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珠海4月2日電 題:三月三放生 善舉易成「殺生」
作者 冒韙 陳彥儒
清晨,珠海前山河畔,一位中老年婦人在地上擱一疊黃紙,插上三支點燃的香,跪著叩了幾個頭後,將一袋魚倒進河裡。本月5日是農曆三月三,按照民間傳統習俗,總會有一些懷著祈福願望的居民,在三月三前後幾天要到河邊來放生。
放生,在珠海前山河並不罕見,除了中老年婦女外,記者還遇見年輕人前來放生,一李姓女子念念有詞朝水裡拋金魚,她在記者詢問時,稱自己是生意人,在澳門做藥材生意,年年都會和家人來此放生,寄希望放生行為能給自己帶來健康和財運。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三月三又稱「上巳節」,最初源於周朝的祓禊祭日,《漢書·禮儀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隋煬帝楊廣的《鳳瑁歌》記載了放生習俗:「三月三日向紅頭,正見鯉魚波上遊。意欲垂鉤往撩取,恐是蛟龍還復休。」
除了放生「鯉魚」和「金魚」外,還有其他的物種被放生。記者走訪拱北口岸市場,據賣水族的攤販介紹,每年農曆三月三前後,總會有熟客前來買錦鯉、琵琶魚、巴西龜,聽說都是買來放生的。「還有些經營生意的大佬,喜歡買金龍魚、雀蟮、黑魚等兇猛魚類放生,寄希望『大魚吃小魚』,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氣。」
然而這些隨意放生的魚、龜、禽鳥,有些卻會對生態造成嚴重的危害。
資料顯示,「琵琶魚」(又稱吸盤魚、清道夫)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因其幾乎沒有天敵,而且繁殖力很強,極容易「一族獨大」。
珠海盛寶自然博物館李盛炳館長針對放生習俗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希望大家要做到科學放生,而不能讓放生淪為『殺生』,比如,可以選擇鄉土魚類或鄉土鳥類放生。放生鄉土的鯉魚,就不會象放生『金龍魚』、『巴西龜』、『雀鱔』等外來物種那樣,造成江河的生態系統的崩潰。比如,放生時還要為鄉土鳥類選擇合適的棲息地,千萬不能破壞到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據李館長介紹,目前280種外來生物入侵中國,年損失2000億人民幣,類似的生物安全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特別是廣大寵物愛好者的重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