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近現代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張學良的許多行動和決定都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東北的統一統一、西安事變的全面抗日。但是人民最津津樂道,也是張學良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他推行的「不抵抗政策」,使東北淪陷敵寇之手。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一夜間,瀋陽失守,四個月後,東北淪陷。對此,少帥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難辭其咎。有一段時間,舉國義憤,張學良成了大喊大叫的過街老鼠,被冠上「千古罪人」的惡名。所以,作為東北的主子,張學良究竟為什麼要實行「不抵抗政策」,將自己的國土讓給日本的殺父仇人?
對這一問題,不同的史書、史學家給出了不同的回答,但也都是帶有很大主觀色彩的片面之詞。那麼我們不妨聽聽張學良本人說了什麼。在晚年的採訪中,張學良被問到這個問題,並不避諱,給出了積極的回答。
張學良說:「那些愛戴我的人說不抵抗是中央政府給我的命令,其實並不是,我這個人一向不推卸責任,我自己的事我也承認,不抵抗是我的主意,誰也不給我下命令。」對於選擇「不抵抗」的原因,張學良坦言是他自己判斷的失誤,也是自己的過錯。那時候,他自知打不過日本,也知道日本有意挑釁,想要中國抵制,以正名開脫侵華惡行。
因此,張學良不抵抗,就是要在不能戰勝的前提下,獲得道義上的正義。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即使是他沒有反抗,沒有反抗,日本人還是無恥地選擇了繼續侵略。其「不抗」不但沒有使日本的陰謀敗露,反而讓日本人不損一兵一卒而輕而易舉地奪取東北。事實上,後來的西安事變和東北淪陷也有很大的關係,張學良因為「不抗」而丟掉了東北,被國人痛罵,他已經背負了沉重的思想負擔。
這位日本人殺害了他的父親,掠奪了他的國土,這種國讎家恨讓年輕的張學良做夢都想復仇。於是他不惜對蔣介石進行兵諫,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像宋美齡說的,張學良西安事變不要錢,不要地,只要犧牲。因急於抗日、報仇、雪恥,又急於擺脫「千古罪人」的惡名,急於成為「民族英雄」。
不管是放棄東北,還是西安事變後被幽禁54年,張學良晚年說自己對所做的一切都從不後悔,因為作為軍人,從小父親就教育他,自己做什麼,後果都要自己承擔。正因為如此,在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拒絕了周總理和楊虎城的建議,決定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不管是生、死、槍、獄,都要自己去面對。
對史學而言,對中國而言,張學良有過傑出的貢獻,也有過彌天大錯,這就是一個歷史人物的複雜程度,或贊,或罵,都是後代人的自由,或褒貶,都是他應該承受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