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李 娜
冬日的東平別有一番景致。漫步在東平湖溼地,一層薄霧籠罩著碧綠的湖面,蘆葦輕擺,小船慢搖,幾隻白鷺撲稜著潔白的翅膀,悠然地飛向蔚藍的天際。天水相接之處,幾座蒼翠的小山點綴其間。
寧靜、清新、秀美、雋永……仿佛都不足以形容這場人與自然的「美麗之約」。
今年,東平縣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生命線,堅持「生態立縣」一條路子,紮實推進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著力打造山清水秀鄉村美的生態高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在東平的土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片荒山的未來
站在東平縣望駕村南面的一座荒山前,看著剛剛栽上的側柏樹苗,種了半輩子樹的東平縣林業發展中心黨組成員馬忠新的眼裡充滿憧憬:「別看它們現在只是30公分的小樹苗,等到七八年之後,這裡將是一片青翠的柏樹林。」
說話間,幾位技術員又在石頭之間挖了一個樹穴。馬忠新告訴記者,該縣改雨季造林為全年造林,利用不宜栽植苗木的季節進行治山整地,提前挖好樹穴,造林時機一到,馬上進行栽植,極大地加快了造林進度。
今年9月份,該縣制定了《東平縣今冬明春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實施方案》,開始實施山體綠化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濱湖大道景觀帶建設、農田林網建設、「三邊(公路、鐵路、河流)」綠化、溼地改造修復等五大工程。截至目前,該縣已完成治山整地10000畝,造林6500畝。濱湖大道景觀帶建設已規劃完畢,即將開始施工。流轉「三邊」土地350畝、林網12萬畝。萬畝高檔苗木花卉基地建設項目開工在即。一場轟轟烈烈的「鋪綠」行動正在東平大地上展開。
一座大湖的重生
黃昏時分,夕陽在湖面灑了一層碎金。天水一色中,晚歸的漁船緩緩駛來,引得一群須浮鷗繞船而飛。面對美景,東平當地的攝影愛好者張越趕緊拿起相機,拍下這一刻唯美的瞬間。
「我拍攝東平湖已經拍了十年,它從未像現在這麼美過。」張越對記者說:「以前大部分湖面都被網箱網圍佔滿了,拍出來也不好看。現在好了,碧波萬頃,一望無垠,真是怎麼拍都好看!」
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不僅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水利樞紐,也是京杭運河復航工程的重要港口,東平湖的水質對國家輸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過去由於歷史和生產習慣原因,漁民在湖面上用網箱網圍養殖,每年投入湖裡的餌料就有1萬多噸,沿湖還有大大小小的旅遊餐船,東平湖曾一度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
為了讓這座大湖重生,東平縣大力開展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嚴查重罰各類違法行為,依法拆除網箱6.7萬架、網圍8萬畝,清理菹草及水面漂浮物980餘噸。同時,針對湖區餐飲船隻的汙水偷排行為,拆除餐飲船隻21艘,取締違規餐飲場所79家。東平湖終於碧波重現。
同時,該縣還積極引導和幫助漁民進行轉產轉業,安排他們到就近的服裝廠、湖產品加工廠打工,還為年齡較大的漁民安排了環衛、保安等社區公益崗位,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穩定的收入。
一個集市的變遷
在東平縣接山鎮,有一個上百年歷史的集市——接山集。熙熙攘攘的集市位於鎮駐地的主要街道上,曾經給周圍十裡八村的群眾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但隨著兩邊店鋪和人口數量的增長,這個古老的集市卻越來越遭到群眾的質疑。
「老街道本來就不寬,全被攤位佔滿了,堵得水洩不通。垃圾到處都是,整天臭氣烘烘。」已經在街邊開店20多年的李思華對記者說。
為解決這個問題,接山鎮將集市挪到了不遠的開闊之處,然後對鎮上的主要街道進行整治。不僅鋪設了瀝青路面,修建了排水設施,還對道路兩邊進行綠化和亮化,杜絕了私搭亂建的行為。整治後的小鎮街道寬敞乾淨,商鋪經營有序,設施配套健全,讓人耳目一新。
山青了,水綠了,村莊也要美起來。今年8月以來,東平縣在14個鄉鎮(街道)展開駐地環境整治工作,圍繞治髒、治亂、治差、治水、治違五項內容,對駐地主幹街道、集貿市場、駐地村環境進行提升。同時,該縣還大力開展「美麗庭院」建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鼓勵群眾自己動手,改善居家環境,扮靚自家的小院子,引導農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從而美化村居環境,打造鄉村之美。
編輯:東平縣新聞中心 圖片:亓勇 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