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李家聲「先生」:百花深處自有暗香來 | 逐夢令

2020-12-25 和訊

  人物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李家聲,北京四中語文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北京市教科院兼職教研員,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代表著作有《北京四中文言文閱讀輔助教材》《詩經全譯全評》等。

  李家聲先生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語文大師之一,學識淵博,融通中西,教學功底深厚,語文教學思想博大精深,提倡「語文教師應該是思想者,是中外文化傳承者」,被師生們尊稱為「先生」。

  作者 | 董曉孝

  視覺 | 李海偉

  來源 | 善緣街0號

  北京四中,有這樣一位老師,他雙目炯炯有神,又透著慈愛,一上起課來聲情並茂、引人入勝。在學生心田播下學習的種子,點燃他們對語文的希望。

  學生們從四中畢業後,還在網上寫帖子懷念自己的中學時光,別的孩子高考前忙著刷題而這位老師卻從不這樣,習題在他這裡被「摁」住了,不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埋首無盡的題海練習。

  時任北京四中校長、全國政協常委劉長銘,經常走進這位老師的課堂,在教室後面駐足端詳前方的板書,下課後對著黑板「啪啪」拍照,開玩笑道:「我又來侵犯你的版權了,拍下來要在人民大會堂展示。」

  師生們習慣性地尊稱他為「先生」。「先生」這個詞,聽上去有點年代感,但卻留有「尊師重教」的傳統與風尚。這位「先生」就是北京四中特級語文教師李家聲,他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也是北京市教科院兼職教研員,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退休之後,「先生」依舊不遺餘力地投身教育事業,在北京四中開設《詩經》《唐詩》《宋詞》《紅樓夢》等專題課,帶領四中學生去遊學,吟唱古詩詞;另一方面,他還是龍之門大語文教材編訂的牽頭人,收羅北京一線名師,經過3年半時間推出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材,繼承和發揚北京四中精神,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北京四中的人文教育——學語文要培養一個人高貴的心靈。

  「與四中有緣」

  龍之門大語文辦公區坐落在北京西城百花深處胡同。這是北京城最美也最詩意的一個地方。相傳「百花深處」因明朝一對愛花夫婦善種百花而得名。

  此後,在漫長的歲月裡,「百花深處」四個字,幾乎成了北京城人文思想的精神坐標,新舊文化思潮的交匯之地。

  陳昇的歌曲《One Night in Beijing》、陳凱歌導演的在國際上讚譽無數的短片《十分鐘年華老去:百花深處》均誕生於這條不起眼的胡同深巷。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冥冥中註定的,龍之門大語文也誕生於此,旁邊就是百花錄音棚。在這個被視為當代北京文化(000802)符合的「百花深處」胡同,善緣街0號(ID:shanyuanjie0)專訪了坐鎮龍之門大語文的李家聲先生。

  初見「先生」,衣著簡單、樸素,墨綠色的T恤,顯得古銅色的臉上,多了一重青銅器般的厚重。慈眉善目,整個人看起來精氣神十足,說話鏗鏘有力又和藹可親。

  「先生」1950年出生於北京皇城根下一戶讀書人家,從小在「百花深處」胡同一帶長大,因此對西城有著不一樣的情感。說到去北京四中教書,用「先生」的話說,就是「與四中有緣」。言語質樸無華,短短五個字的背後,承載了李家幾代人與北京四中的情緣。

  「我初中就是在北京四中念的,我家族中的長輩,包括我的孩子,都是四中畢業的。它在北京人的心目中,烙下了太深的印象。」

  在中國最激蕩的十年裡,少年李家聲下鄉去東北插隊。高考恢復後,他考取了大學中文系,獲古典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在東北當地的大學當了幾年的老師。

  1993年,在時任北京四中校長邱濟隆的再三誠邀下,李家聲放棄了北京多所大學的任教機會,重回自己的母校,大學副教授當起了一名高中語文老師,開啟北京四中近20年的教書生涯。

  四中的教書時光

  北京四中(全稱北京市第四中學),皇城根下一所聞名遐邇的中學,始建於1907年。1999年,隨著西城著名的平安大街的貫通,這所處於深巷之中的百年名校赫然暴露在眾人眼前。

  首任校長王道元「厚其積儲」「大效於世」的訓誡,激勵一代又一代「四中師生」,百餘年間,名家輩出,李敖、王蒙、北島、韓少華、陳凱歌、高曉松等等,皆出自這所隱藏在胡同裡的知名中學。

  此時的李家聲在北京四中教書六載,已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

  愛學習、勤思考的李家聲老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求新求變,又長於總結經驗——汲取前人長處、彌補短板不足,經過多年語文教學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方法與風格:高貴、優質、高效的語文教育。

  「在教育中,教師至關重要。提高教學質量,根本在於教師。學生是認知主體,教師和學生是生命共同體,也是學習共同體。」李家聲先生語重心長地說,「教師對學生要仁愛,發自內心的愛。你珍愛學生,學生才會敬愛你。」

  什麼是好老師?對於這樣一個寬泛的問題,在李家聲先生眼裡,是一門學問。他引用了著名華裔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在北京四中演講時說的話,「做學問一定要回到源頭,到源頭才能看得清楚,哪是源哪是流,不然發展到後來就分不清了」。同樣地,於李家聲先生而言,語文教育嚴格地說也是學問。」

  「回到中國教育的源頭,孔子講到怎麼當老師,如何進行教育,提出『溫故知新』這個詞。溫故是得掌握過去的知識,還得溫習得很清楚。更重要的,溫故而知新這個『而』應表示遞進,而且要知新,知道新的內容,未來應該是什麼樣。」

  縱觀中國,橫看世界,與孔子差不多同一時代的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對教育進行了深刻的闡釋:

  我們必須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開闢一條道路,使我們的年輕人由此而進,如在健康之鄉,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藝術作品,隨處都是;使他們如坐春風,如霑化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之間受到薰陶,從童年起,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

  這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理想的教育」。李家聲先生從這段哲理中提煉出四點內容:

  一、充分選擇利用最好的教育資源,比如教材和人文資源,使之有立體的感受。這一點後來成為龍之門大語文教材選文的重要標準;

  二、設立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其中,在情境中忘卻自我。這裡要注意不是說教、灌輸,而是自主主動學習,學生一旦進入情境自動學習,擋都擋不住;

  三、教學方法重在潛移默化,讓學生不知不覺中「高貴」,受教育而不覺受教育,達到教育的最佳狀態;

  四、注重審美化教學,有興趣而薰陶,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

  除了儘量給學生「最好的教育」,李家聲先生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之大讓他驚嘆!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有可能影響學生一生。

  他常說,世上最危險的兩個職業,一個是醫生,另一個是老師。教育出一點差錯,摧殘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靈。因此,在教學中他奉行「三保護」原則: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護學生的興趣,保護學生的才氣、靈性。

  ▲李家聲先生在北京四中教書時期

  正是這種知行合一的語文教學法,鑄就了李家聲先生「高貴、優質、高效」的語文教育,影響了無數北京四中的學生。

  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四中校友李賽從美國飛抵災區救出七名倖存者,問起原因說是受了「李先生」影響,教會他如何做人;高考語文136分的高分學生,離北京市第一名只差3分,對「李先生」說「我對不起你!」,因為他以前上課時背不出古文連自己都放棄了「先生」還鼓勵他,讓他順利背完,從此暗下決心以後高考一定要考北京市第一;「先生」退休時,師生皆不舍,共同挽留……

  閒來只做種花人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的真實,思想情感的質樸、純真,是後世包括唐詩宋詞元曲所無法比擬的,它是詩歌的源頭,是認知和審美的高峰……」

  這是李家聲先生2010年退休後在北京四中各學校講專題課時的一個片段。

  有趣的是,他的課往往越講人越多,很多人慕名前來聽課。學生領著家長一起來上課,還有曾經教過李家聲課的語文老師也來聽「學生的課」,甚至連北京四中大名鼎鼎的歷史「四大金剛」之一、現任藍灣未來領導力學校的石國鵬校長,都和他兒子一起重回課堂,爺兒倆認真聽講,回去互相檢查筆記,看看誰漏寫了沒有,一時傳為佳話。

  ▲李家聲先生所著《詩經全譯全評》第一版與再版

  從教學一線退下來後,賦閒在家的「先生」一刻也沒有閒著,除講課外,學術方面更是嚴於律己、精益求精,修訂完善《詩經全譯全評》,使其得以再版,現已成為教育部推薦的國學啟蒙讀物。

  轉眼到了2014年,北京四中網校力主將四中教育思想理念貫徹到小學教育,準備編訂一套龍之門大語文素質教育小學教材。作為北京四中網校母公司龍之門教育創始人的黃向偉,請「先生」出山主導大語文教材的編訂。

  「先生」對龍之門大語文教材既定的教育目標,是要符合北京四中「高貴、優質、高效」的語文教學理念。他強調道:「這套教材要和教學合成一個系統,對教學起到引領和指引的作用。」

  龍之門大語文這套小學教材的選文極其嚴苛。整套教材總共編排960篇文章,超過50萬字,共12冊書,240學時。教材中的每一篇選文,都嚴格遵從「高貴、優質、高效」的教學理念。具體地說,教材與教學要符合「六美」原則:思想美、情感美、智慧美、哲理美、語言美、技巧美。

  大海撈針才能出精品。有些文本大海撈針都撈不出來,「先生」只好自己磨針了。例如一年級教材的第一課,「先生」深知現在的孩子有點懼怕上學,於是想找篇上學真好且朗朗上口的課文,讓孩子們高高興興去上學。結果,老師們翻遍古今中外書籍,都找不到一篇合適的文本,實在找不著,「先生」就自己編了一首小詩:

  紅日升小鳥叫,背書包上學校。

  學知識新歡笑,講友愛樂陶陶。

  學習好身體棒,一家人喜洋洋。

  2017年,龍之門大語文小學課程一經推出就受到教育界多位專家、學者的肯定與推崇,深受公立和私立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喜愛。同時,這套課程目前是外交部駐外外交人員隨居子女唯一指定中文課程,是宋慶齡基金會唯一指定語文課程,現已在國內諸多公立和私立學校作為校本課程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教材在眾多學校和培訓機構進行教學時,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經過實踐證明,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學了兩年,半數可以達到初中畢業的水準。有大語文學生寫得一手好文言文,順利考入八中少年神童班,完成跳級。在「先生」的帶領下,龍之門大語文團隊持續實踐,不斷改進,用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數據,來驗證這套教材「高貴、優質、高效」的教學成果。

  隨著龍之門大語文小學教材越來越受到歡迎,在師生家長們的合力之下,「先生」再次出山主持編訂K12語文教材,從小學階段延伸至初中、高中階段,將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滲透到K12領域,讓更多的師生受益,讓「高貴、優質、高效」的語文教育走進尋常百姓家。

  尋常百種花齊發

  教室的玄窗一打開,外面的陽光躍了進來,連同空氣也變得活潑了。

  站在講臺前的李家聲先生,在北京四中是出了名的嚴格,也出了名的仁慈。上第一堂課,「先生」就給新生們下了「軍令狀」:「首先你們對我要求嚴,假如我這堂課沒給你們講什麼內容,一堂課下來沒有收穫,或者收穫小,你們可以罵我,給我提意見,我請你們吃冰激凌。」

  教室裡一下子人頭攢動、竊竊私語。「先生」停頓了下,繼續說道:「你們對我要求很高,我對你們要求也高。我說的高級要求有兩點:一是過目成誦。「成誦」不見得完全背下來,但老師講課之後差不多當場基本能背下來;二是出口成章。肚子裡要有墨水,大量的「成誦」,才能有好口才。

  教學的藝術,就體現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點滴互動,給學生打開一扇窗,無時無刻不對學生的思想情感進行渲染,讓學生打心眼裡喜歡語文,在學習中不知不覺「高貴」著。

  「當今老師最重要的一點是開放心智、眼界、視野。」李家聲先生雙眼閃爍著光芒,從哲學角度進行解釋。

  這個世界上我們信崇的只有一個大寫的人,這個大寫的人是自從有了人類,直到人類死亡,它是一個整體,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個。

  世上任何人都有局限:時代的局限、認知的局限、才能的局限。因而,哲學意義上大寫的人是純粹的理性(康德的認知論)+絕對的真理+偉大崇高的人格,這是一個理想中的人。孔子、蘇格拉底、釋迦摩尼、耶穌等偉大的人,都是無限趨近大寫人的人。

  只有大寫人的書可信崇,其他的書都僅供參考,再高明的書也都是為大寫人的書做注釋而已。我們要竭盡全力去追隨大寫的人,如蠅附驥尾,禾苗渴盼甘霖般既往讀懂大寫人的書。

  這些大寫人的書,包含了美好的大自然、美好的人類輝煌文化、美好的人類思想情感,多讀精讀這些為大寫人的書做注釋的書,開闊眼界、增加學識,才能融會貫通、求新創新。

  「我們四中有老師說,要給學生一杯水,你就要有一桶水。這句話我改了一下,要給學生一杯水,你要是自來水。」對於師生的關係,李家聲先生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學識沒有止境,好老師要有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技藝,還要有專精的「活兒」,給學生傳達正面的思想情感行為,引導他們正確認知,獨立思考。

  放開眼界原無礙,耕好心田自有收。一個人放開眼界,打開心智,擁有開放、樂觀的心態,沒有什麼能阻擋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是一個好老師教給學生使其一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百花深處好,此處勝桃源。桃源裡的「種花人」,領著一批愛花之人,一頭鑽進胡同深處,鑽到百花深處,鑽到文明深處,在教育的土壤裡播撒花種,待到他年花開時,尋常百種花齊發,花開深處自有暗香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善緣街0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相關焦點

  • 北京的胡同|在百花深處流連忘返
    「如今就這老北京啊 才在北京迷路呢。」——《百花深處》北京的胡同兒已然是越來越少了,它們正一點點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有數據顯示,民國晚期北京有3200多條胡同,現如今只剩下不足1000條。「十分鐘年華老去」系列之《百花深處》。這部陳凱歌導演的短片,用10分鐘的時間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老北京搬家的故事。老戲骨馮遠徵在短片裡飾演的是一個精神有點問題的「瘋子」馮先生。這位在我童年時期憑著《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的安嘉和一角色給我留下心理陰影的演員,在這部片子裡,又以一種特別的身份給我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
  • 北京地名 | 什錦花園與百花深處
    百花深處下面說一下百花深處。很多人來他家裡參觀,時間一久就把「百花深處」的名字給搬到街巷裡來了。就在百花深處這個地方,一條胡同挨著一條胡同都記錄下來了,根本就沒有湖、沒有水。見於清朝末期的《北京坊巷志稿》。在「百花深處」下面一個字也沒有,只有這麼一個名字。《北京瑣聞錄》是民國元年出版的,它離《北京坊巷志稿》大概差了20多年。
  • 陳凱歌的「百花深處」
    出自陳凱歌之手的《百花深處》是「十分鐘年華老去」(好聽的名字)的最後一部。這部只有十分鐘的短片比他之後那幾部轟轟烈烈的大片更像陳凱歌作品,功力不凡,四兩撥千斤。更有成為經典的可能。馮遠徵扮演的老北京「馮先生」陳凱歌所講述的是一個不無滑稽的故事:馮遠徵所扮演的瘋子「馮先生」請搬家公司的人來搬家。可這幫人跟著馮先生到了他所說的家——「百花深處」胡同時才驚愕地發現,這裡早已被夷為平地。搬家公司的人極為生氣:「你丫涮誰呢?那麼大歲數了!」說罷,怒氣衝衝地開車走了。
  • 【談陳凱歌《百花深處》】十分鐘年華老去,百花深處儘是殤
    默默摸出了手機,重重地在搜索欄敲擊上了「百花深處」,得到了這樣幾句話:據北京地名典記載,京城之中有三條胡同,稱謂之雅,頗令人玩味,一曰杏花天,二曰芳草地,三曰百花深處。杏花天位於地安門外東側,據說因胡同西口有座酒坊而得名。
  • 城市的背面,是百花深處
    城市的背面是百花深處。百花深處中,又藏著什麼?細細品味陳凱歌導演的經典短篇,《百花深處》,總有新的思考。「下面插播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提供的公路信息,如今本市已規劃建成的大街……」「啪——」開場的鞭炮聲中,是北京人一家的喬遷之喜。
  • 你對北京胡同知多少?在北京,不敢在午夜問路,我走到了百花深處
    你對北京胡同知多少?在北京,不敢在午夜問路,我走到了百花深處2020年2月11日,離2月14日情人節也越來越近了。在這裡,先祝大家情人節快樂,也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那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北京胡同的那些事。北京胡同之一百花深處胡同「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到了百花深處。」蠻多人應該都聽過,或者說熟悉這段歌詞。這段歌詞,裡面提到的百花深處,有的朋友可能會對它有所誤解。這裡的意思不是戲說因為不敢問路,而導致迷路。
  • 百花深處,老北京的故事
    百花深處陳凱歌,本片以「搬家」為線索,講述了一個關於城市變遷,尋找精神家園的帶有荒誕色彩的故事。馮遠徵飾演的瘋子是一個老北京,他所居住的百花深處胡同早已被拆除了,他卻總以為自己還住那裡。百花深處陳凱歌,於是有一天他找了搬家公司搬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家,搬家工人知道他是瘋子後,還是裝模作樣地搬著只存在於馮瘋子視野裡的家具,一個不小心還「碎了花瓶」,而瘋子卻在這個四合院的夢幻裡如痴如醉,並為這個根本不存在的花瓶的破碎而絕望的哭泣。
  • 在百花深處 隱匿著老澡堂
    「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近百花深處。」歌詞這麼唱。「只要離開胡同,就會想念北京,越來越強烈。我並非想念那搖搖欲墜的建築,而是那貫穿於胡同之中,鮮活而又瀕臨消亡的生活方式。我想念那些『當時只道是尋常』還沒來得及好好欣賞的事物。」
  • 從《百花深處》看陳凱歌矛盾的歷史文化情結
    本文將以他為電影《十分鐘年華老去》拍攝製作的短片《百花深處》為例,選取電影選題、表現手法、象徵修辭、音樂音響這四個方面,分析陳凱歌蘊育其中矛盾的歷史文化情結。 關鍵詞:傳統文化;人文關懷;文化反思;矛盾情結 《百花深處》是《十分鐘年華老去?小號篇》中的最後一部短片。
  • 百花深處 · 保留至今的老北京胡同生活
    >百花深處停在時光記憶裡的地方百花深處是北京街巷名稱極雅者。"新街口百花深處胡同16號"是北京最早的幾個錄音棚之一,當年不少音樂人在這裡折騰過音樂和夢想。>就是由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百花深處《100 Flowers Hidden Deep》詩人顧城,曾有一首詩《題百花深處》"百花深處好,世人皆不曉。
  • 德國邁雅 | 六十華章 逐夢未來
    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和消費者對MEYER褲裝的大量需求,為了產量和品質的一致性,1991年德國MEYER歐洲自有工廠在羅馬尼亞落成。 歐洲自有工廠 2016年,歐洲自有工廠成立25年,從開始主要生產傳統羊毛褲裝發展到生產各類褲裝,其精湛工藝一直是MEYER高品質的重要保障。 創立-至今受邀參加各種國際展會。
  • 邵陽市四中:逆襲圓夢,捷報頻傳
    紅網時刻7月27日訊(通訊員 宋寧 劉青林)這幾天,邵陽市四中高三312名學生陷入了幸福的煩惱——怎樣填好自己心儀的高校。 其中,陽邵剛是四中初344班畢業的。三年前,他未能圓夢省級示範性高中。三年後,他帶著這份高考610分的成績單,成功逆襲。
  • 李玉剛參演《百花深處》 角色很「靈魂」
    「百花深處」本是為李玉剛「量身打造」  說起《百花深處》,李玉剛與該劇可謂是大有淵緣。電視劇出品人陳冬冬告訴記者,原來四年前這部戲就是為李玉剛量身打造的。但是由於之前檔期一直搭不上,而且李玉剛並不是很喜歡當初的劇本,所以一直推遲到現在。但是經過這幾年的幾經修改,劇本終於獲得了李玉剛的認可。
  • 淺析微影片《百花深處》:現代文明下的哀殤
    現代文明下的哀殤——淺析微影片《百花深處》在百花的深處,是一棵大槐樹,靜靜的佇立在那;在百花的深處,是一處哀殤,誕生於現代文明之下。由陳凱歌導演的微電影——《百花深處》,講述了一個有關於北京在高速發展下新舊更替而產生的弊端,片中的馮先生,是一個「瘋子」,一個生活在老北京『百花』胡同的一個「瘋子」,而搬家公司的工人們則是生活在現代文明下,清楚又忙碌的「明白人」。
  • 微電影《百花深處》中對於故土的情感和人物內心分析
    整部影片風格雜糅,電影開頭,馮先生在車中向窗外望,一個框架式構圖搭配晃鏡頭,展現出老人對「新」北京的陌生、牴觸還有慌亂,一個移鏡頭,更是向觀眾展示了城市的發展繁榮。電影的高潮在搬家公司幫馮先生「搬家」時的情節,工人們荒誕的幫馮先生搬家時,更像是一場鬧劇,一個由在社會潮流中迷失的人主導的鬧劇。電影結尾,夕陽染紅了天際,馮先生的身影漸行漸遠,逐漸消失在霞光中。
  • 老北京人的根——淺評《百花深處》
    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可那些隱匿在內心深處的珍貴豈能輕易撼動。電影《百花深處》由陳凱歌導演所拍攝,它講述了一位老北京人請一輛貨車去正在拆遷的工地上為他搬家的全過程,這也反映了時代的發展,但那些舊文化在老一輩人心中深深紮根,新事物的發展已經快要將它們遺忘的這一主題。提醒我們要關注那些舊文化,不要讓他們在人們心中徹底消失。
  • 高分短片《百花深處》:從一個「瘋子」視角呈現出失落的傳統文化
    隨後,馮遠徵飾演的馮先生出現在畫面中,要求耿樂飾演的搬家工人跟他去「百花深處」胡同幫忙搬家。導演採用封閉式構圖,利用車窗、後視鏡來切割畫面並增加縱深,展現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同時,導演通過正反打、俯仰交替鏡頭,讓搬家工人始終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勢審視著馮先生。
  • 陳凱歌談《百花深處》
    陳凱歌談《百花深處他說,他新近拍竣的《百花深處》是一部溫馨的片子。   據陳凱歌透露,自己為《10分鐘年華老去》拍的短片片名叫《百花深處》。這部影片總的主題是時間。至於如何表達這一概念,由導演們自由發揮。   「10分鐘篇幅太短,不能從容、精緻地表達我的想法。」
  • 百花深處是條胡同:「老情人」不再搖滾精神尚存
    2016年7月29日訊,多年前,臺灣音樂才子陳昇的一曲《ONE NIGHT IN BEIJING》,讓人記住了兩個地名:百花深處和地安門外。「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到了百花深處,人說百花的深處,住著老情人,縫著繡花鞋,面容安詳的老人,依舊等著那出徵的歸人。」
  • 百花深處原名花局胡同 明代京城文人墨客稱讚的花園
    唱了這麼多年的《北京一夜》,卻不知道這百花深處在北京是一個胡同地名。在KTV裡無數次的演唱《北京一夜》,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看歌唱,原來「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到了百花深處,人說百花地深處,住著老情人縫著繡花鞋。」歌詞中陸續出現的百花深處,原來真的是北京一個地名,而且還是一胡同名,在明代的時候還叫著花局胡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