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決定國際治理觀

2021-01-13 光明網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張文木

  一個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給世界貢獻的是世界觀

  一個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給世界貢獻的不是國內生產總值(GDP),而是世界觀。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比以前引領世界的民族更先進的世界觀,這個民族就無法走向世界,更不能引領世界。

  我們過去常說英國走向世界是由於英國的工業革命。這個說法不夠準確。實際上,英國人當時提供給世界的首先是在以往優秀文化——比如今天流行於西方的文官制度後面就有中國唐朝科舉制的影子——基礎上創新出的更為進步的世界觀及相應的文化和制度。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後者解體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上古時期的羅馬、中世紀中國、近代英國以及現代蘇聯、美國,它們都分別為世界治理提供了較以前更進步的文化觀念並由此成為時代文明——儘管美國做得不是太好,時間也不太長——的引擎,而中世紀曾以金錢和拳頭豪走天下的西班牙和蒙古,最後在歷史中留下的僅是一段「土豪金」的傳說。

  中國的世界觀產生於中國人固有的實事求是精神

  中世紀的中國曾在整個中世紀的世界史中成為文明的引擎,它提供了包括制度文明在內的完整的世界觀,中國文化就曾受到歐洲文藝復興思想家的熱捧。

  實踐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徵。與「讀」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始終和「耕」聯繫在一起的道理一樣,中華文明始終與以民族生存與發展為中心的社會實踐緊密相聯。比如,中國人對「福」的理解既有唯物論又有辯證法,它本身就是「節制」思想的再闡發。「福」,示(礻)字旁,《說文》:「示,神事也。」崇拜之意;「畐(fú),滿也」,不求多。中國人為什麼要拜一口田?有一口田就餓不死,當然也撐不死。沒有吃的會餓死,這叫唯物論;但吃多了會撐死,這叫辯證法。這個道理用於國家治理就是國家之福在於節制:不屈服也不擴張;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就是中國文化及建立其上的中國戰略,也是中國人的世界觀。曹操在《龜雖壽》中說「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說的既是養生又是戰略。毛澤東說:「曹操這首詩有辯證法的觀點。」

  圍繞著「福」字形成的有節制的世界觀使中華民族有很強的韌性,中華民族堅守「一口田」,又決不擴張,這個特徵使得古老的中華民族「周邦雖舊,其命維新」,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至今仍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與西方的「馬太效應」和「上帝選民」的價值觀不同,中國國家戰略本身就是一種基於節制和平衡認識的國家「養生」的思想,平衡和節制是貫穿養生學問始終的觀念,也是中國古今戰略思想的核心。

  歷史上但凡有生命力的民族都是注重實事求是的民族,同理,將實事求是注入民族靈魂的民族則一定是青春常在的民族。中華民族就是這樣的民族。

  中國先進的世界觀產生於中國人固有的實事求是精神。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現實的總要高於天邊的。天下道理,須出自「實事」,天下「致知」必先「格物」,中國人常說「事情」「事理」等,不管是「情」還是「理」,在中國人這裡都得讓位於現實中的「事」。事成情至,人的感情是靠事業聯繫在一起的,而成功的事業更是聯繫人心的紐帶。這顯然比西方的所謂「契約」關係更為先進,儘管「契約」關係又比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更為先進。

  要幹事,就必須團結。團結就必須是一個中心。所以中國人自古就知道一個中心為忠,兩個中心為患。董仲舒說:「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忠不是沒有「對立」即矛盾,在中國文化中處理矛盾的目的是為了統一,所以中國人不喜歡「二」,「二」數的內容中國人多用「雙」「倆」來表達,其感情傾向也是強調事物的統一性。《荀子·議兵篇》說:「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而西方人喜歡康德的「二律背反」,結果歐洲版圖被弄得支離破碎。

  先進的知識都是來自生死經驗而非天國的「呼喚」。西方人也經歷了國家分裂的苦難,也渴望統一,但中國人對於統一的認識要比西方來得早而且深刻,這是由於中國人比歐洲人先經歷了國家分裂的苦難。周朝末期,中國有許多知識人對分封制有極大的興趣,當時「少正卯」之類的知識分子只看到國家分裂帶來的個性釋放,而看不到分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當時孔子就為了阻止國家走向分裂而四處疾呼。今人只看到孔子復舊,卻沒有看到孔子復舊的目的是為了統一。二百多年的戰國經歷讓中國人深深地認識到分裂沒有任何好處,由此統一的要求才深入人心。我們一些人認為秦統一中國是「暴政」的結果,其實那是人民支持的結果。沒有人民的支持,縱使秦始皇有三頭六臂,也完成不了統一中國的任務。中國人民從二百多年的分裂戰亂中認識到統一的價值。西方從古羅馬開始有九百多年的和平期,這使歐洲人——與中國周朝末期的人一樣——不珍惜大一統的價值,也熱衷於搞分封(分裂)並讚揚其中的個性釋放。羅馬帝國解體後,歐洲經歷了一段戰亂期,與秦始皇的歷史作用一樣,查理大帝再次將歐洲統一,但由於查理大帝沒有做好秦朝那樣的制度保障,結果它的帝國又重蹈中國周王朝解體後果。公元843年,在歐洲版圖的中心地帶分裂出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當時歐洲人歡欣鼓舞,認為這下能有自己的「國家」了,也有機會噹噹「國家領導人」了。

  從中心地帶分裂的國家最難複合。中國二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就是從即「三家分晉」開始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正是選擇這個事件為開篇。歐洲也是從義大利北部和德國南部的交界處三分天下的。統一後的中國,一個大王朝接著一個大王朝,羅馬之後的歐洲越分版圖越碎,國家越來越多,以至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溫床,而且迄今我們還看不到歐洲統一的前景。

  與亞洲中間國家大、周邊國家小的地緣政治特點正好相反,歐洲中間國家小,周邊國家大。為什麼?兄弟鬩於牆,外人得利。美國怎麼起來的?就是由於當年歐洲內鬥。1803年法英宣戰,拿破崙就把路易斯安那拋給美國;1853年俄國跟英法打克裡米亞戰爭,俄國失敗後又將阿拉斯加拋給美國,讓美國這個「漁翁」撈了大便宜。

  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將日益為更多的人接受

  1848年,面對資本主義大危機,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基礎上提出了未來治理世界的新世界觀,一百多年的實踐證明,英國以來的資本主義世界觀——美國金融資本主義曾對它修正並使其略有延緩——已入窮途。今天的歷史已經到了需要整體性改革現有世界治理體系的時刻,各國政治家都在思考世界治理的新方案。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和中國方案緊密結合的,中國並不拒絕以往人類的文明成果,中國方案並不是要徹底否定而是要改進以往的西方提供給世界的治理方案,並且融合出新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既有中國共產黨的理念,還有東方傳統元素,當然也融入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1960年5月8日,毛澤東對拉丁美洲的朋友說:「西方國家和美國的邏輯同我們的是兩套。朋友們,哪個對,將來看吧!總有一天,美國人民不喜歡帝國主義制度。」隨著全球化的加深,融合東西方文明優點和中國共產黨理念的中國邏輯將日益為世人所接受。總之,文明交流交融才能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 責編:趙宇 ]

相關焦點

  •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但是,這又取決於一個人對世界的心態,這也就是人的世界觀。世界觀決定了一個人的立場,特別是信仰。現在人的思想,尤其是心智,很是迷亂,其實也就是非觀的混亂,好得不信,不好的卻津津樂道。人的一生,一定要培養自己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樹立起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世界觀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所以,世界觀也決定了一個人的階級立場。立場,是一個大問題。現在我們搞經濟建設和發展物質文明,而忽略了、或者失去了對意識形態的關注。階級和立場這樣的說法,已經極少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不出現,不代表不存在。
  • 世界觀決定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人生觀,人生觀決定人生
    首先先有「世界觀」,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包括「宇宙觀」),或者社會是什麼樣的,再往小說就是你生存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你認識的世界大小,和真實程度,決定了你覺得什麼東西有價值。列舉:你看到的世界是自己的鄉鎮,那你就會覺得呼朋引伴、能說會逗有價值。你看到的世界是所在的城市,那你就會覺得有一份體面又穩定的工作,攜妻帶女有價值。
  • 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觀的正確樹立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很好的一個開始,現在我們的德育原則第一項就是導向性!說的就是要有德育的方向性,就是要有正確的三觀。人生觀,指的是一個人對人生意義的看法,如何看待人生,以及怎麼過完這一生的規劃!
  •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定人生
    命運是個神奇的玩意兒,它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讀過無數遍「性格決定命運」的科學論斷。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不過,說起來真不好意思。究竟什麼是性格?其實我一直都沒有完全弄懂,總是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
  • 陳志光 | 觀世界·世界觀
    漳州蟻巢美術館策展人: 陳志光執行策展人:段少鋒展覽總監:王中策展團隊:陳軒榮、陳子豪、劉婷助理策展人:劉偉謙、吳亦虞「觀世界·世界觀」參展藝術家介紹 | 陳志光陳志光 1963 年出生於福建廈門。1988 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國國務院國際領導者訪問項目會員,現為福建師範大學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研究員、天津美院現代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多次參加國際性大展和以藝術家的身份到歐美訪問及交流,作品大量被美術館及國際友人收藏。
  • 腦洞大開,你都沒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無法逃避的一個事實就是:他擁有一個世界觀,並活在這個世界觀中。真實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也許沒有人可以說清楚。其實,一直都是這樣,沒有真正的世界,只有我們以為的世界。今天探討的話題是「世界觀」,既如此,首先就需要理解,世界觀指的是什麼?世界觀就是你對世界的認知,認知需要儲備大量的知識並加以思考,他人思考得出的結論與你關係不大,因為你根本就無法理解,甚至曲解。在有世界觀之前,應該先觀世界。
  • 水環境治理要樹立系統治理觀
    注重砸錢的工程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忽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全面發力手段。總之,水汙染防治並未樹立系統治理觀,汙染防治的多個關卡失守,致使河道治理收效甚微。  生態環境治理的各環節、各層面、各領域同樣存在著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看待生態環境治理,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 李琳琳 | 觀世界·世界觀
    漳州蟻巢美術館策展人: 陳志光執行策展人:段少鋒展覽總監:王中策展團隊:陳軒榮、陳子豪、劉婷助理策展人:劉偉謙、吳亦虞「觀世界·世界觀」參展藝術家介紹 | 李琳琳1992 年生於黑龍江北安的李琳琳對生活中一些細微的東西很感興趣。
  • 羅威 | 觀世界·世界觀
    策展人: 陳志光執行策展人:段少鋒展覽總監:王中策展團隊:陳軒榮、陳子豪、劉婷助理策展人:劉偉謙、吳亦虞「觀世界·世界觀」參展藝術家介紹 | 羅威羅威 1977 年生於湖北武漢。
  • 什麼是菩提心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佛教的教育方針、方法,就是徹底破除迷信,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就是行之以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和結果,也就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佛教文化認為,心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心所決定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心是精神界的總和。
  • 科學網—物理學如何決定你的世界觀
    大多數人可能完全不覺得物理學和我們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世界觀)有什麼樣的關聯。 然而《量子與生活:重新認識自我、他人與世界的關係》這本書卻讓我們不僅看到了這種關聯,還揭示物理學的最新發展成果——量子力學,如何推動我們更好地看待世界。 提到物理學,就不能不說到牛頓。牛頓的偉大意義在於,讓物理學進入了科學的階段,也因此推動了整個科學思想的發展。
  • 沒有觀過世界,哪來的正確世界觀
    我們總說世界觀,沒有觀過世界,哪裡來的正確世界觀。有,也是自己想的。寵辱不驚,是因為經歷的多了。科學發展,現代社會,個人基本沒有隱私可言。都接到過騷擾電話吧,股票的,基金的,詐騙的。重複上面的一句話,沒有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 習近平的全球治理觀
    不管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變革,我們都要積極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制度保障。要穩步推進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機制,為世界經濟健康穩定增長提供保障。亞洲歷來具有自我變革活力,要勇做時代的弄潮兒,使亞洲變革和世界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 什麼叫世界觀?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有什麼意義
    關於世界觀的問題,高中哲學教材裡面有完整闡述,總體來說比較抽象,但對學生來說比較重要,能否在高中階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對今後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高中階段正是理性思維發展的高峰期,藉助哲學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水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對今後的人生道路的選擇也將起到很大的導向作用。
  • 怎樣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父母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怎麼樣,直接影響著孩子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萌芽和形成。所以父母要多讀書、多交流、多思考、多感悟,特別是注意在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父母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提升了,能正確回答孩子提出的各類問題,能通過一言一行給孩子傳遞正能量,促進正成長。2、因材施教。
  • 習近平: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 總開關」 問題
    我看,從主觀上說,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沒有解決好,對堅持「兩個務必」既沒有端正思想認識,也沒有打牢思想基礎。從客觀上說,主要原因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在有些地方沒有落到實處,在一些方面管黨治黨失之於寬、失之於松。
  • 今天起,川觀新聞陪你看四川觀天下!
    川觀新聞,筋骨在觀。「觀」是觀察、觀望、觀照,我們對一切保持好奇,做有深度的新聞。「觀」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我們表達觀點,做有態度的媒體。「觀」是客觀、宏觀、微觀、樂觀,我們書寫生活,做有溫度的報導。我們始終堅持用新媒體手法讓政經新聞變得好看,用新技術手段讓受眾擁有更具科技感的閱讀體驗,讓主流化與年輕態有機統一,讓你一端在手,看遍所有。
  • 「一帶一路」與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
    今天的歷史已經到了一個需要整體性地改革舊有世界治理體制的時刻,各國政治家都在思考世界治理的新方案。中國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做出自己的貢獻。
  • 男人的世界觀決定一個家庭的幸福
    04「爸爸的世界觀就是我的世界觀」一個男人的營養是要營養一個家庭的,而不僅僅是一個女人。讓人頭疼的是,他們的兒子出生之後,整個家庭教育落到了Z身上,她老公認為這本該就是一個女人的事情,因為孟母三遷、嶽母刺字、徐母大義、孔母授學、歐母畫荻,都是一個母親立下的功勞。女人擔當起了家庭教育的重擔,男人下班回來就看電視,玩手機。
  •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與人的關係有多重要!
    對於一種關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基礎。基礎不好。無論建築物多麼令人印象深刻,它只會是空中的城堡,而且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她努力工作以節省長時間購買漂亮的裙子,她直接說:「這個品牌的衣服還需要省錢才能買到嗎?」旅行時,您購買了一些精美的紀念品,並帶著令人愉悅的表情回家。他想說:「裝修不實用,在網上買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