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人在北京 處處嘗鮮
【彭之洵/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
無論喜歡或不喜歡大陸,關注或不關注對岸,跨越臺灣海峽抵達彼岸,都意味著一趟驚奇之旅的開始。
隨著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的提示音響起,機組員打開機艙門,撲面而來的冷冽空氣,缺少溫婉語氣詞的端正腔調,海關櫃檯前如蟻群壓境般的長長人龍,無不暗示著雖然你仍溝通無礙,但卻早已離開那位處於亞熱帶的、四季不明的溫暖家鄉。
若以顏色來比喻,北京四季的代表色都不相同。有別於春天的綠意復甦,夏天花團的繽紛錦簇,秋季的北京則帶著橙黃色調。當你提起腳跟踏入北京大學校門,首先映入視線的便是成蔭連排的楓樹。
在北方,楓葉的開落很特別,這種特別體現在開落速度的一致性上。隨著秋意漸濃,原先透著翠綠的楓葉葉綠素逐漸分解,成千上萬的葉片只消半個月的時間便能完成顏色的蛻變。一旦接近秋季的末尾,楓樹隨著氣溫與日照時間的變化,某天早晨當你醒來望向窗外,楓樹上飄落的葉片已變得金黃一片,速度之快,仿佛有人在一夜之間將楓紅刷上金漆似的。
要完成秋天的橙黃色調不能缺少的還有霧霾。隨著秋冬燃煤量的增加,再配上重工業的運作與大自然風向的變化,入秋後的北京,能見度與溫度一同下降,帶著霧霾的空氣,呼吸起來仿佛固體空氣般厚重,於是大陸網路上便出現了專門消遣北京霧霾的段子。不過,每當霧霾襲來,放眼望去確實是一片朦朧美。
寒冷氣候的影響同時體現在人民性格上。一般而言,北方人的性格較南方人更為直接坦率,談話也不講究起承轉合。
我猜測這當和氣候有很大的關係——誰有那閒情逸緻在天寒地凍的外頭和你慢慢話家常呢?還是趕緊表明來意躲回屋內取暖才是,此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概觀而論,在大陸一線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生活壓力確實比臺北要大得多。單就北京為例,土地面積約為臺北市的八倍,當中設有戶籍的常住人口約兩千多萬,相當於一整個臺灣的人口總數——這還不包括從各個省分湧入北京工作、讀書的外地移動人口。由此可以想像北京的擁擠與競爭程度。
中央政府為了緩解人口的過度湧入,便對這些一線大城市制定了因應的人口控制政策,此即「戶口」。所謂的「戶口」也就是我們的戶籍,客居北京的外地人要想在北京成家、立業,便迴避不了戶口問題。只有擁有北京戶口,或者在北京連續繳稅達一定年限者才有資格買車(想買車還必須先「搖號」,也就是由北京市政府釋出一定的購車名額,由有購車意願的北京市居民集體線上抽籤,中籤者才能買車) 、買房子以及上學。
在大陸的婚姻市場中女性的選擇不少,未婚男性個個求妻若渴(反之亦然)。
一胎化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衡問題已在現役的適婚大軍中逐步浮現,這樣的失衡問題自然也將進一步反映在婚姻前段的兩性交往中。而至於大陸男生追女朋友的手段如何,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兩岸交流小故事徵文(首獎獎金10萬元新臺幣)
歡迎透過親身經歷的小故事寫出對「對岸」社會現象的感受與想法,以及深度的文化衝擊與融合。
來稿請寄tw@want-daily.com,勿一稿多投,本報有刪修權。文章刊後奉酬,同時刊於中時電子報、旺e報、旺報博客,並收錄於中時電子報資料庫。大陸合作媒體亦會挑選轉載,不另計酬。
2015年7月1日後所刊文章,即選為第七屆兩岸徵文獎參賽作品,首獎資金10萬元新臺幣。青年是兩岸未來,徵文獎特列規定,28歲以下之兩岸青年學生,佔得獎總名額半數以上。
本刊FB為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在線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