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後兩岸圍繞聯合國席位的爭奪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此文為臺灣媒體對於兩岸圍繞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問題之爭的歷史回顧。雖然無疑站在曾經的國民政府的立場之上,但對於史實的記錄可以說比較客觀。讀者可以從中看出國民黨當時面對的國際形勢以及自身的立場。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以戰勝國身分參與聯合國,甚至躋身五常任理事國之列,國際地位無比崇高。然而,由於在國、共內戰中失敗,一九四九年大陸淪陷,「中央政府」退據臺灣,同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宣稱代表中國,形勢逐漸逆轉。而在其中圍繞聯合國席位的爭奪成為雙方鬥爭的一個縮影。

「漢、賊不兩立」與「中國代表權」保衛戰(1949-1971)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後,以臺北為「戰時首都」,以反攻大陸為「國策」,宣稱仍代表中國,並採行「漢、賊不兩立」政策,認定中共為偽政權。

初期由於一九五○年韓戰爆發,聯合國認定中共為侵略國,美國與中共交戰,停戰後自由世界與共產集團亦形成對峙之局,國際情勢對「國府」仍有利,是以中國代表權得以確保。

然而,「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統一中國之願望久久未能實現,反之,中共在大陸之統治則日益鞏固,並以中國唯一代表自居,發動外交攻勢以孤立「中華民國」。因此,「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之合法性、正當性逐漸動搖。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一月十五日外交部長周恩來致電聯合國秘書長賴伊(TrygueLie)、大會主席羅幕洛(CarlosRomulo),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要求取消「中華民國」的一切權利。十一月二十五日,聯合國大會政治委員會討論「中華民國」所提之控訴蘇聯侵略中國案,但蘇聯代表維辛斯基(Vyshinsky)反而搶先發言,主張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開啟「中國代表權」之長期論爭。一九五○年一月八日,中共致電聯合國秘書長及安全理事會各國代表,要求取代聯合國機構中之中國代表地位。一月十日,蘇聯代表馬立克於安全理事會第四五九次會議中,正式提議排斥「中華民國」政府派駐該理事會中之合法地位,遂發生所謂中國代表權問題。一月二十日,中共以外交部長名義致電聯合國秘書長、各會員國及安全理事會,謂已派出中共代表,以及國民黨代表何時可以驅逐。

一九五○年五月韓戰爆發後,美國與中共對峙,舒緩「中華民國」之危機,安全理事會否決蘇聯之「排我納共案」。九月十九日,聯合國大會第五屆常會決議,將中國代表權問題交由加拿大、印度、菲律賓等七國委員會研究。十月十六日,委員會依菲律賓代表提議,決定擱置本案。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六日,聯合國大會第六屆常會在法國巴黎召開,蘇聯代表提出將中國代表權列入議程。十一月十日,聯合國總務委員會審查蘇聯提議的項目時,泰國代表提出緩議案,不考慮「排我納共」之任何建議,此即緩議案的由來。此後至一九六○年,均由於各種因素,以「緩議」的方式解除「中國代表權」危機。

然而,韓戰結束後,東西對抗情勢緩和,對「中華民國」之代表權漸趨不利。聯合國會籍原為選擇性的,自一九五五年後,改採普遍性原則,中共自然有權加入,但因事涉國、共唯一中國代表權,問題難以解決。一九六一年,發生外蒙古(即蒙古人民共和國 編者注)與毛利塔尼亞同時入會案,「中華民國」為阻外蒙入會擬動用否決權,美國不贊同,為爭取「國府」放棄使用否決權,乃將「排我納共」案由「緩議」改為「重要問題事項」方式,以確保我會籍。換言之,聯大在表決排除「中華民國」的實質案時,必須依照憲章第十八條規定,由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通過。

在一九六○年代,美國的對策是在不能排除「中華民國」的條件下,同意中共參加聯合國。然而儘管美國費盡心機,不斷勸使「國民政府」接受大多數會員國所同意的雙重代表制,但蔣介石「總統」不為所動,仍堅持「漢、賊不兩立」原則,不與中共並存。另一方面,中共則步步進逼,亦聲稱是中國之唯一代表。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共外交部長陳毅宣稱:「即令聯大開除中國「國民政府」之代表權,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代表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仍不願參加聯合國;聯合國必須澈底改組與改造。」

由於國共雙方均堅持自己是唯一代表,迫使國際社會必須二者擇一,而由於中共已長期有效統治大陸,各國逐漸捨棄「中華民國」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二十五屆聯合國大會表決中國代表權,美國等所提出的「重要問題案」與阿爾巴尼亞所提的「排我納共」案之間,首度出現兩票逆差,預示危機之來臨。然而蔣「總統」仍電示「外交部長」魏道明,「漢、賊不兩立」政策絕不容改變。此種政策顯然不了解國際現實,亦不符做為世界領袖之美國的國家利益,於是,在尼克森(即尼克森 編者注)「總統」顧問季辛吉(即基辛格 編者注)主導下,美國對中國政策急轉直下。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日,聯合國大會開會前夕,季辛吉飛抵北京,會晤中國總理周恩來,原本支持雙重代表權的國家因而態度動搖。果然,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大會以七十六比三十五,十七票棄權之比例,通過阿爾巴尼利亞所提的議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中國」席位。「中華民國」代表團在進行表決時離席,並宣布退出聯合國。

此為「國府」遷臺以來之最大挫折,蔣氏打回大陸、統一中國之夢想正式告終,隨之而來的則是在臺政權之生存問題。為因應變局,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六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要求國人支持「政府」,「處變不驚,莊敬自強」。

相關焦點

  • 1940年代國民政府圍繞琉球問題的論爭與實踐
    困中求變:1940年代國民政府圍繞琉球問題的論爭與實踐 1872年10月,日本廢琉球國為琉球藩,繼而在1879年3月派兵入侵琉球,設置衝繩縣。自此之後,琉球問題一直是中日之間一個懸而未決的外交問題。二戰後期,此問題再度浮出水面。
  • 珍貴畫面揭秘 新中國重返聯合國(上)
    中國與聯合國的關係說來話長,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面勝利的前夕,各同盟國成立了聯合國。中國是聯合國的發起國和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當時代表中國行使常任理事國權利的是國民政府。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一直被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當局非法佔據。
  • 陳欣新:臺灣法律地位的國際法理據
    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則喪失了以中央政府身份在法律上代表中國的資格, 其殘餘勢力蔣介石集團在中國內戰中因失去中國人民的支持, 敗退至臺灣地區, 但仍延用「中華民國政府」稱謂在臺灣地區進行事實統治, 並且非法佔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 金三角,國民政府孤軍從兵變匪,後裔紮根泰國,仍對祖國滿懷愛意
    與此同時,徹底敗退的國民政府軍隊畢竟人多勢眾,並非全員退守臺灣。 此刻在遙遠的雲南邊境,被打散的國民政府軍隊各自尋找出路,其中便有一支精銳部隊在這裡苦苦掙扎。 這支1000人的隊伍原來屬於國民政府93師,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軍隊的指揮不力導致他們被打散,最終在敗退臺灣時,這1000多人被迫留在了雲南邊境。
  • 臺海關係丨臺灣質疑聯合國大會決議,張彬:臺灣屬於中國
    臺灣希望能參加世衛大會自從疫情爆發後,美國的一些政客在抹黑中國的路上狂奔,處心積慮地編造謊言,給中國冠上各種罪責。從新冠病毒「中國源頭論」到「中國賠償論」,這些美國政客製造了一場場鬧劇,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將疫情防疫不力的責任甩鍋中國。對於這些「反華」的政客來說,不管中國怎麼做,他們都能挑出刺。對於世衛組織,臺灣一直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張入場券。
  • 新中國如何巧妙保住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呢?蔣經國的三招全敗
    之後蔣介石一敗再敗,最後退到臺灣,蔣介石儘管擁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但是話語權已經不可與之前同日而語,此時新中國崛起,蘇聯為了遏制,美,英,法,蘇,還有蔣介石,決定讓中國加入聯合國,並且接替臺灣的常任理事國。是蘇聯邀請我們加入聯合固的。   商議了很久,毛主席一直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而且必須是常任理事國。
  • 臺灣調查委員會與國民政府對臺灣的接收
    國民政府成立後,旅居大陸的臺籍人士日益增加,並陸續成立抗日革命組織,反對日本殖民統治,支持臺灣島內的抗日運動。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收復臺灣也成為國民政府抗日宣傳的重點之一。由於美軍扭轉了太平洋戰區的頹勢,日本節節敗退,蔣介石看到中國可能戰勝日本的希望,認為必須預先安排臺灣接收問題,所以1944年1月17日命令行政院秘書長張厲生「對於收復臺灣之政治準備工作,希即與王秡生等研擬具體辦法與組織人事等呈報」。3月15日,張厲生上呈收復臺灣辦法,建議採取盟軍軍事接收臺灣的形式,由中國組織主持軍政府,等安全接收臺灣後,再恢復臺灣作為行省的地位。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臺灣
    最終調解失敗,國共雙方還是兵戎相見,最終蔣介石敗退臺灣。而蔣介石認為,正是馬歇爾的一再阻撓,使得自己的計劃不能完全實施,才讓中共有了緩解之機,最後才會兵敗。他的調停完全是為中共爭取時間,因此,蔣介石才在日記中痛罵馬歇爾,認為他是導致自己失敗的主因。
  •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靠什麼來維持經濟?這批「撤臺黃金」至今成謎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曾將大量黃金秘密運了過去。雖然,這些財富和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美國給的天量援助比不算多。但是,如果沒有這真金白銀髮下去,國民黨根本熬不到美援重新到來的1952年,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也得被拆了燒火...... 所以,這批「撤臺黃金」就是國民黨和臺灣的「吊命湯」。
  • 各國官方不單提「臺灣」 聯合國標註為中國臺灣省
    原標題: 各國官方不單提「臺灣」 聯合國標註為中國臺灣省  哈佛模聯事件中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對country的解釋。有網民稱,在非官方活動中,country並不等同主權國家,有時也包括政治實體,比如美屬波多黎各、關島等就常被列為country。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沒有回臺北而是去了這個地方,原因太荒唐
    大家都知道1949年,蔣介石因無力反抗共產黨軍隊而不得不敗退臺灣。按理來說,蔣介石應該直接去往臺北,但是他的專機先是停在了距離臺灣不遠的澎湖,到臺灣後也是直接去了高雄,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國民黨敗退 臺灣外使人員起義
    出乎蔣介石意料的是,臺灣駐外機構發生了幾起「掛旗事件」――降下了青天白日旗,改掛五星紅旗。  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後,內政外交都面臨困境,不得不全面收縮外交戰線。從當年年中開始,國民黨相繼關閉了駐布拉格、赤塔等地的領事館,而對其他大使館、領事館的開支也一再壓縮,最後甚至連使館普通職員的薪水也發不出去了。
  • 中華書局出版褚靜濤著《國民政府收復臺灣研究》
    《國民政府收復臺灣研究》一書。這是第一部深入研究臺灣被日本侵佔後,全中國人民奮力收復臺灣的學術著作。 該書探尋臺灣回歸祖國的進程,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中國的合法代表國民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對日宣戰,組織臺籍志士,成立臺灣革命同盟會和國民黨直屬臺灣黨部,發起抗日復臺運動;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為中國收復臺灣奠定了國際法的依據;國民政府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就收復臺灣進行了艱苦的準備;中國共產黨堅決支持收復臺灣;全國各黨派、各階層為收復臺灣獻計獻策
  • 聊點臺灣腔:兩岸故宮,遠隔滄海卻同出一脈
    來源:海外網近日,2020海峽青年雲上峰會在福州舉行,吸引超過10萬兩岸青年關注。其中,「北漂」臺灣青年楊品驊與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對話,尤其讓人動容。單霽翔講述故宮文創故事並寄語「臺青」,希望兩岸青年多多交流。
  • 外蒙古獨立始末,蔣介石一票否決其加入聯合國
    不過在當時巨大的壓力下,籤署協議這個事對於國民政府太難了。宋子文是第一代表,但是宋子文卻憤怒至極,她不得不接受蔣介石的命令,卻採取了不合作,他拒絕籤字,並辭去職務,這個籤字只能由代理外長王世傑來做。在1945年8月14日,也就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前一天,合約生效了。請我們記住這個時刻,這是中華民族悲哀的時刻。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他在大陸的祖屋、祖墳怎麼樣了?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極為掛念家鄉的祖墳。50年代中期,在兩岸通信幾乎中斷的年代,不少傳言說蔣家的故居和祖墳已遭剷平,蔣介石寢食難安。所到處,曹聚仁一一拍照,隨即寄赴臺灣,曹聚仁稱「尊府院落庭園,整潔如舊,足證當局維護促使之至意」 。凡此種種,均讓蔣介石感懷於心。
  • 歷史秘聞:閻錫山日記揭開"國民政府遷臺"內幕
    中新網9月22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日前刊文,從閻錫山的日記揭開了當年「國民政府遷臺」的內幕。  文章摘錄如下:  1949年,對國民黨而言,面臨了土崩瓦解的危機;對共產黨來說,它卻迎來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遇。在這場攸關後來六十年兩岸歷史演變的風暴過程,閻錫山無疑是以最近距離見證歷史變局的「核心觀察者」。
  • 1949年老蔣敗退臺灣,臨走下死命令必須要帶走三個人,他們是誰?
    ——餘秋雨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粉碎國民黨的所有部署,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火聲中,蔣介石帶領蔣經國從成都的府邸乘坐飛機逃亡臺灣,在臨行前,蔣介石專門下達了一個死命令,一定要將三個人帶走,他們是誰?為何受到蔣介石如此重視?
  • 蔣介石身邊「八大金剛」,7人敗退臺灣一人留大陸,後來過得怎樣
    不過,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只有7人跟隨他去了臺灣,還有一人留在了大陸。那麼,這8人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得到老蔣的如此信任,他們最後的結局怎樣呢?首先,「八大金剛」的第一位當屬何應欽了。其實,何應欽和蔣介石的關係,應該是屬於那種互惠互利,相互利用的關係。也就是說,是靠一種利益體系建立起來的關係。
  • 【犇報社評】紀念臺灣光復,是兩岸和解對話的歷史連結點
    >圖為臺灣社會各界於25日光復節上午,在臺北中山堂的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舉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活動。受降典禮後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全體官兵合影,會場名稱為「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會場」。特別是,從1945年10月2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國民政府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受日本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呈遞降書,並宣布「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的那一刻起,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國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