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方勇華,通訊員鄭昌豔、李豔)10月23日,宜都市松宜礦區管委會陳家河煤礦礦區一片忙碌,昔日的生活區計劃改造成採煤研學基地,20公頃的礦渣場、屯煤倉正在栽樹種花,披上「綠衣」。
由紅紅火火到關閉下馬,再到生態治理修復,陳家河煤礦是松宜礦區退「黑」轉「綠」的一個縮影。松宜礦區的前身是省屬國企松宜煤炭礦務局,地跨宜昌、松滋兩地,是一個因煤而建、因煤而興,亦因煤而衰的工礦區,高峰時煤礦達數十座,年產原煤逾百萬噸,職工上萬人。2017年,松宜礦區將10多家煤礦、坑口關閉,正式告別煤經濟。
沒了「煤」飯碗,還吃生態飯。轉型而生的松宜礦區不等不靠,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向綠水青山要效益。近五年,共爭取國家專項資金5000多萬元,大力開展礦山復綠,裸露的山體、煤炭堆場種上鮮花、栽上樹木,廢棄的工業廠房、生活區吸引社會資本開發旅遊、民宿等產業。抓住棚戶區改造、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等機遇,籌資6億元,新建、改擴建住房4121套,從2013年開始,把6000多名職工,整體搬遷到劉家場、枝城、陸城等集鎮異地安置。
既實現「住有所居」,又鋪起就業之路。坐落於宜都化工園的宜昌華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礦區招商引資的「飛地」企業。項目建成後,可安置上千名礦工就業。目前,華昊新材料、仝鑫鍛造等一批「飛地」企業成為礦區工人的「新東家」。在陸城「雙創園」規劃的20萬平方米工業廠房中,目前已有5萬平方米完成主體建設,完全建成後,有望為2000名礦工提供創業就業平臺。
對於陳家河煤礦這種規模大、設施好的礦區,則另闢蹊徑開發工業旅遊,讓礦區職工吃上「旅遊飯」。松宜礦區管委會還通過支持駕校、應急救援隊、德全木業等民營經濟發展,解決工人就業。
在積極為職工拓寬就業渠道、發展經濟的基礎上,礦區管委會不忘改善民生福祉。在枝城鎮城坡堖社區,28幢新建的安置房投入使用,美觀漂亮的6層建築依水而建,可安置礦區家庭1198戶。在解決工人「住有所居」的同時,管委會還在枝城鎮高標準修建了職業病醫療康復中心,解決礦工「醫」「養」問題。
【來源:三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