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鄉村醫生的一劑針水剝奪了他奔跑的權利。40多年過去了,雙拐成了日日陪伴他的「雙腿」。他靠弟弟上小學時帶回家的書本和堅韌不拔的自學毅力打下了文化基礎,他靠表哥用背帶背著走村串寨學會了養活一家人的竹編手藝。如今,他創辦的竹編加工廠安置了十幾個殘疾人就業,帶動了周邊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他就是冊亨縣坡妹鎮大路村李家房組的肢體殘疾人李克宿。
圖為李克宿在編織
小病釀大禍,奔跑成夢想
李克宿自幼聰明好學,深得父母兄弟姐妹們的疼愛,然而在大山深處的他,怎麼也沒有料到一次小病竟然會奪去了他行走和奔跑的權利。那年他四歲多,因為感冒被母親背到一個鄉村醫生的家裡,母親請求那位醫生為李克宿打一針,幼小的李克宿像是會預料到有不詳之兆似的,怎麼也不肯接受打針,對於那個他永生難忘的場景,他至今都還記憶猶新,他回憶說:「當時我還小,但是那次打針的記憶卻非常深刻,我不願意打,大人們怎麼勸說我都不願意,最後是那位醫生用幾張撲克牌和一個會發出聲音的水壺蓋逗樂我,轉移了我的注意力才打的針」。回到家後,疼痛慢慢向他襲來,漸漸地,疼痛遍布他的全身,幼小的他還不知道,那一陣陣的劇痛會給他帶來永遠都不能直立行走和奔跑的災難。當疼痛變得麻木時,他只能屈服於命運的安排,艱難地在地上爬行著,通過不斷的自我磨練,雙拐撐起了他的別樣人生。
奮發勤自學,閱讀明事理
他的家鄉是一座偏僻的小山村,山路崎嶇難行,到了上學的年齡時,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同齡夥伴背著書包去上學。儘管他也很渴望學習,但他出不去,整天只能呆在家裡。終於有一天,小他四歲的弟弟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喜出望外,他在弟弟的引導下開始自學起課本來,弟弟每日的學習要點成了他的必修課,弟弟成了打開他學習之門的第一把鑰匙。如今,已經身為人民教師的弟弟回憶起當時的學習情景還興奮不已:「每天學多少,學哪幾課?要背課文的哪幾段?全聽哥哥的安排。「弟弟還沒小學畢業,他已經靠自學掌握了大量的知識。閱讀能力攀升,看小說,成了他了解世界的窗口。「四大名著」、《射鵰英雄傳》、《儒林外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些年代在村裡流傳的小說都是他最喜愛的讀物,在閱讀裡他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他明白必須靠自己的能力站起來、走出去、堅強起來。
圖為宏發竹編加工廠
表兄伸援手,背帶成就學徒夢
12歲那年,李克宿的表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名下肢殘疾人坐在地上編織簸箕。表哥喜不自勝,快馬加鞭地將他所看到的場景跑去告訴了李克宿,問他願不願意去學篾匠,幫人家打簸箕、竹筐、篩子。聽到這個消息,李克宿興奮不已,巴不得馬上就能去學門手藝。表哥也沒有半點猶豫,拿起李克宿媽媽背娃的背帶,將李克宿背在背上,踏上了背弟學藝的漫漫長路。李克宿很是用心,沒過多久就能出師幫別人家編簸箕了,雖然一天才幾角錢的工錢,但對李克宿來說也宛若迎來一片昂然生機。他終於可以通過勞動養活自己了!幫別人家編簸箕他很用心,也很努力。不通電的年月,在煤油燈下,他幫別人家編簸箕要編到晚上十一二點,當僱主都已經酣然入睡時,他又拿起小說讀到凌晨兩三點才肯睡覺。
自立又自強,竹編成就夢想
走進李克宿的宏發竹編加工廠,殘疾人員工們都在開心地工作,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一名坐在輪椅上的員工吸引了記者的眼球。他叫張祖貴,與李克宿同屬一個村,在竹編加工廠工作已有兩年多的時間,由於不會手藝,只能做打磨竹片這個流程的工作,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張祖貴很滿足,十分感謝李克宿能為他們這一群殘疾人提供就業的機會。
圖為宏發竹編加工廠員工張祖貴
在李克宿新擴建的廠房裡,首先躍入眼帘的是牆壁上仿若毛筆揮就的藝術字相框,湊近一看,原來是一幅幅竹編的字畫,很有藝術氣息的文字,簡直不敢相信是出自眼前這雙略顯粗糙的大手。
李克宿介紹,他從12歲開始學習竹編。在上世紀農耕勞作盛行的年代,家家戶戶門前都是泥巴路,收割的糧食都靠簸箕來晾曬,竹編成了他養家餬口的主要經濟來源。隨著打工浪潮的不斷崛起,他的產品也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所生產的竹編也由最初的簸箕、篩子、撮箕等農業生產用品用具轉化為竹編家具和工藝品。為提升產品工藝質量,李克宿於2013年到四川省青神縣竹藝城參加了平面竹編培訓學習。通過學習,他掌握了山水畫、名人書畫和名勝古蹟等的平面編織和一些水竹家具的編織。
學成歸來的李克宿立即將農業用具編織與旅遊、觀賞用品編織和家用小物件編織同步上馬,培訓了一批留守婦女作為技術骨幹,遇到工藝物件訂單就分發給她們編織,遇到農業用品用具訂單就召集殘疾員工按流程分工編織。
加工的不同類別的物件,對竹子的原材料要求不一,有的物件要綿竹,有的物件要水竹,有的物件要金竹。而水竹是當地稀缺的物種,為此,李克宿狠下決心,從四川引進水竹苗,在家鄉種植水竹12畝,讓自己家鄉的荒地披綠裝,為自己今後的竹編儲備充足的原材料,以解原材料運輸成本高的後顧之憂。目前他種植的水竹長勢良好,再過兩三年就可成才使用。
2014年,由李克宿發起創辦的冊亨縣宏發竹編工藝廠成立了,解決了15名周邊殘疾人和8名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李克宿不服輸的毅力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同樣也感動著當地人民政府和殘聯組織,他的竹編加工廠於2014被確定為州級殘疾人創業就業示範點。在2019坡妹鎮「勵志行動」評定活動中被評為「殘疾人家庭創業戶」。冊亨縣殘聯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20萬元,用於生產廠房的擴建,鼓勵他帶動更多的殘疾人走上致富之路。目前15名殘疾員工就業穩定,加工廠按照訂單式生產,每年除去生產成本和員工的工資,加工廠還有7-8萬元的收益。加上種植金銀花等收入,李克宿維持一家人的開銷不成問題。介紹起目前廠裡的運轉情況,李克宿很開心,陽光和自信洋溢在他燦爛的笑臉上。
來源:黔西南州殘聯
編輯: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