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絳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模式
面前是規劃齊整的巷道、粉刷一新的房屋、設施一應俱全的黨員活動中心,身後是新搬遷的房子、排列整齊的蔬菜大棚……這是日前絳縣舉辦抓黨建引領鄉村發展暨「三基建設」大交現場觀摩會時,黨政幹部一班人在麼頭村村級活動廣場看到的一幕。
2018年,絳縣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十大工程、農村五項改革,堅持「圍繞黨建抓發展,抓好黨建促發展」,用巨椽之筆描繪出黨建、發展之花並蒂開放、交互輝映的鄉村振興圖。
黨建+隊伍建設,黨組織活起來
麼頭村村黨支部堅持把抓黨建作為首要任務,深入開展基層黨建「七化」行動,推進陣地建設標準化,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和幼兒園,成立麼頭村朝峰苗木經營合作社,廣泛開展爭創「美麗庭院」「星級衛生戶」等主題活動,營造起文明和諧的民俗鄉風。
鄉村振興,離不開組織振興。近年來,絳縣抓黨建,既注重塑魂又著力塑形:軟體建設方面實施人才強縣戰略,開通人才綠色通道,首選政治好、能力強、作風過硬的大學生、年輕人、新鄉賢擔任村支兩委,讓他們進入黨校課堂「強筋壯骨」。同時,深化「每月一主題」黨日活動,堅持「五項制度」,強化黨員隊伍日常管理,注重「兩個突出」,做好黨員教育培訓;硬體建設方面以推進「支部建設規範化、組織生活經常化、管理服務精細化、工作制度體系化、陣地建設標準化、教育培訓常態化、引領發展長效化」「七化」建設為核心,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落實專項經費用於「三基建設」,不斷完善基層黨組織「五小」基礎設施建設。
新莊村黨支部堅持用文化做內涵、建書香支部,每年選樹好媳婦、好婆婆、好家風典型,為夯實基層堡壘、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創造了良好氛圍。
柳泉村以教育設施為依託、文化設施為陣地,每年舉辦「關公文化節」、籃球、書畫、朗誦等比賽,增強了黨支部的號召力和向心力。
2018年以來,絳縣選樹出48個黨建綜合示範點,通過村「兩委」換屆,實施「鳳還巢」計劃,共有108名在外優秀人才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他們求真務實、敢想敢幹,年初許諾、年中踐諾、年末兌諾,呈現出爭先恐後幹事業、砥礪奮進謀發展的良好勢頭。
黨建+集體經濟,產業強起來
大交鎮澮南村黨支部以「黨建引領『村社一體化』壯大集體經濟」為發展理念,創新「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籌資22萬元新建佔地6畝的2座草莓大棚,成立澮豐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創立了「澮豐草莓」品牌,實現集體收益、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共贏。
古絳鎮郝家窯村「兩委」班子利用本村原有廢棄窯洞,建設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基地、植物迷宮及日光溫室項目,用「支部+公司+農戶」的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迴馬嶺村黨支部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還原了革命老區廻馬嶺原貌,使之成為該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周邊縣市黨員幹部前來學習,帶領村民吃上了「紅色旅遊飯」,為集體經濟引來源頭活水。
「手中沒有米,叫雞也不來。」2018年以來,絳縣多方取經調研,積極探索,根據各村實際,在全縣推行村社一體化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徑,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指導各村黨支部立足優勢,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黨支部+公司+農戶」「黨支部+企業+農戶」等多種模式,有針對性地發展起「城郊型」「種養型」「服務型」等類型的村集體經濟,盤活了集體資源,湧現出橫東村牛羊養殖合作社、冷口鄉平道村花椒種植合作社、郝莊鄉上呂村種植示範園等集體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的農村黨支部。目前,絳縣189個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已全面破零。
黨建+脫貧攻堅,群眾富起來
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徐建軍,56歲,家裡5口人,種植蔬菜大棚時,因缺資金致貧;2016年,在幫扶下,徐建軍種植大棚蔬菜脫貧,現有5個蔬菜大棚,2018年人均純收入1.1萬元。
2015年,面對正在上學的兩個孩子和患有大病的老人,家裡資金入不敷出的窘境,在幫扶責任人、縣委書記王宏偉的鼓勵下,在縣鄉村三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徐建軍報名參加了村裡組織的蔬菜大棚外出學習,並在歸來後包租了村裡的3個大棚,第一年大棚純收入就達3萬元,順利脫了貧。2017年,他用扶貧小額貸款3萬元,再承包2座大棚,加上地裡種的糧食收入,徐建軍不僅當年還清了借貸,一家人年均收入還輕鬆達到了萬餘元。如今,他不用出門打工,自己在家門口就當起了萬元戶,忙時還僱人幹活,自己做起了老闆,最讓他高興的是——「兩個兒子娶媳婦的錢是足足的」。
臨近年關,66歲的王建宏在新蓋的單元樓裡,正哼著小調和老伴在客廳喝茶嘮嗑。今年他們一家3口人不僅住進了縣裡的貧困戶集中安置小區,還享受到了醫療「136」政策。「縣裡和村裡還讓我們加入養牛合作社,年年分紅,再加上兒子的務工、養老金、退耕還林補助、護林員補貼,人均年純收入達8000餘元,現在我們的日子真是好啊。」王建宏愛人快人快語。
和王建宏家一樣,續魯峪村73戶175位建檔貧困戶已全部搬進新居,過上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
自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吹響後,絳縣響應號召,以黨建為龍頭,舉全縣之力,摘窮帽、拔窮根,改窮業、換新顏,瞄準最困難的群體,扭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搞清情況,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找準致富路子、幫扶措施、脫貧時序,靶向脫貧。深入開展產業扶貧行動,加大財政和金融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脫貧持續性和穩定性,堅持魚漁兼授,志智雙扶,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千方百計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譜寫出了一支支脫貧致富曲。
黨建+鄉村文明,幸福指數漲起來
在大交鎮北冊村,乾淨整潔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庭院,太陽能路燈隨處可見,家家戶戶門前擺放著磚頭圍起的綠化池……這與傳統印象中「髒、亂、差」的農村環境有天壤之別。
「原來村裡的道路坑窪不平,到了下雨天,一踩一腳泥,晚上村裡黑漆漆一片。你看現在,水泥路面修得多平整,到了晚上,還可以和城裡人一樣在路燈下散步,在文化廣場上跳舞。」今年70歲的李貴民告訴記者,他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這兩年的變化比得上之前40年的發展變化。
村民溢於言表的喜悅、節節攀升的幸福指數是對絳縣黨建工作最中肯的評價。為了答好鄉村振興的考卷,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讓全縣農村基層黨建學有標杆、行有示範、趕有目標,該縣實施了農村黨建「十強百進」行動計劃。即從全縣選樹出28個「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好、「兩委」班子好、黨員隊伍好、集體經濟好、脫貧攻堅好、產業示範好、村容村貌好、鄉風文明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好、黨建活動資料好的特色黨建綜合示範村,在農村大力開展黨建提升行動,強化培訓,提高「兩委」幹部待遇,規範支部政治生活,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做到由點帶面,促進全縣農村黨建工作齊頭並進、齊頭向好、美美與共。
文化興村的柳泉村、紅色資源興村的迴馬嶺村、產業興村的下高池村、易地搬遷興村的山底坡村……如今,走進絳縣的各個村莊,呈現出的是一幅幅新時代鄉村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