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為何實行「不抵抗政策」,將自己的國土讓給日本殺父仇人?

2020-12-18 珊珊淚雨說美食

作為中國近現代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張學良的許多行動和決定都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東北的統一統一、西安事變的全面抗日。但是人民最津津樂道,也是張學良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他推行的「不抵抗政策」,使東北淪陷敵寇之手。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一夜間,瀋陽失守,四個月後,東北淪陷。對此,少帥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難辭其咎。有一段時間,舉國義憤,張學良成了大喊大叫的過街老鼠,被冠上「千古罪人」的惡名。所以,作為東北的主子,張學良究竟為什麼要實行「不抵抗政策」,將自己的國土讓給日本的殺父仇人?

對這一問題,不同的史書、史學家給出了不同的回答,但也都是帶有很大主觀色彩的片面之詞。那麼我們不妨聽聽張學良本人說了什麼。在晚年的採訪中,張學良被問到這個問題,並不避諱,給出了積極的回答。

張學良說:「那些愛戴我的人說不抵抗是中央政府給我的命令,其實並不是,我這個人一向不推卸責任,我自己的事我也承認,不抵抗是我的主意,誰也不給我下命令。」對於選擇「不抵抗」的原因,張學良坦言是他自己判斷的失誤,也是自己的過錯。那時候,他自知打不過日本,也知道日本有意挑釁,想要中國抵制,以正名開脫侵華惡行。

因此,張學良不抵抗,就是要在不能戰勝的前提下,獲得道義上的正義。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即使是他沒有反抗,沒有反抗,日本人還是無恥地選擇了繼續侵略。其「不抗」不但沒有使日本的陰謀敗露,反而讓日本人不損一兵一卒而輕而易舉地奪取東北。事實上,後來的西安事變和東北淪陷也有很大的關係,張學良因為「不抗」而丟掉了東北,被國人痛罵,他已經背負了沉重的思想負擔。

這位日本人殺害了他的父親,掠奪了他的國土,這種國讎家恨讓年輕的張學良做夢都想復仇。於是他不惜對蔣介石進行兵諫,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像宋美齡說的,張學良西安事變不要錢,不要地,只要犧牲。因急於抗日、報仇、雪恥,又急於擺脫「千古罪人」的惡名,急於成為「民族英雄」。

不管是放棄東北,還是西安事變後被幽禁54年,張學良晚年說自己對所做的一切都從不後悔,因為作為軍人,從小父親就教育他,自己做什麼,後果都要自己承擔。正因為如此,在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拒絕了周總理和楊虎城的建議,決定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不管是生、死、槍、獄,都要自己去面對。

對史學而言,對中國而言,張學良有過傑出的貢獻,也有過彌天大錯,這就是一個歷史人物的複雜程度,或贊,或罵,都是後代人的自由,或褒貶,都是他應該承受的評價。

相關焦點

  • 張學良愛國家放棄東北獨立 背上「不抵抗」黑鍋
    救東北,靠全國——背上「不抵抗」的黑鍋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正在北平養病的張學良,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反抗日本侵略,解救東北危亡之策。他認為,日本出兵東北,只是其侵華野心的第一步,抗擊日本侵略東北,必須依靠全國主力,著眼全局,方能奏效。他認為當時的南京政府代表全國,要靠中央的全局部署,才能有效抗擊日本。
  •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但面對日軍的進攻,東北軍最高統帥張學良卻下令不得抵抗,身負家很國讎的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圖2:被張學良處死的東北軍將領楊宇霆 2,在之前的中東路事件,已經被打回原形,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不敢再貿然行動。中東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國為收回蘇聯在中國東北鐵路的特權而發生的中蘇軍事衝突。
  • 晚年張學良向日本媒體坦言:當年不抵抗是因為自己判斷失誤
    不一會整個3營都被9連的動作驚起,大家紛紛跑到武器庫準備戰鬥。這個時候其他營部的士兵也紛紛跑到操場,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3營的人最先拿到武器,但是不知道進攻的日本兵力有多少,所以不敢貿然出動迎擊,北大營內一片混亂。
  • 「九·一八」事變時是誰下令「不抵抗」
    [摘要]張學良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 在「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及其少帥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多年來都定義說:是蔣介石下令讓張學良不抵抗,張學良替蔣介石背了黑鍋,張學良也被人們罵做「不抵抗將軍」。
  • 父親被日本人炸死,堂弟竟成漢奸,民族大義前張學良大義滅親
    在東北,張作霖的勢力越來越大,並且非常牴觸日本人在東北的擴張,嚴重影響了日本人獨佔東北的計劃。因此,張作霖被日本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在1928年6月4日,日本人製造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在張作霖的專列抵達皇姑屯車站時將其炸死。
  • 松花江上——令張學良「不抵抗」的密電
    1931年,日本關東軍進攻瀋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軍嚴守不抵抗命令,致使富饒且軍事雄厚的東北三省迅速淪陷,三千萬人民淪為亡國奴,慘遭日軍蹂躪14年之久。張學良對於中日的抗戰是持悲觀態度的,並且極力避免與日軍正面衝突。這種心態在國民黨上次普遍存在。1931年7月6日,張學良致電東北政務委員會稱:「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我要求割地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避免衝突,以公理為周旋」。
  • 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如果堅決抵抗,抗日戰爭將會如何發展?
    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放棄抵抗,不戰而逃,將東北大地拱手讓於日寇,在「送」給日本一個巨大的後勤基地的同時,也讓日本人的侵華信心急劇膨脹。所以一直以來,中國人都有一種不甘的「假設」——如果張學良當初能拿出一個血性男兒的勇氣,率領東北軍與日軍抗爭,結果會怎樣呢?
  •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究竟是不是蔣介石下的命令?誰才是不抵抗將軍?
    下達不抵抗命令的人是張學良,因此他獲得了「不抵抗將軍」的稱號,一度被義憤填膺的中國人口誅筆伐,然而後來坊間傳聞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因為遠在南京的蔣介石嚴令他不許和日本人發生衝突。那麼到底是張學良不抵抗,還是蔣介石不抵抗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張學良本人晚年的回憶以及一些史實來解開這個歷史的謎團。
  • 張學良晚年道出918事變「不抵抗」原因,直言怕打不過
    想法不錯,但是用錯方法,沒想到咱紅軍這麼能打能跑,並且他當時也錯誤判斷了日本人的野心。其實,如果不是當時軍閥林立,早點統一,在東三省就和日本死磕的話,抗日或許會早點結束,但還是要我們舉全國之力鬥爭。張學良畢竟只是個軍閥,部隊就是他的勢力,讓他拿自己的部隊和日本精銳關東軍死磕,他肯定不樂意,講不好還有別的軍閥背後下手。其實不是不想打,實則是不敢打。
  • 張學良: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誤了
    他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對日政策受到全國人民的責難。此後蔣介石在日記中不斷以"雪恥"來警醒自己,並留下遺囑,準備與日軍決戰。他的抗戰決心可以說是壯烈的,但同時又是虛弱無力的。由於對日軍實力的過高估計,以及一直困繞蔣介石的"安內"的問題,使他更多的將希望寄托在外交上,力爭通過國際勢力解決中日爭端。外交策略雖然為中國贏得了道義支持,卻制止不了日軍的兇焰。
  • 九一八事變後,如果張學良率東北軍抵抗,日本還能佔領東三省嗎?
    九一八事變後,如果張學良率東北軍抵抗,日本還能佔領東三省嗎?提到中國近代愛國將領張學良這個人,不少人對他是既敬又恨。恨的是他在九一八事變後,沒打不放一槍一炮就將整個東三省拱手送給了日本人,就連他父親耗盡心血創建的兵工廠也被日本人佔領。如果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能率領東北軍去抵抗,那麼日本還能佔領東三省嗎?想要知道日本能不能順利佔領東三省,就要先了解下張學良當時所擁有的軍事力量以及當時日本關東軍的軍事力量。
  • 東北天氣寒冷,俄國和日本為何還拼命搶佔?
    當時,俄軍一直佔領著我國東北地區,這讓懦弱的清政府敢怒不敢言,畢竟當時的清軍根本不是俄軍的對手,清政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土被他國佔領。日本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決定和清政府交涉,並提出可以幫助清政府驅逐出東北地區的俄軍。
  • 日本侵略東北三省,如果張學良不撤軍,以他的能力能扛日本多久?
    張學良如果選擇抵抗政策,東北軍會贏得勝利,結局是日本人退回出發陣地並道歉。東北軍並不是沒有戰鬥力,關東軍也沒有那麼強大,關鍵是東北軍缺少一個意志堅定的領袖(小編個人觀點,軍隊的戰鬥力,統帥的個人意志、能力和軍事指揮佔一半因素)。
  •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命令是誰下的,蔣介石還是張學良?
    一提九·一八,人們總會想到張學良不抵抗的懦弱。不過,近些年來的又一說法讓大家更為迷茫,因為很多人開始相信,當年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聽了蔣介石的命令。於是,這段關於國恥的成因便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爭。那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秘一下,東北軍當年拒不抵抗,其源頭到底在誰身上。
  • 張學良恢復人身自由,去美國找自己的紅顏知己,為何不回家鄉呢
    曾經的少帥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中選擇不戰而逃,把東北三省讓給了日本人,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因此他被千夫所指,被人詬病了一輩子。因為作為蔣介石的幹兄弟,張學良和蔣介石關係很好,我們的一貫的認為就是因為張學良聽從了蔣介石的命令才不抵抗的。那麼張學良把這件事攬下來是說的真心話還是假話呢?對蔣介石的不殺之恩,張學良從來沒有表示過對蔣介石的感激,而是說自己能夠活下來,是因為蔣夫人在做工作,蔣先生是要殺了他的。張學良說自己不抵抗的本意是,讓老百姓起來反抗,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 探秘當年蔣介石與張學良密會,定下不抵抗政策的正太飯店現狀
    1931年9.18事變發生前,9月12日,蔣介石由漢口乘專車來石家莊,張學良自北平乘專車前去,二人在石家莊晤談。會晤後,張學良告訴下屬:日軍可能要在東北動手,蔣氏要求張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本文圖中便是,當年二人在石家莊秘密會晤商議對日執行不抵抗政策的地點:石家莊正太飯店!
  • 張學良是如何把東北拱手相讓的,如果抵抗日本人還能打進中國嗎?
    九一八爆發後,如果張學良堅決抵抗。第一仗必勝。第一仗不是戰役,而是一次戰鬥。1931年入侵的日軍會被全部消滅。日軍再次侵華,東北軍很可能會贏得第一次會戰的勝利。日本人怎麼佔領的東北也沒人清楚,只知道多了很多說鳥語的。當時還有大部分農村人分不清東北歸中國還是歸張作霖。
  • 蔣介石欽點看守張學良26年的人是誰?張學良視他為仇人,亦是恩人
    1937年12月,日本人攻陷南京,張學良被押送到了江西萍鄉,後來又遷徙到了湖南鳳凰山山上的一座寺廟之中。1939年秋天,湖南局勢惡化,劉乙光再次接到命令,將張學良安置到了貴陽,轉移張學良和隨行人員就動用了十幾輛卡車。抗戰期間,張學良身邊最多有50多名特務看守他,張學良連報紙都沒得看。
  •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二人取仇人首級當夜壺
    李家兄弟與謝迎有什麼深仇大恨,竟然將其頭顱當夜壺?這還得從李俊、李傑的父親李明說起。李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此人在歷史上籍籍無名,但他的母親卻名氣不小。其母楊氏原是李世民的兄弟、齊王李元吉的正妻。玄武門之變後,李元吉身死,李世民將弟媳收為己有。
  • 九.一八事變時,少帥張學良在哪?東三省為什麼會淪陷的那麼快?
    1931年9月18日,是整個中華民族都難以忘懷的日子,在那個夜晚日本人炸毀瀋陽附近一段鐵路誣賴是東北軍所為,於是日本人以此為藉口炮轟北大營,得知情況的東北軍參謀長榮臻立刻打電話向當時任中華民國副司令長官,東北實際領導人張學良請示是否還擊,張學良下達的命令居然是把軍械鎖進庫房不予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