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啤酒博物館內 ,朱軍海給記者展示他們製作的幹啤酒花。 |
在青島,啤酒跟這座城市幾乎同齡,在登州路56號青島啤酒博物館裡,記者見到了穿著青啤文化衫的朱軍海。「我們所在的這棟樓,最早就是青島啤酒廠的糖化車間,已經有110年歷史了。」朱軍海的言談中滿是對青島啤酒的熱愛和自豪。1991年進入青島啤酒廠,從一名普通的包裝工,到如今青島啤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朱軍海對青島的啤酒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啤酒伴隨著一代代青島人成長,對於青島人來說,啤酒是生活的潤滑劑、快樂的催化劑,我想這就是青島的啤酒文化的精髓。」
啤酒最初名叫「皮酒」
進入登州路56號青島啤酒一廠,門口的一組石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用大理石雕成的「Bier」、「皮」、「脾」、「啤」排成一列。朱軍海告訴記者:「其實,啤酒的『啤』字就是青島人發明的,最早的青島啤酒廠是德國佔領青島時期建立的,德文中啤酒是『Bier』,最初青島人把它音譯為『皮酒』,後來因為喝起來有沁人心脾的感覺又演變為『脾酒』,最後,由於是一種喝的東西,乾脆變成口字旁的,也就是現在的『啤酒』。你說青島人跟啤酒的淵源有多深!」
在青島啤酒一廠內有兩棟紅色小樓,這就是建廠初期的百年老廠房,現在已經變成了青島啤酒博物館所在地。在青啤工作了20多年的朱軍海見證了這座博物館從無到有的點點滴滴,「博物館是專門請國外的大師設計的,當時的理念為新舊對比、動靜結合,按照他的理念大家就開始搜集歷史資料,百年老樓、老設備和新的生產線呼應,醉酒小屋、騎自行車尋找博物館與流淌的歷史相呼應。」朱軍海說,現在這裡已經變成了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一箱啤酒能搞定一樁婚事」
提起啤酒文化,朱軍海打開了話匣子:「最初,因為產量少,啤酒是一種奢侈品,1891年時,青島啤酒廠一年的產量只有2000噸左右,只相當於現在一天的產量。1995年之前,普通人都很難喝到,當時,青島啤酒是社會交往的敲門磚,不誇張地說,因為送一箱青島啤酒而搞定婚姻大事的人都有很多。」朱軍海笑著說,「1995年,過年和中秋的時候,青島人拿著戶口簿每人才能領到5 瓶青島啤酒呢。」
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從1993年在香港上市,到1998年的大品牌戰略發展研討會,青島啤酒走上了市場化發展之路,啤酒也從奢侈品逐漸變成了大眾消費品,從而進入每個普通青島人的生活。現在,青島的大街小巷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啤酒屋,時代的發展讓啤酒成為每個青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眾化也是青島的啤酒文化的一部分。」朱軍海說,從街頭罐頭瓶到大海碗再到1990年才有的塑膠袋裝啤酒 ,啤酒成為青島人流淌著的血液這種說法毫不誇張。
酒瓶現毛刷,驚動黨中央
「在國外,很多人都是先知道青島啤酒,再認識青島這座城市。」朱軍海自豪地說,青島啤酒絕對是這座城市的名片,「每次到國外考察,說到青島,可能很多老外不知道,但說起青島啤酒 ,老外都會豎起大拇指。」
在青島啤酒博物館裡,很多老資料現在看來都成了有趣的故事。比如,有一封1986年釣魚臺國賓館寫給青島市政府的信件,信裡說:「需要100箱青島啤酒作為接待用酒 ,希望青島市政府給予解決。」而青島市政府的回覆是:「從今年政府的配額裡調出100箱給國賓館使用。」
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 1978年的青啤毛刷事件,當時青啤出口香港的啤酒中有一瓶裡竟然有一個毛刷,響噹噹的青島啤酒發生這種事情,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先後有三位中央高層領導作出批示:「 建議青啤停產整頓、限期改正。」「今後強調商品質量,明年應該見效。」「派有力工作組去檢查,認真解決該廠問題。一定要恢復青島啤酒的質量和聲譽。」
一家企業的生產事故能夠引起三位中央高層領導的重視和親自批示,在歷史上也實屬罕見,從此青島啤酒把每年的4月10日這一天當成了質量紀念日,以此為警戒,啤酒再也沒有出現問題。
百年老電機現在還能轉
走進青島啤酒博物B館,首先看到的是鎮館之寶之一的「百年電機」,這臺電機是由德國西門子公司在1896年製造的,通過電機轉動帶動糖化設備工作,是世界上目前仍能運轉的百年電機之一。「不光是設備質量好,更重要的是我們青啤人使用和保養得好。當時,西門子想買回這臺電機,我們的回答是不管出多少錢都不賣。」朱軍海說著,按下開關,老電機馬上快速旋轉起來,一點也不像已經使用了100年的樣子。另外,像老式發酵池、橡木桶 、糖化鍋……每個設備都有百年的歷史,在青啤博物館都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2003年,本著企業要做大做強的理念,在當時市場並不景氣的情況下,青島啤酒斥資4000萬元,打造了青島啤酒博物館。博物館開放至今,已經接待遊客超過400萬人次,成為青島啤酒乃至整個青島的文化窗口,更成為全國工業旅遊的模板。「當時,還有一個小插曲。」朱軍海說:「因為每一年的全國工業旅遊大會都在青島召開,就有人提議,要換換地方,想改到蘇州,後來,到青島啤酒博物館特別是B館參觀完之後,還是拍板定在青島。」
小小啤酒豆一年產值800萬
今年,青島啤酒博物館正好開館10年了,雖然不能與青島啤酒的百年歷史相比,但博物館創造的文化價值和品牌效應是無法估量的。「不但是文化窗口,我們也能做到盈利,目前我們的門票和旅遊紀念品收入比例是1:1,這是很不容易的。舉例來說,以花生為原料的啤酒豆大家都愛吃,裡面還加了酵母粉,花生香配上麥香,看似簡單的紀念品就能給我們帶來700萬元到800萬元的年產值。」朱總說。
青島啤酒的發展,能夠反映青島整座城市的發展,甚至整個中國工業的發展。「從2005年4月開始著手準備打造啤酒街,到6月成形,不到兩個月的時間,990米長的登州路就成為了國內最具特色的商業街之一。未來,我們還將依託登州路啤酒街,打造一個2.63平方公裡的城市RBD(休閒商務區),讓這裡變成青島的新天地,讓青島人在這裡得到快樂。」朱軍海說。
對於青島的啤酒文化,朱軍海有著獨到的見解,「啤酒已經成為青島人生活的一部分,心情不好的時候喝幾杯,心情好的時候更要喝幾杯,啤酒起到了一種調節情緒、潤滑生活的作用,也是青島人創造快樂、分享快樂時最有效的載體。」
■連結
「啤二代」講解員眼裡的啤酒文化
青島啤酒博物館的副館長姜衛是個標準的「啤二代」,父親也在青島啤酒工作,她在博物館裡擔任講解員已經十幾年了,很多領導來都是她講。可能她的普通話不是最標準的,外語也不如年輕人精通,但是,她講解時的那種快樂 、自豪的感覺能夠打動每個人 。「真的特別生動,有感情。」朱軍海說。
在姜衛的眼裡,啤酒文化就是「休閒、開心、快樂 、滿足感」。從她的微笑和語氣中,就能感受到她對自己的工作、對青啤的熱愛 。正像她所說的,當看到不同的人聽完她的講解變得很開心的時候,她就感覺到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
依海而生的青島,有著海一樣的胸懷,而當海的元素經歷百年演進,與舶來品的啤酒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青島獨特的城市文化,這才是支撐青島啤酒節的根本所在。
每個人眼中的青島的啤酒文化各有不同,那你眼中的青島的啤酒文化是什麼,可以發簡訊到18661788961,或者發郵件到lh1985413@163.com,來參與青島的啤酒文化大討論。
文/圖記者 婁花 周曉荷 見習記者 喬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