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數據表明,五顏六色的共享電單車的發展在今年呈現井噴態勢,一場新的「彩虹大戰」正在上演。長沙正在成為核心「戰場」,短短一年時間,進駐的共享電單車不論是品牌數量還是車輛數量,在全國都首屈一指。洶湧而來的車輛引發了諸多亂象,成為長沙城市管理的一個新痛點,這與早幾年共享單車大搞「車海戰術」佔領市場時所造成的亂象如出一轍。(詳見本報11月16日 A03版)
由於騎行便捷,共享電單車成了不少長沙市民中短途出行的首選,也使得共享電單車在長沙迅速打開了市場。但仿佛如同一個循環,曾經共享單車引發的各種亂象,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了共享電單車的身上。因大量投放引起的亂丟亂放,到處佔用人行道,佔用公交站臺,佔用小區共有道路和其他公共場所,已經讓大家開始不滿。
實際上在幾年前,一些城市對於是否投放共享電單車就存在著不小的爭議,如湖北襄陽,由於無序投放、無牌上路、亂停亂放等給市區交通秩序和市容環境帶來很大影響,該市於2018年對共享電單車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集中清理。廣州市在2017年就要求租賃人必須實名使用,須年滿12歲,並與使用者籤訂格式合同,健全對使用者的安全保障制度,饒是如此,當地還是出現了不少反對的聲音,而杭州、上海等地,乾脆明確不容許網際網路租賃電單車。
其實不難理解不少城市對共享電單車所持的謹慎態度。由於城市的不斷擴大,在公共運輸服務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快速交通要求的時候,電動自行車的發展幾乎是難以制約的,尤其是對於收入不高的老百姓而言,更是難以阻擋。但由於我們沒有專門與公共運輸體系銜接的慢行系統,這種速度較快、容易發生事故的電動自行車,一旦像「共享單車」那樣泛濫,恐怕交通事故會大幅度增加。
現在城市的擴張和發展速度都非常快,對交通管理的要求也在與日俱增,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電單車,都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但如果任其發展而不作限制,無疑這種粗放型交通方式將面臨極大挑戰,一是安全問題,二就是管理問題。長沙市在近些年禁摩限電的基礎上極力改變城市交通的增長模式,大力發展公共運輸,也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如今隨著共享電單車的大量投放,以及引發的亂象,無疑會讓管理陷入以前的窠臼,所以,這也就要求交通委等管理部門需要引起重視,嚴格限制新增品牌的市場進入,對已經在市場上運營的共享電單車品牌,也要對其「新增車輛的投放」做出嚴格限制,使供求關係達至一個整體平衡。另外,還需在停車點的設置、企業的自我管理、用戶使用門檻上進行合理科學的要求和管理,有針對性地降低安全風險,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不少城市對待共享電單車的態度是「不鼓勵發展但也不禁止發展」,長沙市作為一個已經出現共享電單車「井噴」態勢的城市,如何管理顯然已是最為迫切的問題,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將目前的亂象處理好,使共享電單車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評論員 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