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小粒咖啡]——八鬥麥咖啡百科
什麼是雲南小粒咖啡
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也被稱為小粒咖啡。源自於非洲所產的野生咖啡,後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並廣為人知故而得名,19世紀90年代傳入中國大理賓川縣朱苦拉,從此便在中國大陸紮根發展,雲南也成為了中國咖啡的代表,因此雲南咖啡亦被稱為「雲南小粒咖啡」。
雲南小粒咖啡起源
1892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神父在大理賓川傳教,為了能喝到咖啡,他在賓川縣教堂附近的朱苦拉村種植了咖啡樹,並且教會了當地村民種植和飲用咖啡。至今朱苦拉鄉仍生長著有90多年樹齡的咖啡樹24株,且當地村子中迎客就是以咖啡為主。
朱苦拉村隸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平川鎮朱苦拉村委會,位於金沙江支流漁泡江畔,其位置在大理州、楚雄州、麗江市三地交界處。
19世紀時,朱苦拉叫「若客來」(彝語),彝語的意思是彎曲的山路。
1892年,由於法國傳教士田神父的到來,將彝語的精華與法國人的浪漫結合,於是有了朱苦拉這個名字,後人把朱苦拉譯為「人間天堂」之意。
而中國大陸最早的朱苦拉咖啡也因此而聞名。
雲南小粒咖啡品種
鐵皮卡(typica)鐵皮卡咖啡原產於衣索比亞及蘇丹的東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廣的咖啡變種。植株較健壯,但不耐光照,在夏威夷產量較高。鐵皮卡頂葉為紅銅色,稱紅頂咖啡。鐵皮卡是公認的精品咖啡品種,目前很多商業改良種都源自此種。味道表現極佳,但是產量極低而且易受鏽蝕病的侵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管理。
波旁(bourbon)波旁源自鐵皮卡,由法國人於1708年在波旁島(現名留尼旺島)種植後擴展開來。波旁同樣有著美好的香氣和豐富的味道,較之鐵皮卡在產量和生長力上都要高一些,適合種植在1200——2000米的地區,但是抗病蟲能力較弱,而且對強風和強降水比較敏感。波旁咖啡是小粒咖啡中僅次於鐵皮卡的變種。側枝節部較密,結果多,產量較高。但漿果較小,成熟較慢。 波旁頂芽嫩葉為綠色,稱綠頂咖啡;
卡蒂姆(catimor)小粒種咖啡Catimor是葡萄牙國際咖啡銹病研究中心(CIFC)用Caturra19/IXHDT832/l(HW26)和Caturra19/IXHDT832/2(H。6)培育出的雜交種的統稱,現已分布大部分咖啡生產國,並得到了進一步的選育和適應性研究,推出了許多不同世代的Catimor雜交種和Can-mor衍生種。其中有的表現出良好的植物學特性,對已知銹病生理小種具有抗性,有的只是作為育種材料利用。雲南種植咖啡中,卡蒂姆(Catimor)屬於主要品種,種植規模和面積都很大。
肯亞引種SL28SL28是肯亞的為了提高咖啡的抗病害能力及產量培育出的雜交種,擁有法國傳教士、摩卡、葉門鐵比卡的混合血統。現雲南也有引進SL28品種咖啡種植。
印度引種S288S288是印度1946年培育的優異雜交品種,S288前身是來自血統S288 (第一代) 與Typica混種後取名S26,因為S288的第一代豆由阿拉比卡與賴比瑞亞Liberica雜交,始終帶有賴比瑞亞的土腥味。印度的植物學家於是用第一代的S288與Typica混血而成的Kent品種與第二代的S288雜交混種成為現在的S795。
其它引種或培育種雲南種植的品種除以上介紹之外,還有很多或是引進的、或是本地培育的,包括瑰夏種、耶加雪菲種等很多品種。當然,還有羅布斯塔種。
雲南小粒咖啡產地
雲南小粒咖啡種植區域有:普洱市、臨滄市、保山市、德宏州、怒江州、西雙版納州、大理州、迪慶州等州市,且種植區域和面積還在不斷擴大中。
雲南小粒咖啡發展
雲南小粒咖啡在1892年來到來中國大陸,從此這種來自國外的物種在這片神奇的東方大地上繁衍開來,至今已有一個世紀多的種植歷史了。
從最初的僅僅為了滿足老教父的口腹之慾到現在成為了一種地域性經濟作物,咖啡在中國經歷的不僅僅是拿來和抄襲的模式,在不斷的探索和培育改良中,出現了適合中國地理環境的咖啡培育種,也出現來很多符合中國人口味的咖啡烘焙方式。
雲南小粒咖啡口感
雲南小粒咖啡,在口感上來說屬於比較中性的,既不會太酸也不會太苦,是真正屬於香而不苦,濃而不烈,微酸舒適的咖啡,也是比較符合大眾口味的。如果你比較喜歡果酸,就要專門選擇高海拔種植且烘焙度偏淺的雲南小粒咖啡豆,這種豆酸度高、苦味弱。如果只是不喜歡酸,那麼就選擇深度烘焙的豆,只是苦味就會偏高一些哦。
雲南小粒咖啡優勢
相比於進口咖啡豆,雲南小粒咖啡的最大優勢在於:新鮮!
進口豆漂洋過海不說,還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海關檢驗檢驗手續,到國內各大經銷商時已經過了大半年了,根本談不上新鮮。而國產咖啡可以做到幾天內烘焙,這一點是絕對超過進口咖啡豆的。
現在也有很多國內的咖啡企業會從國外進口生豆,然後再國內烘焙銷售,這種「進口」在新鮮度上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