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到池上看秋收稻穗藝術節!▍這是一次關於地方創生的遊學!(報名中)

2021-01-20 名師樓



這個秋天

我們一起去臺灣的池上吧!

去看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感受土地的氣味、

善良的人情、

深層的文化與溫暖的力量。

 

在池上,

認識自然秩序和土地倫理,

認識自我和自然的關係,

一起感受鄉鎮的活力、創意和美好,

一同感受「土地創生」的力量。

 

 


 


關於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蔣勳老師油畫作品《雲淡風輕》 油畫,161 x 227公分




池上的魅力,是春耕後的田,秧苗初初抽長拔尖,是一片耀眼的新綠翠亮,像蠶絲織錦,有著纖細的光,大山是主人,而雲是慵懶的貓;是夏耘,除去稻田雜草,天上雨水落在田裡,稻禾雜草,也無孰是孰非;是秋收大片大片金黃,飽滿的稻禾使稻穗彎垂了頭,有生命完成的氣味,像一碗白米飯,踏實而滿足。


◎ 蔣勳《池上日記》





為了讓更多的人來到池上,親身體會池上的美,池上的夥伴希望有外來的活動,讓池上居民更以身為池上人為榮。因此2009年,臺灣好基金會聯合臺東縣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在秋天金黃的稻穗上,邀請鋼琴王子陳冠宇演出,讓大家發現,原來臺灣的鄉鎮,可以有如此得天獨厚的舞臺。10年來,這裡既吸引了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等世界馳名藝術表演團體,也有張惠妹、A-Lin、伍佰這樣的臺灣本土天王天后的身影。越來越多的臺灣文化界、娛樂界、時尚界達人來到這裡,一方面駐鄉感受田園生活,另一方面也積極地參與池上活動的討論與執行。

 


視頻:《臺灣好基金會在池上》

來源:臺灣好基金會



從「池上秋收音樂節」的成功開始,池上發展出符合池上傳統農家作息的「四季活動」,讓遊客可以一年多次來到池上,欣賞池上四季更迭的景色,體驗不同季節的生活,甚至停留在池上,細細發掘池上居民的熱情和人文。

 

這些藝術家的到來,不僅打造了很多鄉村的文創元素,幫助建設並宣傳鄉村,還教會了居民們如何做文創、如何理解城裡人並和他們打交道。

 

 


  

 

◎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在2013年,雲門舞集40周年時,林懷民以池上稻田意象創作「稻禾」,在「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演出。這五年來,「稻禾」全球演出百餘場,受到熱烈好評,紐約時報以半版篇幅刊登雲門舞者在池上稻田的演出,造成轟動。隨著雲門的演出,池上成為國際人士嚮往的樂土。

 

2018年,雲門舞集45周年,他們重返池上,慶賀秋收藝術節10周年。此次林懷民特選以書法美學入舞的「松煙」,向書法之鄉的池上朋友致意。

 

古人焚松取煙制墨。「松煙」從這個典故出發,渲染墨分五色,巧妙留白的趣味。百頃稻浪為景,舞者以氣引體,對應山巒流雲,絲綢的褲裙迎風飄逸,讓觀眾跟著舞者同吐納,齊飛翔。以天地為舞臺的池上「松煙」絕對比劇院版更加精彩。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門票已定好了哦~



 


關於池上


池上鄉是臺灣臺東縣下轄的一個鄉鎮,位於「中央」山脈、海岸山脈監的花東縱谷平原,南以新武呂溪與關山鎮相望,北以秀姑巒溪上遊和花蓮縣富裡鎮相隔。

 


◎ 金色豐收館


金色豐收館是池上鄉農會碾米工廠中一個兼具感性休閒與知性教育的場所,結合專業碾米加工製程、米食DIY體驗與池上農事體驗活動等,包含文物區、體驗教室,提供免費的場區預約導覽,以及禮品展售中心等服務及設施,是全臺灣唯一結合精緻碾米加工與稻米教育之觀光工廠。


池上鄉農會碾米工廠是全臺灣最先進的碾米工廠之一,其出廠的良質米已經成為臺灣精品,不但連續蟬聯全臺灣稻米競賽三屆總冠軍,更成功進軍日本市場,池上碾米廠已成為臺灣生產良質米的「聖地」。

 




◎ 池上穀倉藝術館


池上穀倉藝術館為池上多力米公司梁正賢先生提供1958年興建的老穀倉自費改建,並邀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陳冠華老師及大直設計進行設計施工。改建後由臺灣好基金會經營管理,這裡除了是藝術家創作品的展示空間,更是居民交流及推廣藝術教育的平臺。 

 




◎ 稻米原鄉館


稻米原鄉館以閒置之倉庫改建,由社區居民共同規劃整理成為池上米食文化參訪的解說展覽廠。稻米原鄉館集合了池上鄉各式各樣的農特產品,一樓大門口進去便可看見古色古香的展示區。二樓是承繼著傳統味道的觀景餐廳。在地的導覽解說員將帶領我們暢遊萬安社區,無論是池上鄉的特色、磚窯場的故事、池上米的歷史,通通說給你聽,是最完整又深入的米鄉之旅。






◎ 大坡池


大坡池收攬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雨水,一片湖光山色,可供鳥類、魚蝦棲息,池中荷花、菱角遍布,也是臺灣水雉重要的棲息地,亦常見雁鴨在此過冬,不時可見旅人與垂釣者在此停駐。

 




◎ 樂賞大坡池音樂館


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為推廣古典音樂,多年前與池上鄉結緣,行動音樂廳前進各校園舉辦音樂賞析、在鄉內舉辦四季講座,更在伯朗大道前端設置留聲機,給稻子聽音樂,並認購聽古典樂長大的稻子,供池上鄉推廣古典音樂,董事長遊昭明有意在池上鄉設置據點,相中閒置兩年的大坡池管理站。

 




◎ 池上書局


「池上書局」已有60年的歷史,是池上人成長過程中的共同記憶,也是池上唯一的獨立書店。

 




◎ 借冊所


借冊所二手書屋老闆陳志輝,香港人。以流浪方式體驗世界,立志用一生走遍各地。因熱愛臺灣的美好,現暫居池上開設書店與旅人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等待著下一次旅程的到來。

 



 秋菊皂坊


秋菊皂坊,名字來自創作者陳秋菊本名。陳秋菊一邊製作手工皂,一邊想著如何連結髮展在地特色,花東縱谷蘊藏的豐沛物產,就在她一次次嘗試與調配裡,將各式菁華融進的手工皂中。本身具有護理背景的她,深知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因此創作過程中只用最天然的材料,效果絕佳且一產出就被訂購而空。

 




◎ 棉麻屋


棉麻屋位於隆昌的棉麻屋主人是龍惠媚小姐,被暱稱為「ㄚ媚姐」的龍小姐接觸鉤織已有17年,八年前她以棉麻素材開始染織藝術創作,租下一間八十年的老房子,把外牆刷成粉白,掛上了「棉麻屋」的招牌,將興趣變成職業,她利用棉線、麻、皮繩為主要創作素材,以臺東隨手可得的果實貝殼,融會阿美族的編織技術,將古老的美感精神現代化。棉麻屋店面不大,衣帽綿麻線是商品也是藝術品,店裡一派的清淡,隨處可見讓人驚豔的手作創意。

 




◎ 東河舊橋


東河舊橋是由日籍工程師吉田氏在1926年設計完工,連接成功鎮與東河鄉的馬武窟溪出海口附近。1992年由於海岸線拓寬,改建新橋來取代舊橋,舊橋雖然功成身退,但其獨特的拱型結構及優美的支架式橋墩造型成為東河鄉的景點。

 




◎ 江賢二老師畫室


江賢二老師走過創作四十餘年,繪畫一直是他的追尋自我完成的精神憑藉。篤信藝術來自於人,來自於生活與生命,江老師慣常用心體味生活,察覺人性中本質的美感,探求生命中深刻的感動,並援引為創作的源源動力;而這份對生命的無限關懷,也使得他的作品一逕散發著溫暖的氣息,緩緩張開雙臂迎向觀者,江老師他所真正渴望企及的永遠是那難以言說的精神境界。



江賢二老師作品




◎ 池上解說員協會


臺東縣池上鄉文化解說員協會長期從事人文生態解說的工作,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協會,熱情地向前來遊玩的外地旅客介紹在地風土之美,在過程中也建立了協會會員對在地的自信,並培養起解說、口頭營銷池上的能力。

 

          



關於「地方創生」



在臺灣,地方創生由全民參與共同參與,通過產、政、學、研、社全方位互動,由下而上,其目的在協助地方發揮特色,吸引產業進駐及人口回流,繁榮地方,進而促進城鄉及區域均衡發展。地方創生通過運用「社區生命共同體」、「閒置空間活化」、「地方產業文化化」、「節慶活動」、「魅力景觀」、以及「創意群聚」等手段,以「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的策略規劃,開拓地方深具特色的產業資源,引導優質人才專業服務與反饋故鄉,透過地域、產業與優秀人才的多元結合,以設計手法加值運用,帶動產業發展及地方文化提升,使社區、聚落及偏鄉重新形塑不同以往的風華年代,展現地域美學並塑造地方自明性。為地方注入發展的活力,使資源分配合理化、效益極大化。

 

地方創生超越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創意、農村再生層次,它將經濟產業發展思維結合地方DNA與科技導入,進行跨域整合,帶動人口成長及環境優化。

 

我們將全程

深入臺灣地方創生最經典案例!

 

 

 



關於還將到達的地方


◎ 【ARIQA!出發南回】計劃


Ariqa(讀音「阿嘿」),是排灣族語「走吧!」之意。


與土地黏著在一起的生命故事,是南回最珍貴的價值資產。【ARIQA!出發南回】計劃是臺灣第一個結合「實境科技」(科技力)與「設計思考」(設計力)的在地創生發展計劃,是地方創生發展模式的新典範。通過再造地方生命力、激發地方結伴力、培育地方導覽力,透過結合設計力與科技力的創新模式,實現地方創生的美好發展目標。


 


◎ 天空的院子:臺灣最美民宿


天空的院子始於何培鈞大學二年級時一次騎機車上時的邂逅。熱愛攝影的他,在竹山鎮這個寧靜、沒什麼觀光人潮的小鎮,與一棟棟美麗的三合院古厝相遇了。當他看見上百公頃龐大的廢棄建築物群,心裡不禁感慨:「社會整體是進步了,但這些美麗的建築卻沒落了。」當時的他下定決心,畢業之後要回到這裡,為這些美麗的老房子尋找新的生命。


他用了13年的時間在竹山小鎮做了三件事:

第一是創辦了一個民宿:天空的院子,

第二是成立了一家公司: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是成立了竹青庭人文空間。

這三個場域是結合了食、宿與教育學習的鄉鎮,何培鈞稱之為「在地美好生活產業」。

他將廢棄、閒置的老房子被重新賦予新的生命,成為在地文化保存、吸納外界新點子的聚落,讓空間成為社會企業經營的型態。

 





◎ 苗慄卓也小屋



「住在山上,特別有感覺,山居歲月讓人格外神清氣明,身邊的人、事、物總是那麼動人!」


◎ 卓也小屋

 

卓也小屋的創始人卓也先生和他太太在這裡駐足深耕了下來,也許是農家子弟的莫名使命感,也許是對臺灣農業、文化與生活延續的期許,他們將所有的期待在這裡實踐並試著傳承,以農業生產、農村生態和農民生活為核心內容,打造純臺式山居景觀空間,精心烹製素食養生餐飲,並進行藍染的全流程生產體驗,它既是民宿,更是私宅,是卓也小屋創始人與自然共榮的生活方式:重回孩提時代的夢、找回過往的感動、尋回臺灣早期農家的恬適樸實,更是為了深愛的大地。

 

以民宿為媒介的方式,他們希望能感染造訪這片土地的人,重溯臺灣生活的記憶,重拾山林深居的感動。

      

 



◎ 臺東糖廠


臺東糖廠於1913年興建,日治時期先後屬於臺東製糖株式會社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1946年由政府接管,改稱臺糖公司臺東糖廠。2004年,臺糖尋求轉型,將臺東糖廠定位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07年以「東糖原創工廠」招攬工藝及表演團體進駐,並將天車場改造為露天舞臺,將原建築改建成為工作坊,目前已有許多任務藝團體進駐。


除了許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坊之外,園區外圍也有許多創意地景鐵雕藝術裝飾,結合當地藝術與人文特色,原來的防空洞也保留原貌進行修復。目前臺東糖廠為臺東山海鐵馬道上的景點之一,是一個兼具歷史與文化氛圍的特色景點。

 




◎ Sinasera 24


Sinasera是阿美族語「大地」的意思,象徵以最天然的食材料理、尊重大自然的食材;各套餐導入傳統24節氣的概念,如春分、穀雨、小滿等,設計不同的菜單主題,實現了尊重「大地」、萃取山林的風味、濃縮海洋的鮮美,自然方式呈現「大地」的精華,讓您在一年24個節氣裡,感受「大地」風情。

 



◎ 庫空間


「庫空間」是臺東糖廠裡明亮寬敞的文創新聚落,擁抱遼闊稻田的視野,推廣手作/慢活/藝文的嶄新生活態度,於2015年夏天開始,提供糖廠遊客及臺東居民生活休閒新亮點空間。

 




◎ 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


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是由臺灣好基金會結合臺東音樂人和藝術家共同打造的地方,從荒煙蔓草中慢慢地紮根、成長,在充滿音樂能量的東臺灣誕生,成立於2010年7月。

 

鐵花村音樂聚落將臺鐵舊宿舍打造為原住民歌手演出的音樂表演空間─「鐵花村」,展現臺東豐沛的原住民音樂天賦,是東臺灣音樂人才培訓及展演最重要的平臺。「慢,市集」是以貨櫃改裝而成,並與臺東當地藝術家和特色產業合作,提供空間展示和販售特色商品,藉此展現東臺灣的慢活精神和生活態度。

 

音樂聚落的呈現象是海洋,連接了不同的島嶼和國度,讓人們在此相遇,從素人到專業演出,人人都有機會在這裡分享,音符就像地上的草一般,自然地冒出芽,再慢慢地擴展開來;戶外的大草地上,來自臺東各地手作達人和小農組成慢市集,以「慢」來命名市集,希望旅人們可以放下自己原本的生活步調,深刻感受這兒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從在地紮根,整合當地人才與相關組織,協助在地文化的永續發展,走趟鐵花,感受生命存在的最美好,自我身心靈的全面透視。

 

  



關於會遇到的他們


◎ 授課內容

《年輕人,去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朱平  

漣漪人基金會董事長

 


朱平於2010年創立漣漪人基金會,主要以幫助微型企業圓夢為概念;朱平相信微型企業是覺知商業最好的方式。此外,他也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包括贊助TEDx Taipei在臺成立、創辦Red Room紅房運動,提倡透過分享詩詞、音樂、生活方式等來跨越語言的隔閡,目前已發展成Stage Time& Wine, Red Room Radio Redux及Aside三個獨立的微型社群活動。目前,朱平致力於推廣有更高目的營利企業的商業模式,鼓勵有能力、有更高人生目的的年輕人,共同創造生活,而不只是求生存。

Make a life, not just make a living !





◎ 授課內容

《為土地種一個希望》

嚴長壽  

臺灣交通部觀光局顧問

臺灣觀光協會名譽會長

2007 ITF臺北國際旅展主任委員  

中華美食推委員會主任



嚴長壽一路帶領臺灣觀光業走向國際舞臺,希望「用觀光,讓臺灣跟世界做朋友。」他對臺灣觀光與飯店業的貢獻,甚至被稱為臺灣的「飯店教父」。退休後的的嚴長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公益事業,創設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選擇臺灣資源最弱勢的臺東,開始搭建他的公益平臺。


嚴長壽除了是飯店教父,也是位影響力深遠的作家。曾出版過臺灣出版史上「最暢銷的管理勵志類叢書」《總裁獅子心》,並榮獲出版界各項大獎,往後出版的每一本書都對臺灣各階層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從《總裁獅子心》、《御風而上》、《我所看見的未來》、《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你可以不一樣》、《教育應該不一樣》、《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臺的故事》、《你就是改變的起點》到《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每一本書都代表他各階段思考的重心;每一本書,主題雖有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對臺灣、對社會、對青年人,始終懷抱著關懷和期待。





◎ 授課內容

《有溫度的創新:地方創生發展模式》

劉維公  

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

臺灣創意經濟促進會 理事長

臺灣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 常務理事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董事

上善人文基金會 董事

 


德國特裡爾(Trier)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創新社會研究、文化社會學、消費社會學及生活風格研究。多年來致力於推動臺灣創意經濟產業之發展,並將創新的社會設計思考導入城市公共政策並帶動市民參與,打造具有設計遠見的前瞻城市。


 



◎ 授課內容

《向土地學習地方創生》

李應平  

臺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臺灣文化部門前政務次長

文化部門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前主任

龍應臺基金會前執行長

臺灣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廣處前處長

長期策辦大型文化活動,更關注文化環境及公民社會的發展,融合民間經驗與公務行政的歷練,順利推動多項文化政策與文化法規的制定。



臺灣好基金會落實社會企業經營概念,強調在地的重要性,希望透過資源的整合與價值的創造,一起促成「臺灣好」,其使命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1. 整合在地的人才及相關組織,共同努力,協助鄉鎮文化、產業及生態資源得以永續發展;

2. 連結各界資源,共同參與鄉鎮的文化及生態築基;

3. 協助當地產業的發展;

4. 創新教育、環境教育及美學教育,建構環保再生意識,並符合社會創新的新趨勢。




◎ 授課內容

《從民宿、社區到小鎮的社會實踐省思之路》

何培鈞  

天空的院子創始人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創辦負責人

 

《有種生活風格,叫小鎮》,何培鈞/著


視頻:《青春還鄉》

來源:天空的院子




◎ 授課內容

《中國傳統與當下人文》

曾啟雄  

臺灣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名譽教授/臺灣基礎造形學會常務理事及學報主編

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訪問教授及客座研究員

中華色彩學會理事

臺灣設計學會理事

日本色彩學會會員

日本設計學會會員

亞洲色彩研究著名學者,常年投入中國傳統色彩、臺灣原住民用色及日本美學研究,並延伸運用於教學及實際創作上。

 



◎ 授課內容

《文創導入結合在地風土資本創造農村新生命》

鄭美淑  

卓也小屋創始人

雙潭休閒農業區前主委,臺灣藍四季研究會前總幹事

曾任臺灣員林農工農場經營科休閒農業科教師兼主任

 





報名須知


遊學時間

2018年10月24日~30日(共7天6晚)

遊學費用

14960元/人

費用包含

1. 學習費用、池上秋收藝術節席位費用等; 

2. 臺灣島內行程交通費(包含臺北來回臺東的機票費用);

3. 臺灣6晚的住宿(特色民宿或五星級標準酒店,兩人間,如需單住,單房差3500元/人),及7天的用餐;

4. 臺灣島內的旅行平安保險及意外醫療保險;

5. 入臺證辦理費用。

費用不包含

1.各地出發往返臺北的交通費用;

2.臺灣通行證籤證、籤注費;

3.單房差價費;

4.自由活動期間的餐食費及交通費;

5.個人消費、行李超重費;

6.行程中未提到的其它費用。 

人數

名額有限,總數不超過20人,要抓緊時間報名哦。


適合對象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者

縣域鄉村振興戰略組織者

有遠見的社會影響力投資家

接地氣的鄉村復興社會企業家

藝術振興鄉村的研究者參與者

其他熱愛鄉村的人們

注意事項

請在10月12日前辦理好臺灣通行證和籤注(G籤)。

報名方式

1.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填寫完整表格報名;

2. 報名先預付定金5000,請10月10日前付全款;

3. 報名成功以全額收費為準。

【課程諮詢】

如需諮詢請聯繫:

‭‭文君:13459406696

小榕:‭18960783682‬

諮詢或獲取遊學日程安排。

支付方式

1. 可直接微信支付

2. 支付寶支付

收款人:岑碧雲

帳號:18959111308

3. 儲蓄卡轉帳支付

戶名:岑碧雲

帳號:6226661702610571

開戶行:光大銀行福州銅盤支行

4. 企業轉帳支付

戶名:福建省盛世金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帳號:37650188000055900

開戶行:光大銀行福州銅盤支行

 





閩江學院創意創業教育園(名師樓)是多元的文化教育平臺和載體,是創新、創意、創業和教育相互結合、相互推動的生態和產業鏈。教育園擁有來自國際國內著名專家學者構成的師資隊伍,打造商業、時尚與藝術的人文教育平臺,課堂涵蓋經典文化、審美思辨、視覺傳達、工藝美術、心靈與哲學等類別。近年來,多次組織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訪學,並推動兩岸創新創業項目合作。


 






文字來源:臺灣好基金會 等

圖片來源:臺灣好基金會 高雄市中華兩岸關係發展促進會 等

整理:名師樓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填寫完整表格報名;

↓↓↓

相關焦點

  • 稻田藝術節:戶外藝術如何讓池上蜚聲國際
    對每一個參與共同體想像的文藝人士和本地農民來說,這是一場共創共贏的盛舉。一開始原住民只是想到賣米,然後有了音樂節,繼而成長為藝術節,十餘年的歷程,稻田藝術節使池上成為蜚聲國際的農業觀光目的地,歷程不易,而經驗可貴。或許我們可以從中挖掘那些能夠效仿的模式,為國內鄉村的蝶變之路帶來幾分參考與思辨。
  • 池上藝術村的「一畝一畝田」·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近年來,池上鄉與臺灣好基金會等合作,藉由「地方創生」(臺灣社區營造的升級版,指再創地方生機和活力)、池上藝術村計劃、藝術家駐村行動等,讓各種藝術活動在村舍間、在稻田裡開花結果。如今,這個曾經被譏諷為「藝文沙漠」的稻米之鄉,變成遠近聞名的文化藝術之鄉。    春夏秋冬的「四季樂章」    「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每一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
  • 永續遊學| 最後4個名額 10月底臺灣自然永續藝術感知之旅
    齊豫將在池上唱演金典老歌《最愛》《橄欖樹》《飛鳥與魚》等,一起回到遙遠的80年代,從前,時光慢。由池上在地鄉親組成的「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與「臺灣好基金會」共同攜手打造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十年,落地生根,成為池上的品牌,更是臺灣地方創生的指標案例。一開始,其實想的很簡單。臺灣好基金會只是希望更多人來到池上,親身體會池上的美,而不是吃完便當就離開了,讓池上居民更以身為池上人為榮。
  • 池上秋收藝術節臺東上演
    池上秋收藝術節現場。 深圳特區報臺東10月28日電 (駐臺記者 陳晨)10月26日至27日,第11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臺東池上舉行。臺灣好基金會和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共同邀請著名歌手齊豫、臺灣金曲歌王陳建年在豐收的金色稻田裡一展歌喉,為2500名現場觀眾帶來一場如詩如畫的藝術盛宴。
  •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值得被框裱的美
    月前,紐約時報用頭版巨幅版面,刊登了當初雲門舞集在池上演出《稻禾》的相關報導。其實這些年,池上為世界所看見的理由,除了稻米和金城武樹,更有「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大大小小的藝術節我們看得太多,即使辦在戶外也沒多新奇。但在金黃稻浪中演出,連白日風動飛鳥都來助陣,則是截然不同的身心體驗。今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主角是優人神鼓。
  • 報名須知 | 超值 法國烘焙遊學 10月
    這一點,只要是考慮過或辦理過法國籤證的學員,都應該知曉其中的意義!!!新·法國烘焙遊學 | 2018年10月主辦方:@MyFaguo中法諮詢公司2018「秋季」法國烘焙遊學 MOF後廚課程第二期 開始接受報名名額有限,報滿為止早報名,享受重大優惠!專業、超值的遊學最具實戰價值的MOF後廚課程最高性價比 獨此一家!
  • 臺灣好基金會:向土地學習地方創生,讓美好從鄉鎮紮根.
    在臺灣整個電信化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你去到每個鄉間,都會發現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個電線桿,把所有的風景都割裂了。所以我們到這個地方來,他們說這裡的景太美了,在臺灣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的風景。 然後,這裡人很特別。我剛剛講池上的米好,池上的人在這麼好的風景裡成長,他們的土好,他們每年的收成好,所以他們的生活安居樂業。
  • 遊學招募|群星閃耀秋收時——臺灣本土文化新力量感知之旅
    於秋收時節的池上賞稻穗藝術節探尋細節裡的臺灣美好文化之旅2017年10月27日-11月2日
  • 池上秋收藝術節臺東上演 齊豫陳建年稻田獻唱
    10月26日至27日,第11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臺東池上舉行。臺灣好基金會和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共同邀請著名歌手齊豫、臺灣金曲歌王陳建年在豐收的金色稻田裡一展歌喉,為2500名現場觀眾帶來一場如詩如畫的藝術盛宴。
  • 遇見臺灣|秋收池上藝術遍地開花
    齊豫,這個聞名兩岸、熱愛流浪的女孩兒,於10月26日至27日在「(2019年)第11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上一展歌喉了,她再次用實力與信仰告訴人們「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顧名思義,就是秋天收割稻穀的季節。飽滿的水氣浸潤著金色的稻田,遠方的雲霧氤氳著高聳的山脈,風一吹過,稻浪湧動起伏,讓我莫名聯想到李健《風吹麥浪》裡歌詞所描述地那般唯美畫卷。其實從2008年開始,池上在秋收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組織舉辦藝術節了,到現在已有十一年之久。它逐漸成為每年令人引頸期盼的盛事之一。
  • 臺東池上「稻田裡來了藝術家」
    遊客與日俱增,去年秋收藝術節,三天內至少吸引遊客7500人。家在10公裡外關山鎮的黃女士,在池上開自行車出租行。「這裡遊客多,比較賺錢。」  被吸引的不單是遊客,臺北設計師羅正杰三年前來此定居。「低廉的生活成本、優美的自然環境、獨特的藝術氣息和人情味,都是我留下的原因。」如今他的咖啡館兼工作室「走走池上」已成為駐村藝術家交流的「客廳」。
  • ​臺灣本土文化+文創設計深度遊學交流「招募」
    於金秋十月到池上稻穗賞藝術節探尋骨子裡的臺灣本土文化之旅2019年10月26日-10月31日金秋十月 |本土文化邀您一起探尋臺灣道地文化的深耕秘訣探尋臺灣鄉土文化血液裡別樣攜手臺灣好基金會共赴池上稻穗藝術慶典——秋收池上藝術節感受金秋十月秋收的美好景觀
  • 遊學 ▍臺北人文之旅 • 11月下旬預告:一場不能錯過的旅行
    ◎ 遊學須知【遊學時間】2015年11月下旬【人數】16人。為保證學習效果,小班遊學。名額有限,要抓緊時間報名哦。【遊學費用】總費用15600元。報名費:100元/人(報名後不再退還)。3.學費定金:6000元/人,需在9月15日前支付。4.學費餘款需在10月20日前付清。
  • 創意旅遊:地方創生視野下的文旅融合
    【關鍵詞】文旅融合  地方創生  創意旅遊  創意資本  協同共生【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1.007引言:地方創生與創意旅遊文化和旅遊的融合創新是新時代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旅遊產業優質升級的重大現實需要
  • 【10月19日】走起來,到池上!
    從最初的懷疑擔心,到今天的相約堅持,不變的是十三路,見證的是歲歲年年!一聽說走池上,有很多人「哇」地驚嘆:三十多公裡,那麼遠?!走下來?能行嗎?能行。第一條原則,自願參加,零收費零門檻。有健健康康的身體就好。第二條,走多少算多少。我們起點為文姜廣場,終點為池上八卦池。路線為十三路公交路線。全程三十七公裡,時間為一天。
  • 用藝術拯救廢棄鄉村,一次吸引50萬遊客!|日本遊學
    古稱越國,「越」在日語裡有難以逾越的意思,「越後」就是更難到達的地方。新潟除了大雪、大米,還有良寬法師。良寬是江戶時期曹洞宗的一名僧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書法家、教育家。「三越九天月一輪」正是體現他寬廣胸懷的代表詩句,意喻越後天空高升的一輪明月普照世間大地。
  • 報名 | 臺東池上稻浪馬拉松,和金城武跑在治癒系美景裡
    不用擔心北上廣的擁擠與嘈雜,踏上月臺便可感受到這座小鎮的慢節奏,略顯年代感的車站勾起兒時滿滿的親切感。 對跑者來說,這裡能跑也能吃,下車後就會見到在臺灣大名鼎鼎的池上便當。   2017年5月20日5:00
  • 2019年銀城幸福社區藝術節開始報名啦!
    萬眾矚目,翹首以待2019年銀城幸福社區藝術節報名開始啦!在銀粉們的陪伴下藝術節已經走過了第8個年頭8年、5屆,星光點點平日裡認真生活的平凡人每到這一刻,就成了天生巨星2019年銀城幸福社區藝術節權威發布報名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