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漪聲影」欄目正陸續推出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採集到的家鄉味道。讓我們透過漣漪志願者的「味道」視角,探索鄉土文化間的共性,品讀家鄉味道之意蘊,重拾人與鄉土的連結。
上一期,我們跟隨志願者的腳步,一起去到了不同地方的老街老巷,領略到大街小巷中蘊藏著的風味與人情。今天,讓我們繼續尋味家鄉,去看一看那些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又會帶給大家怎樣的味道與感觸呢。
一個有味道的城市,絕對是一個可以容忍的城市。雲南南路是上海的一條美食街,一條蘊含著無數的故事美食街。
雲南南路上的「小紹興」前身是一家雞粥攤。1946年,在大世界東側、雲南南路61號茶樓底下的弄堂口,用二條長凳、三塊鋪板擺了個雞粥攤。只要長凳往那兒一擺,即便是文藝界的大咖也得坐下來、篤篤定定地喝上一碗雞粥。一個城市有味道就是因為它的豐富多彩,包括人群的豐富多彩。小紹興的建立促成了不同人相遇,見證了無數人的成長,也印證了廣告語「美味人生,雞不可失」。
黃浦區可以說是上海的中心地區,有很多非遺的餐廳,天圓地方也在此。
外公和我講過,國際飯店是以前上海的十大餐廳,每次路過,你都可以聞到邊上西餅屋散發的香味。蝴蝶酥是流行於歐洲的風味小吃,其形狀像蝴蝶,吃起來脆脆甜甜的。自從傳到國內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作為當年遠東第一高樓的上海國際飯店就有著這麼一個西點店,這裡的做的蝴蝶酥美味異常,包含了許多老上海人的記憶。別小看這蝴蝶酥,做起來雖然簡單,但想要做的好吃,並且幾十年來都那麼好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臨近春節,國際飯店蝴蝶酥更是一「酥」難求。
在山陰路上的小小小小店「紅玫瑰食品廠」,從早到晚都在排隊,那些小時候吃過現在超級懷念的絕跡小零食,這裡全都能買到!泰康牌萬年青(從小吃的餅乾)、苔條、杏仁薄片光明威化...價格都很便宜,而且味道純正。大家要趕早,不然下午來就已經被附近的爺爺奶奶買完了。據了解這家店已經開了25年了,開店的爺爺也已經70歲了。現在賣網紅小吃的很多,但是爺爺一直給大家守著這些「老上海網紅」,哪天懷念小時候的味道,就能在這裡找到。
「凡老居杭城及嗜中物者,類皆知之。」萬隆醬鴨始創於1864年,是杭州市面上最正宗、最地道的醬鴨品牌,還是商務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這份始自清同治年間的美味,時至今日依舊引得門庭若市。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在名氣上遠遠超過杭州的醬鴨,但醬鴨因通過醬漬風乾烘烤,口感緊實,是江浙老百姓千百年來家家戶戶的年味。
對於許多江浙人家來說,醬鴨,是新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有的人家保留著家族流傳的獨家秘方,會自己製作獨具家庭特色的「X氏醬鴨」;而更多的人,一直以來都忘不了屬於萬隆的那一口年代的味道。路過河坊街萬隆專賣店的時候,恰是熱鬧的年貨採買季。黑色毛氈帽的大爺、花格子棉襖的大媽、方框眼鏡的中年男子、臃腫羽絨服配馬尾家庭主婦,還有被大人牽著、閃爍著好奇目光的孩子,幫父親把一大筐打包好的醬貨搬上了收銀臺。
幾十年前或許沒有真空包裝、沒有塑膠袋,但就像今天的這些孩子一樣,彼時的爺爺奶奶們也被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牽著手,蹦蹦跳跳走進萬隆的店鋪。如今,他們正牽著自己孫子孫女的手,蹣跚著步伐,拿著小竹夾子延續著一年一度最激動人心的挑揀。
「洋樓洋品牌,他鄉遇故知。」中山中路70號,南宋御街與河坊街最熱鬧的十字路口之一,站著一座與周圍中式建築格格不入的西洋三開間樓宇。 20世紀30年代中期,這裡曾經營著杭州最大的百貨商店——張允升百貨號。如今近一百年過去了,在這座老樓中經營的,亦是來自大洋彼岸的洋品牌——「麥當勞」。
1926年,由於石庫門的舊式建築空間限制了店鋪的發展,清河坊大街旁的張允升絲線店被拆除,原地建起一座三層樓的洋式商場。為了使商店更為壯觀氣派,還特意設計成假四層樣式。自此「張允升」成為一家繁茂的百貨商店。上世紀70年代,杭州商業中心轉移,這家恢復了老字號的百貨店經營狀況並不理想。改革開放後,這棟樓便租給了「洋快餐」品牌麥當勞。
面對這棟市級文保建築,麥當勞在改造時保留了房屋的原有結構和外立面, 木樓梯、彩色玻璃窗和雕花欄杆也保持原樣,裝修方案充分考慮了原建築風格並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雖然對房子進行加固和維護花去了幾十萬元,但因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風格以及景區中心的良好區位,這家麥當勞依舊吸引了不少顧客。
很多人聽說過「紅頂商人」胡雪巖與他的胡慶餘堂。殊不知,同在杭州河坊街,還有一家歷史更為悠久的國醫館——方回春堂。
端午節送香袋,臘八節施粥,秋冬季的膏方節和參茸節,方回春堂早已是杭州百姓的城市印記。老字號的魅力就在於,它不僅塵封在教科書的文字或博物館的展櫃裡,更生生不息地存在於人們的朝夕生活之中。
再艱難,也不忘初心,只為守護一城健康。「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這是方回春堂創立幾百年來不變的願景。2003年全民抗擊非典,中藥材板藍根金銀花斷貨。「當時我們也沒想那麼多,國難當頭,寧可我們虧一點。不囤貨炒貨,不投機取巧。」回憶起非典時期高價進藥、低價出售的仁義之舉,方回春堂河坊街館館長汪立源說。
正是憑藉這樣的初心和堅守,方回春堂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中醫名家,留住了杭州城資深的老藥工們,也重新回到了杭州人的生活。
當然,它也是家與時俱進的老字號——G20國禮漢方精油、面向年輕人的美容花茶、同城當日達的順豐送藥,還有各種中醫特色活動,正不斷向我們散發著它生生不息的無盡活力。
從湞江陵園路六一車隊對面加油站旁邊的斜坡上去,你就會看見這間韶關最古老的茶樓,它是韶關街坊們從80年代就開始的記憶。保留了1986年的裝修,沒有店鋪招牌,「六一車隊茶樓」這個名稱,也僅是由於它最初是為車隊的司機們提供早餐而口耳相傳下來的。
大蒸籠,舊門窗,用算盤算帳,阿姨自己做的早點:煎餃、蘿蔔糕、排骨、鳳爪、現包的蝦餃幹蒸……從廚房裡直接拿出來的熱騰騰美味,都把我們瞬間拉回小時候的記憶裡。而在茶樓裡,多數是帶著親人來飲早茶的街坊,有一家三口等餐的,也有慈祥的老爺爺為小孫子餵食的,溫情滿滿的畫面,總會讓我想起小時候跟著家人去吃早餐的回憶。
開業多年,沒有招牌,茶點是傳統的廣式出品,客人進廚房自取點心,茶水自沏,碗筷自取,埋單時阿姨按桌上器皿心算,裝修環境也比不上現金高檔氣派的茶餐廳,那麼讓它這麼多年經久不衰,讓街坊們十幾年如一日來光顧的原因,除了幾十年如一日的美味實惠的茶點食物,更吸引人的還是這裡從以前留存下來的,淳樸溫暖的味道了。
茶館,是獨屬於趕路人的休閒味道。
這家百年老茶館,已有200年歷史,古韻十足,茶館門頭掛有「板橋百年老茶館」的牌匾,現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元一碗,時代變了,物價漲了,這家店的初心還沒有變。茶館代代傳承,傳承的不僅僅是手藝,更是那份給行人休息落腳的情。
說到休息落腳,要從板橋說起。板橋,在歷史上也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其主要街道青龍街在歷史中留下一串串馬蹄的印跡,老茶館就在青龍街石板路上。當年馬幫興盛,貨物運通流量大,人流量大,茶館便是為馬幫服務的。 一身風塵的趕馬人到了茶館裡稍作休息,放鬆身心,甚至交換消息,那個年代,好不熱鬧。
如今,這裡仍然熱鬧。有人是四周本地人,街子天來茶館稍作休息;有人是慕名而來,來嘗嘗這百年老茶館的茶;也有人我這樣的人,一顆有好奇心的小輩。坐在茶館裡,想像著百年前馬幫興盛的樣子,恍若隔世。
作者:董潔芸
這是一個被遺忘的城市
有一些被遺忘的味道
陽光的暖和
木橋的古老
還有
平凡人的辛勞
它在那個被遺忘的拐角
有那些被遺忘的味道
夜晚的做客
餌絲的獨特
還有
小孩子的快樂
外面的世界
沒有人記得它
除了我
因為我從小在那裡長大
你的家鄉有哪些老字號呢?
它們蘊含著怎樣的家鄉美味?
又有著怎樣的歷史變遷呢?
歡迎留言分享哦
文案整理:胡元昶
排版:王槳
出品:美麗鄉愁漣漪行動項目組
漣漪行動第二季 · 家鄉的味道
百名青年共創一方志
更多作品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