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有知名的「三粒米」,分別是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南投縣埔裡鎮「桃米」社區、臺南市後壁區「無米樂」社區,神奇的是前二者卻不產米,一產木屐,一是青蛙「當家」,而「無米樂」社區反而盛產有機米遠銷島內外。
其中的「桃米」就是今天要說的故事的主角。在桃米,這裡的民眾把青蛙當「頭家」、「老闆」,因為他們靠青蛙發展致富,除了青蛙,還有蝴蝶與蜻蜓,可稱為桃米的「吉祥三寶」。正是有了「吉祥三寶」,才讓桃米這個僅有1200多人、18平方公裡、原本就貧窮的小山村,沒有因為遭受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的重創而毀滅,反而找到「捷徑」完成「社區重建與再造」,從名不見經傳的落後山村成為島內外爭相前來觀摩、取經的「桃米生態村」。
南投桃米人稱青蛙為「老闆」
沿著桃米種瓜路走進一片山林間,一座「綠屋」民宿映入眼帘。入口處就是一幅青蛙挑米的彩繪,走進民宿,樸拙的牆面是以紹興酒甕鑲嵌的青蛙,亭子中、扶手欄杆上,更是隨處可見青蛙造型,連客房裡潔白的床被上也「趴」著一隻綠蛙。
民宿的主人叫邱富添,有桃米「青蛙王子」美譽。他經營這家以青蛙為主題的民宿,已經有13年了。這裡不只是提供簡單的住宿,還有夜間溯溪生態導覽。正是因為有了這項生態導覽,邱富添把自己的民宿稱為 「生態民宿」,「每年一到夏天,房間都是爆滿,遊客趕來桃米享受『聽取蛙聲一片』的樂趣,冬天,雖然蛙聲少了,但是桃米的空氣和風景,依然吸引遊客,雖然農曆春節還沒到,房間早被預訂滿了」,一年下來,收入將近200萬元(新臺幣,下同)。邱富添把這些歸功於他的「青蛙老闆」。
那一場地震帶來的改變
邱富添16歲的時候,就離開桃米去外地打工,因為桃米貧窮,只能靠挖麻竹筍、抓蝴蝶去賣賺點錢,很多家庭負債纍纍,年輕人都跑光了,只留下老人、小孩與狗。而「九二一」地震,更幾乎摧毀了桃米。
危機也是轉機。地震後,很多年輕人趕回來,看年老的父母。「怎麼讓桃米的年輕人,能夠懷抱夢想與希望,願意留下來參與社區重建?」桃米向長期致力社區營造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發出了求助。在「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下,「新故鄉」對桃米展開社區調查,驚喜地發現這裡蘊含豐富生態資源。這讓一向自認家鄉沒有特色的桃米人,產生了自信。那麼桃米要走向何方,答案是:桃米生態村。
堅持13年迎來億元年綠色收入
其實,這個「世外桃源」,一路走來並不容易。邱富添透露,最初自己根本不理解什麼叫「生態村」,當時政府採取「綁樁」(「以工代賑」),發給你一些錢,白天要去社區勞作,到了周末,「強迫」你去學習各種生態保育、環境倫理、社區營造的知識,學習生態導覽、物種辨識。害怕學習,他選擇考取物種最少的「青蛙牌照」,沒想到竟被「逼」成「青蛙王子」。
桃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第一屆「農村再生顧問師」鍾雲暖說,生態村的建設,最初最大的障礙就是與居民的溝通,而當時政府補助的經費也不多,很多只能靠愛心團體的資助以及貸款。
2000年起,桃米開始培訓生態解說員,每個人的受訓超過1000個小時,目前有36位解說員引領遊客認識桃米生態之美。而一些解說員後來也「兼職」發展了副業,像邱富添就辦了民宿。
而為給青蛙、蜻蜓、蝴蝶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桃米護衛了3公頃溼地,打造了25座家戶型生態池、3條生態河道,以及種植4萬多棵原生苗木,將一個老舊社區轉型為生態、生產、生活並重的生態村。據介紹,超過五分之一的社區就業人口,投入桃米震後新興的綠色產業,現在每年創造1億元以上的經濟產值和不可計量的生態價值。
利益共享催生「社區媽媽」
在桃米,常常會聽到「社區媽媽」一詞,指發揮自己的專長來賺錢的人。鍾雲暖也算是一位「社區媽媽」,她經過考試成為了一名生態解說員,就透過解說賺取收入。在商店中,你還可以看到「社區媽媽」們手工做的瑜伽布偶蛙、青蛙別針、青蛙鉛筆等等。
而邱富添則稱自己是「社區爸爸」,靠經營民宿賺錢。在他看來,「社區媽媽」得益於桃米社區的「利益共享」發展模式。像邱富添民宿的餐飲由專門的 「社區媽媽」負責,他「認養」的中路坑溪也請「社區媽媽」清理,而報酬不一定是金錢,也可以互相 「頂工」(利用專長互相幫忙,以工代酬),共同致富,共同受益,頗有「大同社會」的味道。
(林連金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