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申報倒計時,中國內地尚未公布送選片

2020-12-19 澎湃新聞

如今,距離明年2月24日舉行的第91屆奧斯卡頒獎禮尚有些時日,但最佳外語片的申報選送工作已進入倒計時階段。截至發稿,已有70個國家與地區提交了送選影片的名單(去年共有92部影片報名)。按慣例,稍後主辦方會從中選出九部影片的大名單,然後再進一步縮小到五部最終入圍影片。去年的報名截止日是10月2日,中國內地的送選作品《戰狼2》未能入圍大名單,而今年究竟會送哪部電影去「衝奧」,目前還未揭曉。

《大佛普拉斯》與《紅海行動》為華語片爭光

雖然中國內地的送選片往往習慣卡著截止日期申報,抑或是事先不對外公布,直到主辦方揭曉,外媒報導,我們才能知道是驢子是馬,但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的送選片一般都會在9月底前確定,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臺灣地區共有15部影片報名參選送選資格,其中不乏《血觀音》、動畫電影《幸福路上》等人氣作品,最終,黃信堯執導的《大佛普拉斯》憑藉其「技術精良、言簡意賅,以幽默風格及特殊的電影語法呈現臺灣社會現狀」的優點而勝出。該片此前已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本、攝影、原創配樂、原創歌曲、新導演等數項大獎。

《大佛普拉斯》

香港地區則選送了《紅海行動》。雖然該片的演員陣容幾乎全是來自內地,但導演林超賢、編劇之一的林明傑是土生土長香港人,而且本身也是兩地合拍,英皇電影參與製作。它從《奇門遁甲》、《捉妖記2》、《黃金兄弟》、《棟篤神探》、《藍天白雲》和《中英街1號》等數部候選影片中勝出,獲得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推薦送選。

《紅海行動》

各大電影節熱門影片當仁不讓

至於其他地區,一批今年在各大電影節上的獲獎作品或熱門影片當仁不讓。比如,坎城電影節中,金棕櫚大獎得主《小偷家族》代表日本、最佳導演獎得主《冷戰》代表波蘭、「一種關注」單元大獎得主《邊境》代表瑞典、「金攝影機獎」得主《女孩》代表比利時、評審團大獎得主《迦百農》代表黎巴嫩。李滄東的《燃燒》雖鎩羽而歸,但獲得影評人的頗高讚許,代表韓國選送也在情理之中。這是他繼2002年的《綠洲》和2007年的《密陽》之後,第三度衝擊奧斯卡。此外,著名導演努裡·比格·錫蘭的《野梨樹》也將代表土耳其「衝奧」。

《小偷家族》

《燃燒》

剛剛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拿下最高榮譽金獅獎的阿方索·卡隆作品《羅馬》代表墨西哥送選。

此前,出品方Netflix已在墨西哥城為《羅馬》安排了一周的院線放映,令它成功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申報資格——即在9月30日之前,在報名國家本土隨便哪家影院裡能有連續七天的放映。至於北美市場方面,據悉該片將於12月14日同步登陸Netflix平臺和部分院線,以使其獲得參與奧斯卡其他獎項角逐的資格。談到該片,卡隆曾對媒體表示:「其中90%的場景都源自我自己的記憶,但整體而言,那些不光是關於我的回憶,它說的是我的一段人生是如何塑成的,說的是現在的這個我是怎麼來的。劇本寫得非常具體,具體到每一場戲裡的聲音、環境都有詳細描寫。但是,劇本完成後,我沒給任何人看過。拍攝過程中,劇組裡沒有任何一位工作人員或是演員手裡有劇本。初次『觸電』的演員阿巴裡西奧(Yalitza Aparicio)甚至表示,片方的保密工作實在做得太好了,以至於她一度懷疑,那根本就是在打幌子,拍電影是假,其實是人販集團的買賣。」

《羅馬》

在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上拿到國際影評人聯盟獎的拉斯洛·奈邁施(Laszlo Nemes)的新片《日暮》代表匈牙利送選。2016年,他曾憑《索爾之子》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該片時長142分鐘,不知能否讓奧斯卡評委有足夠耐心看完。

巴拉圭選送片《女繼承者》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演員和最佳新導演兩座獎盃。「70後」導演馬塞洛·馬蒂內斯(Marcelo Martinessi)初執導筒,便獲得如此成績,頗不簡單。更為不易的,由於巴拉圭電影傳統相當單薄,這次是該國第三次送片角逐奧斯卡。

波赫選送的是女導演阿伊達·貝吉奇(Aida Begi)講述敘利亞難民生活的作品《不要離開我》(Beni Brakma),該片曾受邀參加第一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受到我國觀眾好評。歷史上,波赫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的《無主之地》(No Man's Land)曾在2001年拿到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捷克選送的是斯洛維尼亞導演奧爾默·歐默祖(Olmo Omerzu)的捷克、斯洛維尼亞合拍片《逝去的冬天》(Winter Flies),這部公路片是今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最佳導演獎得主。歷史上,捷克導演揚·斯維拉克(Jan Sverák)的《給我一個爸》(Kolya)曾在1996年拿到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克羅埃西亞選送的是新人導演伊萬·薩拉伊(Ivan Salaj)的《第八任長官》(The Eight Commissioner),影片根據該國暢銷小說改編,故事頗為有趣,講述一名醜聞纏身的政客為避風頭,被派往無電腦網路無手機信號的偏僻小島任職。上任後,他的首要任務是組織一次成功的全民選舉,而他的七位前任均在這件事上功敗垂成。

智利選送了老導演西爾維奧·蓋約齊(Silvio Caiozzi)的《黎明忽至》(And Suddenly the Dawn)。該片是今年蒙特婁電影節的「美洲大獎」得主。蓋約齊早在上世紀70年代便已嶄露頭角,曾為智利名導拉烏·魯茲(Raoul Ruiz)擔任攝影指導。智利影片《普通女人》正是今年第90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得主。

英國選送了英法合拍片《我不是女巫》(I Am Not a Witch)。影片以一個非洲小村落為背景,講述一個八歲的小女孩被認為是女巫,並被判處死刑。雖然該片知名度有限,但尚比亞裔女導演倫加諾·尼奧尼(Rungano Nyoni)也藉此拿下了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以色列選送的是以色列德國合拍片《蛋糕師》(The Cakemaker)。在9月剛結束的以色列電影界最高榮譽奧菲爾獎評選中,這部同志題材的動畫電影收穫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在內的6項大獎,也算順理成章代表以國「衝奧」。導演歐佛·勞爾·葛雷澤(Ofir Raul Graizer)是「80後」,本片是他的長片處女作。

電影大國法蘭西組評審團決定送選片

法國方面,這次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送選資格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議。由於希望獲得這一資格的影片數量眾多,加上電影發源地的「產出」普遍質量不低,因此不得不組了一個評審團來決定究竟派誰「衝奧」。

於是,由坎城電影節掌門人福茂、名導演克萊爾·德尼等共七人組成的評審團先遴選出一份小名單,包括加斯帕·諾劍走偏鋒的《高潮》、克洛德·朗茲曼長達四個半小時的遺作《四姐妹》、根據狄德羅的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故事改編而成的《容基耶爾女士》、艾瑪努艾爾·芬奇的《痛苦》和澤維爾·勒格朗的《監護風雲》五部作品。最終經過熱烈討論,根據杜拉斯同名小說改編的《痛苦》勝選。

《痛苦》

名導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的新作《非虛構》未能入圍,這令他明確表示非常不滿。相關部門給出的理由是:按照一貫的規定,作品必須在9月30日之前在法國院線公映,才有資格獲得代表法國出戰奧斯卡的機會,但《非虛構》在法國的上映時間卻是定在明年1月16日。

該片此前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已舉行了全球首映,之後又轉戰美國的特柳賴德電影節和加拿大的多倫多電影節,下月還會登陸紐約電影節——業界所謂的秋季四大電影節,它都轉了個遍。要說曝光度和國際影響力,肯定勝過《痛苦》等片。結果卻連入門的機會都沒摸到,逼得「久經沙場」的阿薩亞斯這次滿腹牢騷:「我從1986年開始拍電影,從1994年開始,我每部電影都在美國院線公映過,我相信,能做到這一點的法國導演,應該沒有多少。」他在接受美國《綜藝》雜誌訪問時表示,「但我之前的電影,從來都沒入圍過法國『衝奧片』的大名單,我也不在乎。可是,這一次不一樣,我覺得《非虛構》的形勢特別好,很少有電影能走遍秋季四大電影節的,我覺得這對它『衝奧』應該會很有幫助,可惜……我也不知道他們挑選影片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是要選一部在國際上最具知名度的法國電影出來,結果卻又完全不考慮《非虛構》,那可真是荒唐。」

其實,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2013年的《阿黛爾的生活》上。該片摘得坎城金棕櫚後,也在美國各大電影節上屢獲好評,結果也是因為10月才在法國國內公映的緣故,失去了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機會。

或許正是因為秉持一套自己的標準與規則,雖然法國電影工業馳名全球,但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中,只有一次勝出——1993年的《印度支那》。

同性、女權、歷史題材走俏

決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送選片,原本是各國各地區電影機構的內部事務,但今年肯亞的送選片《肯亞式友誼》(Rafiki)引發了頗多國際關注。這部入圍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同志電影起初沒能獲得在肯亞國內上映的許可,女導演Wanuri Kahiu將官司打到了奈洛比高等法院。最終,女法官認定:「肯亞社會應該還沒那麼弱,弱到無法接受同志主題的地步。我們今天所享受的自由,是以往許多肯亞人付出終極代價才換來的。」該片遂以「18禁」的電影分級,成功獲得為期一周的國內公映檔期,符合了奧斯卡報名條件。

不過,肯亞電影分級委員會態度依舊強硬,主席公開聲明,對法院決定表示遺憾,雖然他們只能服從,但「這樣的結果十分可悲,不光是對我國電影界,而且對於所有堅持道德立場的肯亞人來說,都是一種侮辱。該片美化同志戀情,結果卻有機會代表我們國家的形象,出現在全世界人面前。我們委員會堅持認為,肯亞電影就應該要反映肯亞人最主流的價值觀。同性戀肯定不在其列」。

對比肯亞的保守態度,倒是幾個亞洲國家的選片叫人眼前一亮。泰國選送了女導演阿努查·本尼雅瓦塔納的同志題材愛情片《告別茉莉》、印度尼西亞選送了女導演莫莉·蘇亞的女權主義暴力片《瑪琳娜的殺戮四段式》、印度選送了女導演利瑪·達斯的反性別歧視青春片《鄉村搖滾女》。無論最終能否入圍,至少也反映了一種態度與傾向。

俄羅斯選送的《索比堡》(Sobibor)是該國當紅影星康斯坦丁·哈賓斯基(Konstantin Khabenskiy)「演而優則導」的首部作品。哈賓斯基以主演《守夜人》、《守日人》等片而為影迷所熟知。索比堡是二戰中納粹在波蘭建立的一所集中營,經過精心策劃,關押在此的600名囚犯暴動越獄,最終有300人順利逃生,成為「二戰」中的一個奇蹟。1980年代,英國曾拍攝相關題材作品《逃離索比堡》,引進我國播放後,給當時的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羅馬尼亞選送的導演拉杜·裘德(Radu Jude)的新作《你為此而生》(I Do Not Care If We Go Down in History as Barbarians)同樣也與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有關。故事講述一位導演準備將1941年猶太人遭羅馬尼亞軍隊大屠殺的事件搬上戲劇舞臺。

此外,還有些影片估計很難入圍最後的候選大名單,但也值得一提。比如伊拉克送去的默哈邁德·艾爾·達拉吉(Mohamed Al Daradji)的《旅程》(The Journey)講述了關於恐怖分子「女人彈」的悲情故事。該片今年3月1日在伊拉克國內上映,是過去27年以來,第一部在該國公映的伊拉克國產片!

還有巴拿馬以紀錄片《魯本·布拉德斯不是我的名字》(Ruben Blades Is Not My Name)送選。該片記錄的是巴拿馬頭號人氣歌星魯本·布拉德斯的人生故事,他曾在好萊塢發展,多次獲得格萊美音樂獎,同時又是哈佛大學的國際法碩士,當過巴拿馬旅遊部部長,競選過巴國總統。該片導演阿布內·貝納伊姆(Abner Benaim)1971年出生,今年才47歲,卻已是巴拿馬電影史上教父級的人物。他在2009年完成的處女作《機會》是巴拿馬過去半個多世紀裡拍成的第一部國產片,結果引發全民觀影熱潮,票房甚至超越了同期上映的《阿凡達》。2014年,巴拿馬破天荒頭一遭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遴選,派出的也是貝納伊姆關於美國入侵巴拿馬的紀錄片《入侵》。

相關焦點

  • 《邪不壓正》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  張藝謀的《影》上映前後,代表中國內地出徵明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呼聲相當高,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美國當地時間10月8日,奧斯卡官網公布了2019年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選送名單。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報名截止 60部佳片爭金人
    搜狐娛樂訊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上周四(10月1日)截止了最佳外語片的申報工作,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60部新片進入了大名單。最佳外語片獎將經過三輪評選,第一輪是在所有報名片中選出九部入圍作品,第二輪是從九部作品中選出五部提名作品,最後再評選出年度最佳外語片一部。參加投票的評委並非學院的全體成員,而是獨立的外語片評審機構,所有人在投票之前都必須看完電影。該獎是奧斯卡整個體系中最為撲朔迷離的一項大獎,去年的《和巴謝爾跳華爾茲》就在臨門一腳敗給了日本的《入殮師》。
  • 出乎意料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中國內地送選的是邪不壓正
    據多家國外媒體報導,中國內地選送了姜文執導的《邪不壓正》參加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該片由姜文執導,彭于晏 、廖凡 、周韻、許晴 等出演,講述了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一個老北京的故事。
  • 代表中國競爭202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已經官宣
    最佳外語片獎項創立於1947年,剛開始的幾年,為了提高世界各地觀眾對奧斯卡金像獎的關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以奧斯卡榮譽獎的形式頒發給那些優秀的外國電影。自1956年起,最佳外語片獎項成為競賽單元,正式加入奧斯卡金像獎的大家庭。2020年2月,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秘密
    作者:周黎明(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文化評論人)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即第88屆,明年2月28日頒獎)共有81個國家和地區報送,蹊蹺的是,之前中國(僅指大陸)選送的《狼圖騰》,臨時又被換成了《滾蛋吧,腫瘤君》。1990年那一屆,中方也曾改弦更張,擬撤下已經報送的《菊豆》,但遭到主辦方的拒絕。
  • 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申報在即 「衝奧片」都有哪些
    因為疫情的關係,第9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已確定延遲至2021年4月25日舉行,而原本一般在每年10月1日截止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原「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申報期限,今年也順延到了12月1日。  截至發稿,共有82個國家或地區公布了今年的「衝奧片」,其中並不包括中國內地。
  • 奧斯卡上罕見的中國身影:盤點那些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華語片!
    從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所屬地區來看,歐洲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在亞洲方面,日本是獲得最佳外語片最多的國家,先後有四部影片獲獎。而同樣作為亞洲電影大國的中國,先後曾有7部影片獲得提名,但最終只有一部獲獎。《菊豆》,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中國電影。改編自劉恆小說《伏羲伏羲》,由張藝謀、楊鳳良導演,鞏俐、李保田主演。影片《菊豆》典型反映了封建倫理文化下中國式愛情及家庭悲劇,儒教文化成為悲劇製造的主因,而其大部分愛情影片中展示的環境文化最後都演變成主人公愛情的祭臺。
  • 日本電影又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52-2018亞洲電影戰績盤點
    第91屆奧斯卡提名剛剛公布,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為日本贏得了第13次「最佳外語片」提名,黎巴嫩也憑藉《迦百農》首次入圍奧斯卡,而在此前公布的初選9部作品大名單中,還有韓國的《燃燒》和哈薩克斯坦的《小傢伙》兩部亞洲電影在列。《燃燒》雖然沒能最終入圍,但已經創造了韓國電影奧斯卡徵途上的最佳戰績。
  • 疫情之年,依然有89部外語片申報奧斯卡
    隨著內地選送電影《奪冠》的敲定,今年奧斯卡外語片的申報也接近了尾聲。 今年申報的影片數量與去年接近,截止目前共計已有89部電影選送。但相比第92屆奧斯卡外語片最終在《寄生蟲》《痛苦與榮耀》《悲慘世界》等片之間展開的激烈角逐,由於疫情的影響,今年並沒有出現競爭力特別強的作品。
  • 三部電影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不是藥神》落選,網友:陪跑
    10月9日,奧斯卡官網公布了最新的「最佳外語片」入圍名單,中國內地確認選送了姜文執導的電影《邪不壓正》,這部電影是姜文執導的第六部作品,也是他的「民國三部曲」系列的終章作品。前兩部是《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
  • 疫情之年,依然有89部外語片申報奧斯卡|託馬斯·溫特伯格|導演|禹...
    如果說,奧斯卡大多數獎項仍舊是頒發給北美和英國製片的英語系電影,那麼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角逐無疑是海外觀眾重點關注的板塊。隨著內地選送電影《奪冠》的敲定,今年奧斯卡外語片的申報也接近了尾聲。但相比第92屆奧斯卡外語片最終在《寄生蟲》《痛苦與榮耀》《悲慘世界》等片之間展開的激烈角逐,由於疫情的影響,今年並沒有出現競爭力特別強的作品。因此,明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十強名單的競猜難度也將提升了不少。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發布大名單 83部作品爭小金人
    《夜鶯》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201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搜狐娛樂訊(文/耷子)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今日發布官方消息:來自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的新片,將角逐第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  華語電影領域,中國大陸並未選送金熊獎作品《白日焰火》,而是申報了李保田主演的《夜鶯》,該片由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執導;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作為閉幕片首映的《黃金時代》,將代表中國香港地區參賽;中國臺灣地區則選送了《冰毒》。  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九強名單將於12月中旬公布,提名名單將在2015年1月15日公布。
  • 第91屆奧斯卡再曝黑幕?最佳外語片的內定提名名單遭到闢謠
    每年在正式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或者聽名單公布之前,都會被外媒曝出一份內定的「獲獎名單」。本來嘛,這種提前爆料獲獎名單是非常常見的,有的時候甚至一個月就出了好幾份不同的「提前內定的提名或者獲獎名單」。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在近幾屆奧斯卡中,雖然這些提前爆料的名單逐漸減少,但是準確率卻越來越高了。就拿今年的第九十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來說吧,最後拿到最佳影片的《水形物語》,《三塊廣告牌》囊括了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等的強項,可都是與之前的爆料名單完全吻合。去年,好萊塢的老前輩哈維·韋恩斯被曝出他的四個小金人都是買的,所以關於奧斯卡「黑幕」的說法似乎也就行得通了。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羅馬》將引進 上映時間未定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羅馬》將引進 上映時間未定 1905電影網訊 由奧斯卡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自編自導,並親自擔任攝影與剪輯的電影《羅馬》確定引進內地。
  • 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
    據@電影奪冠官微 12月3日消息,由導演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奪冠》在剛剛結束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接連斬獲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三項大獎。此外,代表中國香港角逐奧斯卡的電影是《少年的你》,代表中國臺灣參選的電影是《陽光普照》。
  • 提名名單公布在即 奧斯卡外語片獎「地形圖」
    隨著最新一屆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日期的臨近,參評國家的數量也浮出水面,與去年創記錄的67國相比,今年微降至65國,就連人口數量只有不到50萬的盧森堡公國,也有二戰片《不羈》(Refractaire)參賽。  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總是有些彆扭,好像就是好萊塢為了敷衍全球電影文化而特設的一個擺設。
  • 明年起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數量固定為10部
    腫瘤君》的導演韓延的最新作品《送你一朵小紅花》發布手繪概念海報,並宣布於6月11日正式開機拍攝。同時曝光了該片的演員陣容:易烊千璽、劉浩存領銜主演,高亞麟、朱媛媛主演,嶽雲鵬、夏雨特別出演。該片女主角劉浩存是曾出演過張藝謀新片《一秒鐘》《懸崖之上》的新任「謀女郎」,男主易烊千璽則是剛剛獲得了金馬獎最佳新人,很是期待年輕一帶來的新作品。
  • 《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
    剛剛,電影《奪冠》官微發布消息,由導演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等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奪冠》剛剛在第33屆金雞獎上獲得了最佳故事片等三項大獎,成為最大的贏家,此次參加角逐明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可謂是實至名歸。此前,除了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曾經獲得這個獎項外,中國內地導演至今還沒有人能獲得這一獎項。
  • 奧斯卡外語片報名截止 53部影片爭奪金人(圖)
    搜狐娛樂訊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報名工作近日塵埃落定,來自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的53部影片將角逐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四個月前,奧斯卡主辦方向96個國家和地區發送了報名申報表,10月1日收回的有效參賽表為53份。這些影片經過獨立評審組織的三輪選拔之後,將在2009年1月22日公布提名的五部電影名單。
  • 《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時間:2020.12.03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