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黃河中下遊分界處桃花峪村。
地理位置
桃花峪村位於滎陽市廣武鎮東北部,黃河中下遊分界處南岸,距鄭州市區12公裡。東與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相連,西接霸王城村,南與城關鄉西史村接壤,北臨仁裡村。桃花峪村由桃花峪和任店兩個自然村組成,5個村民組,210餘戶、910餘人,有耕地731畝,荒山面積2100畝。
村名由來
桃花峪村歷史悠久,因村內有很多桃樹,每逢春天,萬朵桃花在山峪中盛開,景色蔚為壯觀,村莊便得名桃花峪。
桃花峪
歷史脈絡
距今300萬年前,該地形成馬蘭黃土,儲存量大,土質與其他地方不同,堪稱世界之最,其特殊的科學價值,極具典型性和稀缺性。馬蘭黃土屬新生代第四紀沉積物,是研究東亞環境變遷,青藏高原形成、華夏文明歷史與黃河演變的重要結節點,是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代初期,該地處於古汴河口、滎澤北岸。
西周末期,諸侯紛爭,原在陝西華縣的鄭國隨之東遷,創建東方鄭國的第一代國君為鄭武公。經過多年徵戰,鄭國擁有虢、鄶十邑(今滎陽、密縣、鄭州)。武公死後,葬於現桃花峪南的三皇山。武公後世也歸葬於鄭武公墓地,形成大片墓區。
秦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在滎陽治的汴河口,接鴻溝,連黃河,溝滑水,通秦都鹹陽,利用舟楫水運,將江南、山東的糧慄經濟河轉輸鹹陽。並在三皇山頂的敖山,修建一座東方大糧倉,史名「敖倉」。現任店自然村一帶初步形成全國的水運樞紐。
桃花峪黃河大橋
唐代,官府在河陰不僅設有大規模的糧食倉庫——河陰倉,大規模的轉運站——輸場,同時還設置有轉運院。桃花峪正處於河陰倉、輸場、轉運院等中間,臨近縣治。對此,《通鑑》《讀史方輿紀要》《困學記聞·地理志》《河陰縣誌》等書均有記載。桃花峪因黃河文化,名揚天下,被唐明皇李隆基、一代女皇武則天,慧眼識珠,在此設佛建寺,置備田地,御賜為「僧朗谷果莊園」。據《滎陽縣誌》記載,《昭成寺僧朗谷果莊園地畝幢》有文:天賦鍾靈,地展形勝,陽春三月,萬畝桃花競放;盛夏六月,碩大蟠桃似蜜流香。
桃花峪村王頂村組織了兩村棋王賽
改革開放以來,桃花峪襯逐漸發展為著名的旅遊景區。經過努力,桃花峪村既是國家地質公園,又是省級森林公園。
2000年以來,桃花峪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發展新產業、改造新村莊,培育新農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把發展黃河文化遊,作為村裡的支柱產業,精心規劃,分步實施。通過村兩委班子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桃花峪村的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旅遊業成就了村域的經濟繁榮。由於地處黃河岸邊,黃河鯉魚自然也成了桃花峪的特產,紅燒黃河鯉魚成為當地一道名菜,很受遊客們的青睞。此外,村內還有多家村民在自家開辦的農家菜小飯館、旅館、供遊客享用。
桃花峪村「好公婆 好媳婦」評選活動
2007年,桃花峪村被確定為鄭州市新農村建設重點示範村,2008年創建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成為河南省首批特色景觀旅遊名村,2010年被列入河南省「百村萬戶」旅遊富民工程旅遊特色村。
2011年,桃花峪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403元。
村莊檔案
黃河中下遊分界碑
黃河中遊下遊分界碑
此界碑於1999年10月動工興建,2001年全部竣工。桃花峪是黃土高原的結點,同時又是黃淮平原的起點。黃河以桃花峪為起點成為地上懸河,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理奇觀。桃花峪的黃河中下遊界碑高聳入雲,堪稱全國之最。桃花峪為中國三大階梯地形一、二級交接點,山地與平原銜接處。界碑高21米(意為21世紀),四面玉欄護侍,玲瓏旋梯聯接,預示沿黃人民四季生活蒸蒸日上。界碑南北間隙設置一線,經度為東經113° 29&34;,即為黃河中下遊分界線。
唐風街
該街修建於2006年,以青磚藍瓦的唐代格調為建築風格。此街以農家樂為主,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為其特色,同時又為遊客選購旅遊產品提供了條件。
三皇文化苑
三皇像
建於1994年,苑內建有三皇像,像高13米,居中的一尊手託太極八卦者為伏羲氏,傳說他人首蛇身,推宇宙之規律,明萬物之本性,創先天八卦,他還結草為網,教人漁獵。右邊手持火種者為燧人氏,傳說他鑽木取火,化生為熟,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他還教人結繩記事,以教民日中為市,進行交易。左邊手持禾穗者為神農氏,傳說他人首牛身,創製耒耜,興舉農耕,教人種植,並親嘗百草,辨識藥性,為人治病。
桃花仙子
桃花仙子塑像
建於桃花峪村。傳說真武大帝在雪山修道時,用戒刀剖腹洗腸,昏迷過去。後來所遺戒刀修煉成一個陽體,刀鞘修煉成一個陰體。數百年後,王母詔刀鞘上天,管理桃花,即成桃花仙子。
版權聲明: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證屬證明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