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黃河中下遊分界處桃花峪村

2020-09-15 背著蝸牛讀書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黃河中下遊分界處桃花峪村。

地理位置

桃花峪村位於滎陽市廣武鎮東北部,黃河中下遊分界處南岸,距鄭州市區12公裡。東與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相連,西接霸王城村,南與城關鄉西史村接壤,北臨仁裡村。桃花峪村由桃花峪和任店兩個自然村組成,5個村民組,210餘戶、910餘人,有耕地731畝,荒山面積2100畝。

村名由來

桃花峪村歷史悠久,因村內有很多桃樹,每逢春天,萬朵桃花在山峪中盛開,景色蔚為壯觀,村莊便得名桃花峪。

桃花峪

歷史脈絡

距今300萬年前,該地形成馬蘭黃土,儲存量大,土質與其他地方不同,堪稱世界之最,其特殊的科學價值,極具典型性和稀缺性。馬蘭黃土屬新生代第四紀沉積物,是研究東亞環境變遷,青藏高原形成、華夏文明歷史與黃河演變的重要結節點,是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代初期,該地處於古汴河口、滎澤北岸。

西周末期,諸侯紛爭,原在陝西華縣的鄭國隨之東遷,創建東方鄭國的第一代國君為鄭武公。經過多年徵戰,鄭國擁有虢、鄶十邑(今滎陽、密縣、鄭州)。武公死後,葬於現桃花峪南的三皇山。武公後世也歸葬於鄭武公墓地,形成大片墓區。

秦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在滎陽治的汴河口,接鴻溝,連黃河,溝滑水,通秦都鹹陽,利用舟楫水運,將江南、山東的糧慄經濟河轉輸鹹陽。並在三皇山頂的敖山,修建一座東方大糧倉,史名「敖倉」。現任店自然村一帶初步形成全國的水運樞紐。

桃花峪黃河大橋

唐代,官府在河陰不僅設有大規模的糧食倉庫——河陰倉,大規模的轉運站——輸場,同時還設置有轉運院。桃花峪正處於河陰倉、輸場、轉運院等中間,臨近縣治。對此,《通鑑》《讀史方輿紀要》《困學記聞·地理志》《河陰縣誌》等書均有記載。桃花峪因黃河文化,名揚天下,被唐明皇李隆基、一代女皇武則天,慧眼識珠,在此設佛建寺,置備田地,御賜為「僧朗谷果莊園」。據《滎陽縣誌》記載,《昭成寺僧朗谷果莊園地畝幢》有文:天賦鍾靈,地展形勝,陽春三月,萬畝桃花競放;盛夏六月,碩大蟠桃似蜜流香。

桃花峪村王頂村組織了兩村棋王賽

改革開放以來,桃花峪襯逐漸發展為著名的旅遊景區。經過努力,桃花峪村既是國家地質公園,又是省級森林公園。

2000年以來,桃花峪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發展新產業、改造新村莊,培育新農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把發展黃河文化遊,作為村裡的支柱產業,精心規劃,分步實施。通過村兩委班子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桃花峪村的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旅遊業成就了村域的經濟繁榮。由於地處黃河岸邊,黃河鯉魚自然也成了桃花峪的特產,紅燒黃河鯉魚成為當地一道名菜,很受遊客們的青睞。此外,村內還有多家村民在自家開辦的農家菜小飯館、旅館、供遊客享用。

桃花峪村「好公婆 好媳婦」評選活動

2007年,桃花峪村被確定為鄭州市新農村建設重點示範村,2008年創建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成為河南省首批特色景觀旅遊名村,2010年被列入河南省「百村萬戶」旅遊富民工程旅遊特色村。

2011年,桃花峪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403元。

村莊檔案

黃河中下遊分界碑

黃河中遊下遊分界碑

此界碑於1999年10月動工興建,2001年全部竣工。桃花峪是黃土高原的結點,同時又是黃淮平原的起點。黃河以桃花峪為起點成為地上懸河,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理奇觀。桃花峪的黃河中下遊界碑高聳入雲,堪稱全國之最。桃花峪為中國三大階梯地形一、二級交接點,山地與平原銜接處。界碑高21米(意為21世紀),四面玉欄護侍,玲瓏旋梯聯接,預示沿黃人民四季生活蒸蒸日上。界碑南北間隙設置一線,經度為東經113° 29&34;,即為黃河中下遊分界線。

唐風街

該街修建於2006年,以青磚藍瓦的唐代格調為建築風格。此街以農家樂為主,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為其特色,同時又為遊客選購旅遊產品提供了條件。

三皇文化苑

三皇像

建於1994年,苑內建有三皇像,像高13米,居中的一尊手託太極八卦者為伏羲氏,傳說他人首蛇身,推宇宙之規律,明萬物之本性,創先天八卦,他還結草為網,教人漁獵。右邊手持火種者為燧人氏,傳說他鑽木取火,化生為熟,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他還教人結繩記事,以教民日中為市,進行交易。左邊手持禾穗者為神農氏,傳說他人首牛身,創製耒耜,興舉農耕,教人種植,並親嘗百草,辨識藥性,為人治病。

桃花仙子

桃花仙子塑像

建於桃花峪村。傳說真武大帝在雪山修道時,用戒刀剖腹洗腸,昏迷過去。後來所遺戒刀修煉成一個陽體,刀鞘修煉成一個陰體。數百年後,王母詔刀鞘上天,管理桃花,即成桃花仙子。

版權聲明: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證屬證明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巫溪: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傅春蓉高山草場 雲霧繚繞巫溪縣位於重慶市東北部,處大巴山東段南麓,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是一個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圖片來源:心有寧溪團隊(巫溪臺 傅春蓉)
  • 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遊客們不禁感嘆:來到這裡,仿佛世外桃源一般,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伊春是一座森林城市,有著「祖國林都」「紅松故鄉」「天然氧吧」「避暑勝地」的美譽;伊春是一座可以將空氣打包作為禮品,送給朋友的城市;伊春是一座盛夏不用開空調、可以蓋被睡覺的城市。伊春市堅持「生態立市、旅遊強市」發展定位,努力把「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
  •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世外桃源——青島百果山
    大家好,我是咔呲嚓旅遊,今天呢給大家分享一個「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世外桃源。大家知道是哪裡嘛?對,沒錯,它就是青島的百果山。但是,殊不知,它曾經也是一片荒山窮山,滿目瘡痍。從荒山到世外桃源,它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蛻變呢?當時代的東風還沒吹進山村的時候,百果山腳下的畢家上流由於地理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一直處於貧困落後的狀態,只能靠山吃山。
  • 黃河中遊、下遊的分界處——滎陽市桃花峪村
    地理位置桃花峪村位於滎陽市廣武鎮東北部,黃河中下遊分界處南岸,距鄭州市區12公裡。東與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相連,西接霸王城村,南與城關鄉西史村接壤,北臨仁裡村。桃花峪村由桃花峪和任店兩個自然村組成,5個村民組,210餘戶、910餘人,有耕地731畝,荒山面積2100畝。
  • 富縣茶坊街道: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延安市富縣茶坊街道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定期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繪就出了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畫卷。數九寒天,走進富縣茶坊街道辦,各村村容整潔、生態宜居。記者了解到,這裡從居民生活垃圾入手,在村組、社區修建地埋式垃圾坑,方便傾倒,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富縣茶坊街道辦田廂村村民 賀百朵這地埋式垃圾箱低,好倒也衛生,長期有人收拾。不僅引入了地埋式垃圾坑,茶坊街道還以村組為單位建立環境衛生保潔制度。同時,向村民宣傳環保知識,大家都積極參與到村子的日常保潔上來。
  •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門三宰相的宰相陳村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一門三宰相的宰相陳村。地理位置宰相陳村位於新鄭市郭店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3公裡處,距鄭新快速通道1.2公裡,距商登高速路5公裡,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1公裡、距新鄭市黃帝故裡景區11.5公裡。設有四個村民組,180戶,900人,全部姓陳,耕地1200畝。
  •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淄博這條旅遊線路被全國推薦
    該線路為淄博市區出發—樵嶺前村—源泉鎮萬畝獼猴桃景觀帶—中郝峪村—聶家峪村,涵蓋了美麗休閒鄉村、農業採摘和博山美食文化,為廣大遊客提供了業態功能多元、主題特色明顯、配套服務良好的休閒旅遊好去處,提供了看得見山
  •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道教聖地中嶽廟村。,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故名「太室祠」。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武帝遊嵩嶽時,登山途中聽到眾山歡呼萬歲之聲,認為嶽神顯靈,遂令祠官大規模擴建「太室祠」規模。禁止砍伐山上的樹木,以山下之百產封給神祠作為供奉之用,並封太室山被為「嵩高山",簡稱「嵩山」,正式與中國原有的四嶽並列,稱為「中嶽」。將祠周圍300戶人家歸屬太室祠,逐漸形成了村莊。
  • 「鄉村旅遊」白銀花村·顧家善: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花村·顧家善: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顧家善仿古牆顧家善村位於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中黃河之濱,距白銀市區26公裡,依山傍水,與榆中縣青城鎮隔河相望,是個面積不到1平方公裡的小村。在農耕文化園內,一件件歷經滄桑的農具,承載著濃濃的鄉愁。村裡還有一條掛滿傘的長廊,傘面五彩斑斕,繽紛多彩,雨傘下花團錦簇,步入其中恍若穿越時空,誤入了童話世界。沿著村邊濱河蘇堤走一走,聽著黃河的傾訴,聞著空氣中的淡淡花香,看著佇立岸邊、由顧家善原學校改建而成的1982國際青年旅舍(因學校建於1982年而得名),對青春的追憶立刻被喚醒。
  • 西湖,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江南行5
    還記得政府有這樣的話: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此時的我,山看見了,水也看見了……鄉愁呢?以天為蓋、以水為臺,一派日月同天、極富中國傳統美學意義的非凡畫意。處、曲院通幽處……本是最能孕育愛情的地方。
  •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鎮江1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正值國慶、中秋佳節到來之際,為人們提供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好去處。
  • 山水堯埃:讓人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一旁正在編籬笆的柏秀松接過話茬說道:「現在的衛生比以前好多了,住著安逸得很,村裡四處都乾乾淨淨的,夏天坐在涼亭吹河風,生活不要太愜意咯。」柏秀松今年45歲,由於患上雙肺支氣管擴張,反覆咳血多年,輕活、重活都不能幹,寨子搞環境整治,村民都讓他不要幹活了,他還是堅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創客小鎮
    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找尋鄉愁
  •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近年來,涪陵區委、區政府堅持將「守護好一方淨土」作為重點工作,全力以赴打贏淨土保衛戰,讓涪陵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全區土壤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明顯:截至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5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19平方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
  • 「新」農村年:這座小農場,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化得了鄉愁
    2019己亥春節,中國網記者載著這份濃得化不開的鄉愁,踏上回家的路——那個坐落在內蒙古東北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白音塔拉農場。從名字看,這就是一個具有濃鬱的蒙古族特色的小鄉村,蒙古族、漢族等多民族同胞聚居於此、繁衍生息。
  • 陝西渭南: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目前,12個縣(市、區)全部通過省市驗收,一個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宜居小鎮躍然而生。清潔文明提升鄉村顏值「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半邊,天氣一熱不但臭,而且蚊蟲亂飛……」這是很多人對農村廁所的印象。而如今,這樣的景象對於華陰市華山鎮仙峪口村的村民來說已經是老皇曆了。
  • 廣東著名網紅鄉村,即看得見山,也望得見水,還記得住鄉愁
    灣邊漁村在雲浮的鄉村振興戰略中,已經實現華麗的蛻變,村民富了,村子美了,名氣大了,而它其實也是廣東美麗鄉村的縮影與代表,這些村子即望得見山,又看得見水,還記得住鄉愁!
  • 8年後的下半城,真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這裡有「山地城市傳統建築技藝博物館」之稱的十八梯,有「重慶華爾街」之稱的白象街,有南宋衙署遺址,也有抗戰時期蔣介石等國府要員的官邸,各時期文物達61處,是典型的歷史文化街區。不過在很多人印象裡,下半城破破爛爛。為了改變這一面貌,渝中區政府對下半城進行了升級改造。
  • 垂枝櫻是讓人看得見、記得住的鄉愁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每個國家都是一個挑戰。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遷徙的人們心裡似乎有一種共識:有一條記憶中的小河,雖然不那麼壯觀,卻是內心中最美好的;有一棵記憶中的大樹,雖然不那麼漂亮,卻是內心中最繁茂的。農村的童年生活,窮得像個孫子,可是快樂得像個爺!
  • 現代建築要記得住鄉愁
    現代建築要記得住鄉愁     □王增輝    2013年年底,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