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楚漢之爭的親們應該知道這樣一個歷史事件,在公元前205年5月,項羽進攻齊國,韓信避而不戰試圖拖垮項羽,而劉邦見到這樣一個局面,率領著諸侯聯軍五十六萬人進攻項羽的老巢彭城。
這也就是楚漢之爭中著名的彭城之戰,原本很多諸侯都覺得項羽要涼了,可是項羽是誰?項羽可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之前就有過以少打多的經驗。
於是他親自率領3萬精銳騎兵回襲彭城,結果斬殺了劉邦的諸侯聯軍十萬,又溺水淹死劉邦大軍十萬,逼得劉邦只得帶領十餘騎兵奔逃。
而在躲避項羽軍追殺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著名的事件,這個事件就是劉邦將自己的妻兒趕下馬車獨自逃亡。
後世評價說劉邦做的對,因為如果一起被項羽抓到,那肯定是必死無疑,而劉邦一旦逃脫,那麼項羽必然不敢殺死自己的妻兒,會以此要挾劉邦,劉邦妻兒之命還有迴旋餘地。
不管大局是非如何,這個事件裡被影響最大的還要屬劉邦的兒子劉盈了。
劉盈就是未來大漢的第二個皇帝——漢惠帝。
史家評價:漢惠帝軟弱無能,在位期間非常沒有存在感。
我們經常說古代帝國中第二位皇帝是不可能沒有存在感的,不管是強勢的,還是喪心病狂的,很少有開國第二個皇帝就完全沒有存在感的。
而漢惠帝卻是一個例外,我們說大漢王朝,很容易想到漢高祖、很容易想到文景二帝,很容易想到漢武帝,但是關於漢惠帝,真的很無奈。
作為劉邦的嫡長子,劉邦說過:這個孩子不像自己。
他既沒有劉邦骨子裡的心狠手辣,也沒有自己母親的強勢,性格軟弱且憂柔,根本不像一個生在帝王家的孩子!
那麼是什麼影響了劉盈了?
是劉盈的童年,劉邦從沛縣起義,長期在外徵戰,而呂雉則帶著一對兒女在家耕田。童年沒有父親教育,只有母親教育,性格會出現偏差性女性思維。
很多人說,呂后性格也非常強勢啊!的確,呂后的性格強勢,這樣便讓情況更加糟糕了,由於男孩子大腦發育晚於女孩子,並且女孩子傾訴性思維,而男孩子是封閉性思維,在強勢的母親教育下,男孩子缺乏循循善誘,性格會被打壓,從而偏於軟弱。
對於兒童的教育,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越強勢的父母會造就強勢的孩子,實際上不是的,有些父母對外強勢,但對孩子教育是偏於寵溺的,這樣的寵溺會讓孩子性格偏於強勢,並且在模仿了父母在外的強勢後,會把這種強勢變得更近一步。
但是有些父母則是在家庭中強勢,對待孩子強勢,對外則理智很多,這樣的孩子在教育中性格會被打壓,變得趨於軟弱。
劉盈的童年則更加糟糕,因為父親不在身邊,他一切都是以母親為尊,所以養成的性格則將偏於軟弱。
而後劉邦起義成功很久後,將母子接到了身邊,此時原本可以對劉盈進行性格上的扭轉,可是楚漢之爭大局反覆,這種不確定的環境讓劉盈極度缺乏安全感。
特別是在跟隨著父親劉邦逃亡中,被劉邦一腳踢下了馬車,這種沒有安全感的心理被放大,要不是夏侯嬰把他重新抱上車,劉盈可能命都沒有了。
所以劉盈性格上的軟弱是有理由的,因為一個本身就沒有安穩童年,缺乏父愛的人,內心本身就敏感、沒有安全感,此後又遇到了這種讓人難受的事情,這種脆弱自然會加大!
這種養育環境促成了這種性格,而這種因為心理造成的性格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種,所以我們看劉盈年僅二十三歲就去世了,說明這種長期活在恐慌中、不確定中、沒有安全感中是值得引起重視的。
現在很多家長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男孩子天生就要比女孩子堅強,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10歲以下的男孩他的大腦發育比女孩要晚很多。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同齡的男孩女孩,女孩永遠比男孩更成熟的原因,相比起女孩,男孩的內心更敏感,更缺乏安全感,更容易滋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所在。
從而在家庭教育裡,對於養育男孩更適合循循善誘,而非放養教育,男孩子的內心世界更應該被關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