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建築藝術猶如一朵奇葩,在法國中世紀灰暗的藝術空間拉起一串豔麗的風景線。一批脫離農業生產的民間藝人、匠師開始出現,從事建築藝術創作。
10一12世紀,羅馬式建築藝術十分流行,主要用以教堂的建築和裝飾。羅馬式建築是以古代羅馬建築為基礎,綜合日耳曼和東方建築藝術的特徵而形成的新的建築形式。羅馬建築的特點是門窗上部都用半圓形拱頂,石壁堅厚,屋頂圓起。柱子粗大,窗戶窄小,室內光線暗淡。室內廣闊的牆壁上,飾以大量宗教題材的壁畫,並廣泛使用雕塑裝飾。建築外形類似封建城堡,建築物前後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樓,以防外敵入侵或起義農民的攻擊。這類建築多為教堂,主要以其堅厚、敦實的形體顯示教會的威力。使人望而生畏,以微弱的光線使信徒產生隔世之感,增強虔誠之心。羅馬式建築藝術以法國為中心,影響西歐各國,傑出的作品有安高萊姆教堂、康邊三聖教堂等。
12世紀末葉開始,法國北部城市興起了哥德式建築藝術,並流行於西歐各地。哥德式建築藝術主要集中在城市內部,由於城牆的防護,不需要砌設堅厚的牆壁。同時,由於教堂社會意義的加強,常常需要在裡面舉行城市典禮等公眾活動,加之不少教堂附設學校、圖書館等,因而要求內部高大、寬敞和明亮,能容納較多的人。隨著教會神秘主義的發展,又要求在光線、顏色、高度上加以改進,以襯託宗教的神秘感,因此,哥德式建築在改進羅馬式建築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建築風格。它的特點是尖形拱門,高聳的尖塔式屋頂。薄牆壁,細圓柱,大門窗,光線充足。
哥德式教堂內部,一切暗示重量、厚度等物質世界的成分都被壓縮,它高聳的塔尖,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門窗彩色玻璃的明暗光線交錯,加之各色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像、雕花,都有助於使人感到神權的至高無上,產生驚奇和神秘的心情,及對彼岸世界的嚮往。哥德式教堂是文藝復興前法國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巴黎聖母院、夏特爾教堂、蘭斯大教堂和亞眠教堂等都是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