一直無法斷絕的原因。
就像詩仙李白興致來了,也要「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嘛!
《將進酒》,現代,林凡,工筆國畫
除了狂放不羈的詩仙李白,憂國憂民、茅屋為秋風所破的詩聖杜甫也有吃牛肉的記載。然而正如杜甫詩歌憂鬱的畫風一般,關於他吃牛肉的故事也充滿悲劇色彩——吃牛肉撐死了。關於杜甫之死自唐代以來就有多種說法,飲酒吃肉過量而死只是其中一種。這一說法最早記載於唐人鄭處誨編著的《明皇雜錄》中,鄭處誨距離杜甫生活的時代僅六十年左右,而杜甫也的確在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四月間寫過一首詩記耒陽縣令饋送酒肉事,故而這一說法也得到包括郭沫若在內的研究者之認可。
《五牛圖》,唐,韓滉,黃麻紙本設色畫,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郭沫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測,認為杜甫是牛肉加白酒混吃而導致食物中毒。這樣一來,這牛肉反而是害死詩聖的兇手了。不過早在唐代,就有對此說持反對意見者,還假託韓愈之名寫了一首《題杜子美墳》,全詩為:
當時處處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飲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無飽死?
拋開杜甫之死的爭論,這首詩也信息量十足,且看此句「牛肉如今家家有」,可知唐代雖然比漢代進一步立法保護耕牛,但吃牛肉還談不上犯禁,甚至可能是較普遍的行為。有許多烹飪牛肉的方法就是唐人所發明,例如記錄嶺南風俗的《北戶錄》中,就記載了一種牛犢子的做法,即「取嫩牛頭火上燂過,復以湯(燙)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蔥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調以蘇膏椒橘之類,都內於瓶甕中以泥泥過,煻火重燒,其名曰褒」。唐人烹羊宰牛的功夫真是絲毫不遜色於漢人。
兩宋:廟堂與江湖的牛肉鬥爭
兩宋是很關鍵的時代了,本文開篇的兩個場景,歷史背景都發生在宋朝,而後世說到古代禁吃牛肉問題,宋代又往往首當其衝。所以牛肉是否到了宋代就成為禁臠呢?
宋真宗坐像,宋代,絹本設色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趙匡胤時期對於吃牛肉也沒什麼禁忌。不過畢竟還是農耕社會,牛不僅用途廣泛,需求量也巨大。對於耕牛的保護,宋代繼承了唐代律令,禁止私宰耕牛(並未明確禁止吃牛肉)。
但宋代對於耕牛保護的力度明顯強於唐代,主要原因是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牛疫,導致耕牛數量劇減。就在第一次大牛疫發生的淳化五年(994),宋太宗頒布上諭,大幅度減少對牛筋、牛角的徵繳,原本需要用牛筋為原材料製作的弓弩也一律改用羊筋、馬筋代之,當年就「省牛筋千萬」。《宋會要輯稿》中還強調,之所以作此調整,是擔心地方官急於徵繳牛筋而導致民眾屠殺耕牛,可以說是一道專為保護耕牛而頒布的聖旨。
《風雨牧歸圖》,宋,李迪,絹本淺設色,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既然國家提倡不得擅自宰殺耕牛,那麼買賣牛肉或者吃牛肉是否入罪呢?其實宋代雖然在管控私宰耕牛的問題上較前代嚴格,但也沒有明令禁吃牛肉,相反,皇帝還親自下詔為吃牛肉辯解。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江浙一帶有吃牛肉的習慣,這就導致出現了大量非法宰殺,結果事情鬧大了,抓了很多人,大概有不少吃貨也一起受到連累,於是一位叫孔宗閔的官員向朝廷進言:「浙民以牛肉為上味,不逞之輩,競於屠殺,事發即逮捕滋廣,請釋不問罪。」也就是說江浙之民原本就有吃牛肉的習慣,雖然私宰牛是不法之徒的行為,但不應該擴大化把吃牛肉的人也抓捕。真宗得知此事後,親自下詔曰:「兩浙諸州,有屠牛充膳,自非通議烹宰,其因緣買者,悉不問罪。」意思是為了吃牛肉而購買者,不算犯罪,愛吃就吃吧。
不過由於官府對耕牛的保護,雖然市面上也能賣牛肉,但這些都是需要官府驗證後的清白牛肉,複雜的手續導致牛肉稀少,價格昂貴,宋代菜譜中以牛肉為食材的幾乎不見蹤影。發展至哲宗時期,耕牛數量已大幅度增長,對於耕牛的保護也不像宋初那般嚴苛了。當時司馬光在抨擊王安石新政時,提到遇兇年之時,農民沒有糧食收成,索性殺牛賣肉以過活,不顧來年耕種。這反映出農民有殺牛賣肉的情況。當時直接賣一頭耕牛賺不了幾個錢,但賣牛肉簡直是暴利。據《宋會要·刑法志》載,大觀四年(1110),「蓋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價直須百錢」,照此推算,殺一頭牛賣肉的價錢比直接賣一頭活牛之價高出五倍之多。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景陽岡武松打虎」,戴敦邦繪
牛肉的暴利導致有大量民眾鋌而走險,耕牛大規模被屠殺,而官府又屢禁不止。於是有位官員想了個辦法,既然禁不了宰牛,那就從牛肉上面下功夫,進言道:「伏望特下有司立法,凡倒死牛肉每斤不得過二十文。」也就是通過官府干預,大幅度壓低牛肉的價格,他認為這些無知之民之所以不顧法度而屠牛,是為暴利所驅使,把牛肉調成賤價,濫宰濫殺問題便迎刃而解。這一法子得到採納,在官方幹預下,牛肉價格暴跌,甚至比豬肉還便宜。這招也的確有效,活牛比牛肉值錢,只有傻子才會累死累活宰牛賣肉做虧本生意。
這樣看來,武松到在景陽岡切兩三斤熟牛肉真不算過分。至於喬峰,他在無錫「松鶴樓」點了一盤熟牛肉就更無可厚非了,北宋時江浙一帶本就有以牛肉為上品的飲食習慣,連皇帝都下詔說買牛肉吃不算犯法,又怎麼能污衊咱們喬幫主以武犯禁呢?值得一提的是,宋廷限定牛肉價格之舉非常特殊,政府直接通過法律對某一件貨物價格進行微觀調控的事例,在整個歷史上都不多見。
明清:宮廷民間雙重奏
到了明清兩代,法律上對於耕牛的保護與前代大同小異,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傳說中的吃牛肉猛人。據說朱元璋小時候給地主放牛,某天肚子餓了,狠勁一來宰了一隻牛犢子,和小夥伴烹而食之。吃掉小牛後,朱元璋又編造出牛跑到石縫裡的故事忽悠了地主。當然,這則故事在《明史》等正史中並無記載,最早出現於生活在16世紀的明朝官員王文祿的筆記作品《龍興慈記》中。雖然可信度很低,但明代中晚期的官員能寫出太祖皇帝宰牛吃肉的傳奇故事,也能看出當時牛肉並非什麼禁臠。
實際上到了明朝中期,耕牛數量充足,牛肉也成了市面上常見的肉類之一,而且物美價廉。正德五年(1510)的南京,豬肉每斤值錢7—8文,牛肉每斤值錢4—5文。到了晚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的北京,豬肉每斤值錢20餘文,牛肉每斤值錢15文,羊肉每斤值錢15文。這樣看來,明代牛肉價格總體低於豬肉。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經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這時候大明人民連皇家賜服都敢隨便穿著玩,更別說吃牛肉了。至於明代皇家食譜,明初朱元璋、朱棣的膳單中並未見牛肉,但到了萬曆朝則出現了牛肉,明朝皇帝什麼時候開始吃牛肉無從得知,以牛肉在市場的普及來看,應該也是從明中期開始。
《雍正像耕織圖冊》之一,清代,現藏故宮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小說,其中的菜譜中,牛肉出現的次數也不相同。最著名的《紅樓夢》中出現過大量菜餚,但與牛肉相關的卻是鳳毛麟角。故事背景為宋朝,實則反映明代世相的小說《金瓶梅》中,具體描寫食物種類的共有41處,但其中僅有一處指名為牛肉。而提到牛肉最多的還是《水滸傳》,梁山好漢們動輒就是兩三斤牛肉幾壇好酒,有人統計,全書中牛肉出鏡率高達48次。至於為什麼梁山好漢愛吃牛肉,說法也很多,有人認為《水滸傳》成書於明初,離元代畢竟近,受遊牧民族吃牛羊肉影響之故。也有觀點認為,作為一部正面描寫「反賊」的書,朝廷禁吃牛肉他們就偏要吃,表現出一反到底的精神。這種說法不太靠得住,前文已講過,無論宋朝還是明朝都沒有禁吃牛肉。不過在禁止私宰耕牛的問題上的確是經過數次鬥爭,這就導致牛肉不同於豬肉、雞肉,雖說吃牛肉算不上違禁,但總是能給人帶來一種叛逆感(類似現在未成年人抽菸喝酒),符合草莽英雄的氣質,這可能是梁山好漢、江湖兒女愛吃牛肉的原因。
明清時期,儘管牛肉已是市場上常見的肉類,但清代的皇家確實是不吃牛肉的,這種習慣一直持續到清末。溥儀的親弟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夫人唐怡瑩回憶清宮菜餚時說:「很特別的是,清宮的菜餚禁止吃牛肉,所以沒有任何與牛肉相關的菜,這不是由於宗教信仰或是迷信說法形成的,而是因為滿人認為牛是為人們耕田和拉車的好幫手,像馬、驢、騾一樣不可食用。宮廷的這個習慣甚至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多年間,北京市民吃牛肉雖不被禁止,但是吃牛肉者很少。直到民國之後,牛肉菜餚才在北方逐漸增多。」
無獨有偶,被慈禧詔進紫禁城的女官裕德齡後來以「德齡公主」為筆名寫下回憶紫禁城生活的《清宮二年記》,其中也專門提到說「在宮中是不準吃牛肉的」,至於宮中禁牛肉的原因也與唐怡瑩所說的如出一轍,即「因為牛會耕田,所以吃牛肉是一種很大的罪過」,宮廷菜餚中大部分是豬肉、羊肉、雞、鴨、蔬菜等。總而言之,中國歷代朝廷都很重視對耕牛的保護,並立法禁止宰殺,但並不存在禁吃牛肉之說。如果非要找一個禁吃牛肉之地,恐怕只有大清朝的紫禁城了。
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公眾號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