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夏侯鳳超 通訊員 屈振堯 張玲玉
正是豐收的好時候,在濟南南部山區柳埠街道東南端的葫蘆套村,57歲的村民楊文香忙著給地裡除草澆花,一天下來,她能拿到80塊錢的工資,這在以前她想都不敢想。
陽光灑在村莊的青山綠水上,一片欣欣向榮的綠色生態宜居美麗新農村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從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濟南南部山區正奮力書寫脫貧攻堅新答卷。
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果
135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
清秀的山川和清澈的河水,為秋日的葫蘆套村添了不少詩意,令人意外的是,這個看起來環境乾淨、村民幸福的村莊,在過去曾是省級貧困村。在村書記楊文平的眼中,從之前村集體負債、村民沒有收入來源,到如今百姓安居樂業,村莊乾淨整潔,一切變化都在這兩年悄悄改變著。
83歲的葫蘆套村民鹿寶貴鹿老漢吭哧吭哧地在村口乾活,雖然已過耄耋之年,但在一起幹活的村民眼中,鹿老漢是「趕得上年輕人的勁頭」。楊老漢心裡挺恣兒,村裡如今家家都通自來水、門前都能停車的新格局,都離不開鹿老漢的努力。「村裡現在有很多項目,尤其是這兩年村裡村居環境面貌提升,自來水、道路等等都弄上了。」楊文平說,村裡的環境好了,這些幹項目的村民也有收入了,「鹿老漢一天能掙一百多塊錢哩!」
路修好了,暢通了村民的出山路,一部分村民選擇外出打工,出不去的就選擇留在村裡,楊文香就是其中的一員。山上的板慄樹和葫蘆是村裡的寶貝,好多板慄樹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之前樹都荒了,後來村裡就把這些地都管理起來了。」楊文平說,村民有的就在田地裡打工,除除草、澆澆花,就能有收入,「這些農產品有了收成,村民還能分紅。」村民們的好日子來了,楊文平打心眼兒裡高興。「明年我們還打算建獼猴桃基地、建溫室大棚,這些項目要是撿起來了,村裡的收入就更可觀了!」
葫蘆套村是南部山區的一個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村子開始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村莊實際的脫貧致富路。南山是濟南市相對深度貧困地區,基礎差、產業發展受限,貧困面廣量大,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254個行政村中,就有135個貧困村,佔原濟南市貧困村的15%,
2017年7月,扶貧工作移交至南部山區,南部山區堅決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環節,把持續攻堅與成果鞏固統籌起來,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2018年底,南山135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所有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目前還有4224戶、7737人脫貧享受政策貧困群眾。
抓黨建促脫貧
第一書記用心用情用力駐村幫扶
脫貧路上,南部山區也創造出了許多符合南山實際的脫貧路子。其中,抓黨建促脫貧就是其中的亮點。南部山區嚴格落實區、街辦、管區和村四級書記抓扶貧,打造過硬村黨支部,激發了村黨組織活力,135名第一書記用心用情用力駐村幫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高而辦事處南邱村地理位置偏僻,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單一,原有貧困戶31戶45人。這裡的貧困曾經讓人難以想像:有的貧困戶癱瘓臥床十多年,有的智力殘障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患癌症花費十多萬元,有的老兩口年逾花甲喪失勞動能力……45名貧困人員70歲以上有29人,70歲以下16人,其中13人患各種大病。
張建是2016年至2018年到高而辦事處南邱村掛職的第一書記,為了幫助南邱村打造一座致富「造血庫」,讓群眾早日擺脫貧困,張建看準了村裡的粉皮。粉皮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發展綠色粉皮加工前景廣闊。南邱村林木覆蓋率95%以上,生態環境良好,搞食品加工優勢得天獨厚。
在與村兩委深入溝通,分析項目可行性,學習外地成熟經驗後,大家看到了粉皮的發展前景,堅定信心,形成共識,又召開全體黨員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徵求意見,得到一致認可,確定採用「支部+公司」的模式建設粉皮廠。
小小的粉皮廠在經過重重困難後,終於正式投產。如今,「黨支部+合作社+公司」模式建成的綠色粉皮加工廠,村集體年增加收入10萬元以上,貧困群眾年人均增收達到3000元,2017年該村徹底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貧困戶全面脫貧。
立足生態保護定位
中草藥種植讓村民致富
近年來,南部山區始終秉承科學規劃引領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保護與發展「兩肩挑、兩手抓」。在生態保護的背後,是生態發展空間在拓寬,民宿遊、採摘遊、田園綜合體、特色農產品等以綠水青山為依託的生態綠色產業,正為南部山區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南部山區錦繡川辦事處的潘家場村,四面皆山,丘壑縱橫,先天自然條件的不足造就了潘家場村根深蒂固的貧困,集體經濟薄弱。然而,這一切都被一個村民們寶貝不已的「聚寶盆」悄悄改變著,這個「聚寶盆」就是村裡成片成片的金銀花。從過去的「毫無分文」到如今的「萬元戶」,村裡的村民借著這些「致富花」,讓家裡都添置上了冰箱、電視、桌椅板凳等新家具。
從探索出種植金銀花幫助村民脫貧,到拓寬銷路、成立合作社,三年多的時間,山溝溝裡的金銀花,成為了貧困群眾最愛的致富花,潘家場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除了潘家場村,南部山區立足生態保護定位,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83個,特色農業、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8月,共計產生扶貧收益金3900餘萬元,實現了享受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貧困村集體年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
如今的南山,一方面調整產業結構,金銀花、丹參等中草藥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實現人均增收達到2500元;獼猴桃實現畝產增收4-5萬元。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鄉村遊、民宿遊等旅遊扶貧,促進了貧困群眾就業,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黃鹿泉村「山景小鎮」田園綜合體通過有效連接一二三產業,2019年使村集體增加收入21.3萬元,帶動群眾人均年增收2萬元-3萬元。該項目今年「六一」正式運營後,又帶動200多名群眾實現就業,人均月收入2400元-4500元。積米峪村「深氧綠谷」田園綜合體僅土地流轉一項,村集體實現增收50萬元、群眾每年每人增收4800元。
易地扶貧搬遷
讓村民搬離「窮山窩」
「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能搬出窮山溝,住進設施齊全的新房子!」如今,住上老峪、積米峪村新房子的村民高興的不得了。2018年12月,積米峪村273戶723人全部如期搬進山下的安置房,其中貧困戶78戶153人。對於祖輩生長於斯的村民來說,這是一次對故土的告別,也是人生中的一次命運轉折:搬出窮山窩,換個新活法。
南部山區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搬離了「窮山窩」。在項目建設工程中,南部山區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建成了滿足群眾不同生活居住需求的宅基地小院、樓房和集體公寓,同步配套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設施,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環境,147戶308人享受政策貧困戶和410戶1234人同步搬遷群眾搬進了新房。
行業扶貧多策疊加促脫貧。南部山區落實、落細危房改造、大病救助、教育資助等扶貧政策,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危房改造、教育、衛生等扶貧政策全覆蓋。共改造貧困戶危房1100餘戶,有115505人次的貧困群眾享受到慢病送藥,為貧困群眾報銷醫藥費595.4萬餘元。落實雨露計劃、義務教育和大學新生補助641.2萬元。另外,南部山區在全市率先實行動態監測和即時幫扶機制,對易返貧、易致貧人口發放救助金121.6萬元,有效防止了返貧和新致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我們將做到標準不變、力度不減、精力不散,做到『四不摘』,也就是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建立健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機制,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堅決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不獲全勝絕不收兵。」南部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