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哲學家最大的問題,就是總不停地思考問題,而且還自問自答。從這個角度講,我感覺自己是個大哲學家啊,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問題總是想個不停,真的幸苦我的大腦了。
比如,是先有白天還是先有黑夜?想了近三十年,都未得其解。(唉呀媽,一不小心暴露年齡了。)
比如,明早吃什麼早餐呢?中午吃什麼午餐呢?晚上吃什麼呢?…作為一個哲學家,光思考怎麼解決三餐就要深思熟慮。吃早餐的時候,我想到:一天不學習,自己知道;三天不學習;別人知道;五天不學習,語言乏味、面目可憎。
吃午餐的時候,我碎碎念到: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吃晚飯的時候,我又突發奇想:很多時候,不知道吃什麼搞得很「糾結」,於是找美團,找朋友,找周邊,結果大家都是不知道吃什麼,因為在吃這個問題上,幾千年來也沒得到完美的解決。
這個時候,乾脆回家,看看樓下菜市場,看看家裡冰箱,或許有意想不到的「美味」!
學習也是如此,我們總把希望往外放,希望這個或者那個能教我們成功的法寶,可當你學習一圈回來,發現也不過如此!只不過他們對自己的事業更堅定罷了。
毛主席說,那些追求西方文化的先生們,不如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要他信,更要自信!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丁教授給我評論五個字:「三餐思想家。」
我:
。不得不說,這表情內涵豐富,太適合哲學家使用了。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那也太小看咱們哲學家了。除了仰望星空這種全世界哲學家都知道的最基本的動作,還有三大問題,我把它稱作「靈魂三問」。
一、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二、要去哪裡?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三、怎麼去?該怎麼做才能實現它?
一、我是誰?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問題,人在不同年齡階段,能解出不同答案。
小時候,我是個寶寶,負責吃喝拉撒玩,開開心心的就好了;讀書後,我是個學生,負責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它也不同操心;後來工作了,發現就不好定義了,要負責的事情太多了。要工作,要照顧父母,要談戀愛。一方面要滿足物質追求,一方面要符合精神訴求。恨不得像孫猴子,搞出七十二變化來。
後來我發現,其實很簡單。成年人的世界裡,能困擾自己的無外乎錢和情。於是我想想怎麼賺錢,再後來想想怎麼創業賺錢。嗯,最好的方法是做銷售。這個事挺鍛鍊人的,而且生活中也無處不在。要麼你是銷售產品,要麼你是銷售理念。所以,剛開始,我是想做銷售高手來的。
做銷售到一定程度,是可以解決錢的問題,但是精神訴求還沒解決。於是,開始讀書,讀各種類型的書籍。我發現,書這個東西挺有意思。這與你跟一個大師學習很不同,大師教你東西,你不認真學習領悟,他會有脾氣的,書可沒有。他就那麼安安靜靜的,等待你的寵幸,特別適合哲學家。
有人說,我身兼數職,是創業家導師、青年企業家、思想家、哲學家…
其實,我就是個寶寶。
二、我要去哪裡?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最近大家都挺忙的。有的忙著賺錢,有的忙著約會,還有的忙著帶孩子。這不,想湊個飯局、旅遊局啥的都難。
特別是毛衣戰,搞的很多人是杞人憂天,茶飯不思,光顧著看新聞。其實你想想,無論怎麼樣,大國有14億人,只要你保持在一億的上面,生活就不會差。生活還是要保持樂觀。
與其擔心去哪裡,不如相信當下的事情做的怎麼樣。工作都全力以赴了嗎,老闆對你的業務能力都滿意嗎,身體鍛鍊了嗎,業餘時間充電了嗎,作為兒女孝敬父母了嗎,作為父母做好家庭的主人了嗎…這麼一通反思下來,估計你也沒心思關心毛衣戰,更沒心思關心要去哪裡了。
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人,應當趕快生活。
三、怎麼去?
該怎麼做才能實現它?
想要生孩子,你先找個對象吧;想要賺錢,你先做點實事吧;想要快樂,多幫著人呀;想要健康,多鍛鍊身體呀。啥都不做,幹嘛嘛不行,吃嘛嘛香,別人欠你的呀。
有賺一億的欲望,卻只有一天的耐心。那跟炒股買彩票,有什麼區別。
生活總是現實的,窮人用懸崖來自盡,富人用懸崖來蹦極,這就是窮人與富人的區別。
弟子問:師父你有時對人彬彬有禮,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師父說:對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罵,以真面目待他;對待中等人最多隱喻他,要講分寸,他受不了打罵;對待下等人要面帶微笑,雙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禮節對待他。
你變了,一切都變了。你的世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你的一切都是你創造出來的,你是陽光你的世界充滿陽光,你是愛你就是生活在愛的氛圍裡,你是快樂你就在笑聲裡,同樣的,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責、怨恨,你就生活在地獄中。
作為一個哲學家,原來要想那麼多,頭疼。我可還是個寶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