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從「衝時點」到「衝日均」,銀行的貼息攬儲似乎永遠在路上。
「現在銀行籤約的利率是年化3.7%,額外補貼每日萬分之0.8的利率,折合年化高於6.6%」,資金掮客Y先生近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部分國有大行在湖南、河南、河北、廣東、江蘇的一些網點還有資金缺口,不過客戶不用全國飛,只需進行網銀開戶並轉入資金即可。」
據本報記者了解,對於「衝日均」的資金而言,留在銀行「過夜」很重要,也就是要「晚進早出」,這樣才會被納入統計口徑。「而且,這樣的進出方式,特別適合白天需要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擺帳或配資的資金」,Y先生表示。
貼息攬儲亂象猶存
「過夜」成資金必答題
過去,存貸比考核一度被解讀為銀行貼息攬儲的動因之一。如今,存貸比指標已經由硬性要求變成了軟性監測,但是銀行對於存款的渴望依舊沒有減弱,甚至在招聘、考核等多個環節都展示出對存款的重視。
「大多數銀行吃息差為主的盈利方式沒有顯著變化,攬儲的意義仍然很明顯」,一位股份制銀行分行有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存貸比即便不再存在75%的監管上限,也不可能是無上限的,大多數不會超過80%,極限值也就是85%左右,因此存款還是必須的,何況總行對這一塊的考核也沒有放鬆。」
於是,在每個季末、年末時點,銀行對於攬儲依舊不遺餘力。而且,為了應對存款偏離度考核,部分銀行網點甚至還需要「衝日均」。
「河南某農商行繼續收7天、14天以及衝日均資金過夜資金,價格高」、「村鎮銀行收一個月資金,價格給力」、「常州某國有大行,本月15日至4月1日,需要1000萬元存款,有資金聯繫」。將上述「行話」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部分國有大行、農商行和村鎮銀行的網點在尋找期限各異的大額儲蓄資金。而這種需求並不是無償的,其對於資金方的回報將是貼息。
資金掮客L先生對《證券日報》記者具體介紹稱,在「衝日均」模式下,銀行需要資金方完成一定的「基數」,而「基數」等於資金量乘以天數。以1億元存10天為例,其完成的「基數」為10億元。也就是說,其任務目標對於存款偏離度公式中分子分母都涉及的日均存款指標會產生影響。根據規定,月末存款偏離度=(月末最後一日各項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
Y先生還告訴本報記者,一家國有大行位於河北省保定市的網點3月底前還需要完成15億元的「基數」,也就是說,每天還需要逾1億元資金留在銀行「過夜」。
此外,不同類型銀行的衝日均價格也存在明顯差異:所謂「四加九」的銀行價格略低,目前貼息加利率一共可達6.5%;城商行較上述銀行稍高;而村鎮銀行和農信社的衝量資金價格最高,此類銀行中有部分銀行被中介列為「高危銀行」。對於經驗豐富的資金掮客來說,「高危地區和高危銀行」的口子原則上是不操作的。
監管明令禁止
有銀行「偽創新」應對
雖然資金掮客一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貼息操作流程是合規的,甚至網絡上還有一些合作協議的模板。但事實上,監管部門對於貼息等違規攬儲行為已經做出界定。
有關部門此前曾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應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約束月末存款「衝時點」,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該通知還強調,商業銀行不得採取「非法返利吸存(通過返還現金或有價證券、贈送實物等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或「通過第三方中介吸存」等手段違規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去年6月底,銀保監會聯合央行對相關制度進行了完善,形成《關於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調整存款偏離度從3%到4%,約束銀行存款「衝時點」行為。該《通知》再次強調銀行不得採取「通過第三方中介吸存、通過個人或機構等第三方資金中介吸收存款」。
為了規避監管,部分銀行甚至「創新」出了「理財+貼息」的合作模式,資金方可以買入期限長短不一的理財(最短時間可以為幾天),並享受正常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再由借款方進行貼息,利率則根據買入理財產品的時限進行確定。在資金掮客的描述中,這種合作的模式對資金更安全。
「其實,這種貼息存款並不是絕對安全。目前的大資金都要求銀行將所有的貼息一次性給付,但是資金方並非是穩賺不賠的,此前多家銀行被曝出存取失蹤的情況,其中相當多的情況就是『你賺我貼息,我賺你本金』;而貼息方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因為銀主的資金需要在帳面上趴滿約定的時間,貼息方的年化資金成本最低,但是如果銀主堅持要求提前取走存款,則貼息方只能根據合同中對於違約責任的約定索賠。由於貼息定存本就處於灰色地帶,因此其索賠的時間跨度和成本可能將是巨大的」,某資深律師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部分區域銀行
存貸比指標偏高
與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相比,由於自身的先天條件特點,農商行和城商行的存款抗波動能力是比較弱的。
同花順數據顯示,黃河農村商業銀行、河北銀行2017年年底(由於地方未上市銀行2018年的經營數據通常要在2019年4月份-5月份披露出來,目前的主要可比數據仍是來自2017年年報)的存貸比超過了75%,且最近幾年以來呈現上升態勢。雖然監管已經放鬆了對於存貸比的絕對管制,但是存貸比仍然是監管部門重點監測的指標。此外,另有部分農商行和城商行的存貸比指標比較接近75%這個曾經的監管紅線。
對此,有城商行人士指出,城商行和農商行大多服務於本地企業,除了吸收存款難度大,主要依賴當地大客戶以外,貸款客戶集中度也比較高。《證券日報》記者查閱同花順數據發現,部分銀行最大十家單一客戶貸款比例接近了50%的監管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