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水  那人——溫滴樓鎮康家村龍王山水莊園印象

2020-10-13 錦州政法



誦讀:笑笑

那山 那水 那人——溫滴樓鎮康家村龍王山水莊園印象

作者:楊華

久居城市的人,總想親近山水、回歸自然。這次採風到溫滴樓,我有幸參觀龍王山水莊園,一窺新農村建設的風採。

從友人發來的照片和報導中,對那山那水有了一些印象。但色彩豔麗的照片,總是讓這景色與我隔了一層什麼,無法觸摸真切。於是這種想與之親近的心情就更為迫切。

龍王山水莊園那頗富特色的山門內,左側是高崖碧水、右側有林中木屋,讓我立時將眼前景色與照片重合。有著異域風情的網紅漁船、音樂噴泉環繞的露天浴池、戶外婚典專用草坪、真人CS和設施齊全的拓展訓練場地、兩種搖擺方向的網紅橋、綠樹掩映中的露天咖啡館都逐一看到。景區布局合理,諸景遙相呼應,甚合我想像中休憩場所的樣子。

駕著竹筏,徐行於高崖峭壁和連綿翠嶺之間。兩山排闥,遠處濃淡山影錯落;水平如鏡,近處與河中身影對望,頗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之感。左側山崖上瀑布飛洩,半空中騰起一團薄霧,盤旋而下,氤氳繚繞於半山腰。及近瀑布處,水霧拂過臉頰,甚是愜意。想像著盛夏時節,竹筏上人們手持水槍,盡情與這山水親近,又是一番景致。

聽鎮上嚮導介紹,山莊的主人是鎮上招商落戶的企業家。兩番輾轉,終於見到了大家口中的能人、健朗的吳總。提起山莊,不待詢問,他便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暢談增設木屋、擴建採摘園和民宿、發展生態農業等各項計劃。說到興起處,他更是親自駕駛山莊專用觀光車,盛情邀請我們進山參觀修建中的生態採摘園。途經每家每戶門前,大家熱情打招呼,有人還把新採的蘑菇捧來,隻言片語就能感覺到家人般的親近。

徒步登山。我們一路嗅著花草的清香,滿眼儘是舒心的綠意,應時的荊條花更顯亭亭玉立。嚮導隨手拔起一棵益母草,說各種藥材山中多得是,看來這裡還真遍地是寶!越往裡走,沐浴著葉縫間灑下的柔和陽光,越能感覺到原始森林般的隱秘和清幽。陣陣清風拂過,使人更覺初秋的涼爽。遠遠的,我們就被山裡紅吸引了,一簇簇紅珍珠般的果實密密麻麻掛滿枝頭,點綴在草樹之綠中,真是一副醉人的「初秋茂山紅果」圖啊!夥伴們爭相拍照,一張張沉醉的笑臉融入大自然的畫卷。

好山好水更需好人去愛!吳總言談間滿是憧憬:他要把路一直修進山裡,在鎮政府的幫助下將這片方圓兩千畝的山林建成天然採摘園,通過嫁接、土地治理,讓每棵樹都煥發生機。一定把在外務工的村民吸引回來,團結一心,建設新農村!

聽著吳總堅定有力的聲音,看著這秀美的山光水色,想著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 「三變」政策對農村的影響,我忽然感覺胸中滿滿的激動:有這樣赤子情懷的實幹家,有高瞻遠矚的鎮政府領導,有淳樸勤勞的村裡人,這方山水必將越來越美!

是啊,青山秀水在家鄉,何必迢迢走四方。我竟如此期待著與那山、那水、那人的再次相見……


楊華,錦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教師,心理諮詢師。喜愛讀書,勤於思索,努力探尋世間真善美,自認一生都在學習的路上。樂於用文字記錄生活、表達情緒;用誦讀分享快樂、升華感悟。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詞作品散見於各級報刊和網絡。

笑笑:當文字遇見聲音書友會成員,熱愛文字,熱愛聲音。


相關焦點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張丹哲《溫情溫滴樓》
    在溫滴樓鎮,作家們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到明長城遺址、規模化康養項目療養院、三變改革光伏扶貧工程、龍王山水花園、美麗鄉村梯子溝、生態閉環和紅色旅遊線路、翠巖山、巖井寺、正在建設的錦州北站、規模化滿族刺繡等處,了解「三變改革」給農村帶來的幸福生活,了解黨的惠農政策給山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深挖紅色歷史資源,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獲得第一手鮮活、生動的文學創作素材,並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接地氣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王廣成《秀美滿鄉溫滴樓》
    在溫滴樓鎮,作家們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到明長城遺址、規模化康養項目療養院、三變改革光伏扶貧工程、龍王山水花園、美麗鄉村梯子溝、生態閉環和紅色旅遊線路、翠巖山、巖井寺、正在建設的錦州北站、規模化滿族刺繡等處,了解「三變改革」給農村帶來的幸福生活,了解黨的惠農政策給山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深挖紅色歷史資源,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獲得第一手鮮活、生動的文學創作素材,並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接地氣
  • 溫情溫滴樓--錦州、凌海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選
    在我看來,溫滴樓鎮也有個主題,既鮮明,又人情味十足,就是溫情。 第一次走近溫滴樓的山山水水,目睹光天化日下的錦繡身軀,這真的是一個讓美泛濫、讓古樸復活、讓靈魂歸屬的地方! 古長城消逝不盡的狼煙、原始森林失蹤的茂密、巖景寺臨近塵囂的靜謐、滿族刺繡的現代演繹,無不出自溫滴樓。不僅如此,這裡還是錦州蘋果真實身份的生發地,是遼瀋戰役解放錦州北方面軍戰鬥過的地方。
  •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文/雲外客好久沒去夜明村了,突然想去看看。我給退休的老支書發了一條微信:「小波書記,在村裡嗎?下午想去坐坐。」     「好!兩點半我在村裡等你。」老支書乾脆利索。     梅城出發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永和圩,再往裡走幾公裡就到村口了。
  • 那山那谷那水
    而今日的那山、那水、那谷歷盡千年萬年之後。 還是那樣叮咚作響,只不過她野性的美,她的嘶吼,她的滄桑已被圈養成人文的修飾,但徜徉其中時所有未經雕琢的,無時無刻不在衝刷著她的熱情。 探其谷、山、水源頭時,她們的幽深、陡峭、平緩在光滑的石壁中延伸,一直消失在清冽山泉的汨汨中,水底青苔的匍匐中,谷頂樹木的交錯掩映中。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陳書權《溫滴樓賦》
    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在溫滴樓鎮,作家們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到明長城遺址、規模化康養項目療養院、三變改革光伏扶貧工程、龍王山水花園、美麗鄉村梯子溝、生態閉環和紅色旅遊線路、翠巖山、巖井寺、正在建設的錦州北站、規模化滿族刺繡等處,了解「三變改革」給農村帶來的幸福生活,了解黨的惠農政策給山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深挖紅色歷史資源,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獲得第一手鮮活、生動的文學創作素材,並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接地氣
  • 錦州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蔡雨豔《翠巖山遼西的桂林》
    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在溫滴樓鎮,作家們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到明長城遺址、規模化康養項目療養院、三變改革光伏扶貧工程、龍王山水花園、美麗鄉村梯子溝、生態閉環和紅色旅遊線路、翠巖山、巖井寺、正在建設的錦州北站、規模化滿族刺繡等處,了解「三變改革」給農村帶來的幸福生活,了解黨的惠農政策給山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深挖紅色歷史資源,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獲得第一手鮮活、生動的文學創作素材,並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接地氣
  • 那山那水森林營地遊玩攻略
    當風從湖面拂過樹枝,一陣悅耳的鈴聲傳來,那是掛在枝頭的許願鈴在傳遞幸福的聲音        夕陽西下,湖面的薄霧一點點彌散開來,那山那水在燈光的映照中顯得那麼美麗。         那山那水森林營地提供餐飲、住宿、會議、聚會、清吧、垂釣、燒烤、露營、攝影、騎行等服務,享有獨特的東江湖與原始森林資源,將是您與家人康養、度假的首選。
  • 【我曬我村】那山那'海'那人,美麗新維豐
    那山---峰迴路轉百道灣,山高林密風清涼。那山---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維豐水源多為山間清泉但水源分布不均,吃水不便。那山---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為發展特色產業,維豐村依託湖北遠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青錢柳175.6畝,湖北旭舟林農科技有限公司發展山桐子159.6畝,桓君專業合作社發展花椒395.5畝。
  • 那山 那水 那石屋
    當前位置:首頁 >> 泉映晚霞 2011.06.22 星期三 那山 那水 那石屋   鬱鬱蔥蔥的遠山像一個偉岸的小夥,半山腰處時隱時現的溪水就像小夥披上了白色的哈達
  • 那山,那水,那茶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說到武夷山,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有著丹霞地貌被稱為福建第一名山的小武夷。
  • 張弛:那山,那水
    從煙雨迷濛的江南,到雲霧繚繞的黃山,從巍峨雄健的太行,到橫亙浩渺的嵩山……站在畫家張弛的山水畫前,細細品讀,總會讓人有一種神往,一種讚嘆,更有一種依戀。樹石、峰巒、流泉、瀑布、朝雲、曉霧……那山、那水,仿佛能激起「崇高」「激蕩」「和睦」「寧靜」和「迷濛」的情懷,真有一種「群山流水清風去,祥雲迷霧款款來」的感受。
  • 那山那水那人,大連莊河優聖美地雲盤谷一日遊
    工作之餘的休閒聖地,可以相約上好友或一家人出行,來這裡感受山的美、水的綠,領略這裡的風光,品嘗地道的農家菜。在這裡,清晨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農家院子裡的大公雞。農村早晨的空氣特別新鮮,如若睡不著,可以早點起床來感受一下鄉土的氣息。這裡的人們很樸實,鄉村的院子裡都會種滿蔬菜:小蔥、大白菜、土豆、地瓜、芸豆、茄子等。
  • 詩歌:那山那水那人
    那山那水那人 文/車馳回到久別的故鄉那山,站成了巨人那水,流成了那人的眼淚而我,成了風景那山,擁抱著我>那水,打溼了我的情那人凝視著,昨天的故事在時空隧道,重溫大喊一聲:我回來了笑聲,在那山裡回應那人,還有我的淚和著那水,一起奔騰
  • 秀美滿鄉溫滴樓--錦州、凌海作家走筆溫滴樓採風作品選
    誦讀:高銘暢秀美滿鄉溫滴樓 一座松嶺山脈,蜿蜒綿長至錦州城北,山腳下的小鎮溫滴樓也就成了錦州的北大門。在起伏的地勢中,一條寬闊筆直的公路橫貫小鎮,往南通往錦州市區,往北直達義縣和朝陽。猶如一條絲線,將小鎮如畫的風光和風光裡氤氳著的濃鬱滿鄉風情串成了串兒,有著現實的秀美,又承載著歷史的厚重。
  • 旗山印象:那山,那人
    這就是我們閩侯孩子眼中的家鄉山水家鄉人。有共鳴嗎?歡迎在文末發表評論。
  • 那山那水那文化那真是美--再訪隆安縣那桐鎮定江村定典屯-廣西新聞網
    那山那水那文化那真是美 ——再訪隆安縣那桐鎮定江村定典屯 隆安縣那桐鎮定江村定典屯因香蕉而富,該村村口一條用香蕉裝飾而成的巨龍栩栩如生,格外醒目。——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 「那山那水那文化那真是美」—— 2月13日,記者新春走基層,走進隆安縣那桐鎮定江村定典屯,村口新大門邊鑲嵌的11個醒目大字撲入眼帘,那字裡行間透露著村民們的豪邁、自信與情趣。 「那」,壯語中代表田地的意思。「那」文化,是壯族最具代表的四大文化之一,定江村定典屯,據「那」而作,依「那」而居。
  • 張 弛:那山,那水
    從煙雨迷濛的江南,到雲霧繚繞的黃山,從巍峨雄健的太行,到橫亙浩渺的嵩山……站在畫家張弛的山水畫前,細細品讀,總會讓人有一種神往,一種讚嘆,更有一種依戀。樹石、峰巒、流泉、瀑布、朝雲、曉霧……那山、那水,仿佛能激起「崇高」「激蕩」「和睦」「寧靜」和「迷濛」的情懷,真有一種「群山流水清風去,祥雲迷霧款款來」的感受。
  • 那山,那水,那人丨文/古梁
    那山,那水,那人 文/古梁 那山 很遠 那水 很近 那人 不知蹤影 一輩子尋尋覓覓 山還是那座山 水還是那條水 人卻不是那些人 忘了吧 如雲一樣飄走 忘了吧 如水一樣流去 忘了吧 總是烙印一樣 揮之不去 那山那水那人 2020.10.7.夜作者簡介:古梁,
  • 那山那水成就名村聖地
    濫泥箐是生我養我的衣胞之地,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濫泥箐因山而聞名。正是這股清泉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濫泥箐的子民;正是這股清泉水,讓遠渡重洋而來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垂青於此落根布道而流連忘返,上百年薪火尚存,演繹為當今紅河州天主教愛國會會部所在;正是這股清泉水,共產黨在雲南省建政後把彌勒地區民族教育的中心選定在濫泥箐,在這裡開辦了五十多年的中學教育,成長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成就了彌勒西山的人才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