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0年變遷看邊城】探訪雲南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
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日報供圖
有一個地方,生存著3866種野生植物,124種哺乳、330種鳥類、59種爬行、52種兩棲等動物。那裡是目前雲南省乃至國內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最典型的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和山頂苔蘚矮林之一。
有一群人,在那裡堅守家園,最長的近30年。
那裡就是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有一群人,在那裡堅守家園。雲南日報供圖
6月27日,記者從海拔1300多米的金平縣城向北出發,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便到達了海拔1900多米的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分水嶺管護所。
早晨,滿目蒼翠的分水嶺沐浴在一片雲霧繚繞中。站在能見度不足50米的管護所辦公樓前,幾位身著綠色迷彩服的管護所工作人員和護林員告訴記者:「在這裡,一年中像這樣的陰霧天達到200天左右。」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管護難度大,但是,意義更大,因為這樣的氣候也說明這裡的生態環境非常好。「從蔓耗大橋過來,一路要經過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海拔落差從880米~3074.3米,這裡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
有一群人,在那裡堅守家園。雲南日報供圖
「整個保護區分為分水嶺—五臺山和西隆山兩個片區,一共聘請了114個熟悉林情的專職護林員。其中,分水嶺管護所有34個護林員,每個護林員每月的上班時間為20天,局裡對護林員採取的是『10+5+5』的管理模式,即有10天是巡山護林、5天是社區宣教、5天是值班整理巡護記錄和業務學習。」來到管護所辦公室,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劉傑勇和朱正春向記者介紹,這裡一年中主要的工作形式除了護林員每天的日常巡護,還包括了1季度1次,即1年4次的專項巡護,以及有武裝稽查巡護、森林公安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每年1至2次的集中巡護。
有一群人,在那裡堅守家園。雲南日報供圖
在管護所辦公室一角的辦公櫃裡,記者一抬眼就看到整齊排列著分水嶺管護所每位護林員每日巡山的「臺帳」,隨手翻開一位護林員名下的2019年上半年的圖片統計表,該護林員巡護天數、社區宣教次數,以及他所提供的風景、花、果、植物、動物等信息及相關圖片均「有跡可查」。再往下翻看,整個所每月參與巡護的人數、巡護的路線、每天巡護的時間、巡護的地理位置讓人一目了然。
在和記者交談的護林員中,有一位名叫陳陸的哈尼族護林員。陳陸來自金平縣金河鎮幹塘村委會幹塘村,參與護林已經15年了,管理的責任區為8780畝。從2005年開始到現在,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管護中,陳陸做到了對保護區的植物、小動物以及周邊村寨「門清」。
有一群人,在那裡堅守家園。雲南日報供圖
和記者聊起15年來參與護林的故事,現年51歲的陳陸顯得有些不善言辭。他向記者講述,每次巡護,他們都會帶上米、豆腐皮、幹醃菜、鹹魚等便於攜帶的菜,以及在巡護途中用於休息的帳篷和睡袋等寢具,這些物資約20公斤。巡護途中,到了吃飯時間就自己生火做飯;到了夜晚,哪怕碰到下雨天,就在樹林中找一塊背風地「就地而眠」。
對陳陸來說,巡護過程中碰到的最大挑戰來自天氣。剛進林子時天氣晴朗,可能過了一會就碰到大霧瀰漫,讓人難辨南北,這時就只能爬到樹頂上仔細分辨方位。有幾次在瑤族兄弟的幫助下,陳陸才得以走出山林。巡護過程中最危險的一次遭遇發生在2007年雨季。那次,在大黑山巖羊洞巡護途中,陳陸碰到了帶著幾頭小豬的野豬正朝著自己巡護的方向走來,為了免受野豬攻擊,情急之下陳陸趕緊設法繞開,最終成功脫險。此外,對於所有護林員來講,巡護途中最大的危險來自於埋藏在葉子底下、學名為「山烙鐵頭」的毒蛇攻擊。由於此種毒蛇毒性極強,所以每次巡護,都需要護林員拿著木頭杵棍在前面探路。
資料圖。雲南日報供圖
從1986年3月成立之初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到今天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通過專業權威機構評估,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到了70.95億元/年,單位面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為16.74萬元/公頃/年。
有一群人,在那裡堅守家園。雲南日報供圖
「近年來,常有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人員前來分水嶺考察和調研。」劉傑勇介紹,「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共同推動自然保護區的事業不斷發展,努力擦亮金平縣的『綠色明珠』。」
(責編:薛丹、朱紅霞)
雲南景洪發生野象傷人事件 致一人死亡 人民網西雙版納6月30日電 (程浩)據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林業和草原局通報,6月30日,景洪市大渡崗鄉大荒壩村委會螺螄塘村小組發生一起野象傷人事件,造成1人死亡。 據了解,死者曹某在該村承包茶葉地,當天上午6時30分許,其在去茶地採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