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都風韻」那山,那水

2020-12-12 連雲港之窗

楊運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我的心靈深處,難以忘懷的就是家鄉的那山、那水,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些瑣碎的記憶是我生活的源頭,是我心靈永駐的驛站。那山,雄偉秀麗,三山連綿,是我童年、少年的樂園;那水,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帶走我的童年、少年。

那 山

那山,就是我們家鄉東海縣平明鎮西山根的青龍山。在我的心目中,它不是一般的山,她似乎很神聖,雖高不過泰山,美不過黃山,但在我的心靈深處,她是巍峨而壯麗的,因為那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山。她是曾與我朝夕相處的地方,與我有著很深的感情,好像與我有心靈的對話。

一提起青龍山,腦海中就似高山流水,思緒也隨流水延伸,勾起了我諸多美好的回憶。

要說那山,那確實是一方百姓得天獨厚的寶地,山中的野果是穿梭於山間農人的囊中之物,也是解渴、充飢的天賜之果,山中的蘑菇、雞冠皮、螞蚱菜、野槐花等都是農人的美味佳餚;山中的野山藥、血參、野枸杞等都是農人們的日常藥材,有個頭痛腦熱、身體不小心磕破損傷,山中臨時就能採集藥材,土法治療。

山中的苦菜、萋萋芽等都是牲畜喜歡吃的東西;山中的野蒜、薺菜等野菜是農人們涼拌和包餃子的鮮美食材;山中茂密的野草、柴禾則是一方百姓日常煮飯的柴草,有了它老百姓就不會忍飢挨餓;山中的野雞野兔以及鳥類是引誘農人們追逐的對象,有的農人常常在茶餘飯後津津樂道追捕鳥類的經過,說者眉飛色舞,聽者如臨其境。山中的金剛石、花石(水晶石)是我們孩童時代雨後撿拾的珍貴寶物。

山中的風景秀麗多姿,則是農人們閒暇之餘攀爬取樂、登高望遠的棲息地。

青龍山與離其約10公裡的東南側虎山,中間有個山坳遙遙相望。青龍山的頂峰左側八角井有著令人神往的傳說,不時有遊客在此駐足觀賞。

在山正南側約3公裡處有一個200平方見方的一個坑塘,聽那些上了歲數的老人說,當年日本鬼子在那裡挖了很多雲母(非常薄的六方形的片狀透明晶形)。

在其東南角約2公裡的山坳裡,有神奇有趣的石門、楊二郎筷子、石凳等秀美的古蹟,農人忙裡偷閒兩三人會聚此下個 「六周」棋相互博弈。三到四米寬的小路,曲徑通幽,連接著山裡山外,路旁泉水叮咚,不時有人掬路邊流淌的溪水解渴,東西走向的山澗冬暖夏涼,空氣清新,就像一個「天然氧吧」,是一個非常愜意的歇腳地方。

離青龍山的東北角約5公裡處的紅土山,傳說是楊二郎擔著青龍山和虎山累得吐了血,現如今,山下地面三四十米全部是紅土,紅土下面藏著晶瑩剔透的水晶,一度時間引得人們挖掘,一些人發了筆小財,現在政府已經禁止開採了。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那山上留下了我堅實的腳印,也留下了我少年的夢想。

家鄉的青龍山,給我過去的歲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給我現在的歲月產生了豐富的想像,給我今後的歲月增添了美好的嚮往,它始終寄託著我的無限情思,產生了美好的遐想。

那 水

那水,在我的心目中,它也不是普通的水,那是東海縣人民用勤勞雙手挖出的一個人工湖水,可以與杭州西湖相媲美的西雙湖湖水。

兩湖南北而居,一橋橫跨東西,又處於縣城西面,故名西雙湖。西雙湖是國家4A級景區,坐落在東海縣城西部水晶城旁邊,走一段路程,就能看到一座直立於天地間巨大的雕像。這座雕像手握水晶球,背上長著一對聖潔的翅膀,面帶微笑……這無疑是一座和藹、神聖的天使雕像,遠遠望去,真有種天使悄然降世的感覺。

告別天使,繼續前行,前面是寬闊的廣場,很多孩子在那蹦蹦跳跳,在那盡情地奔跑,而大人們則是在激烈奔放的音樂中扭著廣場舞,引得一群撒歡而去的小孩子又折了回來,什麼都不懂得和大人一起跳。經過廣場,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水域。

立足橋上,上面有一座座拱形石橋,上面雕刻了許多精美的花紋均勻地刻在橋上。看著清清涼涼的泉水從洞中湧出,果然是「為有泉頭活水來」啊!好像清晰可見魚蝦穿梭於水草之間。

繼續往前走,陸陸續續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噴泉,不一會,就能看到噴泉的「大本營」了。周圍有許多木椅,在那乘涼或許是最好的。形態各異的噴泉會隨著音樂的變化噴出,那場景不得不令人感嘆,震撼人心。

沿著石路走,就能看到那座巨大的十七孔拱橋。一踏上去,就不得不因地吸收力而彎腰,費力向上前行,當走到中間時,也就是橋最高的地方,所有的地吸引力全部消失,向遠處眺望,西雙湖的景色盡收眼底,真是「一覽眾山小」。

橋上有很多可愛的獅子頭,它們張著血盆大口向路人示威,好像在說:「我餓了,有吃的嗎?」橋下則上如銀鏡一般的水,波光粼粼。水面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無比奪目的光芒,好像下面藏了什麼寶藏,等別人去挖掘。

蕩漾的碧波泛起了輕微的漣漪,好像有一隻蜻蜓在點水呢!河畔一叢叢青草青翠欲滴,一片片花朵含苞欲放,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清香,這樣的美景仿佛一幅畫卷,而我則是沉醉在這美不勝收的畫卷裡的一草一木。

走在兩湖之間,可觀水晶塔、景觀橋、十裡荷香、雙湖夕照,還有東海情懷、植物園、中堤景觀帶、南湖碼頭、落雁湖、七星潭溼地等20多處景觀。

晚上,這座拱橋下的湖水不再像白天那樣一碧如洗,而是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隱藏在橋上的彩燈在黑暗中,綻放出不一樣的光芒。整座橋像是被賦予了魔力,變成一座五彩斑斕的「彩虹橋」,這好像是經歷過大自然近萬年鬼斧神工而鍛造出來的奇蹟!湖水五彩斑斕的,把整座橋的魅力與風採完完全全地倒映出來,站在遠處也能欣賞到那美麗的景色。

東海一些攝影大咖還將夜景製成視頻、抖音,被人們在朋友圈廣為轉發,微博點讚達數十萬。出生於東海的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筆下的《春》《匆匆》《背影》,無不受家鄉的美麗所動容,似乎也有西雙湖的影子,東海籍版畫大師彥涵如在世一定會有為西雙湖創作一幅版畫的衝動。

西雙湖的水是家鄉發展的源泉,給父老鄉親帶來了實惠,帶來了方便,以前她是全縣老百姓的飲用水的主要來源,現在東海縣在不斷地開發,裡面有全國僅有的百合溼地公園,每逢夏天上百萬株百合競相綻放,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觀賞天鵝駐足戲水的美景。

想起了家鄉那水,我總是發自內心地在企盼、等待著,我夢中索繞的那種生命之水給家鄉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和歡樂,造福於代代後人,讓那潺潺的流水始終唱出幸福歡樂的歌……

「務實、包容、創新、開拓」的東海人民不就是山中的神仙、水裡的龍王嗎?那山留給我永恆的記憶,那水留給我更多的欣慰。不管我身在何方,家鄉的青龍山,家鄉的西雙湖,都會駐留在我的內心深處靈動……

相關焦點

  • 那山那谷那水
    而今日的那山、那水、那谷歷盡千年萬年之後。 還是那樣叮咚作響,只不過她野性的美,她的嘶吼,她的滄桑已被圈養成人文的修飾,但徜徉其中時所有未經雕琢的,無時無刻不在衝刷著她的熱情。 探其谷、山、水源頭時,她們的幽深、陡峭、平緩在光滑的石壁中延伸,一直消失在清冽山泉的汨汨中,水底青苔的匍匐中,谷頂樹木的交錯掩映中。
  • 臺灣丨「山那村」的野奢露營美學
    學新聞出身,1972年與兩個同學合資100萬臺幣闖進鑄造業創辦勤美集團,於50歲毅然決然地跨進建築業,從建築、設計、空間、生活,把勤美這塊品牌接近了趨勢性的產業;2012年收購苗慄香格裡拉樂園;2017年推出「勤美學—山那村」計劃;2018年推出「好夢裡」園區及「森大」園區。
  • 臺灣「勤美學 • 山那村」的野奢露營美學
    學新聞出身,1972年與兩個同學合資100萬臺幣闖進鑄造業創辦勤美集團,於50歲毅然決然地跨進建築業,從建築、設計、空間、生活,把勤美這塊品牌接近了趨勢性的產業;2012年收購苗慄香格裡拉樂園;2017年推出「勤美學—山那村」計劃;2018年推出「好夢裡」園區及「森大」園區。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的境界
    明朝的《指月錄》曾記載青原惟信(生卒不詳)曰:「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段話說明了禪悟的三層次:「知而未悟」、「悟即未悟」和「無悟無不悟」。誠然,這話或許過於抽象,難以理解。
  • 「故紙堆裡的臨朐舊影系列之一」那山,那水,那人
    作者:木舟那山,那水,那人《山東畫報》1986年第9期封面《那山,那水,那人》一文刊登於《山東畫報》1986年第9期雜誌上(見上圖),編入該刊的「齊魯風情」專欄,作者馮克力,攝影記者徐濤,內容是關於當時臨朐縣嵩山鄉的
  • 那山 那水 那石屋
    當前位置:首頁 >> 泉映晚霞 2011.06.22 星期三 那山 那水 那石屋   鬱鬱蔥蔥的遠山像一個偉岸的小夥,半山腰處時隱時現的溪水就像小夥披上了白色的哈達
  • 收納品牌「晶小姐Jentlewoman」,靠內容成為類目銷冠
    半年時間成為天貓首飾盒類目銷冠,一個可以用10年的產品卻有高達20%的復購率,並在沒有任何推廣動作的情況下持續賣到斷貨,「晶小姐的首飾盒」是如何做到的?一個品牌就是一個人,而「晶小姐」是成熟、富有深度、細膩中帶著優雅的Gentlewoman。品牌中文名與創始人同名,「晶」的首字母+gentlewoman的組合,成為獨特的英文名J.entlewoman。
  • 收納品牌「晶小姐Jentlewoman」 ,靠內容成為類目銷冠
    一個品牌就是一個人,而「晶小姐」是成熟、富有深度、細膩中帶著優雅的Gentlewoman。品牌中文名與創始人同名,「晶」的首字母+gentlewoman的組合,成為獨特的英文名J.entlewoman。
  • 詩歌:那山那水那人
    那山那水那人 文/車馳回到久別的故鄉那山,站成了巨人那水,流成了那人的眼淚而我,成了風景那山,擁抱著我>那水,打溼了我的情那人凝視著,昨天的故事在時空隧道,重溫大喊一聲:我回來了笑聲,在那山裡回應那人,還有我的淚和著那水,一起奔騰
  • 老家的那山那水
    老家的那山那水 文/李洪玲 在雲貴高原旅遊,飽覽了七彩雲南秀美的山川,徜徉在古色古香的麗江古鎮,徘徊在西南邊陲的茶馬古道……此刻,使我不禁想起了那山那水,那莊那疃,那人那事--我的家鄉、膠東半島萊陽丁字灣畔的一個叫西蒲的山村裡
  • 「今日作家」村墨人 ‖ 那山,那水,那土地(散文)
    那山,那水,那土地圖文/村墨人海南島有座名山,叫做五指山(五指山市曾在1986年被稱為通什市,直到2001年才更名為現在的五指山市)。五指山,它的主峰海拔高度達1867米,因峰巒起伏形似五隻手指而得名。
  • 那山,那水,那人丨文/古梁
    那山,那水,那人 文/古梁 那山 很遠 那水 很近 那人 不知蹤影 一輩子尋尋覓覓 山還是那座山 水還是那條水 人卻不是那些人 忘了吧 如雲一樣飄走 忘了吧 如水一樣流去 忘了吧 總是烙印一樣 揮之不去 那山那水那人 2020.10.7.夜作者簡介:古梁,
  • 「那山那水」平頂山•走過洪荒
    乘車從南邊方向來過錫林小城的人,稍加留意都會注意到距離小城三十公裡左右的地方,路西那十幾座別樣的山崗,有山體兀然孤立的,有三五座錯落相連相接的,這些山崗長得太奇特了,它們居然都沒有聳立的山峰,也沒有綿延的山脊線,而是高高低低的山頂平整得如刀切斧削般,在平整的草原上顯得特立而孤絕。天高地闊,此山可當桌飲,此山遂名平頂山。
  • 那山,那水,那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話兒一點都沒錯。打小起,這山,不僅是我們遊樂的天堂,更是我們生活的一大來源。春天一來,雷聲動地,沉睡了一個冬天的玩物,一下子都甦醒過來,迫不及待地睜開朦朧的雙眼,窺視著這個美妙的世界。於是,香椿抽芽了,竹筍冒尖了,薺菜長葉了,三月莓也眨著圓溜溜的小眼睛,一叢一叢,如同夜空裡點亮的星星。
  • 那山那水那草原
    那山那水那草原拈花一笑我想去遼闊的那拉提草原走一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看花兒在陽光下綻放追逐落日觸摸星星把心事放飛
  •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一水間」的「間」字怎麼讀?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歷來被作為鍊字的典型,討論多集中在「綠」字用得如何妙這一問題上。偶然在某教師群裡圍觀,有人認為「一水間」的「間」應該讀作去聲,還有很多人附和。其實只要略通詩律,就可以確認這個「間」字讀作平聲。
  • 湘西的那山,那水,那橋
    青翠欲滴的山上被白色的大字點睛了,山仿佛都站起來了,你走它也走,走出好遠還能看到那些標語。小時候總想是那座山在移動嗎?跟著我走嗎?現在才明白原來是貼的那些字、寫的那些標語是寫在山頂上的,所以走很遠還能看到。
  •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一水間」的「間」字怎麼讀?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歷來被作為鍊字的典型,討論多集中在「綠」字用得如何妙這一問題上。偶然在某教師群裡圍觀,有人認為「一水間」的「間」應該讀作去聲,還有很多人附和。其實只要略通詩律,就可以確認這個「間」字讀作平聲。
  • 那山那水成就名村聖地
    濫泥箐是生我養我的衣胞之地,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濫泥箐因山而聞名。彌勒西山本是阿欲部橫斷山脈,山上有山、山外是山,密密麻麻,千姿百態。濫泥箐是群山峻岭中大山深處一個朝東向依山而居的一個村莊。因村莊背靠之山是一座古木蒼天的莽莽原始森林,與周邊其他村寨相比更顯得美景如畫,獨領風騷而遠近聞名。置身大森林,滿眼樹木蔥蘢,綠陰婆娑,舉目翹望難見天日。鳥語花香,仿佛遊入仙境如夢如幻,心曠神怡。身臨其境,「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感念油然而生,風景這邊獨好,芳名從此傳揚。
  • 那山那水那古村
    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相傳,古村的山、河名稱都是周文王到此避難時而得名並流傳至今。古時古村為火神唱山戲,每年從正月十五開始,一直唱到農曆三月十一。小確幸:「重慶杯」第四屆《中國最美遊記》入圍作品: 那山那水那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