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走勢是全球經濟明年復甦最大風險 「2020上海全球金融論壇...

2020-12-06 金融界

來源:證券時報

明年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風險是什麼?IMF駐華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的回答是「疫情走勢」,「明年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風險就是疫情走勢以及對經濟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和金融造成巨大影響。疫情對全球價值鏈的衝擊如何?全球經濟未來復甦前景如何?12月4日,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和德國艾伯特基金會聯合舉辦「2020上海全球金融論壇」,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全球正經歷二戰後最嚴重經濟衰退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如何?多位專家都認為是「影響巨大」。「新冠疫情給全球各地經濟帶來了重大衝擊,可以說全球正在經歷著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艾伯特基金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René Bormann表示,「儘管多個國家都採取了刺激政策,經濟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復甦,但由於依靠疫苗解決疫情還需要一段時間,經濟未來發展前景還是面臨不確定性。」

IMF最新的預測報告指出,全球經濟2020年萎縮4.4%。2021年,全球經濟可能會快速反彈,實現5.2%的增長,但與今年6月份的預測相比,還是下調了0.2個百分點。

「全球經濟面臨著自從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下跌。」Steven Barnett說,「疫情發生後,人們收入水平明顯下降了,尤其在新興市場和最不發達市場,收入降幅達到7至8個百分點。」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Adam Posen表示,疫情造成經濟出現停滯,世界各地家庭部門的儲蓄都會受到影響,人們的風險偏好會降低,這將影響世界經濟未來的增長潛力。

「對歐州經濟而言,疫情的衝擊是『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德國宏觀經濟和商業周期研究所主任Sebastian Dullien表示,其中,對德國經濟而言,經濟受打擊程度可能與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差不多,但打擊面很寬泛,「雖然目前強勁復甦,但重回疫情前的趨勢,可能還要比較長的時間,也許到2021年或者2022年。」

Sebastian Dullien舉例稱,疫情前,德國工廠不需要大量備貨,都是無存貨生產,「疫情期間突然關閉邊境,導致德國很多工廠的生產關閉,一輛汽車需要2500多個零件,任何一個零件運不過來都會影響汽車組裝。」

中國在疫情控制方面樹立了榜樣

「中國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只有把疫情控制住,才會有很紮實的經濟回升。」Steven Barnett說,同時,還必須有強勁的政策行動,以及在透明開放且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這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

IMF預測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持續增長,增幅達8.2%。

Steven Barnett同時表示,中國明年8%的經濟增長看起來很高,但是從一個很低的基數增長起來的,未來,中國經濟復甦要持續,財政政策不要推出太快,一定要保證增長,貨幣政策要達到通脹低位運行,同時更多地引導消費,「高質量增長依賴於生產率的提高,對中國而言,高質量增長毫無疑問也需要更高的生產率。」

在他看來,政策必須要塑造未來經濟,也即目前更多的資金要投資於教育、投資於綠色經濟、投資於數字轉型,「這樣才可以讓疫情後的經濟取得更大的發展。」

「中國比美國或其他經濟體復甦的幅度更大,而且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意味著中國和美國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會逐步縮小。」 Adam Posen表示。

世界經濟機構正在重新評估和重塑

全球化的方向未來將如何演繹?Adam Posen表示, 全球目前面臨一些影響人類生存的威脅,包括疫情、氣候變化等,這些威脅可以通過全球合作解決,因此重塑世界時,需要評估目前經濟結構等,不僅僅為大家創造一個共同生存的環境,還希望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能讓所有的人受益,而不會有人被拋在後面。

「全球經濟重塑,希望重塑的是一個包容性的經濟。」Adam Posen說。

Adam Posen表示,世界經濟結構早在15年前就已發生變化,全球貿易與投資2004年就已從高收入國家開始下滑,原因是個人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發生了變化,各方可能覺得共同利益在減少。

在Adam Posen看來,美國對疫情管理不善,將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在跨國融資、跨國貿易以及金融業務模式中,美元地位的確在下滑,相對而言,歐元更有吸引力了,「未來一兩年,美元權重會下降,歐元佔比或者份額會增加。」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Jonathan Woetzel則表示,未來五年,流入亞太區的貿易額還將進一步擴大,至少有6000億美元的潛力,「參與全球價值鏈,未來的顛覆與重構是不可避免的。」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表示,除商品和產業鏈等全球化外,背後的國際經濟規則也至關重要,「最近我國明確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積極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度』,對中國而言,進一步開放中的一條就是要參與制定國際規則。」

相關焦點

  • 經合組織發布報告表示明年全球經濟很難實現均衡復甦
    OECD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收縮4.2%,好於早前預測的收縮4.5%,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將在2021年底達到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平均達到4%。  不過,OECD同時指出,全球經濟很難實現均衡復甦。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有望在明年的經濟恢復期中領跑全球,成為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 世界金融論壇與匯中財富合作,北京峰會聚焦全球資產配置新格局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中國財政部原副部長、世界金融論壇和金磚智庫首席顧問朱光耀先生對全球經濟金融形勢進行了宏觀展望。他表示,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緊密融合,要把全球經濟的復甦和新經濟,特別是數字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要把全球治理改革完善同加強大國關係結合起來。
  • 夏春:2021年上半年全球經濟會逐步復甦
    2020年12月19日-20日,2021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於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盛大召開。  20日主題大會上,諾亞控股集團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夏春發表了題為《2021年宏觀經濟與投資策略展望:後疫情時代的K型反轉與D字挑戰》的主題演講。
  • 鉅派協辦2020中國經濟論壇落幕,「雙循環」和「十四五」發展新格局
    由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鉅派投資集團協辦的「 2020中國經濟論壇」圓滿落幕。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國盛集團原董事長張立平、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朱寧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劉熀松等權威政經人士圍繞「邁向十四五的我國經濟」主題,從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等各個角度,分析哪些因素對經濟復甦起了重大積極的影響?
  • 朱寧:明年經濟走勢和增長相對比較樂觀
    論壇期間,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朱寧發表主題演講。站在2020年的年末,我們如何看待今後一年經濟的發展,在今後一年乃至今後五年或者更加中長期的時間裡面,我們經濟會怎麼發展呢?朱寧表示:從明年的經濟來看,經濟的整個走勢和增長相對都是比較樂觀的。
  • 牛津經濟研究院:全球經濟呈差異化復甦 明年六大趨勢蘊藏機遇
    這也將令全球經濟在2020年萎縮4.2%之後,在2021年實現4.9%的同比增長。但Jamie Thompson也表示,如果近期新冠感染的數量和再度選擇嚴格封鎖措施的國家數量進一步激增,全球經濟的復甦將會面臨更多阻礙。Jamie Thompson稱,根據研究院最新的快速風險調查,企業變得更加謹慎樂觀。
  • 全球經濟2021年下半年才能進入實質性復甦
    唐建偉:疫情導致了二戰之後全球經濟最深度的衰退,眾多國家和行業遭受重創。預計全球經濟2021年將呈現出前低後高的「V型」走勢。陳衛東:2021年,預計疫情影響仍將在上半年延續,下半年全球經濟才能真正走向復甦。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預計在低增長、低利率、低投資中醞釀新力量、新趨勢和新秩序。
  • ...經濟數據顯示全球經濟正在復甦,這使得分析師對澳元走勢的預測...
    疫情擔憂與經濟復甦預期交替影響市場情緒,機構對澳元的預測出現分化;①一方面多個國家新冠疫情出現明顯反彈,另一方面,經濟數據顯示全球經濟正在復甦,這使得分析師對澳元走勢的預測出現了較大的分化;②摩根史坦利等多頭預計隨著疫情最嚴重狀況緩解,澳元到年底將升至0.72。
  • 為全球經濟復甦貢獻中國力量
    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中國成功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的雙重勝利,再次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和中國經濟的彈性韌性。」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年度論壇上表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疫情管控方案和適度刺激的經濟紓困方案是2020年中國經濟走出疫情困局的關鍵。
  • 韓國國際金融中心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5.6%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30日訊 據韓聯社消息,韓國國際金融中心以各國際金融機構預測為基礎,根據對新冠肺炎的認知程度、疫苗的普及和貿易保護主義緩解等因素,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5.6%。報告認為,即使年內疫情再次擴散,也因對新冠肺炎的認知,不安心理和負面影響也將減少。但還應密切關注推遲疫苗開發的可能性及本國優先主義帶來的風險。報告預測,新興國家明年經濟將增長6%,高於全球經濟,特別是亞洲地區,以東協5國為中心,由於出口和內需持續恢復,經濟將增長8%。
  • 第六屆「中法投資對話」論壇:擁抱全球經濟復甦紅利
    來自中法兩國政商學界的嘉賓圍繞「中法攜手:擁抱全球經濟復甦紅利」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討論,為中法經貿合作新階段提供市場路線圖及操作路徑。今年由於疫情防控需要,論壇首次在線上舉辦。柯靈指出,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和社會造成巨大影響,許多經濟活動被迫部分甚至完全停止,全球一體化進程也遭遇到不小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依舊逆勢復甦,同時,中國也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積極探索,其前不久就與14個亞太國家共同籤署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因此他表示,「我們對中國政府的經濟復甦計劃很感興趣。」
  • 2020上海金融論壇舉行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2020年12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SAIF)、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共同主辦的2020上海金融論壇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發布會在上海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國際金融家論壇協辦。
  •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鉅派協辦「2020中國經濟論壇」圓滿落幕
    由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鉅派投資集團協辦的「 2020中國經濟論壇」圓滿落幕。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國盛集團原董事長張立平、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朱寧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劉熀松等權威政經人士圍繞「邁向十四五的我國經濟」主題,從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等各個角度,分析哪些因素對經濟復甦起了重大積極的影響
  • 2020年人民幣匯率「一波三折」 明年又將如何?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經濟基本面不斷改善,中外利率持續走高,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呈現先升後降再升的「N」型走勢。展望2021年,在中國基本面全球主導、貨幣政策正常化、貿易順差繼續改變銀行間外匯市場供求關係、中美摩擦逐漸減弱的情況下,行業專家表示,儘管明年人民幣可能有升值壓力,但預計在保持高度靈活性的同時,將繼續雙向大幅波動。
  • 2020全球經濟:暫停,重啟
    年終歲尾之際,我們推出「復甦之路」系列專題,通過梳理全球經濟狀況,分析各國央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與各國政府史無前例的財政政策,與讀者共同回顧2020這一年跌宕起伏的經濟復甦路。    宏觀經濟  2020全球經濟:在至暗中尋找微光  ◎ 記者 袁源  2020年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 2020全球經濟:暫停 重啟
    今年有一則熱門評論這樣說道:「今年萬聖節,比女巫、吸血鬼、食人魔更可怕的,是2020年。」  金融危機過去十年後,全球經濟依然低迷。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為10年來最慢,「如何控制下行風險」已然是一個緊迫問題。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世界被迫「大封鎖」,按下「暫停鍵」。「黑天鵝」突降,打了全球各國一個措手不及。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
    2020年,受新冠疫情這一近百年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衝擊,全球產業鏈突發性中斷,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劇烈震蕩,全球經濟斷崖式下跌。各國大都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財政和貨幣寬鬆政策予以應對,並積極推進復工復產進程,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速逐漸觸底回升。IMF在10月《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全球經濟增速為-4.4%,較6月預測的-4.9%略有上調。
  • 指數回落,全球經濟復甦現波動——2020年11月份CFLP-GPMI分析
    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業復甦態勢進一步增強,市場供需加快增長,有效支撐了亞洲製造業的穩中趨升。 從環比降幅看,全球製造業PMI並未出現明顯回落,仍保持在53%以上,表明當前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沒有改變,只是增速有所波動。但全球疫情的持續蔓延給世界經濟復甦帶來了不確定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經合組織預計2021年全球GDP將增長約4.2%,較9月份5%的預測有所下降。
  • 朱民:這次疫情衝擊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要嚴重
    來源:中新經緯APP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9日電 12月9日,新浪財經2020年會暨第13屆金麒麟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聚焦「十四五」——構建新格局 重塑新優勢。IMF原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
  • 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明年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領頭雁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明年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領頭雁出口增速遠超預期、消費快速復甦、新經濟業態蓬勃發展……2020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畫卷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中國有望成為全球少數幾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經濟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