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多維的臺灣。歡迎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知臺分子」。
美食永康街的「日」和「冶」
臺北的永康街,是吃貨心中的聖地,東西美食,南北匯潮,不管你想吃什麼地域的美食,在這兒都能找到合適的。
永康街位於臺灣臺北大安信義路二段上,在金山南路與新生南路之間。以「永康公園」為中心,包括永康街、麗水街、部分的金華街,以及街口附近的信義路商店統稱為永康商圈。商圈原先聚集了許多臺灣小吃與各地風情餐廳,後來亦漸漸開設了不少異國美食餐廳、許多風格獨具的咖啡館,因巷弄之間有許多著名餐館或小吃而被吃貨奉為聖地,成為臺北吃貨的必遊之地。不管是全臺隨地可見的度小月、鼎泰豐,還是所謂一個老闆兩家店的小隱私廚和大隱酒食,還是名聲在外的永康街永康牛肉麵,還是上海風味的高記生煎包,放眼而去吃貨絕對是滿心歡喜。如果你是吃貨請你來永康街,如果你是在成為吃貨的路上請一定來永康街。
不過今天,不是想說美食,想說的是這條美食節的「日」和「冶」,「日」是日式建築,「冶」是茶室冶堂。
日本在臺灣統治期間留下很多遺址,而整個臺北市區規劃也依舊相對保留了當時的原貌,尤其以永康街、龍泉街、青天街為典型,據稱是目前全臺日式住宅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區域,其中青田街是保存完整的日式宿舍建築街區。日本統治臺北時代,避開在臺北的原來興旺的艋舺、大稻埕等地進行建設,重新規劃了臺北城區。通過規劃臺灣總督府、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等政府和文化教育區域,在此周邊興起居住區。這裡在光復前是供日本高級文官居住的區域,國民黨接收臺灣後連續成為臺灣大學等大學教授居住的生活圈。在臺灣的戒嚴期間,在此間附近的紫藤廬茶館因為雲集臺灣大學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學者而引人注目,後開闢成為臺灣第一所具有文藝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現今依舊有藝文展覽和研習講座在此舉行。此間建築也是老建築活化保育工作做得出色的區域,在該片區的建築老化之後,隨永康街美食街的興起這一帶的建築物開始了活化工作,開放了很多的coffee店、手作店等等。在此間穿行,或剎那間一陣coffee的味道,或瞬間對面閒坐的幾個人兒,木頂青苔,門外的鞋子讓人有種時空的穿越感。如果你在臺北想安排街區的漫步,除了大稻埕推薦永康街,這裡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冶堂茶室是茶愛好者何健開的工作室,臺灣茶文化推廣除了一位女士(剎那間想不起名字)就是這位何先生,在普及茶文化方面都是很下功夫的。聞說何先生原來是從事金融行業,但是愛茶如痴,從事茶文化的研究是他最理想的生活。隨後轉身創設冶堂,普及茶文化,現在冶堂赫然成了一個茶文化的博物館。冶堂滿屋都是何先生四處搜尋而來的茶壺、茶杯、茶葉,種種茶物皆是珍愛之物,這種珍愛不是一種錢財物度所衡,而是原來自主人本身對物品的了解和珍重,而他和分享的給所謂懂和不懂茶的客人,不局限於口感對茶品的過度解讀,不過度聯繫所謂的禪道,而注意茶和人相遇,物和情相融。所謂「茶字天地寬」莫過如此。
冶堂是我永康街的重點,也預備好喝完那杯無需茶資的茶後,花銀兩買茶,陰雨昏暗中一路尋覓過去。兜兜轉轉一路對不上門牌號,連萬能的谷歌地圖也用不上了,想問路卻都只見到和我一樣遊客打扮的人。最後在轉角處,見到一位伯伯騎車而來,我舉手打了招呼,正說出:「想請您幫忙指路」,白髮如新的伯伯說「你找的是冶堂吧?」那一時間的感覺不可言喻。最後我終於來到了冶堂的門前。然後嗯,好吧沒有預約的我華麗麗的吃了一個閉門羹!在門口等了半個小時,還是未能進門。一時間倒是有「五湖三畝宅,萬裡一歸人」的囧感。隨後無果只能在附近裹肚而回。一路念著門聯的「好花未落如相待,佳賓能來不費招」嬉皮笑臉滴回去。
茶這種東西,食之傷胃,不食傷心,不過對於一個吃貨來說,覓茶不得尚能暖胃,也是一樂。姑且以冶堂照片結束此文,有待有心人後續。
本文是讀者「古道西風」的來稿,如有對臺灣所思所感,歡迎與後臺君聯繫!
(圖片來自網絡及作者。尋求兩岸民間最大公約數,敬請掃描以下二維碼直接關注「知臺分子」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