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細節探尋南洋華人足跡:杯碗裝蛋看文化差異

2020-12-14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5月14日電 馬來西亞《光華日報》日前發布一篇文章,由馬來西亞華人的早餐說起,杯碗裝蛋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進而探討華人的人口遷移與發展,從細節之處探尋南洋華人足跡。

  文章摘編如下:

  咖啡、奶茶、美祿、烤麵包和半熟蛋,這是南洋華人再平常不過的傳統早餐。

  當食物端到桌上時,你可曾注意過用來裝半熟蛋的究竟是杯、是碟還是碗?你可能注意過,但不曾想過這並非理所當然,也不曾想過這與南洋華人的人口遷移有關。

  白偉權(32歲)不僅注意到了,還希望通過半熟蛋,讓更多人去重視和關心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

  他說,以前先輩做歷史考察時,常被當地人嗤之以鼻,認為為何要關注過去,但現在因為做的人多了,反而歷史考究得到尊重。

  「同樣的,我也希望通過裝半熟蛋器皿的差異,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城市。選擇雞蛋,是因為我能用一個簡單和有趣的方式,讓人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差異,慢慢形成比較、發覺、研究、重視和關心自己土地的風氣。」

  他是專門研究馬來西亞人文地理的博士,以前也曾做過馬來西亞地方文化差異研究,但這是第一次在臉書開設群組,以互動方式進行。

  「『雞蛋的食物地理學』群組去年8月開設,目前有約570人,收集到逾800張樣本。雖然活躍分子不多,但我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這就夠了,說不定之後別人可能會發現大馬華人的其它文化差異。」

新山老街區的華美茶餐室用碟裝半熟蛋。(馬來西亞《光華日報》)

  東海岸東馬打卡點少 反映大馬人口分布

  查看群裡的地圖,西海岸城市布滿密密麻麻小點,東海岸和東馬的打卡點則較少,這其實反映馬來西亞人口分布情況。

  「吉隆坡和新山的人口本來就多,霹靂州情況較特殊,由於當地有2名『狂熱分子』,在他們的幫助下,也收集到不少資料。」

  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北馬以杯子圖標居多,南馬則幾乎是碟子的天下。偉權解釋,這種差異與華人歷史發展和遷移路線是重疊的。

  獅城影響南馬 北馬受檳影響

  他說,英殖民時期,檳城和新加坡分別是南北馬兩個最重要的城市,因此當年南來華僑從新加坡上岸後,往北遷移至南馬地區,導致吉隆坡、森美蘭、馬六甲和柔佛等地受新加坡影響較大;霹靂和吉打等則受檳城影響較多。

  「至於馬六甲則因開發最早,後期不少富豪到新加坡發展,影響力較小。」

  他表示,為何當初咖啡店經營者選擇用杯或碟已不可考,但這種習慣就隨著人口遷移路線向中馬推展,形成吉隆坡以南幾乎都是以碟子裝半熟蛋;吉隆坡至怡保和近打河谷則是一個漸變帶,杯碟都有;怡保往北幾乎都是杯。

  新式餐廳用碗裝蛋

  「用碗裝半熟蛋則是後期出現的。一開始有網民表示是用碗裝半熟蛋時,我以為是特例而略過,後來發現似乎新式餐廳都用碗,才增加新圖標。」

  他舉例,新山老街區的華美茶餐室是用碟,但五福城新開的分店是用碗。

帶有「瓊」和「福」字招牌的咖啡店,一般分別為海南人和福州人所開。(馬來西亞《光華日報》)

  咖啡店招牌藏玄機 店名顯經營者籍貫

  除了杯和碟的差異,咖啡店的一些特徵也悄悄暗示著咖啡店經營者的不同籍貫,特別是招牌。

  偉權說,早期經營咖啡店的以海南人和福州人居多。其中,海南人經營的咖啡店招牌一般帶有「瓊」、「泉」和「海」字;福州人的招牌的帶有「榕」和「福」字。

  「瓊是海南的簡稱,而福州城則又叫榕城。另外,海南人經營的咖啡店會售賣西餐,以上都是族群標識。」

  目前,偉權打算將「杯碟差異」研究進行一年後換個主題,讓大家繼續帶著心和眼睛去感受和觀察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

相關焦點

  • 嶺南人在南洋:一次對華人社群的深度訪問
    在中國歷史上,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並列為三大移民潮,南洋是唯一的海外目的地。南海人是嶺南人的出海先鋒,西樵人梁道明是南洋最早的南海移民,他還建立了新三佛齊王國。  南洋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重要一站。長久以來,南洋都是外界與中國連接的一個重要門戶,其中與廣東更是聯繫甚密。現代的思潮、物資的流通、人才的進出……或多或少都通過這扇門。跨越南洋之門,嶺南與世界到底有過怎樣的溝通?
  • 南洋的「娘惹文化」,傳承於中國又繼承當地文化
    「娘惹文化」始於明朝永樂年間,當時發生的一起遠洋事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件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鄭和下西洋,我們在當時的視野下去看,鄭和下西洋動用了大量的錢糧,而當權者為了尋找建文帝或是宣揚國威的初衷也註定了這場遠洋最終都將停擺。
  • 在汕頭探尋潮僑文化足跡
    小公園的百年洋樓   這裡已成為一處了解潮汕歷史文化的重要旅遊景區。   這裡最為多見的是中西合璧的騎樓,歐洲及南洋建築風格與中國古典風格的精妙結合,樓下為商鋪,樓上為住家,密集的騎樓見證了當年商鋪林立的繁華。述說著這個百載商埠開放的胸懷,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歷史,以及潮人漂洋過海的奮鬥歷程。   小公園經過近幾年的不斷修繕,已成為汕頭人文景觀「網紅」地標。很多有名的建築和展館都集中在這裡。
  • 大學生寫家史︱我的阿公:上世紀華人的南洋故事
    當年阿公在碼頭工作時所使用的工具之一——鐵鉤。在多源流環境中,阿公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在包容和學習他文化之時,也堅守自身的民族文化。在阿公眼裡,華文是華人文化的根。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要持續構建自己與祖籍故土的文化聯繫。除了三伯以外,阿公讓大伯、二伯、五叔及父親在巴生港口青年華小接受小學教育。
  • 那些散落在南洋的文人足跡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華人人口佔約80%的新加坡,英語如今是最重要的官方用語。1970年代,新加坡政府推行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教育政策,從此中文在新加坡開始沒落,逐漸演變成一個獨尊英語的社會。但在上世紀上半葉,情況並非如此。創辦於1955年的南洋大學(後關閉,在原址建了南洋理工學院,學院後升格為南洋理工大學)以中文為教學用語,還曾經是世界上唯一一所海外中文大學。1920、30年代,新加坡北望向大陸文人招手,不少文化名人受邀前來辦報、教書,其中不乏老舍、鬱達夫、徐悲鴻等,他們都曾經在這個南洋城市留下足跡。
  • 不一樣的南洋華人
    在中國歷史上,「下南洋」是與「闖關東」和「走西口」一樣重大的人口遷徙活動。但是,下南洋的牽涉人數之多、地域之廣、時間跨度之長,實屬罕見。早期的南洋華工,在與當地民眾交往融合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也為當地的政經發展注入了活力。
  • 去南洋喝杯南洋咖啡 如此簡單粗暴
    我不太清楚新加坡的咖啡怎麼變成南洋咖啡的,這「南洋」兩字源自中國,現在顯得很懷舊。新加坡華人不會刻意強調其南洋身份,可能是為了和歐美咖啡有所區分,新加坡咖啡被冠名南洋咖啡。
  • 華人走南洋路上的共和國—蘭芳共和國
    這些漂泊到異地的群體活動,史稱「下南洋」。為了謀生計、躲避戰亂,據統計,700多萬中國人漂洋過海,一撥又一撥的華人地到南洋謀生。下南洋當時不少廣東和福建人前往南洋謀生,可是,當時的南洋已經開始受到歐洲殖民者的騷擾和侵略,因此,當時的華人群體成立了自我保護的團體,最大的當屬於蘭芳共和國。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諸多學者對此進行了考證並指出,這一批移民到馬六甲的華人與當地馬來西亞人結婚後生下的男孩子便被稱作「峇峇」,女孩子則叫做「娘惹」,土生華人「峇峇娘惹」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其中,「峇峇」主要負責在外參加社會事務,而「娘惹」則足不出戶,更多地管理著家中事務。「峇峇娘惹」與之後「下南洋」的華人有所不同,他們在當地居民中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 茶顏悅色:細節創造差異,差異造就品牌
    運營就是零售,零售就是細節,細節創造差異,差異造就品牌細節體現差異,在茶顏悅色裡面不是隨便說說的;小藥箱、溫馨提示、喊口號等,是除了一點點之外做的最好的一家。而且在服務上我們看到了茶顏悅色對細節的極致。很多品牌個人覺得喊口號做的比較好的是一點點,很多企業喊的口號,是非常有服務態度的,所以不少品牌有直接拿過去用的,但給人的感受是虛有其表,缺乏靈魂。在茶顏悅色,能感受到了不遜一點點的體驗。
  • 牛車水:新加坡的唐人街 南洋華人的精神家園
    後來才知道,「新加坡締造者」史丹福·萊佛士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規劃不同種族居住社區的時候,把新加坡河西南岸的這塊地方劃歸華人居住。因為沒有自來水,要靠牛車運水供應,故名。「牛車水」,飽含著早期華人創業的艱辛,見證了新加坡的興起,經歷了時代的變遷。  節日的牛車水,披上了紅彤彤、金燦燦的彩裝。
  • 大型紀錄片《下南洋》將亮相央視 再現華人歷史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楊凱淇)歷時3年,深入9個國家,尋訪上百個城市,總投資2400萬人民幣……即將於12月20日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的十集大型高清紀錄片《下南洋》,將為觀眾再現那段華人「下南洋」的歷史。
  • 1971年,世界首碗杯裝泡麵誕生
    1971年,世界首碗杯裝泡麵誕生 2018-11-29 0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首飾代代相傳 融合各族文化
    當時,一些中國華族商人來到南洋後與本地女子結婚,落地生根,他們的後代就是「土生華人」。土生華人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早期許多土生華人從事貿易,很快就累積了一筆財富,於是生活的各個層面也開始講究起來,首飾是其中之一。土生華人無論紅事或白事,都會穿戴首飾,贈送及代代相傳首飾是土生華人的傳統。他們一般較喜歡黃金與鑽石,首飾傳代更是傳統。
  • 陳麗汶︱上海摩登的南移:劉以鬯1950年代的南洋足跡
    對當時的執政者而言,培養馬來亞華人的國家認同尤其重要,這將有助於減少華人族群認同祖國——中國的意願,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與傳播。這股本土化趨勢當然不限於文學。南洋市場的三大電影巨頭邵氏兄弟、光藝、國泰電懋也在這一時期積極籌拍有關新馬題材的電影,迎合當地觀眾的口味。
  • 馬來西亞華人最多的城市,濃濃南洋風,位列世遺
    馬來西亞檳城,是該國華人聚居最多的城市,這裡所保留的南洋風情,更讓人想起了《初戀紅豆冰》裡那個安靜美好的華人小城——包括《初戀紅豆冰》、《色戒》等電影都曾在檳城取景,歌手阿牛的故鄉也是在這裡。檳城愛情巷。
  • 探訪峇里島「中華老街」:見證華人奮鬥史的南洋流風遺韻
    因為曾經都是華人華僑在此經營商業批發被稱為「中華街」。???? 林永傳 攝中新網印尼登巴薩10月4日電 題:探訪印尼峇里島百年「中華老街」:見證華人奮鬥史的南洋流風遺韻記者 林永傳「我們到『中華老街』喝杯咖啡」。
  • 南洋咖啡南洋香
    想想看,香港這麼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大碼頭,我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咖啡館還真不多見(也許現在變多了),大概香港茶樓文化太盛,咖啡文化就成了弱勢,被邊緣化了。在新加坡,歐美的咖啡連鎖店如星巴克等在購物區觀光區可謂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這些多是西方文化的翻版,在世界任何一個城市都會撞上。
  • 馬來西亞檳城的姓氏橋:當年下南洋華人的聚集地
    檳城因為移民較多,因此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在這裡你可以在街邊看到印度廟,也可以看到中國的祠堂,歐式的建築。檳城的姓氏橋則是當年下南洋華人的居住地,檳城的姓氏橋是沿海而建的高腳木屋,更準確些說,是沿海成片建成的木屋村。當年華人下南洋到了檳城,從事貿易與漁業,以海為生,所以搭起橋板,在上面建造房屋,形成個個獨特的小村落,這便是姓氏橋的來歷。
  • 《小娘惹》聚焦女性意識覺醒,南洋美學彰顯文化自信
    電視劇《小娘惹》以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南洋地區為背景,通過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跨度,講述三代娘惹的命運變遷,書寫三個華人家族的糾葛興衰,展示了獨特的娘惹文化。以匠心詮釋娘惹文化 極致南洋美學彰顯文化自信歷史悠久的下南洋,不僅影響著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格局,其中蘊含的文化遷徙更是意義深遠。娘惹文化作為中華文化與南洋文化融合的獨特產物,十分具有歷史意義,特別是電視劇《小娘惹》細緻呈現了娘惹服飾、娘惹瓷、珠繡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