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永康街老屋裡的廖宜宗: 我只需要茶生活

2021-01-16 homeland家園

撰文&攝影/陳念萱

十三年前,廖宜宗每天下班都會經過永康街的某日,看見作家陳若曦的日式老宅張貼出租,便動念承接下來,只因為喜歡這座老房子,以及附近街坊的氛圍,至於要做什麼,是一步步走出來的自然軌道,起初毫無預設立場。

好茶只問有緣人

由於日間仍在上班,距離退休還有七年期間,都是下班後才開張的小館,裡面擺設著多年來收集的古玩器皿,一時之間還沒有經營的壓力,也願意把小店的存在當作自己的休閒生活方式,邊玩邊買賣,禮尚往來之間,與訪客的顧客關係,更像是維繫著賞玩的友誼,彼此教學相長地汲取生活美學養分,喝茶考古,亦是日積月累的生活況味,如同茶館裡共同打理茶事的茶人安婷所言:「一起喝茶的人,比茶的品質更重要,趣味,在齒頰之間的共鳴,心照不宣。」

小巧盆栽與隨興花卉擺置,出於安婷在紫藤廬茶館打工兩年的薰陶,襯託出品茗環境的典雅靈氣,一如紫藤廬廬主周渝經常說的:「喝茶,是生活,不是表演。裝模做樣,不是喝茶,是擺茶道。」安婷在泡茶的過程裡,專注而自在,即便是沒有喝茶經驗的人,在她面前,也能輕巧地跟著一起聞香品湯,毫無做作之累,更無須擺出謙恭學習的陣仗,喝,就是了。至於是否好喝,冷暖自知,不必表態。

給小店取名e2000,只是巧遇網路時代的千禧年,做為一個劃時代的紀念,的確跟古樸的店內裝置氣氛不搭調,出身工程師的茶主人廖宜宗完全不以為意。而頗有潔癖的慣性動作,恰巧符合了管理茶倉的必要條件,卻也為自己追究本質的思維模式帶來困擾,經常與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不熟悉的過客,亦有被轟出店門外的可能,雖然他始終維持著必要的禮儀,周到得讓人毫無招架之力,如買賣與否,皆送客到門外,待如上賓。

有人問:「你不需要錢嗎?為什麼不賣?」廖宜宗一臉的不以為然:「我當然需要錢,而且需要很多的錢,哪有錢嫌多的?有錢才能買到好茶啊!」可永康街的廖先生是出了名的「不賣茶」,想買到他的茶,必須先過關。所謂過關,其實很簡單,就是先被他招待幾杯茶,真心喜歡,他才賣你,茶不論貴賤,只問有緣人。他的理論也很有道理:「不管好茶壞茶,得來不易,並不是貴就好,便宜就是壞茶,而是必須跟自己契合,喝了有感覺,才不會糟蹋大自然給我們的好東西。」他認為茶的產量越來越少,懂得又願意照工序制茶者更罕見,每年到手的幾斤好茶,若隨便賣出去,對不起這些用心制茶的人。

除了到處收集好茶,各種年份與產區皆齊備,也順便幫收藏家尋找罕見的稀有生活器皿,以彼此熟稔的品味默契,達成長年的買賣友誼,這個圈子,便如此這般地生存著,不猛烈發達,但氣味長存。

家常便飯似的茶生活

每次享受著安婷的完美服務,總納悶她小小年紀卻願意待在這小店裡,整天與茶為伍,問她最大的吸引力是什麼?她掩嘴笑:「喝到很多好茶!」那倒是事實,有多少人能這樣天天隨意喝著同慶、紅印、六堡與各年份的高山烏龍茶?尤其是這麼小的年紀。那麼,最大的困擾呢?「家人會擔心我的未來,萬一要轉行,我卻做了八年的茶人,開店不成,有別的生路嗎?」耗在茶湯裡的青春,是否可惜?

剛送完貨進門的老闆廖宜宗匆匆坐下,補充未完話題:「我對怎么喝茶沒意見,甚至做茶的方式,各取所好,也不好置喙。唯一困擾的是,不該把生活裡的茶事,變成一種道,或更等而下之的表演,那就毫無意義了。喝茶,是家常便飯,高興怎么喝便怎么喝,沒有人有權力告訴別人『正確』的喝法,只能各自從生活中領悟。我更無法接受目前流行的商業模式,製作標籤化的歌功頌德,互相吹捧製造假象哄抬茶價,讓茶生活成為某種虛偽的象徵,太讓人痛心了。」

浸淫茶生活十多年,廖宜宗與安婷不約而同地感嘆:「誰都無法說自己是權威,我們甚至很難找到具體的根據,去判斷真偽與好壞,只能走一步是一步,戰戰兢兢,邊走邊學習。」有時聽到人大言不慚地宣稱各種茶的定位,廖宜宗便開始焦慮:「譬如鑑定老茶,大家都認定越老越該有某種茶倉味,其實是謬誤,再老的茶,如果保存得宜,只能產生更圓潤青春的氣息,而不會有腐朽的臭氣,這是沒喝過好茶之人的自己想像,根本是屁話。最近還有人拿製作普洱的方式做六安,然後宣揚六安的茶湯味與普洱茶等級相當,你若真喝過1930年出品的老六安,就不會說出這麼無知的話來,這跟本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茶,怎能對比?」

是否真懂茶,需不需要茶道,對於廖宜宗有錐心之痛,而進入茶生活八年,從大學畢業就只做過茶文化工作的安婷,亦有切膚之感:「有時,進門來的過客,問我怎麼沒穿茶人服,一開始反應不過來,兩岸交流多了,許多陸客進門問的多半是茶道講究,而我們只是喝茶品茶,從來沒有這些儀式,被問得莫名其妙。」在喝茶被形式化後,享受生活茶的人,反而被邊緣化得滿頭霧水,這從古至今,從來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曾幾何時,瞬間躍升為祭典式的禮儀,的確讓長年喝茶的人難適應。

日本茶道學自宋朝的精緻文化,後演變為自有的禪風儀式,有其生活信仰的需求,而本質上,仍為喝茶,並體會品茗中的樂趣與享受。為儀式而喝,便本末倒置,廖宜宗認為:「這跟享受知識是一樣的,喝茶,是很棒的生活享受,可以從中品味許多樂趣與常識,但若加入了形式化的表面文章,而失去喝茶的本質,就好像沒有靈魂的生活,這樣有意思嗎?」

樂於分享茶知識的廖宜宗,無論是對客人或茶農,皆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只要願意聽,他便願意說,也因此結交了願意承襲傳統文化的茶農,以及真正享受茶的顧客,他稱自己是「茶媒介」,讓各種茶人能齊聚一堂地享受茶生活。

e2000

add_臺灣臺北市大安區永康街54號1樓

tel_886-227979918

time_15:00-23:00(周一至周五)

相關焦點

  • 初問臺灣茶|臺北永康街尋店
    與一次次拆了重建的大陸一線城市相比,臺北半新不舊,既沒有歷史深遠的古舊建築,又缺少奇形怪狀的現代建築,倒是計程車司機分外熱情,會問你有沒有去101,我說我們不是觀光客,我們要去永康街。這一次同行的三位朋友,兩位的工作與旅行相關,從事海外定製旅行的林建勳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帶隊旅行的途中,這次出行前,剛從以色列歸來。
  • 臺灣寫真:永康街,低調的生活美學
    位於臺北市中心附近的永康街,因其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與生活美學,成為不少遊客來到臺灣的必去之地。圖為清晨時的永康街。 張曉曦 攝  中新社臺北3月29日電 題:臺灣寫真:永康街,低調的生活美學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陳小願  街道安靜清幽、藝文美食匯聚,是臺北永康街給人的印象。
  • 去臺北,一定要去永康街
    歡迎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知臺分子」。 美食永康街的「日」和「冶」 臺北的永康街,是吃貨心中的聖地,東西美食,南北匯潮,不管你想吃什麼地域的美食,在這兒都能找到合適的。 永康街位於臺灣臺北大安信義路二段上,在金山南路與新生南路之間。
  • 從永康街看臺灣的「一葉知秋」
    的確,過去永康街某種程度何只是臺北的一個文化象徵,它還是臺灣優質文化的縮影,生活、自然、樸素、謙抑、重視細節卻有深度,揉合了中國文化與日本的某些特質。而大陸這些年「井噴式」經濟的興起,許多菁英開始追求「自然而在」的中國文化生活,也開始提倡日本的職人精神,這些都能在永康街看到具體而微的例證,也難怪會相互告知,接踵而來。
  • 【樂遊臺灣】臺北永康街 | 地道又正經的掃街美食指南
    說到臺灣掃街,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會是夜市,但其實臺北的「永康街」,雲集好多必食的臺灣美食,深受當地人及遊客喜愛,想吃好絕對不能錯過!
  • 臺北|民生社區的鳳梨酥與永康街的食堂
    被面帶微笑的服務生讓進大門,我挑選一個舒服的座位坐下來,原木的桌面厚而結實。轉身的功夫,就有帥氣的先生用原木託盤送上一塊完整鳳梨酥以及一杯清甜的烏龍茶。不慌不忙的品嘗微熱山丘的純鳳梨內陷與香酥的外皮,間或品品手畔的烏龍。完整的鳳梨酥偌大一塊,烏龍的味道正好與微酸的鳳梨內餡合拍,而茶喝完了還可以無限的續杯。原來這裡的服務不是靠秀產品,而是靠客人自己的體驗呢。
  • 【茶人茶園】臺灣廖鄉長紅茶故事館
    廖鄉長紅茶是由擔任臺灣魚池鄉老一任鄉長廖鄉長經過八年大力推動所創立起來的紅茶品牌。
  • 永康街 | 臺北地道又正經的掃街美食指南
    說到臺灣掃街,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會是夜市,但其實臺北的「永康街」,雲集好多必食的臺灣美食,深受當地人及遊客喜愛
  • 永康街還像一條街嗎?
    本報8月10日熱線消息(見習記者孟志榮)今日,本報熱線不斷接到投訴,反映原本好好的永康街上,現在除了垃圾雜物,就是汙泥積水,生活在這裡的居民意見很大。  還沒到永康街,記者就聞到一股腐臭的垃圾味,從長治路往東約30米內的永康街上,一半是坑坑窪窪的汙泥積水,一半是附近居民扔的生活垃圾。
  • 冶堂|臺灣那壺茶
    |新人文茶路|臺北市永康街連著臺灣師範大學
  • 臺北永康街 | 地道又正經的掃街美食指南
    說到臺灣掃街,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會是夜市,但其實臺北的「永康街」,雲集好多必食的臺灣美食,深受當地人及遊客喜愛,想吃好絕對不能錯過!
  • 文化的永康街
    而在永康街二層小樓的窄長露臺上,一邊靜靜地啜飲咖啡或怡然品茗,一邊默默地俯視著來來往往的紅男綠女芸芸眾生,也已是臺灣當地人的一大樂事。如果這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他們簡短的晤面中,僅憑著對永康街的一致讚賞稱道和點點回味,也許就能藉此找到自己的高山流水知音和孜孜不倦的同道者。因為瀰漫著久經不散的文化氣息的永康街,便是開啟他們心靈枷鎖的按鍵和密碼。蟄伏在地下的書店佇立在永康街轉角的一處地下二手書店裡,其別致的設計裝潢招引著眾多愛書者前來一探究竟。
  • 京盛宇永康概念店開幕:極簡空間、現衝茶吧檯,免費體驗臺灣茶、微熱山丘茶點
    臺灣茶品牌「京盛宇」進駐觀光客最愛的臺北永康商圈,邀請微熱山丘合作提供茶點,強調「體驗先行」,以簡潔空間傳遞茶現代化的品牌精神,以及茶藝師與客人近距離互動帶來真實溫度
  • 永康街、青田街,大安區這幾條街才濃縮著臺北骨子裡的文藝氣息
    作為臺北的文教區,這裡不僅有著臺大和師大等全臺灣最一流的大學,各種宗教機構堂會也都在此聚集,臺北市中心最大的大安森林公園也在這裡,各種新奇創意與日常生活的碰撞,是大安區最精彩最有魅力的一面。
  • 臺北永康街公園旁,這個茶空間已「回留」了25年.
    如果你去臺北旅行,永康街一定是必到的一站,就在永康街最繁華的永康公園旁,有一家茶空間已經悄悄佇立了25年。她有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名字——回留。
  • 臺北永康街 和美食的不期而遇
    文:Ice圖: Ice & 網絡地處寶島臺灣以北,西界淡水河、新店溪,東壤南港,南臨南丘陵,臺北這座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於一身的城市
  • 沒去過 {永康街} 的臺北行怎能完整
    (原諒手繪的圖片略醜,但都是用心羅列的我喜歡的地方,它值得你花上一個下午慢慢走,更值得你住上兩天,和它做朋友)康青龍文化圈算得上是臺北最文藝的片區之一。臺灣光復前,這裡是日本高級文官的居住區,所以文藝氣息溢滿整個街區。
  • 在永康街商圈泡一杯咖啡 用人文調味
    永康商圈具代表性的文藝店家    作為一個臺北觀光的重要景點,永康街商圈是許多外來客首選的第一站,不論是享譽海內外的小籠包、芒果冰、擔仔麵、還是各色眼花撩亂的個性小鋪,它都是觀光客必來朝聖的景點。然而,對長期定居臺北的識途老馬而言,永康街一帶卻是整個臺北市最富藝文氣息的區域。
  • 臺灣寫真:臺北尋茶-中新網
    中新社臺北4月7日電 題:臺北尋茶  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路梅  臺北茶香哪裡尋?用臺灣知名茶人曾至賢的說法,首推永康商圈,其次是迪化街商圈,貓空則是臺灣觀光茶業的一個縮影。臺北永康街、麗水街一帶交通便利,近十幾年來成為特色茶坊的集聚地。
  • 體驗臺北夜生活之永康街(來稿選登)
    永康街很生活,感覺就像老底子杭州的國貨路+東坡路的集合體,居民遊客穿梭其中,慢悠悠的吃著章魚燒,手抓餅,鹽酥雞,芋頭圓子,還能看見阿媽們在社區公園跳廣場舞,只不過音樂換成南美拉丁舞曲,沒有擴音喇叭的咄咄逼人,真能體現出悠閒的生活方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