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來創造場所」——臺灣建築師黃聲遠的「自由城市」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臺北9月21日電(記者潘麗君 何自力)「真正的自由,不是離開,而是可以選擇留下,不必跟著別人,不必依賴消費,可以找到價值共識。」臺灣建築師黃聲遠21日在此間的記者會上這樣詮釋自己心目中的「自由城市」。

  黃聲遠團隊的提案《活在宜蘭——連接山海水土》將參加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為「自由空間」,旨在用「自由」的精神表達建築的人文價值,聚焦空間本身的特性,強調人和場所之間分享、循環及相互回歸的生態關係。

  《活在宜蘭——連接山海水土》以臺灣宜蘭為實踐範例回應日益擴張且服從於發展主題之下的都市規劃,強調更多的生活參與和價值共識。它立足於環境資源的探索、應用及轉化,同時強調向居民學習,以共享價值的公共生活實踐建築,呈現出「以生活來創造場所」的建築美學形態。

  「自由應該也是自然的,回到最單純的環境後,更容易找到共鳴。我到宜蘭後,從那麼多努力生活的人身上學到很多。美好的人和生活品質,應該體現到建築中。」黃聲遠說。

  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2018年5月26日至11月25日在義大利普裡奇歐尼宮舉行。

  黃聲遠團隊在當天的記者會上透露,屆時展場創作將以極簡手法,汲取普宮自然起伏的地板和高聳壯麗的穹隆天花為素材,運用纖細的鋼架系統,搭配多座手作的「模型」,把山海水土連接的宜蘭生活場景展現在建築實踐中,呈現「自由城市」樣貌。

  黃聲遠於1994年起紮根宜蘭田野中央,創立了「田中央工作群」。20多年來,其工作團隊在宜蘭營建了50多個、以留白為主要概念的自由場所。如今,整個宜蘭遍布著黃聲遠及其夥伴們的建築作品,其中絕大部分是公共建築。黃聲遠曾多次受邀參展全球知名建築展,包括香港、深圳等地的城市建築展。

相關焦點

  • 【CBC建築大講堂——黃聲遠:海闊天空】成功落幕
    在黃聲遠先生以「海闊天空」為的主題講座之後,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曉東工作室主持建築師李曉東先生作為學術主持人,在對話環節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築師崔愷先生以及田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田工作群主持建築師黃聲遠先生共同參與對談,並與到場的聽眾朋友們一同分享設計歷程心得。
  • 臺灣旅行招募·黃聲遠特輯 走進田中央
    即臺灣最具代表性事務所的實地參觀與深度交流。想知道田中央工作群的黃聲遠建築師與有方學員都聊些什麼嗎?有方君特別為大家奉送原汁原味的現場紀錄,還原一場生動細膩的深度交流,一個只在宜蘭發生的理想下午。如何報名:回復「臺灣」了解更多考察項目,報名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官網報名!
  • 吳光庭:臺灣很多建築師直接為草根階層服務
    城市文化因為空間的單一而逐漸單一,城市文化因此不再多元多樣。  南方都市報:在臺灣也是這樣嗎?  吳光庭:是的。臺灣有很多案例。臺北的「信義計劃區」(臺北101大樓所在的地區)即是一個典型。臺北的建築及城市空間的背後,是焦慮及不安,是缺乏社會及公共認同。  分水嶺是在1988年臺灣解除「戒嚴法」之後。
  • 建築師青木淳:最具實驗性建築的亞洲城市在宜蘭
    因為建案在身,他幾乎每個月都會飛來臺灣,卻因為太忙沒時間好好逛街。他的願望是下一次能安排一場宜蘭小旅行。圓圓的眼鏡,跳色的襯衫,一臉微笑的青木淳,十一月時應臺灣 TOTO 及臺灣 YKK AP 之邀來臺演講,特別抽空在午後與我們會面。過去曾因連續替 LV 設計專賣店而聲名大噪的他,身上沒有一絲高不可攀的氣息,反而散發一股樸實的感染力。
  • 人物 黃聲遠:我從來沒說過「深耕在宜蘭」
    我很高興他們開始習慣沒有黃聲遠的田中央。採訪中的黃聲遠(攝影:何柳)現在很多共事過的同事又回來田中央,事務所也加入了來自印度、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建築師。當下臺灣旅遊、文創都在不斷轉型,我們好像有機會回到不太俗套的本質去想事情。
  • 特別通告 臺灣自由行新增11個開放城市
    無論你是建築師、學生還是建築文化愛好者,和「大王」、「小王」一起,你一定會收穫頗豐。除兩位老師的全程陪伴外,有方更獨家推出田中央等代表性事務所的實地參觀與深度交流,你將有機會和黃聲遠、江文淵等知名建築師與他們的同事們面對面交流,感受他們「在場」的精神狀態。
  • 「違章建築」榮獲2020臺灣建築獎 ​| 建築師:以為評委100年後才能看懂
    #2020臺灣建築獎首獎關埔國小由建築師黃聲遠領軍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關埔國小,是新一代「新校園運動」在新竹第一個完工的作品。設計者利用種樹與建築元素,創造各種活動可以相互滲透的無邊界校園;並結合地形與流動展現流動性,讓奔跑其中的小學生感受空間的流動性,創造學習環境的無限可能。曾成德透露,實勘時該校校長告訴他,此一設計讓教室與教室之間形成新的關係,所有學生打破年級混合、垂直學習,創造新的可能。
  • 「違章建築」榮獲2020臺灣建築獎,建築師:以為評委100年後才能看懂
    #2020臺灣建築獎首獎關埔國小由建築師黃聲遠領軍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關埔國小,是新一代「新校園運動」在新竹第一個完工的作品。設計者利用種樹與建築元素,創造各種活動可以相互滲透的無邊界校園;並結合地形與流動展現流動性,讓奔跑其中的小學生感受空間的流動性,創造學習環境的無限可能。曾成德透露,實勘時該校校長告訴他,此一設計讓教室與教室之間形成新的關係,所有學生打破年級混合、垂直學習,創造新的可能。
  • 建築師|李虎:城市建築中的自由與共享精神
    自行車能夠給人帶來一種自由。」在紐約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時,李虎和太太,也是他的合伙人黃文菁將之命名為「OPEN」,寓意開放、平等、自由。那時的他是否能夠預見,十幾年後,和OPEN異曲同工的「共享」概念蔓延在中國的中心城市?「這是必然的,因為它反映了生活的需求。」
  • 設計一棟獨宅,大陸、香港和臺灣的建築師都在想什麼?
    如果設計獨棟住宅可以為未來建築話語和學科研究創造機會,當建築師無法在這個建築類型上實驗自己的建築思想,那麼該地的建築發展將何去何從?」 圍繞展覽序言中一系列擲地有聲的發問,跨越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的建築師們以模型、圖解和採訪問答的方式,呈現了各自在獨棟住宅設計中的代表性案例,希望能引申出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探討。
  • [NJLAGROUP轉載]建築妹眼中臺灣正確的打開方式
    著名景點她不去,「來XX必去的十大地點」她不去,她翻山越嶺只為了找她心愛的建築師(多半已死)的一座鄉間教堂,她穿街走巷只為了看她心愛的另一個建築師(多半也已死)的地鐵口改造。看完十八妹的帖子大概你就能明白了。
  • 旅行招募 「臺灣現當代建築」最後一期(暑期,6月28日—7月4日)
    無論你是建築師、學生還是建築文化愛好者,和「大王」、「小王」一起,你一定會收穫頗豐。除兩位老師的全程陪伴外,有方更獨家推出田中央等代表性事務所的實地參觀與深度交流,你將有機會和黃聲遠、江文淵等知名建築師與他們的同事們面對面交流,感受他們「在場」的精神狀態。
  • 上海-臺灣:從「設計之都」看創意產業如何成為城市發展引擎
    上海和臺灣,作為設計領先的國際化都市,在社會人文、自然環境上有著諸多相似與差異。現代社會,創意設計越來越成為激發城市活力、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臺灣的城市風貌和人文生活,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進行了很好的傳承與結合,文創產業與商業、旅遊產業實現了有機融匯,無論是建築單體、城市片區還是陳設物品,創意設計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有頗多值得借鑑之處。2016年10月15日- 10月20日,由《設計家》傳媒出版機構主辦,簡一大理石瓷磚承辦的「中國設計精英之旅(上海站)——2016臺灣設計之都考察之旅」將於臺灣舉辦。
  • 建築 | 臺灣最值得看的10座現代建築
    看膩了大陸如出一轍的建築,一定要去看看臺灣那些著名的現代建築。臺灣湧現了眾多有獨立思想的建築師,以姚仁喜、黃聲遠、廖偉立、楊家凱、謝英俊為代表,他們難得地被政府和企業所接受,將一代臺灣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思想表達出來,這是一份建築師的榮譽,更是一份屬於臺灣的厚重。
  • 看JERDE「場所創造」設計理念,如何打造城市新地標
    作為與寶龍地產緊密合作的商業夥伴,JERDE將其在全球主張的「場所創造Placemaking」前瞻設計理念帶入中國,和深邃的中華文化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圍繞著整體規劃融入城市肌理、多首層設計激活場地、營造城市綠色公共空間等多個維度,JERDE量身定製了創新性的設計方案,歷時5年打造,終於讓這一重塑廈門新商業格局的地標項目成功落地,助力寶龍地產繼續引領中國商業地產發展新格局
  • 臺北綠色工廠:親手創造的城市景觀
    2014年,臺灣創意設計集團Architerior舉辦了一次展覽,主題是「 Next Play-臺北綠色工廠」,其中包括建築裝置和一系列工作坊活動。這次活動使鐵路廢棄的華山綠地變成了一個文明的地方,一個露天劇院和一個社區平臺,歡迎人們一起參加農業種植。
  • 在黃昏中浮現的社會建築師
    這讓我想起2002年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世界建築雜誌社主編的兩岸青年建築師交流的場景,我們必須自問:臺灣建築工作者的特色何在?其實,若不為年齡的形式所自限,像新竹的謝英俊、宜蘭的黃聲遠、臺北的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的劉可強主張的社區設計等等,雖彼此的做法並不同,但都可以說是在臺灣社會變動的特定時空下,有一定程度代表性的「另類建築」(alternative architecture)嘗試。
  • 【聲明】「臺灣深度7日遊」時間改為11月12-18日
    夜晚,迎接大家的不僅有狂野的酒吧夜生活,還有那不得不去的臺灣夜市,十分接地氣!品種繁多的臺灣小吃,從味覺與嗅覺體驗臺灣。所有的感官交互作用之下,創造出全新的感受。衣食住行,沒有一個被落下!也秉承著勞逸結合的原則,基本上是遊一天,學一天,無論是遊還是學,都能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