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臺北的朋友大概都很難發現這座城市的美,建築七零八落地拼湊在一起,好像沒有城市規劃這回事。街道沒有北京開闊,建築沒有上海光鮮,商業也不似香港繁華,又少了點京都的安靜。與一次次拆了重建的大陸一線城市相比,臺北半新不舊,既沒有歷史深遠的古舊建築,又缺少奇形怪狀的現代建築,倒是計程車司機分外熱情,會問你有沒有去101,我說我們不是觀光客,我們要去永康街。
這一次同行的三位朋友,兩位的工作與旅行相關,從事海外定製旅行的林建勳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帶隊旅行的途中,這次出行前,剛從以色列歸來。另一位旅行愛好者於亮所從事的是新疆自駕,許多次帶隊從廣州出發,穿越中國大半的國土,抵達遙遠的烏魯木齊或是喀納斯湖。未從事旅行行業的許谷是景德鎮谷治工坊的主人,除了從事陶藝的研究與制器外,另外兩大愛好是茶和背包旅行。
這一次的臺灣之行,緣起於去年冬天與林建勳在京都的茶室裡一起喝茶,偶然提起臺灣的茶也不錯,因此除了漫無目的地遊蕩之外,便是四處找茶了。
臺北的舊建築似乎更容易和不太需要光鮮的茶文化和諧相處,需要時間沉澱的生活美學不太容易在一座正在奔跑的城市裡存活。臺北在經歷過快速發展後慢下了腳步,有些人開始逆著時間的軌跡,去追尋前人的生活品味,因此這座城市裡散落著大大小小的茶空間,有教授日本茶道的茶課教室,陶藝師的手工作坊,茶品牌的零售店和燈光昏暗的茶器古董店,一座城市的底蘊大概如此。
作為旅人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將這些地方都逛遍,如果要作出選擇,永康街和緊鄰著的潮
州街無疑是個好去處。就連抱怨指南多到「被指南左右甚至汙染了旅遊生態」的臺灣旅行作家舒國治也寫了篇《一千字的永康街指南》,永康街於臺北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
除了「鼎泰豐」、「永康刀削麵」、「小隱」等一次次被遊客膜拜的去處之外,不長的永康街上也排列著大大小小的茶空間和零售店,值得一逛。
初創於1983年的臺灣本土茶器品牌「淘作坊」在永康街上有一家零售店,它們的產品以老巖泥的茶器和仿汝窯茶器見長,汝窯茶器雖不如蔡曉芳的曉芳窯經久耐看,價格卻平易近人,作為日用茶器是不錯的選擇,我也忍不住入手了一把內部封釉的小陶壺,用來泡半發酵的烏龍茶。置於茶臺上用了些日子,越看越喜歡。
一些茶器品牌儘管名聲在外,卻常會遇到一個尷尬的境地,茶人買一把壺可以用上十幾年不壞不過時,越經典的產品越是如此。即使買家眾多,每個人幾年間先後買上幾個,也很難成為一個大生意,因此看著做茶的同行每年都有新茶可賣,難免略顯寂寞。或許因為與此類似的緣由,陶作坊推出了一個全新的茶品牌「不二堂」。
既然是新品牌,除了名字略顯古舊外,不二堂在品牌風格和定位上也做了全新的思考,似乎並非要讓陶作坊的老客戶們前來買茶,而是要迎合年輕一代對茶的品味,輕鬆明亮的店面,嫩綠色的茶罐和招牌,不知道能否讓90後們感覺到喝茶與喝咖啡一樣,也是件時尚的事。
與不二堂相鄰不遠的王傳德茶莊的歷史要更早一些,清同治年間(1862)由渡海而來的福建晉江人王俺尚於臺南府城創建,也是把店開到大陸的臺灣茶葉品牌之一。與同誕生於臺南卻保持了老店風格未變的振發茶行不同,王傳德茶莊無論是店面風格還是產品包裝,都已歷久彌新,看上去更接近以茶為業的奢侈品店,高貴的舞臺感十足,卻少了很多人文關懷。
藏在永康街兩側巷子裡的茶空間要有人情味兒許多,比如冶堂,比如串門子。招牌低調內斂,如果不是玻璃窗內透露著的暖意,很容易路過而未曾發現。
冶堂有個小院兒,擺著魚缸,種著竹子,店內木桌竹椅,架子上擺滿紫砂壺、茶葉罐。冶堂主人何健年近60,創辦冶堂茶室也有31年的歷史。他說,香港人活一輩子,卻要做足別人三輩子才做到的事,走路都是小跑。這樣的生活,功績也有三輩子那麼多麼?甚至連一輩子也沒有。我想起自己六七前經常要去香港出差或是參加拍賣會,卻從未喜歡過香港這城市。擁擠的地鐵、狹窄的天空和滿街冷漠的面孔,走在香港的街上被這個城市忙碌的人群擁擠著向前,難有片刻清閒。也想起自己20歲出頭時常對別人提起的話:「我要用三年時間完成別人十年才做得完的事,並願意付出十倍的努力」。按理我該更喜歡香港一些,卻怎麼也喜歡不起來,甚至連越來越像香港的廣州也一併不喜歡了。究其原因,或許是有一天忽然頓悟到忙著往光鮮裡奔的日子錯過了太多生活的細節,而人生沒有回頭的路。生活中的快樂,大多藏在時間的褶皺裡,一快就全略過了。正如何健所說「生活,足夠就好。」
正因茶室主人抱持著這樣的生活態度,才有了冶堂,只奉好茶,絕不便宜,茶葉自己會說話。
永康街附近的另一處茶室串門子,其背後的作者也是臺北專業茶人,茶席設計師沈僥宜。一進門便是長茶臺,想是經常在這裡舉辦茶會,茶臺兩側是博物架,架子上玲琅地擺著各式鐵壺和紫砂壺,紫砂壺居多,老壺新壺盡有,壺架上方擺放著白瓷的茶盞,嘉木堂陳遠號的普洱。茶室內設有喝茶的座位,不多,常光顧的大概是些常客,安靜地小聲聊天,彼此並不打擾,燈光昏黃如家般溫暖,透漏著臺北的溫情一面。
與永康街十字交叉的潮州街上,也散落著一些茶空間,更多的是古董店,而古董店主的收藏裡,最多又是茶器。光澤暗去現出包漿的古舊銀壺,造型復古的京都鐵壺,或新或舊的瓷器茶盞,大都安靜地陳列在桌上或柜子裡,店主大都比京都古董店裡的熱情,招呼著坐下喝茶或是閒聊。東西好與不好不能全看眼緣,更需專業的眼光鑑別新舊,我曾在京都的古董店裡淘到過幾件白瓷茶盞,日本的名師舊作,價錢也算合適,可算是旅途中的意外驚喜。
有一間古董店忘記了名字,只記得店主人很是和藹,和我們閒聊了半天,準備出門離開時,一抬頭看見牆上掛著的條幅,臺靜農老先生的筆墨,末了上款處寫著店主人的名號。想起臺靜農先生於1990年故去,這幅字至少也有26年歷史了,想來這家古董店的主人或許與臺先生有著或深或淺的交情,這家店面背後,也該有很多故事才是。
逛完這些間店面,忽覺呆在臺北的日子為時太短,於是想再找個不熱的時候,與茶室或古董店的主人們事先約好,找些個安靜的午後或者夜晚,坐下來喝茶,聽他們聊茶和那些舊事。
2016年5月23日,成都散花書院。
本文作者簡介
朱星海,品牌策劃人,作者,生活美學愛好者,西麓雅集創辦人。出版有小說《南歡北愛》及品牌與營銷著作《升級:成長品牌的突圍之路》《大眾娛樂大眾:新娛樂營銷攻略》《品牌行銷九式》四本。
微信號:zhuxinghai1981 信箱:28635202@qq.com
新浪微博:朱星海
本文部分配圖攝影/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