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環境,為茶樹的生長創造了優越的自然環境
南京位於長江下遊,東臨長江三角洲,南連太湖水網,西靠皖南山區,北接江淮平原。
南京地貌屬丘陵地區,低山丘陵面積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4。5%。南京四周岡巒起伏,「白下有山皆繞郭」
「萬疊青山抱石城」是其顯著的地理特色。
由東南入境的山脈分為三支:北支由棲霞山、烏龍山、幕府山、獅子山等,沿著長江南岸蜿蜒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中支由寶華山、鐘山、富貴山、九華山、鼓樓崗、五臺山、清涼山入城與北支匯合。鐘山兀然突起,顯得分外高峻,東西延伸7公裡,南北寬約3公裡,像一條巨龍盤結在南京東面。鐘山有三個高峰。居中的北高蜂海拔448。9米,是寧鎮山脈中最高的一座山。南支有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牛首山等。
澡水、高淳兩縣的丘陵山地為茅山山脈南伸西延所形成,有東廬山、回峰山、無想山、遊子山等。東廬山市秦淮河的源頭之一。
浦口區的主要山嶺均屬老山山脈,山體呈西南一東北走向,南列有西華山、饅頭山、大馬山、大稜子山等;北列有太平山、伏龍山、黃山嶺、獅子嶺等。
六合區以丘陵崗地為主,地勢大體以平山一線劃分南北,北高南低,著名的山嶺有桂子山,靈巖山等。
南京丘陵山地的巖石主要為石灰巖、砂巖、頁巖,都屬於沉積巖類,其中砂巖和頁巖又屬於碎屑巖,經長期風化、侵蝕和斷裂活動,呈現出峰頂渾圓,坡度平緩的特徵。山前坡麓和谷地普遍掩覆著黃土,是江南黃土崗地分布最廣的地方。在流水切割下,崗地破碎,大都形成崗、螃、衝交替排列的特點。
南京北部、中部廣大地區為黃棕壤。南部與安徽接壤處有小面積紅壤,土層厚度在一米左右。在地質史上。南京曾是古熱帶地區。當雨水衝刷地面,土壤中很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鐵和鋁的氧化物不易溶解,會結晶成一個個的粒團,這就是黃棕壤、紅壤的原形。隨著地理氣候的變遷,在滄海桑田的作用下,最終被裸露出來,經長達數萬年的風化,成為黃棕壤或紅壤。南京丘陵山地的土壤風化較為完善,腐蝕物的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呈酸性,含有部分沙粒,孔隙率高。透氣、排水良好。
南京地處亞熱帶北部,是落葉闊葉林逐步過渡到落葉闊葉林與常綠闊葉林混合生長地區。植物種類多,丘陵岡地上,有闊葉林、半闊葉林、針葉林、灌木叢,樹木蔥蘢,青草如茵。綠色是大自然的主色調。在這片土地上,綠色更是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嫩綠、翠綠、墨綠、蒼翠欲滴。古代詩人曾讚賞這裡的景色:「千裡鶯啼綠映紅」(唐·杜牧)、「春風又綠江南岸」(宋·王安石)、「城中千頃綠,城外千山色,映帶城中十萬戶」(清·蔣士鋒)等。
南京歷史上歷經數次浩劫,山地樹木屢遭嚴重破壞,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及一代一代金陵人堅持不懈植樹造林,現在南京的綠化覆蓋率,森林覆蓋率均在國內城市中名列前茅。南京鋪天蓋地的「綠」,就像一杯新湖的雨花茶。在透明的玻璃杯裡緩緩舒展,沁出一縷縷的清香,布滿了整個城市。
南京秀麗的青山、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環境,為茶樹的生長創造了優越的自然環境。
茶樹原是大森林下的植物,在系統發育中,形成了耐陰的特性。森林覆蓋的山地容易生成雲霧,水氣蒸發時,茶樹減少了太陽的直射光,增加的漫射光,使茶葉的光合作用循序漸進,有利於胺基酸和咖啡因的積累。這也是茶葉色綠、味香的因子,土壤是茶樹生長之本,是提供水、肥、氣、熱的場所。南京丘陵山地的樹木覆蓋環境和土壤條件都適宜茶樹的生長。
本世紀以來,南京一些規模較大的茶場、茶園都是在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裡。鐘山、老山、平山、棲霞山、牛首山、無想山、遊子山、青龍山、金牛山等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像巨大的翡翠鑲嵌在大江南北。這些森林公園裡的茶場出產的雨花茶、漂蜂茶、龍霧茶、牛首春茶等都色味俱佳,茶得到森林的精養而更顯靈氣,森林得到茶葉的瑞氣而更顯風韻。