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阿里、拼多多公布2020財報,關於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個電商平臺發展前景的議論多了起來。儘管阿里的數據仍保持增長,但一些人發現增速不如從前,所以股價出現下跌。相反拼多多因為公布活躍買家突破六億,股價出現上漲。相對沉穩的京東,此時有點被人忽略,沒有得到電商老二應有的尊重。
有朋友問我,疫情過後,阿里、京東和拼多多,在哪家開店更賺錢?這個問題頗具挑戰性,因人而異,給出標準答案不容易。所以我想從創始人、模式和周期幾個方面,嘗試著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些行家最近在談到阿里時,習慣撇開模式,強調阿里的格局、管理和文化,我覺得是抓到了阿里的精髓。阿里是一家價值觀驅動的企業,所以,不必過分糾結其短期數據和形式變化。比如:疫情期間,出現眾多新增在線盈利機會,但阿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減災、慈善和開闢國際通道上。比如主營金融的螞蟻金服,本可以和銀行一樣賺錢。但實際螞蟻金服利潤率不高,它更強調培育阿里生態的成長。所以,阿里是一家注重長遠利益的平臺,對於基礎紮實,致力於長遠發展的商家,阿里是一家較值得信賴的平臺。
阿里的模式,是一家強中介模式,擁有巨大的零售生態。它通過整合數據,輸出一套效率較高的商業作業系統。依附於這個系統的商家,可以通過相對完整的經營組合,實現商品從生產、經營到銷售的長遠規劃和發展。所以阿里平臺,相對適合那些商品鏈較完整,發展規劃較長遠,具備一定資金實力的企業。賺的是穩定發展的錢。
談京東,就必須談談劉強東這個創始人。我認為他是對電商理解最透徹的人之一。從創立京東第一天始,劉強東就認定電商的意義在於提升傳統商業的效率。所以京東多年的模式,是圍繞商業各環節的效率提升來展開的,這是電商的道和本。比如未來零售,商品一定是廠家→倉儲→快遞櫃,這個路徑效率最高,京東就不遺餘力地紮實鏈條。所以京東是基礎設施最完整,電商路徑最明確的平臺。
劉強東是蘇北人,他和精明、通靈的浙江商人馬雲和黃崢,有著天然上的思維差異。京東執著於效率、體驗、貨真價實這些根本,劉強東認為這才是戰無不勝的法則。所以在應對市場變化時,京東顯得踏實有餘,靈活不足。對於那些經營比較大件、單價較高、品質物流有要求、強調售後的商品和商家,京東平臺會是較好的選擇,適合建立穩定的服務關係。長遠地說,它的效率優勢會逐步體現。
到目前為止,拼多多更像是一家賺快錢的平臺。它抓住的是社交流量,下沉市場,低價和非標商品的空白,採取快速切入的市場方式。它和阿里、京東採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效率提升辦法。阿里是通過數據輸出強大系統,京東是紮實商品鏈條的每一環。而拼多多做的是減法,它把商業作業系統和商品鏈條的中間環節全部捨棄,只抓產品源頭和消費人群。所以拼多多有最簡單的流程、寬鬆的環境和直接的營銷。
從周期上說,拼多多仍處於市場開拓階段,有較多的補貼政策。所以拼多多最適合那些,非標、短期、靈活、商品針對下沉市場人群的商家。只要配合拼多多的快速多變的活動策略,採取爆款打法,通常能取得比阿里、京東更快速的銷售增長。但有一點要注意,拼多多在捨棄中間環節提升效率的同時,在中間環節劃了一道紅線,所有管理通過罰款來執行。所以,想利用靈活寬鬆政策,在拼多多賺快錢的商家要切記,這根紅線踩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