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陳念萱
十三年前,廖宜宗每天下班都會經過永康街的某日,看見作家陳若曦的日式老宅張貼出租,便動念承接下來,只因為喜歡這座老房子,以及附近街坊的氛圍,至於要做什麼,是一步步走出來的自然軌道,起初毫無預設立場。
好茶只問有緣人
由於日間仍在上班,距離退休還有七年期間,都是下班後才開張的小館,裡面擺設著多年來收集的古玩器皿,一時之間還沒有經營的壓力,也願意把小店的存在當作自己的休閒生活方式,邊玩邊買賣,禮尚往來之間,與訪客的顧客關係,更像是維繫著賞玩的友誼,彼此教學相長地汲取生活美學養分,喝茶考古,亦是日積月累的生活況味,如同茶館裡共同打理茶事的茶人安婷所言:「一起喝茶的人,比茶的品質更重要,趣味,在齒頰之間的共鳴,心照不宣。」
小巧盆栽與隨興花卉擺置,出於安婷在紫藤廬茶館打工兩年的薰陶,襯託出品茗環境的典雅靈氣,一如紫藤廬廬主周渝經常說的:「喝茶,是生活,不是表演。裝模做樣,不是喝茶,是擺茶道。」安婷在泡茶的過程裡,專注而自在,即便是沒有喝茶經驗的人,在她面前,也能輕巧地跟著一起聞香品湯,毫無做作之累,更無須擺出謙恭學習的陣仗,喝,就是了。至於是否好喝,冷暖自知,不必表態。
給小店取名e2000,只是巧遇網路時代的千禧年,做為一個劃時代的紀念,的確跟古樸的店內裝置氣氛不搭調,出身工程師的茶主人廖宜宗完全不以為意。而頗有潔癖的慣性動作,恰巧符合了管理茶倉的必要條件,卻也為自己追究本質的思維模式帶來困擾,經常與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不熟悉的過客,亦有被轟出店門外的可能,雖然他始終維持著必要的禮儀,周到得讓人毫無招架之力,如買賣與否,皆送客到門外,待如上賓。
有人問:「你不需要錢嗎?為什麼不賣?」廖宜宗一臉的不以為然:「我當然需要錢,而且需要很多的錢,哪有錢嫌多的?有錢才能買到好茶啊!」可永康街的廖先生是出了名的「不賣茶」,想買到他的茶,必須先過關。所謂過關,其實很簡單,就是先被他招待幾杯茶,真心喜歡,他才賣你,茶不論貴賤,只問有緣人。他的理論也很有道理:「不管好茶壞茶,得來不易,並不是貴就好,便宜就是壞茶,而是必須跟自己契合,喝了有感覺,才不會糟蹋大自然給我們的好東西。」他認為茶的產量越來越少,懂得又願意照工序制茶者更罕見,每年到手的幾斤好茶,若隨便賣出去,對不起這些用心制茶的人。
除了到處收集好茶,各種年份與產區皆齊備,也順便幫收藏家尋找罕見的稀有生活器皿,以彼此熟稔的品味默契,達成長年的買賣友誼,這個圈子,便如此這般地生存著,不猛烈發達,但氣味長存。
家常便飯似的茶生活
每次享受著安婷的完美服務,總納悶她小小年紀卻願意待在這小店裡,整天與茶為伍,問她最大的吸引力是什麼?她掩嘴笑:「喝到很多好茶!」那倒是事實,有多少人能這樣天天隨意喝著同慶、紅印、六堡與各年份的高山烏龍茶?尤其是這麼小的年紀。那麼,最大的困擾呢?「家人會擔心我的未來,萬一要轉行,我卻做了八年的茶人,開店不成,有別的生路嗎?」耗在茶湯裡的青春,是否可惜?
剛送完貨進門的老闆廖宜宗匆匆坐下,補充未完話題:「我對怎么喝茶沒意見,甚至做茶的方式,各取所好,也不好置喙。唯一困擾的是,不該把生活裡的茶事,變成一種道,或更等而下之的表演,那就毫無意義了。喝茶,是家常便飯,高興怎么喝便怎么喝,沒有人有權力告訴別人『正確』的喝法,只能各自從生活中領悟。我更無法接受目前流行的商業模式,製作標籤化的歌功頌德,互相吹捧製造假象哄抬茶價,讓茶生活成為某種虛偽的象徵,太讓人痛心了。」
浸淫茶生活十多年,廖宜宗與安婷不約而同地感嘆:「誰都無法說自己是權威,我們甚至很難找到具體的根據,去判斷真偽與好壞,只能走一步是一步,戰戰兢兢,邊走邊學習。」有時聽到人大言不慚地宣稱各種茶的定位,廖宜宗便開始焦慮:「譬如鑑定老茶,大家都認定越老越該有某種茶倉味,其實是謬誤,再老的茶,如果保存得宜,只能產生更圓潤青春的氣息,而不會有腐朽的臭氣,這是沒喝過好茶之人的自己想像,根本是屁話。最近還有人拿製作普洱的方式做六安,然後宣揚六安的茶湯味與普洱茶等級相當,你若真喝過1930年出品的老六安,就不會說出這麼無知的話來,這跟本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茶,怎能對比?」
是否真懂茶,需不需要茶道,對於廖宜宗有錐心之痛,而進入茶生活八年,從大學畢業就只做過茶文化工作的安婷,亦有切膚之感:「有時,進門來的過客,問我怎麼沒穿茶人服,一開始反應不過來,兩岸交流多了,許多陸客進門問的多半是茶道講究,而我們只是喝茶品茶,從來沒有這些儀式,被問得莫名其妙。」在喝茶被形式化後,享受生活茶的人,反而被邊緣化得滿頭霧水,這從古至今,從來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曾幾何時,瞬間躍升為祭典式的禮儀,的確讓長年喝茶的人難適應。
日本茶道學自宋朝的精緻文化,後演變為自有的禪風儀式,有其生活信仰的需求,而本質上,仍為喝茶,並體會品茗中的樂趣與享受。為儀式而喝,便本末倒置,廖宜宗認為:「這跟享受知識是一樣的,喝茶,是很棒的生活享受,可以從中品味許多樂趣與常識,但若加入了形式化的表面文章,而失去喝茶的本質,就好像沒有靈魂的生活,這樣有意思嗎?」
樂於分享茶知識的廖宜宗,無論是對客人或茶農,皆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只要願意聽,他便願意說,也因此結交了願意承襲傳統文化的茶農,以及真正享受茶的顧客,他稱自己是「茶媒介」,讓各種茶人能齊聚一堂地享受茶生活。
e2000
add_臺灣臺北市大安區永康街54號1樓
tel_886-227979918
time_15:00-23:00(周一至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