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和拼多多 疫情後在哪家開店更賺錢?

2020-12-18 瀑布先生

隨著阿里、拼多多公布2020財報,關於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個電商平臺發展前景的議論多了起來。儘管阿里的數據仍保持增長,但一些人發現增速不如從前,所以股價出現下跌。相反拼多多因為公布活躍買家突破六億,股價出現上漲。相對沉穩的京東,此時有點被人忽略,沒有得到電商老二應有的尊重。

有朋友問我,疫情過後,阿里、京東和拼多多,在哪家開店更賺錢?這個問題頗具挑戰性,因人而異,給出標準答案不容易。所以我想從創始人、模式和周期幾個方面,嘗試著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些行家最近在談到阿里時,習慣撇開模式,強調阿里的格局、管理和文化,我覺得是抓到了阿里的精髓。阿里是一家價值觀驅動的企業,所以,不必過分糾結其短期數據和形式變化。比如:疫情期間,出現眾多新增在線盈利機會,但阿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減災、慈善和開闢國際通道上。比如主營金融的螞蟻金服,本可以和銀行一樣賺錢。但實際螞蟻金服利潤率不高,它更強調培育阿里生態的成長。所以,阿里是一家注重長遠利益的平臺,對於基礎紮實,致力於長遠發展的商家,阿里是一家較值得信賴的平臺。

阿里的模式,是一家強中介模式,擁有巨大的零售生態。它通過整合數據,輸出一套效率較高的商業作業系統。依附於這個系統的商家,可以通過相對完整的經營組合,實現商品從生產、經營到銷售的長遠規劃和發展。所以阿里平臺,相對適合那些商品鏈較完整,發展規劃較長遠,具備一定資金實力的企業。賺的是穩定發展的錢。

談京東,就必須談談劉強東這個創始人。我認為他是對電商理解最透徹的人之一。從創立京東第一天始,劉強東就認定電商的意義在於提升傳統商業的效率。所以京東多年的模式,是圍繞商業各環節的效率提升來展開的,這是電商的道和本。比如未來零售,商品一定是廠家→倉儲→快遞櫃,這個路徑效率最高,京東就不遺餘力地紮實鏈條。所以京東是基礎設施最完整,電商路徑最明確的平臺。

劉強東是蘇北人,他和精明、通靈的浙江商人馬雲和黃崢,有著天然上的思維差異。京東執著於效率、體驗、貨真價實這些根本,劉強東認為這才是戰無不勝的法則。所以在應對市場變化時,京東顯得踏實有餘,靈活不足。對於那些經營比較大件、單價較高、品質物流有要求、強調售後的商品和商家,京東平臺會是較好的選擇,適合建立穩定的服務關係。長遠地說,它的效率優勢會逐步體現。

到目前為止,拼多多更像是一家賺快錢的平臺。它抓住的是社交流量,下沉市場,低價和非標商品的空白,採取快速切入的市場方式。它和阿里、京東採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效率提升辦法。阿里是通過數據輸出強大系統,京東是紮實商品鏈條的每一環。而拼多多做的是減法,它把商業作業系統和商品鏈條的中間環節全部捨棄,只抓產品源頭和消費人群。所以拼多多有最簡單的流程、寬鬆的環境和直接的營銷。

從周期上說,拼多多仍處於市場開拓階段,有較多的補貼政策。所以拼多多最適合那些,非標、短期、靈活、商品針對下沉市場人群的商家。只要配合拼多多的快速多變的活動策略,採取爆款打法,通常能取得比阿里、京東更快速的銷售增長。但有一點要注意,拼多多在捨棄中間環節提升效率的同時,在中間環節劃了一道紅線,所有管理通過罰款來執行。所以,想利用靈活寬鬆政策,在拼多多賺快錢的商家要切記,這根紅線踩不得。

相關焦點

  • 貓狗拼」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還很穩,阿里該急了
    在用戶增長上,拼多多繼續保持高速,與阿里的年活用戶數量差距縮小至2570萬人,阿里用戶增長遭遇瓶頸,月活用戶數據不及市場預期。京東則保持原來的速度繼續增長。資本市場直接進行了「打分」。財報發布後,阿里和京東的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拼多多大漲20%。隨著股價變動,三巨頭的市值也發生變化。目前阿里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電商平臺,但拼多多和京東正加速趕來,在市值上縮小差距。
  • 拼多多、阿里、京東電商三國殺:拼多多脫穎而出的秘訣是什麼?
    在拼多多 APP 「百億補貼」和「全球購」的頻道,均設立了亞馬遜海外購的入口。 上線多多直播:直播功能的為平臺 商戶提供了更多的營銷工具,可以幫助平臺提升用戶留存時間增加用戶對平臺黏性,並提升轉化率。 和國美戰略合作,認購其可轉債:4 月拼多多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 2 億美元可轉債,如完成轉股,將佔發行後的 5.62%。
  • 「貓狗拼」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還很穩,阿里該急了
    財報發布後,阿里和京東的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拼多多大漲20%。隨著股價變動,三巨頭的市值也發生變化。目前阿里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電商平臺,但拼多多和京東正加速趕來,在市值上縮小差距。三大電商平臺目前已經全部進入中國市值最高前十大上市公司名單。
  • 三巨頭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還很穩,阿里該急了
    在用戶增長上,拼多多繼續保持高速,與阿里的年活用戶數量差距縮小至2570萬人,阿里用戶增長遭遇瓶頸,月活用戶數據不及市場預期。京東則保持原來的速度繼續增長。資本市場直接進行了「打分」。財報發布後,阿里和京東的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拼多多大漲20%。隨著股價變動,三巨頭的市值也發生變化。目前阿里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電商平臺,但拼多多和京東正加速趕來,在市值上縮小差距。
  • 騰訊系圍剿阿里,美團、拼多多、京東借勢社區團購
    京東與美團、拼多多,三家雖然同是騰訊系電商,雖然目標都是對阿里的戰略合圍,但三家公司依舊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競爭和傾軋。京東需要堤防拼多多和美團,尤其是美團。與劉強東的親自指揮不逞多讓的還有美團、拼多多對社區團購的重視。
  • 2020年,阿里、京東與拼多多的絞肉機大戰
    不過,宏觀來看中國電商行業的2020年,從上往下和從下往上是存在一定預期矛盾的。一方面,中國GDP、社會零售總額增速持續放緩,經濟處在下行區間。另一方面,以阿里、京東、拼多多為代表的中國頭部線上零售平臺公司,都對未來短期內的發展給出了超出行業均值的樂觀指引。更重要的是情緒,它們都不認為自己處在整體上的競爭劣勢地位。
  • 阿里、拼多多、京東的新戰場:水果農場
    比如在淘寶APP上,「新品」、「聚划算」「天貓超市」正好對應了阿里新品新客、下沉市場、本地生活的戰略方向。而京東,「超市」「到家」是優勢業務,服飾則更需要流量扶持。在拼多多,「領現金」、「特賣」、「免費拿」則精準定位了它的目標人群。那麼,「免費水果」的小遊戲站在C位,對平臺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 為什麼阿里系和京東佔據較大電商市場份額後,拼多多還能異軍突起?
    為什麼阿里系和京東佔據較大電商市場份額後,拼多多還能異軍突起?如果,你開始在拼多多上買9.9元的水果,那拼多多就成功了。水果應該不假吧,最多有質量問題。拼多多和商戶大概能夠做到,即使有壞果,剩下的好果子,也值這個價。商戶與拼多多在壞果包賠這件事上,做得也不錯。
  • 2021,拼多多加速蠶食阿里
    來源| 億歐網文丨寒江 編輯丨城南本文核心觀點1、依靠「下沉」,拼多多突出重圍,成為阿里、京東之外的「電商第三極」;2、拼多多正不斷引入高端品牌,改變用戶「拼多多主要用來買農副產品和日用品」的固有印象;3、上線多多批發、合作極兔快遞、試水多多錢包,拼多多開始主動蠶食阿里。
  • 2021 拼多多加速蠶食阿里
    來源:億歐網全文3631字,閱讀約需8分鐘文丨寒江編輯丨城南本文核心觀點1、依靠「下沉」,拼多多突出重圍,成為阿里、京東之外的「電商第三極」;2、拼多多正不斷引入高端品牌,改變用戶「拼多多主要用來買農副產品和日用品」的固有印象;3、上線多多批發、合作極兔快遞、試水多多錢包,拼多多開始主動蠶食阿里
  • 阿里、京東、拼多多的家居爭奪戰
    2019年9月27日,阿里發布「躺平」計劃。三日後出手首筆投資,5億投資「三維家」。季後賽首輪——馬太效應初步到來,線下連鎖賣場巨頭加速擴張,雙線生態戰略升級。2020年阿里重回線下市場,重新布局多次未果的線下平臺體驗店。
  • 阿里、京東、拼多多,家居家裝行業上演「三國殺」
    基於此,範居士預估今年全國規模以上建材家居賣場銷售額將達1萬億元以上,無怪乎以阿里、京東、拼多多為首的電商巨頭如此看好家居建材家裝市場。伴隨阿里、京東、拼多多的入局,家居建材家裝版圖的「三國殺」正式上演。
  • 電商後進拼多多,打敗前輩阿里與京東,難道僅僅是憑藉低價拼團嗎
    一段時間以來,提到網際網路電商平臺,人們能夠想到的只有阿里和京東,網上購物也習慣了去這兩家平臺。阿里與京東,幾乎瓜分了國內整個網際網路電商市場。即使是現在新零售贏家蘇寧易購,也不得不依靠兩大平臺來為自己引流。直到拼多多的出現,打破了網際網路電商,被阿里與京東兩大巨頭壟斷的格局。
  • 拼多多的物流策略:阿里栽樹,拼多多乘涼
    京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疫情間的京東物流為廣大群眾帶來了必要的生活物資收穫大量忠實粉絲。據4月12日京東物流發布數據來看:大件商品的配送單量環比三月同期暴增超過9倍。這就是電商自有物流的好處。做物流的好處不言而喻,從時效性及申訴率來看,擁有物流或者控股物流的電商可以掌握更好的話語權。從目前的電商局勢來看,一開始把自己定位成「不做物流,只是物流行業的驅動者」的阿里,逃不過真香定律。
  • 快手為何舍拼多多與阿里,最終選擇了京東?
    此前在快手上購物,大多都是要通過一個連結,跳轉至淘寶、拼多多、京東這些外部貨源的商品頁,來完成後面的交易和物流配送操作,後續的客服體驗很難有保證。快手對接京東自營的商品庫後,用戶可以在快手站內的「快手小店」直接購買京東自營商品,並能享受京東的211配送、售後等服務。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有2.5億人在快手平臺發布作品,日活用戶數在2020年初已突破3億。
  • 拼多多 京東 蘇寧 阿里等電商助力政策大比拼
    導讀:從3月開始,隨著全球疫情爆發,外貿企業的出口訂單基本停滯,大量商品堆積倉庫,企業資金回流困難。經歷著市場寒冬的外貿企業們紛紛牽手拼多多、京東、蘇寧、阿里等電商平臺,通過「出口轉內銷」的機會窗口尋求自救和發展。網經社盤點各大電商平臺的助力政策。
  • 阿里、京東、拼多多「搶」工廠:C2M的戰爭|封面故事
    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巨頭,利用他們多年在消費市場耕耘積累的數據、流量、消費者洞察、營銷手段以及技術來賦能工廠,用C2M的方式進行柔性製造技術的改造。第二種力量是領先的製造業企業。工業富聯、三一重工、海爾等製造業巨頭,深耕產業多年,率先改造自己的生產線,追求生產過程的可感知、可預測、可控制,最終實現智能製造。
  • 京東「喜從天降」,騰訊、阿里、拼多多很無奈
    認為把錢抓在手裡更放心,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國內網際網路環境經濟的增長,行動支付的流行趨勢開始迅速增長。根據央行公布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可知,第二季度行動支付業務達到了106.17萬億元,同比增長33.61%。共計完成了301.41億筆。
  • 阿里,京東圍剿下,拼多多Q2還能突圍嗎?
    本文精編自中金《拼多多:1Q19業績表現良好;競爭擔憂導致超賣,建議逢低買入》、安信證券《拼多多:二季度業績前瞻》摘要:拼多多明晚(8月21日)盤前公布二季度報。在下沉紅利接近尾聲,阿里、京東爭奪低線城市用戶情況下,公司必須維持強營銷投入,二季度虧損很可能環比擴大。
  • 拼多多終於盈利了!
    財報發布後,拼多多股價盤前大漲超17%,創歷史新高。 眾所周知,網際網路企業,尤其是電商企業相當燒錢,在盈利之前,必須經歷漫長的虧損期。 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京東從虧損走到盈利,花了整整12年,淘寶花了6年,拼多多的盈利時間,則剛好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