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說
歷史賦予了鄭州變大的機會,但這座城市更需要做的,是找出城市發展的痛點,讓自己不斷變強。
撰文 | 趙靈兒 《地盤》特邀撰稿人
近日,由全球化與世界城市(GaWC)研究網絡編制的全球城市分級排名——《世界城市名冊2020》正式出爐,鄭州晉升全球二線大城市。
從今年的入圍情況來看,一線Alpha等級城市中有6座中國城市入圍,其中香港、上海、北京同為Alpha+,廣州、臺北和深圳3個城市入選Alpha-。
位於二線Beta等級城市的中國城市有13座,從細分等級來看,成都位於Beta+(二線B+);天津、南京、杭州、重慶4座城市同處Beta(二線B),武漢、長沙、廈門、鄭州、瀋陽、西安、大連和濟南位列Beta-(二線B-)。
這當中,鄭州和西安是首次晉升為Beta-城市,重慶則由Beta-升級至Beta。
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鄭州又「變大」了。
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2019年鄭州市城市建成區規模的通告》,鄭州市建成區再次擴容,面積增至1181.51平方公裡。
鄭州「膨脹式」的擴容速度,讓鄭州的城市版圖,日益龐大。
鄭州的困惑
可以說,鄭州的城市上位史,就是一部不斷「長大」的歷史。
1948年鄭州解放時,市區面積僅5.23平方公裡,人口16.4萬人。近70年間,鄭州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超200倍。
伴隨城市版圖不斷擴張,僅最近10年,鄭州GDP就翻了3倍之多,人口也突破千萬,並順利入圍國家中心城市。
作為中部樞紐的鄭州,卻一直受制於不夠「大」。
2018年中,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研究顯示,鄭州市區面積僅有1010平方公裡,建成區面積457平方公裡,兩個數據在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均為「墊底」。
作為省會,同中西部幾大中心城市相比,鄭州全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裡,僅為武漢86.89%、西安73.74%、成都61.43%。
實際上,從「小縣城」起步,如何「變大」一直困擾著鄭州。
20年前,老城區規模僅130多平方公裡的時候起,鄭州就大魄力、大手筆地規劃了150平方公裡的鄭東新區,這幾乎等於平地起一座新鄭州。
後來,鄭州各個新區如潮湧,城區範圍慢慢舒展。
2017年1月,鄭州獲批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城市發展和定位也隨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但一直存在一種聲音,認為鄭州面積還是小,甚至提出要跨河向北發展。實際上,這並不是鄭州的唯一選擇。
歷史賦予了鄭州變大的機會,但這座城市更需要做的,是找出城市發展的痛點,讓自己不斷變強。
城區擴容
實際上,鄭州的關鍵問題在於城區面積偏小,縣域面積太大,不利於城市核心區域的統一規劃和布局,不利於城市綜合承載力提高和發展潛能釋放。
而提高鄭州市區面積最簡單和有效的辦法,就是推動滎陽市、新鄭市、中牟縣同時改區,使鄭州市區面積由目前的1181平方公裡,增加到3743平方公裡。
為了做大做強鄭州等國家中心城市,近兩年高層也沒少出力,行政區劃調整的步伐明顯加快。
2020年以來,先後有長春、煙臺、成都、南通、蕪湖、邢臺等城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鄭州推動三地的撤縣改區工作也迫在眉睫,一旦落實,勢必將帶來人人羨慕的經濟活力。
時下,鄭州市域擴容的步伐尚無定論,但都市圈的擴容已有安排。國家賦予鄭州的使命是: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提升。
眼下鄭州以東三環為中軸的城市格局,已經將鄭州分為了東城和西城。鄭州的發展輪廓也已逐漸呈現,鄭州東要接開封、南要連許昌,北要跨河融新鄉、焦作,兼顧西邊的鞏義、登封。
至此,鄭州大都市區的概念真正落地。
去年8月,河南正式出臺《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鄭州大都市區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河南戰略發展的焦點所在。
最新的《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從更大的區域範圍看待鄭州發展,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核心任務,跳出鄭州看鄭州,從「1+4」大都市區、中原城市群乃至全國、全球的角度,謀劃鄭州的未來。
這份既有宏觀指導,也有具體指示的規劃,直接關乎鄭州未來15年的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可以預見,政府仍有動力,不斷打造新的板塊,作為鄭州的城市引擎。
但面積之外,沒有一定人口密度和人口規模,城市也難以繼續擴張。
去年,鄭州常住人口達到1035.2萬人。一年內21.6萬人的增量,讓鄭州成為全國人口增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再往前回溯,相較2008年744萬人,鄭州常住人口增加291萬人,的確不容小覷。
不過,對於人口大省河南而言,鄭州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按照規劃目標,鄭州大都市區2020年區域集聚人口要達到2000萬人,人均GDP達到9萬元;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大都市;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2300-2800萬人。
止不住的鄭州,越來越膨脹了。
城市紅利
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為城市留下了很多空白區域。
這些區域需要更充實的內容去填充起來,建成區面積的不斷擴大,使得未來綠博、鄭上新區等板塊也更有機會劃入鄭州的城市版圖裡去,更多新板塊的優質樓盤也將更具價值空間。
城市的擴容,生活骨架不斷延伸,也帶來了無數紅利。
過去一年,鄭州變化很大,GDP破萬億、米字形高鐵成型,城市精細化改造運動、民運會召開,阿里華為入鄭、金雞百花電影節即將在鄭舉辦......
眼前的鄭州,正在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這個過程中,資金流入、人口流入、全面快速地提升整個城市的軟綜合實力。
今年的城市經濟排位賽,鄭州稱得上「話題選手」。
上半年鄭州經濟回血,外貿進出口是主要助力之一,進出口總額完成1583.5億元,增長13.7%,總量和增速均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位。
疫情影響下,沿海外貿經濟受創,出口受阻,而鄭州作為內陸經濟樞紐,集聚能力顯現。
今年上半年,鄭州中歐班列開行539列,同比增長90.5%,居中部城市第一名,集貨範圍已覆蓋全國四分之三的區域。
航空領域,鄭州的貨運優勢一樣不容小覷,其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大機場集中了全國90%的國際貨運量。上半年的數據顯示,新鄭機場完成貨郵吞吐量25.51萬噸,同比增長21.45%,增速居全國大型機場首位。
鄭州是北方經濟體量僅次於京、津的超大城市,在全國新一線城市中表現非常突出。
高鐵網、高速公路網、航空網絡的「三網合一」讓鄭州的樞紐地位比肩京滬,讓鄭州的城市定位躋身於特大城市之列。
未來,鄭州還有更大的野心,土地1萬平方公裡,人口2000萬。
不過,好看的軀殼比比皆是,豐滿的產業入駐才是城市的真諦。缺少產業的居住區,往往成為「鬼城」。
從前不久刷屏的「黃河與長江的握手」,可以看到鄭州為「揚長補短」作出的努力。
7月20日,鄭州黨政「一把手」率隊赴上海考察。此行共籤約項目37個,投資總額1067.7億元,其中屬於傳統優勢的製造業項目20個,其餘17個則聚焦「短板」第三產業。
招商引資上「暗自發力」的背後,鄭州有自己的標準線。
此前,鄭州市委書記徐立毅的千字招商心得廣為流傳,其中一句話是:「招商引資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一定要有門檻、有甄別、有定力,寧缺勿濫。」
鄭州的「門檻」設置,一個重要衡量指標是:能否將傳統的交通區位、製造業優勢,轉化為更具競爭力的新興優勢,以填補產業轉型升級動力的不足。
作為當天籤約的5個世界500強項目之一,上汽集團雲計算軟體研發中心落地鄭州。自2017年入駐鄭州以來,上汽集團已先後在此布局數十個項目,其中包括上汽榮威名爵全球最大的60萬臺整車生產基地落地。
更值得稱讚的是,上汽把整個集團業務運行的大腦放在了鄭州,全球雲計算數據中心即將在今年建成投用。管中窺豹,一流產業、企業越來越重視這座城市。
不同發展階段,城市必然有不同的訴求。從昔日的小縣城到國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唯一「特大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鄭州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期。
中國中心位置的鄭州,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的巨大變量。
展開中國經濟版圖,如果說,上海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鄭州則是黃河流域當之無愧的發展中心。雖然鄭州與上海尚有差距,但這些不足,正是鄭州的發展空間。
未來,城市間的比拼,不局限於拼人口、拼產業,還要拼城市管理水平,以及尋找更多撬動需求的突破口。
河南最新發文力挺夜經濟,加快培育繁榮的夜間消費市場,進一步提升夜經濟對消費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加鄭州的煙火氣。
夜經濟作為一把利劍,它雖然是刺激消費短期突破的手段,但我們更希望它能成為常態化,喜歡吃地攤、逛夜市的鄭州人晚睡一小時,這對城市活力的激活作用舉足輕重。
同時,夜經濟也是城市魅力的體現、吸引人才的因素之一。
隨著城市發展蒸蒸日上以及利好的人才引進政策,每年都有源源不斷的年輕人進駐這座城。
未來的鄭州,是止不住的。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