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 月開始,李莊古鎮就陸續啟動了升級改造建設,涉及月亮田景區和古鎮景區內的基礎設施、場館及人文街區、文化舊址修復、特色院落改造,景觀及風貌提升、業態完善等6大 類13 項39 個子項目。由國內一線古鎮規劃設計機構華採堂負責進行改造提升設計,業務範圍涵蓋古鎮規劃、古建設計、文物修繕設計、景觀設計、燈光設計等。
華採堂設計效果圖
在改造升級的過程中,華採堂除了在設計和施工方案上夙興夜寐,在古鎮文化的研究上也是極深研幾。以滿足人文旅遊景區對承載力和基礎設施要求的同時,又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古鎮原有的精粹和靈魂。
從古鎮的1500 年建鎮史、到抗戰中的烽火歲月,從李莊傳統民俗,到古鎮建築的文化底蘊……都事無巨細地推敲深化。方可見破廟祠堂,民宅農舍,癢序如舊,弦歌依然,勾勒著千年古鎮與中華文脈「幸而有託,不廢研求」的人文故事。
慄峰山莊
慄峰山莊,原為宜賓李莊張姓人家大宅院,由八大院落組成。山莊格局恢宏,堪稱民居範本。傳說山莊共有108 道大門,暗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數,每日有人專司開閉,需耗時一個時辰。
山莊位於古鎮西南五公裡處一個叫板慄坳的地方,據說因從前此處山上生長有數百年的板慄樹而得名。抗戰時期內遷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人類體質學研究所駐於此,因此聞名,並聲播海內外。
比起熱鬧的古鎮景區,慄峰山莊稍顯冷僻清靜。但如果造訪,一定不虛此行。慄峰山莊是一座有著兩百餘年歷史的川南莊園,其建築之精美,構件之精巧,從古建築大師梁思成將慄峰山莊作為川南民居的經典收入其扛鼎之作《中國建築史》一書中可窺一斑。
抗戰時期,張家騰出慄峰山莊,作為南遷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人類體質研究所辦公住址,一時,古老的山莊大師雲集,傅斯年、李方桂、李濟、凌純聲、董作賓、梁思永等在此生活、工作長達六年之久。據說當年為了保護研究所所藏的上千箱文物安全,曾經還有一個連的軍隊駐紮於此處。
1946 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在離開李莊前,傅斯年、李方桂、李濟、董作賓、梁思成等50 多位學者,為了表達對李莊和慄峰山莊的感情,在山莊留下了「告別李莊慄峰碑。」碑上銘文豪刻,盡彰學者文採之斐然與感恩不舍之情。
江山毓靈,人文舒粹。舊家高門,芳風光地。滄海驚濤,九州煎灼。懷我好音,爰來爰託。朝堂振滯,燈火鉤沈。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興,泱泱雄武。鬱郁名京,峨峨學府。我東曰歸,我情依遲。英辭未擬,惜此離思。——《銘文節選》
這些「文化脊梁」在李莊筆耕不輟,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國抗戰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東嶽廟
李莊是一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留下了「九宮十八廟」的老鎮。東嶽廟正是其中之一,位於李莊鎮西面,建於清道光7 年,由岱宗殿、玉皇樓、丙靈殿、關聖殿和十殿閻羅組成。廟宇坐南朝北,供奉著東嶽大帝,每逢他的生日,鎮上都要舉辦盛大的東皇會。
當其他地方以「廟小菩薩大」的緣由婉拒時,李莊人卻請出了殿堂廟宇中的菩薩,騰出了自己的家和院子,以「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十六字電文,迎來了以同濟師生為代表的文人學子。
1940 年的秋天,率先而來的同濟大學,搬進了位於鎮首的東嶽廟,並在此設立了同濟大學工學院,培養出一批在各自領域內頗負盛名的莘莘學子。在李莊的五年中,同濟大學迅速發展起來,增設法學院,工學院增辦了機械專修班,理學院的數理系擴大為數學和物理兩系。
當年,在東嶽廟內的工學院電機實驗室還有一臺50 千瓦的汽油發電機組,所發電能除供工學院教學使用外,晚間還為李莊部分民眾及路燈照明供電,李莊的用電歷史因此比縣城南溪早了近10 年,李莊民眾也以此引以為豪。
這裡曾經有用德語授課,治學嚴厲卻又熱愛紅燒蹄膀、獅子頭的波蘭籍猶太人教授;有身兼重任往返於張家祠和板慄坳之間,「開闢人類學派古史研究之蹊徑」的李濟教授;背負著民族振興情結與救國救民志向的學者們……他們都曾在這裡,將無數珍貴的學術與知識傳承。
2006 年,為紀念同濟與李莊同生死、共存亡的友誼,同濟大學與宜賓市在李莊古鎮上河街東嶽廟原同濟大學工學院前建立了「李莊同濟紀念廣場」,樹起了紀念碑。
歸舟天際常回首,從此頻書慰斷腸。金沙金,黃浦黃,奔流不息長江長。百年同濟遨四海,新儕一新學界,古鎮萬古流芳!——《碑文節選》
如今的李莊,已經成為抗戰文化的象徵,成為同濟人永遠的「第二故鄉」。回望這段歷史,不僅僅為我們演繹了同濟與李莊厚重而質樸的緣份,也為我們留下了「捨生取義」與「同舟共濟」兩種寶貴的傳統精神。
營造學社舊址
上世紀40 年代,與同濟大學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一起來到李莊的,還有中國營造學社。中國營造學社是我國唯一的以中國古建築和建築科學為研究對象的民間學術組織,1930 年成立於北京,是中國第一個調查、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術團體。
1937 年侵華日軍佔領北京後,營造學社成員在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帶領下於1940 年遷來李莊。
當時,同濟大學去了鎮中心的「九宮十八廟」,史語所去了板慄坳,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國營造學社中則搬到上壩村月亮田。那時候,竹林深處的上壩是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距李莊鎮只有兩華裡的路程。梁思成一家住的地方叫月亮田,牆縫裡能透進皎潔的月光。
安頓下來以後,梁思成、林徽因與同事們投入了緊張忙碌的考察和研究。在李莊,梁思成夫婦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中國建築史》的寫作。在這個恍如與世隔絕的小村裡,沒有印刷工具,他們只能採用手寫和最原始的石印,每當夜幕降臨,便借著菜油燈搖曳的微光,一字一字地書寫,在艱苦的環境裡,與命運較量。
1946 年,小火輪「長遠號」離開李莊,同濟回遷上海,中研院回遷南京,梁思成、林徽因一家也離開李莊,回到了闊別9 年的北平。而伴隨他們走過艱辛歲月的那座長江畔的古鎮,在為後人留下許多溫馨記憶的同時,也如實地記錄了當年那段難忘的烽火歲月。
梁思成、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同仁們在李莊中國營造學社舊址這六個年頭裡,創作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扛鼎之作《中國建築史》,掀開了中國現代建築科學研究的序幕,成就了清華大學建築系,讓中國建築在國際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使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成為中國建築同仁膜拜的聖地。
梁林舊居效果圖
如今的營造學社舊址,還保留著當年的風貌。在其建築人文的保留和延伸上,華採堂一方面旨在將其艱苦卓絕的歲月化為不朽的豐碑,在月亮田項目板塊打造了充滿古鎮記憶的梁林舊居,為抗戰年代的中國李莊,留一份歷史的時空想像,將「人間四月天」的詩意謄寫。
另一方面,立志於延伸營造學社舊址裡焚膏繼晷的建築精神,和享譽中外的建築文化,著力構建中外建築交流地標,將時代的變遷與建築的成就交融成獨特的建築瑰寶。值得被追尋的,不僅僅是超絕的建築藝術,還有建築歷史文化中傳承下來的不滅星火。
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70 餘載彈指瞬間。但烽火歲月裡,科學救國、學術報國、文脈傳承的堅韌情懷與人文精神,至今仍屹立在李莊的土地上。古鎮的上空,仍然月光皎潔,古鎮的紛紜故事,仍在傳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