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先進的餐飲管理方法、廚房與樓面的管理技能、中餐生產成本控制、食品衛生管理等「寶藏」知識送達廣州市7個涉農區(白雲、黃埔、花都、番禺、南沙、從化、增城)的粵菜餐廳,送到百名粵菜師傅學員身邊,提升企業與廚師的實操與理論知識能力。這是日前「百廚百店」專家團隊持續開展的工作。
「百廚百店」培養:專家團現場「教路」
記者獲悉,「粵菜師傅」工程「百廚百店」培養項目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廣州地區飲食行業協會執行,通過培養進一步促進城鄉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致富,全面提升就業創業水平,打造出閃亮的鄉村粵菜餐飲名片,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以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持續組織近30人的專家團隊,集中下沉涉農區進行面對面培養,為企業查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中餐生產成本控制,筵席菜單設計、燉湯的技巧、粵菜與新派粵菜、樓面與廚房管理無縫對接,後廚管理,食品衛生,五常法管理等方面,專家們與學員進行溝通交流,為企業和廚師現場剖析解決經營中的問題,共同交流經營理之道,切磋廚藝。各餐飲企業紛紛表示獲益良多。 「廚師烹飪技能和創新能力高,做到合理投料,是可以不出或少出廢品,這也是從源頭上節約食材的有效做法。」中國烹飪大師、廣東省職業技能鑑定專家組成員馮秉強在培訓中如是提出, 「成本和質量控制是企業的生命線。」成本控制的背後是提高食材的有效利用率,從而精準掌握食材運用,避免造成餐飲浪費。 馮秉強對加工、配菜、烹調和生產後這4個過程的成本控制提出了明確指引。在加工中,對於初加工過程中剔除部分比如肉骨頭等,應儘量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做到物盡其用,不浪費。 加工數量應以銷售預測為依據,滿足需要為前提,留有適當的儲存周轉量,避免因加工過量而造成浪費,並經根據剩餘量不斷調整每次的加工量;配菜(執碼)過程中應執行規格標準,使用稱量計數和計量等控制工具。力求做到憑單配菜(執碼),配菜廚師只有接到樓面顧客的訂單,或者規定的有關正式通知才可以配置,保證配製每份菜都有憑據,防止重複、錯配等,造成不必包的浪費;烹調過程中,更要控制菜品質量及其廢品率。嚴格按照操作非常進行操作,掌握好烹飪時間及溫度,每位廚師應努力提高烹飪技術和創新能力,合理投料,力求不出或少出廢品,以有效控制烹飪過程中的菜品成本。
「生產後」這個過程時常被忽略,馮秉強建議,廚房團隊應該將領料量和剩餘原材料數量進行比較,找出發生差異的原因,從而採取針對性措施改良做法。此外,每半月對菜餚的成本進行一次分類匯總和分析,每月底對廚房進行盤點,並考慮存貨備料情況,做月底成本綜合分析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位專家,中式烹飪高級技師、廣東省餐飲技師協會副會長李睦明說,切配控制是成本控制的核心,也是保證成品質量的重要環節。廚房團隊在實操過程中要遵循整料整用、大料大用、小料小用,下腳料綜合利用的原則,切配要過秤,不能憑經驗隨手抓,力求保證菜點的規格與質量。在原料的加工管控中,要經常檢查下腳料,查看是否還有可用部分未被利用,強化員工對出成率的重視。 培訓中,筵席菜單設計、湯品製作等話題也受到廚師學員們的關注。筵席是餐飲經營中的主要模式之一,筵席的菜單如何配置頗有考究。專家成員巫炬華說,首先要摸清楚「意」,比如宴請人的意圖、筵席的主題等相關信息,其次是「排菜」,選用合時的原料、適合季節變化的口味菜餚,儘可能選料要廣泛,技法多變,菜餚色彩協調,將美味和烹飪藝術美協調得當;再者是數量合適,包括菜品份量等,避免鋪張浪費。 在廣東吃飯,飯前來一碗湯已經成為了「指定動作」。巫炬華說,粵菜中湯品的製作方法包括了燉湯、煲湯、滾湯、燴羹和煮。煲湯是餐廳中應用最廣泛的湯品,煲湯講究季節。夏秋兩季多飲用清煲,也就是使用清淡的肉料和配料煲制,湯清潤,味鮮而不膩;濃煲是指使用滋補性強或膠質性大的肉料和配料煲制,湯味濃鬱而芬芳,味濃醇厚,適用於冬春兩季。他指出,煲湯也有製作要點,湯水量與湯料量比例合適;煲制火力不要太慢,否則不香;煲制前原料要處理好,不能帶有異味;湯煲好後方可調味;煲湯時要加蓋,保存湯品香味。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曾繁瑩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曾繁瑩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鍾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