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雲南金平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物種
並取名「金平異藥花」
這意味著
世界生物物種
增添了一位新成員
誰發現了它?
近日,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科研所所長喻智勇與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瑩博士等學者在國際學術期刊《Phytokeys》發表文章稱,他們在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外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了野牡丹科異藥花屬的一個新物種。
怎麼判斷它是新物種?
科學家們詳細描述了該物種的形態、生境等,並基於ITS序列對其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該物種具4數花和8個二型雄蕊,藥隔基部鼓起但無距。上述形態特徵及系統發育分析結果皆顯示,這種植物為野牡丹科異藥花屬的成員。形態觀察及比較顯示,該種植物的葉片生於植株基部,莖短但具明顯的節間,葉柄被長柔毛,無翅,具傘形花序,不同於異藥花屬所有已知物種的性狀組合,因此認為它代表了一個未被描述的物種,遂取名金平異藥花。
哪些地方有這個新物種?
金平異藥花這一名稱,來源於這種植物的模式產地金平縣。金平異藥花目前僅記錄於滇東南金平縣,通常生長於海拔900米至1900米的林下或林緣,喜好陰涼、潮溼、排水良好的生境。據喻智勇估計,該植物在當地已發現1000餘株。
這可不是雲南第一次
發現新物種
雲南
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面積僅佔中國的4.1%
卻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的所有類型
涵蓋了從熱帶到寒帶的各種生態類型
各類物種種數、國家重點保護的物種種數
均接近或超過中國的50%
居中國之首
近年來,隨著野生動植物學研究的推進,雲南還在不斷發現新的物種,加入了不少「新成員」。跟雲報君一起來看看,這些叢林深處的神奇動植物們——
紫花黃藥
紫花黃藥屬於罌粟科黃藥屬,該種花大而美麗,非常適宜進行人工馴養栽培以供觀賞。2017年保護區工作人員第一次在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發現並拍攝物種照片,經對比,該物種與黃藥本種在花的顏色上有明顯差異。2018至2019年,保護區工作人員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林園藝部的工作人員,分別採集其花和果實標本進行鑑定,經過詳細的形態對比和查閱國內該物種的標本,確定該種為黃藥的一個新亞種。所以,根據其花顏色上的特徵,將其命名為紫花黃藥,發表在《Taiwania》期刊上,黃藥屬家族中再添一個新亞種。
有趣的是,該新亞種標本George Forrest於1925年5月曾在緬甸北部被採集到,且記錄了花的顏色,但由於標本在後期鑑定過程中對花色的忽視,以及未見到實物,所以被鑑定為黃藥本種,95年後的今天,該亞種才再次被發現。
大葉可愛花
大葉可愛花,爵床科喜花草屬,該屬在我國有共2個種和1個變種,分別是雲南可愛花、華南可愛花和毛冠可愛花。2018至2019年期間,調查人員在銅壁關自然保護區洪崩河片區,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林園藝部工作人員一起調查極小種群植物時,發現一正在盛開的可愛花屬植物,通過形態對比和鑑定,確定該物種為不同於我國分布的可愛花屬中的任何一種。
經過查閱緬甸標本,發現其為緬甸分布的大葉可愛花,並由華南植物園鄧雲飛研究員確認。
高黎貢球蘭
今年九月,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在保山市龍陵縣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至此,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
因其如脂似玉的副花冠在多花組成的球形的花序外層非常顯著,又被稱為「蠟花」,其獨特的雙層五角狀花型和馥鬱的香味,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高黎貢球蘭具有在大樹上附生生長的特性,對森林質量、溼度、氣溫和樹皮表面腐殖質積累量等生境要求十分苛刻,目前僅見於原始森林中。
高黎貢比氏鼯鼠
研究團隊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的比氏鼯鼠種群,在詳細比較了已知的比氏鼯滑鼠本的皮張、顱骨和牙齒特徵後,高黎貢山新發現的比氏鼯鼠種群被確認為一新物種。經研究確認命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
滇南秋海棠
2017年,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在普洱地區發現一未知的秋海棠屬植物,並引種回植物園苗圃栽培。2019年,他們通過查閱中國及周邊國家的秋海棠屬文獻和相近種模式標本對比,最終確認該物種為一新種。
先導板蟹蛛
新種先導板蟹蛛採集於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通過形態對比和分子證據發現其應該為一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先導板蟹蛛。
勐海西番蓮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林園藝部工作人員在勐海縣開展調查工作時發現了勐海西番蓮,通過查閱文獻和相近種模式標本對比,科研人員最終確認該物種為一新種。
騰衝齒突蟾
中國生物保護工作者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片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考察過程中,發現一種兩棲動物新種,並將其命名為「騰衝齒突蟾」。
這些新物種
為什麼出現在雲南?
有待專家揭開謎底
但可以肯定的是
雲南叢林深處總能發現「新成員」
與我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
開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是分不開的
「4個率先」
01
率先在全國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
●2004年雲南在全國率先提出「極小種群」保護倡議。
●2005年啟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行動。
●2010年,省政府批准實施《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明確了112個保護對象。
「十三五」以來,全省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亞洲象從上世紀80年代的150頭增長到300頭左右,滇金絲猴從2000年的1400多隻增長到3000多隻,在我省越冬黑頸鶴從1996年的1600多隻增長到3000多隻。
02
率先在全國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
●1993年雲南在全國率先建立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制度。
●2010年率先啟動了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試點,引入商業保險模式,完善補償機制,並於2014年實現了省域全覆蓋。
03
率先在全國開展國家公園新型保護模式探索。
●1996年,雲南率先在全國開展了國家公園新型自然保護地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實踐。
●頒布了中國大陸首部國家公園地方法規《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出臺了中國大陸第一批國家公園管理政策與建設標準,形成了國家公園建設的雲南模式。
●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保護好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統籌發揮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為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04
率先在全國理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
●雲南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雲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管理辦法(試行)》,將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分別明確為正處級和副處級,人員經費統一納入轉移支付預算。
●2015年底,省編委逐一批覆了林業系統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和編制,全省新增44個處級機構、1425個省級編制,切實理順了自然保護區管理機制,夯實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
「3個創新」
01
創新開展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
2006年以來,雲南加強與寮國、緬甸、越南等毗鄰國家聯合開展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
●建立了面積約20萬公頃的「中國西雙版納—寮國北部三省跨邊境聯合保護區域」;
●舉辦了「中緬森林資源保護與社區發展論壇」「中緬邊境北段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合作研討會」「中緬林業合作組第一次磋商」;
●與越南籤署了邊境林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合作協議;加強與泰國、柬埔寨合作共享。
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瀾湄合作新亮點。
02
創新開展林業科技「雙十行動」。
●以熱帶雨林、乾熱河谷、高原沼澤溼地等10個重要生態系統和雲南松、思茅松、沉香等10個重要樹種為重點,出臺「雙十行動」林業科技專項規劃,科學開展保護和利用。
●建立了15個森林、溼地、荒漠、草原等生態系統定位站。
「十三五」以來,列入國家林草局成果管理庫科研成果160個,30餘項科技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項,推廣林業優良品種和技術234項,建立科技示範基地233個,「雲南核桃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成果獲2018年度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03
創新建立較為完備的林業種質資源保存體系。
為促進雲南林草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目前,已建立各類林木種子生產基地5551個、82.8萬畝。
●建成國家和省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28個。
●建成重點種質資源庫16個,收集鄉土樹種800餘種、近萬份,初步建成了雲南特色鄉土樹種保障性苗圃體系。
●審(認)定林木良種810個,審查授予註冊登記植物新品種581件。
●收集核桃種質資源2005份,建成了全球保存深紋核桃種質資源數量最多的基因庫。
●建立了鎮沅千家寨、雙江勐庫等13處野生茶樹和古茶樹種質資源原生境保護區和保護點。
茶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持續增加,國家種質勐海茶樹分圃已成為中國大葉茶種質資源保存的重要基地和世界大葉茶樹資源保存數量最多的資源圃。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
確定於2021年5月17日至30日
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辦
我們期待著
更多有魅力的生物
與我們共享這片土地
來源丨雲報客戶端
責編丨馬寅瑞
審核丨代基凱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