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弛:那山,那水

2021-02-23 中文導報

閱讀提示:她以水墨寫自然,以心靈觀宇宙,傾聽無言,對話寧靜,覓取意象,升華境界,讓筆下的自然景色流淌清雅,讓心中的美的感悟回歸自然。

從煙雨迷濛的江南,到雲霧繚繞的黃山,從巍峨雄健的太行,到橫亙浩渺的嵩山……站在畫家張弛的山水畫前,細細品讀,總會讓人有一種神往,一種讚嘆,更有一種依戀。樹石、峰巒、流泉、瀑布、朝雲、曉霧……那山、那水,仿佛能激起「崇高」「激蕩」「和睦」「寧靜」和「迷濛」的情懷,真有一種「群山流水清風去,祥雲迷霧款款來」的感受。

誦讀山水,師法自然,一幀幀佳作宛如穿行於秀谷美林,留跡於水泊麗景,品味於日月星辰,出入於四季情結……在張弛的作品中,可誦山風空林,可悟雲水流韻,可尋春江明月,可遊精神家園,從中可以深刻感受她的水墨智慧。數十年來,大江南北,國門內外,張弛幾乎跑了個遍,她以水墨寫自然,以心靈觀宇宙,傾聽無言,對話寧靜,覓取意象,升華境界,讓筆下的自然景色流淌清雅,讓心中的美的感悟回歸自然。

每回見到這位海上聞名的女畫家,總是笑意吟吟,讓人如沐春風,無論是在熙熙攘攘的畫展上,還是熱鬧非凡的會議中,她總是靜靜地在一旁,觀賞、傾聽、感悟,眉梢眼角擁有智慧與自信,卻又是如此優雅得體,令人難忘。而一旦落筆,潔白宣紙上頓時墨彩交融,氣象萬千,皴、擦、烘、染,轉折多變,自有「巾幗不讓鬚眉」的豪邁氣概,筆底風雲,吞吐古今,師法造化,生機勃勃,令人過目難忘。正如著名畫家江宏所評論的那樣:「我國歷來是男子的天下,畫壇更甚,千百年來,畫家多如牛毛,而女畫家僅一部不長的《玉臺畫史》即囊其全部。半個世紀中,用『半邊天』來矯枉,女畫家仍是鮮見。所以,我對張弛有格外的敬意。得天獨厚的繪畫環境,使她洗去了女性的嬌柔與豔嫩,落筆便見剛強硬朗,直凜凜地一股鬚眉氣質。」



傳統與積累


張弛是幸運的。她出身繪畫世家,父親張大昕是滬上名家,所繪山水有傳統功力,風格清遠雅致。受父親影響,張弛很小就拿起了畫筆,父親對她說,畫畫是件辛苦的事,要有堅強的毅力。因此父親從小把張弛當男孩培養,也因此養成了她獨立的性格、堅強的意志。在她七八歲時,已經在父親指導下臨摹明清扇面之類名作,後來又研習馬遠、夏圭一路的南宋畫格,而後是北宋範寬、董源、巨然的大幅作品……上中學時,幾乎把可以接觸的名作都臨摹了一遍。父親對張弛的教育非常嚴謹,但也不循規蹈矩,相對開放的治學理念,給予張弛更多的發展空間,為她未來繪畫風格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從工藝美校畢業後,張弛進入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工作,有緣得以再度學習傳統,臨摹經典,逐漸有了屬於自己的藝術面貌,作品屢獲獎項。不僅如此,她獨特清新的山水畫習作得到了日本畫商與同行的關注,訂單不斷。但在年輕的張弛看來,賣畫不是根本目的,不斷攀登藝術的新境界才是自己的追求。

1985年,張弛毅然放下一切,選擇到浙江美院進修。幸運的是,她得以拜師於藝術大師陸儼少先生門下,耄耋之年的陸老甚至還親自幫她辦理破格入室進學手續,並且對張弛的繪畫給予了格外的關注。在那段求學歲月裡,張弛一直去看陸先生作畫,先生繪畫,先將毛筆洗乾淨,蘸一點水,再蘸一點墨,一筆下去,墨色有濃有淡,先濃後淡,先用筆尖,再用筆肚,最後用筆根,墨色濃淡枯澀焦,墨分五彩效果出來了,一支筆裡的墨全部畫完,再蘸點水,蘸點墨,墨在宣紙上滲化流動,筆從不同角度按來按去,宣紙上就會出現千變萬化,永不重複。而且陸先生畫畫自由自在,畫到哪裡算哪裡,一點也不刻意,一切又在繪畫「六法」規定的法度中,那些筆底的線條,圓潤鬆弛,內力深厚……看了陸先生畫畫後,張弛大受啟發,開始用陸先生的筆墨技法畫山水,畫完後,就請陸先生看,陸先生有時幫她改幾筆,將尖的山石改成圓潤的,意境馬上就不同了,跟著陸先生,張弛長進很快。張弛感受到,看老先生畫畫,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係,繪畫是借宣紙抒發畫家自己的感受,畫出畫家內心最深沉的感覺,這就和信仰「天人合一」的中國古典哲學有了聯繫。

中國畫講究口傳心授,大量的技巧與手法,都需要老師親自的指導與點撥,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學到真諦。張弛有這樣好的條件,堪稱幸福。陸老師超凡入聖的技巧,儒雅的為人,真摯的品格,都給張弛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可謂敬佩至極。而陸儼少也對這位愛徒稱讚有加,寄予厚望,甚至親筆題詞:「黃山谷賞梅詩有『淡薄似能知我意,悠閒元不為人芳』之句。論者謂得梅花之神。我觀張弛女弟子之山水畫清新嫻雅,庶幾近之。」評價之高,由此可見。回憶起浙美求學的這兩年,張弛總是充滿了感激之情。她認為這對她日後能在東渡日本立足,對她藝術上的提高,極為重要。

出發與回歸


在浙美進修期間,張弛接到一封邀請函,日本的畫廊邀請她赴日發展。兩年後在陸老師與家人的肯定與鼓勵下,1987年,張弛與丈夫樂震文先後踏上了日本的土地,開始了一次全新的藝術飛躍,也成為罕見的在日本畫廊籤約的中國職業畫家。

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這對藝術夫婦到了日本,頓感眼界大開。在日本的博物館美術館,他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南宋畫家牧溪、梁楷的作品,也看到了諸如橫山大觀、東山魁夷等日本大畫家的作品,受益匪淺。特別是日本繪畫的形式美,以及創作思想中從禪宗衍生而來的對自然的崇拜,對人與宇宙關係處理的方式等等,都對張弛的創作產生了影響。「雖然畫的只是小山小水,卻可以有無窮的想像空間,安靜祥和,虛無縹緲。也許他們的技法方面未必那麼精湛,卻可以直抒胸臆,等於說我在異國又經歷了一次傳統的回歸。最初學畫時,我很注重所畫對象的形狀是否漂亮,越到後面就越不關注了,形狀是次要的,內涵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把表面的繁複都去掉,用最簡單的筆墨直抒胸臆。」

用中國傳統筆墨藝術語言,結合日本文化元素,最終成為一名具有國際視野的當代畫家,成了張弛的追求與目標。更讓張弛受到心靈震撼的是日本畫家的認真、安靜,他們沉浸在自己的畫裡面,堅定地表現自己的風格,慢慢地畫,追求一種極致的完美。「畫家要抱著一顆敬畏心來繪畫。心,要放在畫上,進入畫的世界。要將畫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要將自己的靈魂放到畫裡面去。」

那一時期張弛的山水畫,汲取了東瀛水墨畫的養分,作品虛幻之境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水暈墨幛」的運用,反覆渲染,使作品形成了層次豐富又統一的調性,這是中國畫不太具備的一種藝術品質。同時,她繼承了中國畫講究筆性的藝術特徵,大塊面的點子皴和描寫根須與坡石的折帶皴,不僅與多調性的渲染融為一體,而且賦予畫面以幽深微茫的山水意境。

在日本,張弛無疑是一個文化使者,一個中國畫藝術傳播者,但她更清楚地知道,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為山水畫不懈奮鬥的中國畫家,其事業的核心,離不開本土。如果說在日本的創作期間,是張弛的筆墨向傳統回歸的一次洗禮,那麼在她2008年回國定居後,祖國山水的大氣魄,大胸懷,大氣韻,則讓她的作品又一次回歸中華神韻。從出發到回歸,張弛開啟了藝術上的第三次飛躍。

自然與心靈

藝術貴在創造,幾十年來,從扶桑傳道,到回歸祖國,張弛在水墨中國畫的道路上逐漸步入了一個收穫的季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她自己的個性和藝術風格。恰如畫壇大師陳佩秋所說的那樣:「近歲張弛的山水,更見精進,畫中雲海翻騰,飛瀑一瀉千裡,色彩墨韻清新,用筆嫻雅,大有奪得滬上山水畫冠軍之能。」

的確,綜觀張弛的繪畫作品,她最拿手的表現手法是調動自然界的風、水、雲、霧。因為她懂得,孤立的山,缺少流水、風雲就缺少變化、動感和靈氣。因此,在這方面,張弛特別善於駕馭。水、泉、瀑、雲、風、霧或表現水流直下、一瀉千裡,或表現朝霧迷濛、雲海奇湧,或表現萬壑松風、千枝搖曳,都是有機的搭配和組合,靜動結合,如詩如畫,詩情畫境恰到好處地結合,顯示出一種意境的深邃之美。在張弛看來:「畫家不能純客觀地描寫自然,而是要把感受,理解化為詩意巧妙地融入繪畫之中。」

回歸故土,祖國山水的滋養,使得張弛的畫風又多了雄奇壯闊之變,她特別喜歡創作全景式的大構圖,給人一種「一覽眾山小」的磅礴開闊印象,又極善於用細膩的筆觸,集中描繪全景中的某個局部,加以精緻刻畫,通過強烈的對比,產生了奪人心魄、過目難忘的藝術效果。

而在這些全新的作品中,或許最有張弛個人藝術特徵的,就是一系列探索心理時空的「虛擬山水」。這些山水大多從叢林幽谷的自然生態變出,由巨巖深壑的幽澗、根系發達的灌木、似水若土的溼地和虛幻飄渺的霧靄等構成的畫面元素,營造了一個時空交錯的非現實情境的虛擬世界。正如《中國美術》雜誌主編、評論家尚輝所說的那樣:「張弛的山水畫分為理想境界的田園山水和探索心理的虛擬山水兩大類,尤其是她的虛擬山水,通過想像構建符合心理情境的山水,回應的是人們心理世界的某種陌生與孤獨。」對此,張弛也表示,中國畫其實就是把中國文化用圖像呈現出來,畫的結構、構圖、章法就是自然的規律。一般大眾喜歡的可能是面面俱到的畫,但畫家最後可能會把多餘的東西去掉,留存下來一個主線,也就是來自人內心世界最真實的東西。因此,這些山水元素的組合與重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於某種心理體驗的探索,畫面呈現了現代人很難在現實中感受到的荒蠻、神秘、譎異、虛幻和幽微的心理體驗,探討著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這批「虛擬山水」中,《雲水謠》系列可說是最重要的代表作,道出一種「虛實相涵」,「動靜共生」的藝術的內在邏輯。正如詩人洛夫評述的那樣:「張弛的畫一向在對大自然的擁抱中體現了生命的豐富而堅韌的質感。其實自然就是她的內心世界,表現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在洛夫看來,張弛就是一位從現實中去發現美、喚醒美、點亮美的畫家,她運用筆墨把普普通通的事物變成意象,化為一個滲有她個性、情感和思想的心靈世界,這就是張弛的世界。

2009年,為迎接2010上海世博會,德高望重的陳佩秋先生推薦張弛繪製獻禮畫卷《海上攬勝》。接到任務後,張弛攀山、渡水、登高樓、過大街、訪世博園、入名勝古蹟,凡能代表上海景色的,她都作過實地寫生。從黃浦江源頭清澈的水流起頭,河水穿過安吉大竹海,繞過松江方塔,進入大虹橋國家會展中心「四葉草」,越過延安高架路兩邊的建築群,來到世博園,再越過外灘,越過陸家嘴東方明珠,穿過浩瀚長江,進入崇明島,最後以溼地邊休閒嬉水的水牛家族、翱翔藍天的小鳥結尾。長卷以綠色為主基調,虛實相間,秀麗潤澤,情景交融,形神合一,樹草蒼翠,建築厚重,相得益彰,詩意盎然,有著音樂感和節奏感,表現了人類源於自然,回歸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心靈和諧相處的世博會主題,張弛畫這幅長卷的過程,其實也是在向「天人合一」古老哲學回歸的過程。這幅畫,在似與不似之間描繪了大上海的美,也展露出創作者對大自然的情感,展露出畫家對自然宇宙的觀念及自身精神境界。

轉眼到了2019年,為迎接建國70周年的大慶,張弛又一次全身心投入到《海上攬勝》的修改、補充之中,要將這十年來上海全新的變化與發展,一一收入筆端,為共和國的生日獻禮。通過長卷的繪製,張弛由衷地感到:藝術作品的好壞,不僅在於筆墨與技巧,最重要的則是精神與感情。無論山水煙雲,亦或高樓大廈,繪畫的過程就是自身修養的過程,這一切,都因為對自然,對生活的感恩與深情,而變得愈加美好。這,才是藝術永恆的魅力。

相關焦點

  • 那山那谷那水
    而今日的那山、那水、那谷歷盡千年萬年之後。 還是那樣叮咚作響,只不過她野性的美,她的嘶吼,她的滄桑已被圈養成人文的修飾,但徜徉其中時所有未經雕琢的,無時無刻不在衝刷著她的熱情。 探其谷、山、水源頭時,她們的幽深、陡峭、平緩在光滑的石壁中延伸,一直消失在清冽山泉的汨汨中,水底青苔的匍匐中,谷頂樹木的交錯掩映中。
  • 老家的那山那水
    老家的那山那水 文/李洪玲 在雲貴高原旅遊,飽覽了七彩雲南秀美的山川,徜徉在古色古香的麗江古鎮,徘徊在西南邊陲的茶馬古道……此刻,使我不禁想起了那山那水,那莊那疃,那人那事--我的家鄉、膠東半島萊陽丁字灣畔的一個叫西蒲的山村裡
  • 那山那水那草原
    那山那水那草原拈花一笑我想去遼闊的那拉提草原走一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看花兒在陽光下綻放追逐落日觸摸星星把心事放飛
  • 美麗鄉村建設,溫州鹿城區山福鎮的那山那水那人
    旅遊體驗師用鏡頭尋找「鄉情鄉約鄉韻,那山那水那人」,山福鎮第二期主題攝影志願服務走進金岙村和江南上村,一幕幕感人的瞬間留住心底。八月的驕陽,火辣辣地灑向大地,走在路上,感到熱浪滾滾。但對我們志願者來說我們那一顆公益的熱心更熱。
  • 「晶都風韻」那山,那水
    楊運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我的心靈深處,難以忘懷的就是家鄉的那山、那水,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些瑣碎的記憶是我生活的源頭,是我心靈永駐的驛站。那山,雄偉秀麗,三山連綿,是我童年、少年的樂園;那水,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帶走我的童年、少年。
  • 槍桿巖:那山 那水 那人 那事
    「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勝江南。」槍桿巖今天的大美,早被大明開國名相劉伯溫一語言中。因山,因水,槍桿巖特別。鬼斧神工的造化,不僅成就槍桿巖不可複製的孤峰,也成就槍桿巖周邊的危崖暗流——竹葉溝的溪流在槍桿巖下注入彭家洞,出洞流入達那河,抬頭看了一眼天空,又一頭鑽進天生橋下的伏流,流過「洞內有洞、天外有天」的九洞天;五指山的餘脈崔嵬而下,在槍桿巖對面造就手扒巖,再往前,誕生了梯子巖,它們無不壑幽崖峭、無不水媚山雄。
  • 湘西的那山,那水,那橋
    青翠欲滴的山上被白色的大字點睛了,山仿佛都站起來了,你走它也走,走出好遠還能看到那些標語。小時候總想是那座山在移動嗎?跟著我走嗎?現在才明白原來是貼的那些字、寫的那些標語是寫在山頂上的,所以走很遠還能看到。
  • 臨沂市沂南小九寨溝——那院、那水、那山
    一、那院石崇崮大院裡的石屋、石碾、團瓢、磨盤小路等等,構成了一幅幅留住傳統、承載鄉愁的美麗圖卷。鄉村石碾鄉野藩籬二、那水水繞著山,山依著水;山因山而秀,水因山而美。像是一匹銀色的絲綢溪水蜿蜒至茅草屋前三、那山
  • 那山那水那古村
    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依河而建的古村地勢低凹,南北走向的文曲河滋潤著世代古樸的村民,天際線處映入眼帘的是神形畢肖的筆架山,器宇軒昂若隱若現的書山。古時古村為火神唱山戲,每年從正月十五開始,一直唱到農曆三月十一。
  • 那山,那水,那是我的家鄉
    有人問起我是哪裡人,我告訴他是有山有水的地方,那裡空氣清新,那裡民風樸素,我的家鄉就是河北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有山有水的「世外桃源」 我的家鄉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山水相間的潘家口水庫,親近大自然的都山,佛家聖地萬塔黃崖(讀nie)…… 潘家口水庫,它是國家「引灤入津」的重要工程,水庫面積72平方公裡,在總容量29.3億立方米,整個水庫怪石林立,山高嶺峻,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
  • 《1980年代的愛情》:那山、那水、那人,那雲、那天,那情
    因為同樣是霍建起導演的另外一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不僅色調優美,畫面精美,而且在國內外榮獲諸多大獎。因此,文章的標題就借用了這部電影名字的起法,那山、那水、那人,那雲、那天,那情。山,水,人電影中營造出的世界,位於湖北利川,環境優美,風景迤邐。對於戀愛中的情侶來說,這裡絕對是一個適合觀賞的旅遊勝地。電影中雨波和麗雯的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
  • 推薦|那山,那水,那人,那片碧綠的大草原
    那山溫婉的輪廓,連綿不斷,繁密的青草輕輕落在矮矮的山包上,遠眺而去,宛如微微漾起的層層碧波。白雲恣意地徜徉在頭頂的蔚藍中,在無垠的碧波上投下一片片倒影,於是,便成了地上的羊群。羊群旁的小羊倌兒,露出自己紅彤彤的臉蛋兒,一邊揮舞手中的細皮鞭,一邊放聲地吆喝,把頑皮的羊羔重新趕回羊群……日薄西山,隱匿於溫柔夕陽下的群山,展現出無盡的旖旎與柔情,羊群的叫聲息了,山的輪廓也漸漸模糊了。
  • 林甸往事ll張智修:那山,那水,那棵樹
    終於將要見到嚮往已久的宗親和故鄉的那山、那水、那棵樹了,內心早已心潮澎湃,情不自已了。我的父親命很苦,在解放前的戰亂年代剛剛幾歲的時候,爺爺、奶奶就相繼去世了。父親先是跟隨我兩個伯父生活,後來又跟隨一位本家的爺爺生活了一段時間。
  • 閬中天宮院:那山、那水、那一片人間仙境
    那山、那水、那一片人間仙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而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處: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家家有花、人人有愛、可以讓我心停留的地方。你心中的桃花源是否和我一樣呢?在唐朝時,天宮院僅憑山的美、水的奇就留下了袁天綱和李淳風兩位先賢。今天,我兜著風、沿著一路山水,懷著無比好奇的心,尋覓到這塊曾讓兩位古人魂牽夢繞的人間仙境...我還沒來得及下車就已經聽到了小河的流水聲、聞到了花草香。這裡,天更藍、樹更綠、花更紅、陽光更燦爛,一切都是幸福的樣子。
  • 那山,那水,那茶
    其實武夷山不止是只有山,還有武夷山的茶,武夷山的美食都獨樹一幟,最令我難忘傾心的是武夷山的水。自合肥高鐵開通以來,武夷山的交通真是大大的改善,高鐵東站,高鐵北站,北站離武夷山會近許多,近距離的可成高鐵到達。武夷山有飛機場,屬於小型機場。往返各地的班次都不多,坐飛機前往武夷山得提前訂票,不然票價挺高。武夷山的美食真是獨特,以茶入菜。
  • 巍巍太行 那山那水那古村
    「走出大山,曾經是村裡年輕人共同想法,沒想到現在家鄉的山變成了人人嚮往的世外桃源。」65歲的張茹先是邯鄲中心醫院的一名退休職工,在她的印象中,老家宅清溝村只有低矮的石屋,狹窄的道路和隨處堆放的垃圾。近幾年,這座有50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重新煥發生機。「路修好了,村裡有花有草,有山有水。」張茹先說:「來武安旅遊的同事都誇我們村子美,以後我也會常回家看看!」
  •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文/雲外客好久沒去夜明村了,突然想去看看。我給退休的老支書發了一條微信:「小波書記,在村裡嗎?下午想去坐坐。」     「好!兩點半我在村裡等你。」老支書乾脆利索。     梅城出發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永和圩,再往裡走幾公裡就到村口了。
  • 再訪懷集洽水鎮,感受那山那水那情
    2020-09-30 09:48:02 來源: 懷集領域網 舉報   那山那水那情
  • 那山那水那人:溫州旅遊體驗師山福鎮公益拍攝記
    在烤得要化的日子,用鏡頭尋找「鄉情鄉約鄉韻,那山那水那人」。今天,山福鎮第二期主題攝影溫州旅遊體驗師志願服務走進金岙村和江南上村,一幕幕感人的瞬間留駐心底。走進山福鎮江南上村,還沒碰到村支書,村裡居民們坐在門口那一幕悠閒的景象,讓我回到了童年的時光。
  • 徐州籍詞作家殷召輝《那山那水》QQ音樂首發
    「山是湖的眉,湖是山的眼,山水相依雲漫漫,一夢思戀千萬年。杏花白桃花豔,雲龍山水映嫵顏,倩影近歌聲遠,鶴飛高天向雲端。那山那水那片天,誰的遇見誰的緣。你的留戀我的家園,那山那水那片天,誰的遇見誰的緣。你的留戀我的家園,我的家園……」近日由著名詞作家殷召輝作詞、著名音樂人王國歡作曲、著名演員於月仙演唱的歌曲《那山那水》在QQ音樂進行了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