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宜礦區向綠水青山要效益 告別「煤」經濟 端上「綠」飯碗

2021-01-20 身邊24小時

(記者方勇華,通訊員鄭昌豔、李豔)10月23日,宜都市松宜礦區管委會陳家河煤礦礦區一片忙碌,昔日的生活區計劃改造成採煤研學基地,20公頃的礦渣場、屯煤倉正在栽樹種花,披上「綠衣」。

由紅紅火火到關閉下馬,再到生態治理修復,陳家河煤礦是松宜礦區退「黑」轉「綠」的一個縮影。松宜礦區的前身是省屬國企松宜煤炭礦務局,地跨宜昌、松滋兩地,是一個因煤而建、因煤而興,亦因煤而衰的工礦區,高峰時煤礦達數十座,年產原煤逾百萬噸,職工上萬人。2017年,松宜礦區將10多家煤礦、坑口關閉,正式告別煤經濟。

沒了「煤」飯碗,還吃生態飯。轉型而生的松宜礦區不等不靠,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向綠水青山要效益。近五年,共爭取國家專項資金5000多萬元,大力開展礦山復綠,裸露的山體、煤炭堆場種上鮮花、栽上樹木,廢棄的工業廠房、生活區吸引社會資本開發旅遊、民宿等產業。抓住棚戶區改造、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等機遇,籌資6億元,新建、改擴建住房4121套,從2013年開始,把6000多名職工,整體搬遷到劉家場、枝城、陸城等集鎮異地安置。

既實現「住有所居」,又鋪起就業之路。坐落於宜都化工園的宜昌華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礦區招商引資的「飛地」企業。項目建成後,可安置上千名礦工就業。目前,華昊新材料、仝鑫鍛造等一批「飛地」企業成為礦區工人的「新東家」。在陸城「雙創園」規劃的20萬平方米工業廠房中,目前已有5萬平方米完成主體建設,完全建成後,有望為2000名礦工提供創業就業平臺。

對於陳家河煤礦這種規模大、設施好的礦區,則另闢蹊徑開發工業旅遊,讓礦區職工吃上「旅遊飯」。松宜礦區管委會還通過支持駕校、應急救援隊、德全木業等民營經濟發展,解決工人就業。

在積極為職工拓寬就業渠道、發展經濟的基礎上,礦區管委會不忘改善民生福祉。在枝城鎮城坡堖社區,28幢新建的安置房投入使用,美觀漂亮的6層建築依水而建,可安置礦區家庭1198戶。在解決工人「住有所居」的同時,管委會還在枝城鎮高標準修建了職業病醫療康復中心,解決礦工「醫」「養」問題。

【來源:三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告別「煤」經濟 端上「綠」飯碗
    告別「煤」經濟 端上「綠」飯碗 2020-10-27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領導幹部談綠水青山|徐州市賈汪區區長談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
    如何暢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記者就此採訪了徐州市賈汪區委副書記、區長楊明。「要實現轉型發展,必先再造綠水青山」賈汪區是徐州市煤炭開採的發源地,但長期高強度的開採,讓這裡形成了區內塌陷面積最大、塌陷情況最嚴重的採煤塌陷地。「賈汪區要實現轉型發展,必先再造綠水青山。
  • 黃河流域煤炭礦區踐行「兩山」理論的思考
    生態產業化不僅嚴守生態紅線,而且堅持高質量發展,挖掘、開發、創造生態資源,推動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生態產業化一方面是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產業化,另一方面是讓「綠水青山」轉變為可計量、可考核、可獲得的「金山銀山」。對於自然資源不僅要考察其經濟價值,還要考察其生態價值。
  • 從採煤到覆綠!京西老礦區已啟動全面生態修復,這裡將變國家森林公園
    京西千年採煤史將在今年畫上完整的句號。曾經聚集了千軍臺、木城澗、大臺等煤礦的京西老礦區,已經啟動全面生態修復。位於這片礦區的京西林場,3年來已種下2.5萬畝新林,為大山療愈「傷疤」。未來,礦區將變身國家級森林公園,實現從採煤到覆綠的歷史轉身。
  • 煤價飛天 這家煤企子公司卻計提減值逾8億!
    煤價飛天 這家煤企子公司卻計提減值逾8億!】煤炭價格高企,行業預期向好的當下,河南能源化工集團(下稱「河南能化」)旗下重要煤炭上市公司大有能源(600403)卻爆出近9億元的大額計提減值。  12月17日晚間大有能源同時公告,為提高公司煤炭儲量,同時解決公司全資子公司義煤集團宜陽義絡煤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義絡煤業」)資源接替問題,延長礦井服務年限,公司擬向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申請「河南省宜洛煤田深部煤勘探」探礦權配置給義絡煤業。
  • 「東北糧倉」端牢「中國飯碗」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題:「東北糧倉」端牢「中國飯碗」新華社記者王建、薛欽峰、鄒明仲「稻浪滾滾千層浪, 萬畝良田綠意濃。」正值秋收,廣闊的東北大地一派繁忙景象,全國糧食總產的五分之一來自這裡。70年來,東北三省穩步提升糧食產量,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持續鞏固,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 廢礦披綠 旅遊掘金
    原標題:廢礦披綠 旅遊掘金 記者 袁琛 攝   12月14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聯播》以《海南:廢礦披「綠」 旅遊「掘金」》為題,報導了海南農墾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以「礦坑修復+環境治理+文化注入+產業帶動」模式打造蓮花山文化景區的典型案例,體現了海南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綠色發展的堅定決心。
  • 煤炭「黑變白」礦區成溼地
    在兗煤藍天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的產品展廳內,一枚枚拇指長度的橢圓形煤整齊擺放在展示託盤上,旁邊是幾臺大小不一的爐具。「這就是我們藍天工程的主要成果之一——潔淨型煤和解耦環保爐具。」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集中燃煤的汙染狀況已經得到改善,真正的硬骨頭是散煤。煤改氣、煤改電或其他技術,面對分散廣、數量多的散煤用戶尤其是農村用戶,往往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兗煤藍天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磊對煤炭有著強烈的感情。藍天公司是兗礦集團一號工程——「藍天工程」產業化的實施者,其獨有技術能將普通煙煤轉化為潔淨煤,讓煤炭也能變成清潔能源。
  • 鄂西北礦區村:一把鏟子把石山種回青山 _ 經濟參考網 _ 新華社...
    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回憶:「1988年梨花山戴家灣礦區的一聲炮響,堯治河村從此告別了窮日子。一車磷礦石賣2000多元,別人都說這是傍上搖錢樹了。」  「堯治河因礦起家,年開採規模在300多萬噸。」孫開林說,嘗到甜頭的堯治河人瘋狂挖礦。當時沒有圖紙、沒有勘探,為了找磷礦,村民人人背著鎬子,滿山挖礦。田毀了、山毀了,塵土飛揚,廢渣滿地。
  • 小鎮故事丨綠水青山 烏蘭木倫
    上世紀80年代神東集團落戶於此,拉開了烏蘭木倫鎮發展的大幕,也讓烏蘭木倫鎮走上了一條依託煤、轉化煤、治理煤的路子,30年間,烏蘭木倫鎮實現了從窮山僻壤到現代煤都的轉變,也實現了從黑色煤海到綠色礦山的轉變。成功踐行了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理念。
  • 讓農村青年端上城市「飯碗」!山西扶貧幹部扶心扶智故事
    會上,向獲得全省脫貧攻堅奮進獎、貢獻獎、奉獻獎、創新獎的80名個人和組織創新獎的30個單位進行了頒獎。省公安廳駐神池縣小磨溝村工作隊隊長張鵬,榮獲「貢獻獎」。扶心:打造勞務品牌,讓農村青年端上城市「飯碗」就業,關聯千家萬戶「飯碗子」「錢袋子」,更是困難時期、困難群體安身立命的保障網。
  • 河北峰峰礦區修復「生態傷疤」 用綠色拓展空間
    近年來,峰峰礦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修復生態傷疤,用綠色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靠山吃山,還得以山養山「作為土生土長的峰峰人,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想像昔日的礦山變成了如今的世外桃源。」生活在山腳下20多年的李大爺跟我們講述著這座山的變化。
  • 央媒「盯上」了井陘,半個月「曝光」5次!
    對礦山開採造成的山體破壞,則採取「宜景則景、宜建則建、宜綠則綠」模式,對221處礦山跡地進行修復。據了解,生態「瘡疤」修復後,將盤活建設用地5900餘畝、農業用地3200餘畝,新增綠地1萬餘畝。 過去,井陘山貨享譽山外,生態環境破壞後,山貨越來越少。近年來,隨著綠水青山回歸,山核桃、土雞蛋、花椒芽等井陘特色山貨重現太行。
  • 「修疤」、覆綠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整容駐顏」有術
    李元鳳每天早晨5點多都要爬上南響堂森林公園溜一圈,「現在是滿眼的綠,前一段時間可以看到櫻花、桃花、牡丹花 開的可燦爛了。在山頂上走走,一天心情愉悅!」南響堂森林公園位於太行山餘脈,坐落於峰峰礦區主城區,規劃總面積6000畝。
  • 瑪納斯塔西河礦區總規獲國家發改委批覆
    中國昌吉網訊(通訊員趙善賓)近日,瑪納斯塔西河礦區總體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批覆。瑪納斯塔西河礦區位於天山北麓中低山區,東至澇壩灣溝,西至瑪納斯河,礦區東西走向長近38千米,總面積約102平方公裡,煤炭資源量約38億噸,規劃規模1200萬噸/年。
  • 江西贛州廢棄礦山復墾復綠變廢為寶
    韓先林告訴記者,是廢棄礦山復墾復綠工程,讓這「光頭山」變成了「花果山」。地處江西南部的贛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素有「稀土王國」「世界鎢都」之美譽。依託資源優勢,稀土、鎢產業已發展成千億元產業,為該市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悠久的礦業活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是環境的惡化和礦區地質災害隱患的威脅。凡是開礦的地方,幾乎都存在廢棄礦山對環境的破壞問題。
  • 綠水青山 寶藏之城!伊金霍洛旗:抬頭看路,託起綠色底盤
    作為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的典型代表,伊金霍洛旗近年來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努力踐行新的發展方式,最終以前後對比鮮明的植被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以及礦區生態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由「灰」變「綠」的生態逆轉。
  • 【脫貧攻堅】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態飯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垃圾回收,30%的收入以現金方式返還給牧民,70%投放到綠色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是曲麻萊縣一項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的「經濟帳」。「垃圾回收站的建成,能有效解決村鎮生活垃圾回收轉運以及處理的難題,」尕塔說,「不僅有效改善了當地環境質量,還增加了牧戶收入,效益非常顯著。」數日前,扎加村組織召開了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收益分紅暨表彰總結會議。現場,92戶牧戶領到了一千多元到幾百元不等的收益資金,還表彰了生態扶貧垃圾分類處理的優秀工作者。
  • 雲南西盟:念好「綠色經」 吃上「生態飯」
    護林員扎克從沒想過,十多年前的退耕還林能讓自己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扎克一家住在雲南省西盟縣勐梭鎮王莫村六組,這裡背靠著11185.5畝的生態公益林,被譽為「西盟縣野生菌食用基地」。每年一到雨季,漫山遍野的「野菌子」就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靠山吃山、養山興山、興山致富」的綠色發展理念,讓這裡的群眾端起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