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市中心附近的永康街,因其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與生活美學,成為不少遊客來到臺灣的必去之地。圖為清晨時的永康街。 張曉曦 攝
中新社臺北3月29日電 題:臺灣寫真:永康街,低調的生活美學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陳小願
街道安靜清幽、藝文美食匯聚,是臺北永康街給人的印象。
不同於臺北新興的商業街,永康街仍葆有濃鬱的文化氣息。
在這裡,陶瓷、文物字畫、傳統服飾,都能在小店裡找到;舊式米店、茶行、琴館,也有保留,可一瞥過去的文化生活。
街道一旁古樸的建築,最高不過六七層;另一旁的永康公園,小巧玲瓏。綠樹掩映下,老人與孩子漫步、玩耍,不時傳來清朗笑聲。
曾經的永康街,日據時期因臨近機關重地,被劃歸為日本官員的宿舍區。
二戰結束後,殖民者離開,留下的舊房舍,成為附近機關與高校的宿舍。永康街與臨近的麗水街一帶,逐漸被眷村和其他地區移民的矮房取代。
國民黨退至臺灣時,來自大陸各省的移民帶來種類繁多的家鄉料理。由於聚集大量外省人,永康街慢慢成為美食匯聚地,江浙點心、廣東燒鴨、北方麵食等,不一而足。
在永康街居住近50年的林茂男對中新社記者說,其父剛搬到永康街時,推著小車、挨家挨戶賣餛飩和陽春麵過生活。隨著鄰裡間口耳相傳,父親的陽春麵漸漸累積名氣,小車升級為店面,成為附近居民常光顧的地方。
在林茂男看來,永康街生活機能完善,經濟條件富足,居民文化水平也較高。「從過去到現在,這裡沒有『黃』、沒有『黑』,各地的文化傳統也得到較好保留。」
大約30年前,隨著商業發展,永康街開始吸引更多商戶、住戶更新迭代。街道建築也開始改建,有不少從過去的低矮平房,加蓋成多層小公寓。但直到現在,除了鼎泰豐、高記等永康街「招牌」外,大多建築只在一層營商,其餘樓層仍為居住所用。
自那時開始改建的建築,既有融合中、日、歐等的仿古風格,也有不少後現代與私人的設計,但始終沒有建高樓大廈。
位於臺北市中心附近的永康街,因其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與生活美學,成為不少遊客來到臺灣的必去之地。圖為永康街永康公園。 張曉曦 攝
1994年,位於臺北市中心的大安森林公園正式開放後,與它臨近的永康公園曾計劃被「修路改造」,最終因居民反對,將公園和老樹保留下來,也為永康街留下多一點的綠意與清新。
臺灣作家徐國能曾有篇獲得臺北文學獎的作品,寫的就是永康街。他在文中提到,永康街的歷史,是臺北市的縮影,每歷經一次變局,永康街便更像「現在的樣子」。
而這「現在的樣子」,也隨著時代不斷更新。近20年,永康街的不少餐飲,已由過去基本的「填飽肚子」,變為要求精緻口感、精緻享受,城市的建設與交通的便利,又為街道引入更多商機和競爭。
遊客增多,房租飛漲。永康街曾經的一些照相館、手工製品店等,由於負擔不了昂貴的租金,搬往附近街區;不少普通麵館、街邊小吃,被品牌連鎖的飲料、麵包店取代。
「如果遊客來到永康街,只是人手一杯奶茶,永康街的特色就不復存在了。」經營歐式咖啡店的老闆陳偉峰說。
是要更加商業化、大眾化,還是儘量保有原始風貌、文化,永康街已在其中搖擺。
繼承了父親陽春麵店的林茂男,既是永康街的居民,也曾是商戶。15年前,他就已將麵店租給某連鎖奶茶店。林茂男表示,希望未來的永康街,「商」與「住」能保持平衡,營造和諧環境。
儘管有商戶稱,近兩年陸客大幅減少,不少店家門可羅雀,甚至有的關門轉賣,但永康街仍是不少臺灣民眾和遊客的「必去之地」,知名店鋪外仍常有排隊「長龍」。
到這裡,他們仍想追求一份愜意、寧靜與享受,體驗想像中具文化氣息的低調、美好的慢節奏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